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高中政治哲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高中政治论文哲学方向

浅谈怎样看待高中政治哲学部分

东台市现代中学 政治组周维浩

内容摘要:很多人看来,哲学很深奥。高中生学习哲学更有一种畏惧心理:这么难的学科能学好吗?而且在一些老师的头脑中,

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想法。那我们教师究竟应该怎么样对待哲学呢?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哲学呢?这也就是本篇论文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政治 哲学 学习过程 教材 特点 看待 哲学当成是工具课来对待,虽然这么说不一定科学,但我觉得这样更便于学习和应用。语、数、外这三门被称作工具学科,已经得到公认。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就是思维工具,利用它可以帮助你学好各门具体学科,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果这样来理解哲学,就会注重应用。过去常有这种情况,有些同学在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时成绩挺好,可是参加高考却拿不了多少分。原因就在于平时学校的考试注重的是知识,对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不是很重视。所以,平时“听话”的学生,老老实实看课本、背课本的学生就能得高分。但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注重的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这些死背知识的学生就要在高考中落马。这些同学高考失利后,总认为是自己没有发挥好,其实,自己就是这个水平,只是平时没有检验出来而已。

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认为这是空话、是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其实,这才是学好哲学乃至一切学科的前提。首先,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哲学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各门具体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所以,哲学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客观实际。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来学习哲学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经验证明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先用归纳法,即先列举几个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然后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学观点。比如,老师先举出上和下、教师和学生、化合和分解、自由和纪律等,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点,即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双方,从而引出矛盾观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演绎法,也就是用矛盾观点联系新的实际加以分析和说明。经过这么几次反复,应该说一个哲学观点就算掌握了。其次,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些同学把学科的界限分得特别清楚,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要想把哲学学好,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时要有意识地应用哲学思想进行指导,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我问“一加一等于几?”同学们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二。”如果我再问:“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二吗?”这时同学们可能才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在力学中讲矢量时,当力有了方向时,就不能简单地相加了,这就是哲学教给我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周国平说: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在不同的年龄,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不过,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都是哲学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许多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只是在小学时,年龄太小,好奇心虽然强烈,理性思维的能力毕竟还弱,应该鼓励孩子的自发兴趣,但不宜于正式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所谓正式学习,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读教科书。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整天在街头与人聊天,最喜欢听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年龄的人,他也最喜欢与这样年龄的人聊,认为他们的心灵是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沃土。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这些青少年学到了哲学,其中好几位成了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苏格拉底啊,主要还得靠自己阅读。一开始当然只能读一些比较通俗的入门书,在选择这类读物的时候,第一要有趣,第二起点要高。既有趣起点又高,谈何容易。其实好的通俗哲学书是非常难写的,必出于大家之手。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如果你想深入学哲学,读一本(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高中政治哲学论文)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然后,选择其中谈到的你感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学习西方哲学,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道理与此相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在想什么问题和怎样想这些问题。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孙熙国教授谈到《生活与哲学》的教材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2. 贴近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学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 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针对性)

3.

4.

5. 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实效性) 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时间性和开放性。(主动性) 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这些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语、日常生活的现象、感悟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抽象难懂的原理进行还原,足部让学生了解一系列哲学原理,并慢慢培养他们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和“哲学知道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效果。这样学生和老师都能乐意接受我们高中政治中让人头疼的“哲学”了。

篇二:谈高中政治中的马克思哲学

谈高中政治中的马克思哲学

内容摘要:马克思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祖”。马克思原创性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被归结为这么两个哲学思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两个基本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当代主流哲学中“珠联璧合”地占据着突出地位,并获得了新进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 基本哲学 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用“马克思”这一专名命名,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具有当代性,在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富有原创性。马克思作为“千年思想伟人”之首,虽然生前没有像他的思想前辈黑格尔那样自觉构建一套哲学学说体系或叙述体系,但他在有关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或民族学)、宗教学等具体科学和实际问题上的著述中蕴涵着或直接提出了渊博的、带原创性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体系,尽管后来被“演绎”出一套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版本而在一定程度上湮没了其“光亮”或使之“平平淡淡”。我认为,他的原创性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与人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被归结为这么两个基本哲学思想:

已往人们对马克思这一基本哲学思想曾经主要地或仅仅地从“认识论”标准方面去理解。对马克思这一基本哲学思想从“价值论”方面与走出思维困境的路径视觉则注视得不够。然而,正是这后两个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由传统(主要自基督教以来)转向现代的新方向,体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方面。

