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哲学论文投稿台湾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5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台湾学者谈如何投稿SSCI

原文网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U5NzMwNw==&mid=203774349&idx=2&sn=b606288f8ae70561d1be07a4794422e9&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key=181abaab9547e7ad337c78dc655b5dc65baa9dbdac710083b8cc75224b4fb5ee90dbf7370821e3ea338165c7f4f09213&ascene=2&uin=Mjk1Nzg0MzAyMw%3D%3D&devicetype=android-16&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RAHQuhnSM1tO16Y0nHDA%2FNP6Dn6lJJ8FOVIWb1vE0xYIfKOddvPNy9gLpNwOZs7H

台湾学者谈如何投稿SSCI

2014-12-01 6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

作者:吴齐殷(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前言

台湾的学术界,近年在学界的自我要求与国科会等学术成就评量与学术资源分配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学术生态确实有了极大的转变,其中锁定目标向SCI或SSCI期刊进军投稿,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或共同关怀)。当然,对有些身处学界的人员而言,却也是「共同的痛」。但无论如何,要在当今台湾的学术界求取生存空间,“必须”在SCI 或SSCI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要求,也逐渐成为获取职位、升等或研究资源的必要条件或是评审条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项。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聚集于此,认真讨论此一议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绝大多数(或更大胆的说:所有的)曾经向SSCI 期刊投稿过的人,都曾有过被退稿的经验,即便是各领域的学术巨擘,亦难逃此项“命运”。笔者即曾经听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林南院士说过:被SSCI 期刊退稿,乃是极其正常自然之事,我就常有这样的经验,没什么了不起的。林院士更进一步地陈述他与其前辈,美国社会学大师James Coleman,之间曾经有过的精彩对话的往事。林院士自述:当年他刚拿到博士学位,前往John Hopkings 大学任助理教授,当时James Coleman 正好是John Hopkings 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那时候他们这些可怜兮兮、没有任何投稿经验的助理教授们,为了拼 tenure,终日惶惶地努力做研究、写论文,却往往在投稿SSCI 期刊时,频吃闭门羹,终至灰心丧志,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有一次林院士有机会造访James Coleman 的研究室,乃趁机向他讨教如何写出可以被SSCI 期刊来稿照登的研究论文,以及如何可以避免投稿被拒的窘境?林院士说:当时他本来预期James Coleman 这位在当时已经是誉满天下,文章散见于各大重要社会学乃至其它社会科学SSCI 期刊的这位大师,一定能传授他一些“人所不知”的伟大秘诀或是高深招数,使他也能在短期内就成功地进军SSCI 期刊。没想到,James Coleman 在听完林院士的“不幸遭遇”之后,不发一语,只是转身打开其研究室里一个超大书柜,只见书柜里尽是一篇篇的论文稿件,堆积如山,几乎要塞爆整个书柜。

林院士说他那时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见James Coleman以极为平淡的语调对林院士说:这些都是我历年来被SSCI 期刊退稿的论文。我并没有比你幸运,也不见得有过人的能耐,我的论文之所以能够登在SSCI 期刊上,是因为我锲而不舍,文章被退了,就再改再投,再被退,还是再改再投,一直到我的文章被接受方休。

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投稿 SSCI 很简单,论文写好了,送出去受审就是了;被退稿了,也没关系,拿回来再改就是,改好了再送审就是,就是这样一来一往,反复折冲,当送出去的论文不再被退稿的时候,就是“投稿SSCI且成功的被接受刊登了”。林院士接着说:他自己的研究室,现在也有这样一个书柜,专门收容这些被SSCI 期刊退稿的论文,但他从来没有弃之如敝屣,随时都可以把他们拿出来继续修改,仿效James Coleman 的策略,如今林南院士,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社会学大师了,在美国以及在两岸三地,都享有极高的声望,更不用提他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大重要SSCI 期刊了。

