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元宵节都挂什么灯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30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元宵节看灯

元宵节看灯

正月十四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饭,爸爸妈妈说:“我们去看灯吧!”我心里特别高兴。

出了家门,穿过名吃一条街来到了朝阳路。这里真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

今年的灯展是按办事处为单位组织的,花灯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整个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偶尔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 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 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 被迷住了。

我觉得今年的灯比去年的灯好多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真漂亮啊!我们每个灯都看得很认真。这些灯形状各异,个个栩栩如生,让人赞不绝口。我真佩服那些能工巧匠,这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今天真让我大饱眼福

篇二: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

导读:元宵节有挂彩灯的习俗,又有谁了解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呢?元宵节挂彩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具体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小编为您介绍。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

元宵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前108年,汉文帝平叛胜利,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习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虽然灯笼起源于汉,但真正流行开来是在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元宵节挂彩灯的来历

关于挂彩灯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

元宵节都挂什么灯

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赏玩花灯勿忘防火安全

元宵佳节各种花灯随处可见,蜡烛花灯由于是纸质的,又有明火,极易引发火灾,除了正规途径购买该类产品外,家长朋友特别要看管好小孩并告诫小孩注意防火安全,尽量不要让小孩单独使用有明火的灯笼以及蜡烛之类的物品,以免增加火灾隐患。

在元宵当夜,赏玩花灯时,要谨防点燃周边的物品或灼伤人;夜晚赏玩花灯后,要把蜡烛熄灭,保证不失火。孩子玩蜡烛花灯时,尽量在有大人在身边陪伴,保证安全。

篇三:元宵节的灯

中国的年,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十五没过,年就等于没完。

从初一到十五,春节、元宵两个大节前后毗邻。人们送年节,从腊月二十三送年画,直到正月的初四五,又从初七八送灯笼,直到十四五,年也便有了头尾。

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一浪高过一浪。春节的喜庆劲还未见退,元宵节又接踵而来。两个节日相互接力、渲染,把年的气氛推向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也故有小初一大十五的说法。

这不,又到正月的中旬了,我想,故乡人此刻一定忙着送十五了。

元宵节又称灯节,民间有赏灯猜谜的风俗,灯是主题。时下,各款时尚新潮的灯笼亮相街头,垄断市场,群雄争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农转非二十多年来,所见的灯笼一年比一年高档,一年比一年多。从最初的缎面绸布宫灯,彩纸扎制的花篮,胶面组合的转灯,到现在由声光电运作的塑料模型灯笼等等,层出不穷。不论是材料、造型、种类还是价格,年年翻新,步步攀升。文明进程中渗透出火火商机。现在的灯笼外观花哨,但灯光暗淡僵死,与儿时在故乡所挑过的简朴通透的纸灯笼相比,反失去几份灵性和活泛。

童年挑过的灯笼也就火罐灯、简型拉簧灯,还有稍后一些出现的西瓜灯三种。火罐灯两头小中间大,呈椭圆形。用硬纸板和铁丝做个灯架,插上打蜡,罩上灯笼就行了。这种灯做工难度大,废工时,价格稍贵,五毛钱一个;简型拉簧灯拉开呈简柱体,可折叠成平面圆形,底部粘上小蜡,拉起来就可以挑了。这种灯简单易做,价格相对便宜些,三毛钱一个;西瓜灯可回收成月牙形状,插上蜡烛,合成一个球形,较前两者新颖一些,销量大,四至五毛钱一个。这些灯,材料普通,做工精致,都有细腻的折皱和纹理,颜色鲜艳,喷染的图案绚丽多彩,很讨儿童喜欢。

记得小时候,每到十五来临,常常能在路上碰到把红彤彤的灯笼结成葡萄串状两头挑着,或扎成算盘珠状装满马车匆忘赶集的手艺人和灯贩子。乡间的小路上,时不时地闪现送灯的人影。有的把灯拎在手里,有的串成糖葫芦用棍穿举着,有的挂在自行车头,有的一手提灯一手扶车,迎风前进,好不风光!

孩子们的热情是高涨的,目光又是挑剔的。见到亲戚送灯来,赶忙迎上去接过灯笼,反复检验着灯笼的做工,观赏色泽图案,不希望有任何瑕疵,总希望自己的灯笼最称心,最漂亮。

有了灯就挑。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挑着火光通明、烛苗跳跃的灯笼走东家串西家相邀结伙地去光顾每个角落,评头论足一番,飞扬的情绪中有些许庄肃的神色。没有月亮的夜晚,仅

能看到多个醒目的火球不安的起伏移动,顶多可以看见他们被灯光映的通红的小脸儿。

元宵夜,大人们把蒸好的十二生肖花馍摆上案头祭月,屋里屋外的旮旯拐角点上蜡烛,上灯驱暗,或备齐酒菜围坐享用。孩子们则挑着火罐灯、筒形拉簧灯、西瓜灯成群结队地去招摇过市。一根蜡烛完了再换一根,要烦了,失去耐心,你的灯碰我的灯,我的灯碰你的灯,着了火的,便哭哭泣泣地捏弄着一根光棍棍回来了。有的只挑着一个光秃秃的灯架回来了,灰溜溜的。大人笑呵呵地宽慰道:就是要烧着嘛,这是讲究。就这样一直闹腾到大半夜。

虽说现在的灯很洋气,可是没有纸灯更有魅力。元宵节的灯笼似乎失去土味反倒是节日气氛大打折扣。我依然钟情记忆中那盏盏透着纸色、闪着烛光、散着蜡味的纸灯笼。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