本来讨论至此,此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就算是完成了。但为了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而且以上所讨论的主题,基本上算

是投稿的基本法则,实际上,若能针对此议题,深入厘清其逻辑义理,则投稿SSCI 期刊时,更能胸有成竹,令“投稿成功”早日到来。 因此,以下仍拟从学术生产的特点和规则、审稿过程、传送讯号、写作的重要性及投稿策略等几个不同的面向,“深入”讨论如何投稿SSCI。

学术生产的特点和规则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该都知道,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问与事实的发觉”,学术论文的撰写,基本上就是要铺陈以上两项的知识拓展情况,而专业期刊就是用来登载以上成果的园地。为使新知识更有系统而有效地的累积与传布,一般学术论文都会有固定的格式与写作次序,便于辨认新产出的论文是否提供了有用的、甚至是突破性的新知识或新发现,而不是既知知识的剩饭重炒。这也是SSCI 期刊在审查其送审论文时,一个最基本的判准。格式不符的论文,甚至连审查的门坎都尚未进入,即可能已被快速刷掉,若作者不查,即可能就此永远无法见天日。若写作格式没有问题,通得过 SSCI 期刊的规定,这时论文才有可能进入审查的过程。

审稿过程

SSCI 期刊审稿过程的特点乃是:双向匿名的,一般是所谓的同侪评审制,这意味着“社会等级结构的失落”,也就是说:一篇出自较资深且较有经验的研究学者之手的论文,有可能被较资浅较缺乏研究经验的学者所审查,其结果有好有坏。意思是说:双向匿名的审查制度,有其优

点,但也非全无缺点。简而言之,审稿时,一般会假设审稿人的角色就是秉持客观与公正的态度,就其所专精的学术领域的研究优劣判准,以之衡量所审查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并据以判断该论文是否值得予以刊登,将该论文的新知识或新发现,分享给学术同侪。但这是一切合乎理想的期望,事实是:审稿人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个别审稿人不负责任或水平有限之故,造成的误读或误解的情事,时有所闻;审稿过程中的政治因素,也有可能使得一篇佳作,始终见不着天日,例如,理论思路或学派间不同的意见或冲突,都可能逾越理性的判准,而使得受审的论文得不到公允得评判,而失去被刊登、公诸于世的机会。于此,本文并无意臧否SSCI 期刊的功过,只是要真切的指出:作者应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但也不要过于认真,作者心中也应自有一把尺,知道如何看待(或说正确评价)自己的作品。这里要说的是:对作者而言,将稿件送审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必将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折冲、樽阻,才能逐渐摸透个中玄机,找到一条“投稿成功”的路径。

最后,审稿过程中一个常见的批评是:这项研究对概念的测定或使用的变量与理论思路不符。如果看到这般的评语,作者就该仔细倾听审查人给的修改建议,因为这意味著作者传送了错误的讯号给SSCI 期刊以及可能的评审人。下一节,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详加讨论。

传送讯号

一般状况下,SSCI 期刊上,都会详细罗列说明该刊的投稿须知与刊登原则,通常所有的SSCI 期刊,都会强调它们欢迎「高研究水平」的论

篇二: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 :近几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台湾的战略地位,涉及中国的国家海防权和海洋资源权,涉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涉及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任何实质性的台湾独立,都是不能接受的。

关键词: 解决;台湾;统一 ;稳定

引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华夏子孙的庄严使命。

人类渴望和平,千百年来停止过对和平的追求。和平是一个给人类带来美好、幸福、发展、进步而受到亿万人民喜爱的字眼。我想如果举行一次世界人民大投票,评选他们最喜欢的词,得票最多的一定是“和平”。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此间,中国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过之心。

大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历史的因素,有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国家实力的因素,但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却来自于美国的军事干预,尤其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结成的官方和准官方的军事关系。早前,陈水扁把持台湾发展的方向,他惧怕两岸关系发展会增进同胞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最终导致祖国统一。所以他使尽浑身解数,意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他极端仇视、反对主张“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的共同的责任”的《国家统一纲领》。在该纲领通过不久,他就以“立委”身份发表给李登辉的“十大国是建言”,“建议”“国家统一纲领应改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基本法”,“国统会应调整为国家前途发展委员会”。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宣扬这一套。蓄意破坏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之间的商谈。

一、 两岸和平存在的问题

(一)两岸和平统一有两大障碍:一是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二则

是美国的干扰。

1 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一个大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有很大牵制作用。

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但从短期看,也许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2 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而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湾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将取得最后胜利。

(二)就台湾自身而言,台湾经济作为一个高度对外依附的小型经济体,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有以下问题:

1经济的对外开放

台湾许多经济学者认为,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台湾经济要谋求继续发展,惟一的,也是成本最低的途径,是加快经济的对外开放,可以先从建立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着手,进而扩大到全岛,通过开放,吸收外资和技术,让台湾成为一个全球化或区域的科技研发中心、金融中心与运筹管理中心。

台湾紧邻大陆,两岸同文同种,面对大陆庞大的市场与商机,台湾的开放当然首先必须对大陆开放,才有可能成为外资进入大陆的据点,才能争取融入亚太

地区经济合作之中。为此,实现两岸“三通直航”,加速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整合是必要的前提。

2服务业的技术功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台湾经济结构的三类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GDP的75%以上,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或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的经验,台湾经济必须转型为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经济,才能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可是台湾岛内市场规模太小,诸多公营民营金融保险等机构在岛内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体质恶化,运用高科技能力不足,产品附加价值偏低,甚至为了谋生存,参与官商勾结,造成一系列问题。由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阻,台湾经济依然沿续旧轨,高度依赖制造业出口,GDP增长的64%倚靠出口,而制造业又是资讯电子产业一枝独秀,而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此次台湾是亚太地区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失业率已飙升到5.85%,全年经济增长率据“行政院主计处”预估为-2.97%。

3产业升级

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形势,台湾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提升整体产业的科技水准,必须发展具有未来性的新兴产业,如创意产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产业、纳米产业、数字技术产业等等,但是受制于岛内市场狭小的限制,虽然长期扶持,上述产业都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如资讯电子产业那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出路在于进行两岸资源的整合,从事两岸科技合作与高科技产业合作,这就使得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的课题更为突显,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已愈来愈为重要。

二、台湾问题解决方法

1 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2 增进互信,加深理解。

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3 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三 总结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

在两岸共同尊重与认同中华民族这一旗帜下,在两岸统一之前的长期过度时期内,在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框架建构过程中,“反独”、“遏独”、“化独”依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

篇三:台湾问题研究 论文

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

摘要:2005年3月14日实施的《反分裂国家法》是诉诸法律程序维护国家的统一,严厉打击台独势力。然而在针对网络点击率日益高涨的台湾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不利于两岸人民友好交流的言论时,我们却没有强有力的对策。对此不合实情的言论台湾人民在无条件证实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大陆人民也只有在网络上通过舆论的力量进行反驳。在网络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两岸人民通过网络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方式会日益增多,但那些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度强的台湾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不恰当言论也会通过网络影响到两岸人民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实例来分析台湾综艺节目不当言论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并寻求解决其消极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台湾综艺;言论;台湾问题

一、背景分析

所谓台湾问题,一是指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这是台湾问题的本质; 二是指台湾问题是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干涉是台湾问题形成今日之局面并迟迟难以解决的外因;三,现今台湾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 以及“台湾独立” 的斗争???。这是对台湾问题的专业化解释。

我们每次说到台湾问题,浮现在脑海的就是国家的政治问题,很少将之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确实,台湾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在这个政治问题的背后,其表现的形式却是多样的。可以在台湾当局领导者所制定的政策中表现出来,可以在台湾民众对大陆游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台湾红火的综艺节目的言论中有所体现??我们常常会忽略后面更倾向于人文方面的表现。其实,台湾民众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比起台湾当局领导者更具有借鉴作用。没有民众的支持,任何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都是难以行得通的,任何组织集团或是个人高举着的“两个中国”的旗帜都是会被民众踩在脚下的。所以,台湾民众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与态度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台湾,与大陆关联紧密,日夜思念回归祖国回乡探亲的一代慢慢老去;受西方文化影响越来越深的一代正在成长,正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利于台湾早日回归到祖国怀抱。除此之外,在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里,娱乐精神至高无上。台湾新的一代受到台湾综艺节目的影响深远,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对那些并不了解大陆也无从考证其言论真实度的年轻一代是极大的误导。这样的不实言论正在逐步拉远??? 刘玉霞: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团结,2005年第3期,第23页

台湾与大陆的距离,正在一步一步侵蚀台湾与大陆的血缘之情。

在大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台湾的综艺节目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到大陆。收看台湾综艺节目的大陆受众主要是大学生和都市白领,他们追逐新潮的事物,对台湾的一切充满好奇与向往,希望通过收看台湾的综艺节目了解台湾,了解自己没有去过的世界;还有一点就是台湾的综艺节目具有大陆节目没有的创新性和大胆性,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无限刺激,具有无限吸引力。在面对台湾综艺节目中出现的针对大陆的不实言论时,大陆受众有些是一笑置之,有些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反驳还击。无论是哪种反映方式,都是对两岸人民关系的一种无形的损害。

二、不实言论的消极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则实例来论述台湾综艺节目不实言论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事件一:陶晶莹事件

陶晶莹作为在大陆播放的点击率较高的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的主持人,其大胆的主持风格受到很多大陆受众的喜爱。在2013年的年末,陶晶莹在为自己新唱片宣传接受采访之时,提及到在大陆很火的节目要她与老公及儿子一家三口去拍摄节目,节目组还要儿子请假不上学;陶晶莹在采访中指出自己家里不缺钱,不想让儿子去受这样的苦。她的这一说法在大陆一经传播,一是引起了大陆民众的诸多不满,二是她说讲的节目组发表声明并未想她发邀请函参加节目。于此,网友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陶晶莹,并在网上发布“陶晶莹滚出娱乐圈”言论。

该事件在网络上讨论的沸沸扬扬,陶晶莹最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发布公开道歉声明,表明自己无意中伤大陆该节目,希望获得原谅。大陆网友对此道歉不屑一顾,将陶晶莹之前诋毁大陆的一些言论旧账翻出,其中就有陶晶莹诋毁大陆女生的言论,该言论说大陆女生没有素质,没有见过包包。当时该不实的言论也招到了网友的炮轰。大陆网友除了炮轰陶晶莹之外,还将之看作是整个台湾民众对我们大陆的讽刺,进而在网络上发表了众多辱骂台湾民众的言论。

从这个事件中不难看出,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就是一把匕首,即将匕首戳向了不实言论的发布者,也将匕首戳向了大陆的受众,伤人伤己。这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一面是,因为一个在台湾较有名气和号召力的名人的不实言论,伤害了两岸人民的感情;因为一个台湾名人对大陆的诋毁,激起了大陆受众对整个台湾人民的愤怒与不满,这样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感性多于理性的看待问题只会加深两岸人民的误解,不利于通过民众的角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两岸的友好交流。

2、事件二:台湾教授“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言论

该事件就是发生在今年的3月份,但是该言论的发布时间却是在2011年的一档台湾综艺节目中。从2011年到2014年,经过三年的时间,还是有网友将这样的不实言论搬到了大众面前。该言论的当事人是台北美食学院教授高志斌,作为一个教授发布这样的不实言论更是令大陆受众愤慨不已。当然,大陆受众中除了愤慨的,还有就是调侃的。调侃的网友掀起了一股“茶叶蛋”风潮,讽刺的将茶叶蛋比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网友一是不在意来自台湾综艺节目的不实言论,二是通过这样的反讽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成为热门话题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后,教授高志斌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高志斌教授表示这一切都是误会,当时自己说出“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一是因为当年的节目所给的时间不够充足,自己来不及解释;二是自己并不了解大陆,自己认为大陆贫富差距悬殊,确实有民众吃不起茶叶蛋;三是大陆网友对当年的视频进行剪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正好构成了“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不实结论。

对于该事件,台湾民众的反映很淡然。一些民众认为即便在台湾也有人吃不起茶叶蛋,贫富悬殊不仅仅是在大陆,也在台湾,表明自己会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一些民众表示不关心也不在意;台湾的一些传媒人士认为发布这样出格的言论就还是为了收视率;对于台湾的娱乐圈而言,他们认为大陆受众在这件事情上过于较真,表示“认真你就输了”。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晰的看到来自各方的态度。总结而言,大陆受众比较在意台湾民众发出的言论;台湾民众表示自己能理性对待言论,对这样关乎大陆的言论并不是特别关心;传播人士将之看作为博得眼球的举动;台湾的娱乐圈将之视为常态。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的巨大差异,源于来两岸文化的差异,两岸长期缺乏沟通交流以及两岸信息的不对称照成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两岸人民相亲相爱以达到祖国和平统一的目的具有一定的难度。信息的不流通,互不了解,缺乏发自内心的关联等等因素,都会对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形成阻碍,这是两岸人民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门槛。

3、事件三:台湾专家“大陆人买不起电脑才爱手机”言论

在茶叶蛋事件发生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网络上的话题迅速被“大陆人买不起电脑才爱手机”的言论所淹没。该话题起源于网络新闻,话题的源头是台湾播出的电视节目《大而话之》。该节目当时讨论“为什么大陆会比较习惯用手机上网,跟台湾不一样”的话题,获邀专家(台湾《数位时代》前主编郑纬筌)称:“这牵扯到用户结构,大陆贫富差距大,一些蓝领阶级买不起电脑,就用一般的手机。”当时主持人还补充说,手机上网比较便宜,所以变成了大陆民众喜欢的东西。这段内容被台湾媒体做成新闻,很快转到大陆新闻网站,然后流传到社交网站和论坛,并迅速成为热门的争议话题。针对这个话

题,大陆网友拿出了比“茶叶蛋事件”的更高热情,甚至是河南日报法人微博都对该言论通过河南GDB数据进行了有力反击。

在该话题引起网络热议后,当事人以及节目的主办方通过多方渠道进行了澄清,他们表示原意并不是被网络新闻断章取义的那样,在节目当中郑纬筌的回答是:这个牵涉到大陆的用户结构。比方说台湾上网一直很成熟,普及率一直都是百分之九十几。但是大陆因为贫富差距大,有一些蓝领阶层以前可能买不起电脑,所以很习惯用手机看电子书、小说等等。那现在进入智慧型手机时代,他们就切换过去,所以他们在手机上的商机会更大,使用也更为普遍。

这样的断章取义,曲解原意都是网络的“标题党”所为。他们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增加点击率,通过删减字符的方法改变一句话的原意,使之变成具有冲击力的标题,然而意思已经完全改变。

在这个事件中,台湾专家的言论被网络“标题党”利用,将原意改的面目全非;而台湾民众对这一言论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相信其言论的,也有笑话《大而话之》作为一档剖析大陆时事、热门资讯,促进两岸之间资讯的交流与传播为本意的节目却发表如此荒谬的言论,讽刺该节目是井底之蛙;大陆受众在看到被改的面目全非的言论之后,缺乏理性的思维,也未去证实该言论的真实性。这可能是因为大陆受众与台湾民众沟通失效,以及内心对台湾民众的不信任感造成的,使得大陆受众容易轻易的相信“台湾人发表的言论都是瞧不起大陆的”这样的定律。从这些不同人群的不同态度上看,两岸民众需要加强文化、思想方面的深层交流,增进彼此包容、理解和信任,化解因为历史恩怨产生的心结,这才有助于两岸民众心灵的融合,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三、解决对

哲学论文投稿台湾

台湾回归到祖国大陆的怀抱是众望所归之事,但这也是一个跟时间相关的事情。什么时机最佳最有可能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没有定论。但是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时间越长久,两岸人民的关系可能会越加的疏远。从上述的几个事例就折射出两岸人民信息不对流,存在信息上的误区与死角。除此之外,还有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的不亲近,反而存在着互看不顺眼,难以包容对方的趋势。

而台湾的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对两岸关系的疏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因为台湾综艺节目盛行,常常以发布“惊人”消息为博取眼球的手段,在这些“惊人”消息的背后就是不实言论,夸大其词或是凭空捏造。这样的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大陆如何如何贫穷??”等消息。台湾民众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这样真真假假的消息在大众传播渠道中流传的太多,也就难分真假了。同时,经常处在“大陆如何如

何贫穷??”等媒体语境下,会产生思维和观念的偏向,长而久之形成了对大陆的思维定势,“大陆如何如何贫穷??”成为台湾民众心中有关于大陆的标签;二是因为台湾的综艺节目通过网络新媒体传向了中国大陆,大陆受众在听到看到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不实言论后,会感性的将之看作为整个台湾人民的想法,进而产生对台湾的抵触心理。把对发表不实言论的台湾明星、专家或教授等的愤怒与不满扩散到整个台湾,在网络上对不实言论进行反驳还击的过程中,某些不理智的网友还对台湾人民进行谩骂和诋毁。在网络互通的时代,台湾的网友也能看到大陆网友对台湾人民的攻击,这样容易发展成两岸网民在网络上的群体性骂架大战,如果再发展下去,将成为线下对骂大战。这样的状况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个别人的个别言论而造成两岸关系的隔离疏远,完全是得不偿失。因此,如何应对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对台湾问题的消极影响,应该采取哪对策至关重要。

1、严防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在大陆的传播和扩散。台湾的综艺节目主要是通过网络互联网在大陆进行传播。虽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在台湾综艺娱乐节目上传至大陆网络时,进行节目上传前的挑选与剪辑,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实言论直接流传到大陆民众间,进而引发群体线上的语言暴力事件。

2、当台湾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引发了网民们的愤慨,并在网络上对台湾进行口诛笔伐时,应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是机构建立官方的博客、微博或是贴吧等网路帐号,发布事件的详细经过,以澄清事实,降低网民因为断章取义或是观看恶意剪辑的视频而对台湾增加怨恨的可能性。

3、培养大陆受众面对来自台湾综艺节目不实言论的理性化思维。作为台湾综艺节目的大陆受众,应该具有自身的判断能力和理性的思维。不能仅仅因为台湾的某个人某句话就否定整个台湾民众,不能这样片面化的认为这就是台湾整个民众的想法,进而越来越气愤,增加对台湾的厌恶,对台湾民众的怨恨。这样的结果是在帮助那些盼望着台湾脱离中国独立存在的不法份子实现分裂的想法,我们只有理性看待,理性对待台湾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才能更好的通过网络的手段排除误解,实现与台湾民众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对那些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发表不实言论的当事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作为公众人物,随意不经考查的发表对大陆的不实言论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这样以发表不实言论提高点击率的做法要扼制和严厉打击,在综艺娱乐这一块最佳的做法是封杀发表该言论的当事人,以及禁用对发布该言论的综艺节目在大陆播出以及网络上传的许可,以达到告诫的作用

5、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两岸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即时的双向沟通。正是因为两岸长期以来的沟通不利,才会形成两岸人民的信息盲区,对一些人发布的不实的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