马克思这两个基本哲学思想作为他的整个学说中诸多革命性结论的“总逻辑”,首先受到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的高度重视。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那篇集中揭明了马克思前一个基本哲学思想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了这样的估量:“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在该文中坚持、发挥了马克思这一基本哲学思想:黑格尔对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按照“绝对精神”逻辑在精神意识领域予以“证实”的,他则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要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且提出对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对于马克思的后一个基本哲学思想,恩格斯予以同等的评价:“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给一切唯心主义。

篇三:政治哲学.选修课论文

浅谈政治哲学

政治是个敏感话题,而哲学是个高深而抽象的问题。政治中蕴含着哲学道理,哲学中可以悟出政治门道;一个成功的政治玩家,必定懂得许多深刻的哲学知识,一个伟大的哲学学者,也必将懂得怎样玩转一方政治。政治哲学,不是一个未曾涉世的大学生所能阐述清楚的。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政治的文章跟新闻,只能说了解了一些政治格局与政治事件,在此浅谈一下。

首先,关于政治的一些概念问题

有关组织政治学的定义大体类似,即它是指个体、团队或部门采取未经组织认同的行动来影响他人去实现自身目标的行为总称。但依其道德取向不同,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将组织政治行为视为一种自然程序,用于解决组织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分歧。它其实是讨价还价和磋商的一个过程,用以应付不同观点间的分歧与冲突。在持有此观点的学者看来,政治行为是指经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及人们对备选方案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获取并使用权力及其它资源以取得期望结果的行为。他们将政治行为视为组织正常的决策过程,它本身是中性的,对组织并非有不可避免的危害性。

另一种观点强调政治活动是一种自利性行为,行动主体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它包括不被组织认可的活动,并强调将个人或团体利益置于组织利益之上。这些学者认为组织应该避免这种行为。

另外一些研究者则不同意将上述两种观点截然分开探讨,认为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组织政治行为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他们通过对30个组织管理者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并认为管理者能够鉴别某种政治行为的影响是正面抑或负面,接着较为详尽地罗列了正面和负面的具体内容。诸如,正面的影响包括改善个人职业生涯、更有效达成组织目标等;负面的影响包括政治过程中“失败者”被降级或是失去工作、资源浪费以及形成一个没有效率的组织文化等。

其次,关于当今世界的一些政治格局问题

一、 关于利比亚战争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

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利比亚骚乱 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於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参战国家依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它们把政治问题军事化,试图用暴力改变国际格局。

而关于这场战争,中国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投反对票,而投的是弃权票;其实中国人内心反对战争,可这就是政治,也蕴含有中庸的哲学道理,所以只能投弃权票。

二、 关于本拉登被刺事件

拉登之死也是个政治问题

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之后,美国舆论的兴奋逐渐散去。随着战斗细节和背后秘密不断被爆料,拉登之死开始在美国社会引发一个又一个的争议,令人始料未及。

争议之一:击毙拉登是否合法。有战争法专家指出,如果拉登当时没有携带武器,也没有试图反抗,是否必须将其击毙就应受到质疑。

争议之二:美国人是否应当庆贺。美国绝大多数民众信奉基督教。根据教义,基督徒不能为有人被杀欢呼,哪怕死的是敌人。对于拉登之死带来的复杂心理,一位法律界人士写道:“我只能说服自己:我们欢庆的不是死亡,而是正义得到伸张。”

争议之三:酷刑是否真有必要。

拉登之死引来的三大争议并非凭空而起,这些争议凸显“9·11”事件对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深层伤害远未弥平。

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出台了一些限制公民权的反恐举措,如电话窃听范围的扩大等,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达到了空前程度。对击毙拉登是否合法的追问,实际上反应的是民众对政府能否在反恐行动中“守法”的疑虑,其潜台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否会被政府“习惯性地不当介入”。

有人说,拉登之死将有助于美国人重拾对国家的信心,让美国看起来不再是只“纸老虎”,但效果很有限。据《华盛顿邮报》和皮尤中心的联合民调显示,仅有5%的美国人认为拉登之死意味着恐怖威胁的彻底消失。

拉登死了,可斩除“9·11”事件罪魁祸首给美国人带来的兴奋,就像干涸的大地迎来了一场好雨,太阳一出来,水分很快就蒸发了。

无论争议结果如何,击毙拉登都只是为美国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项政治军事行动,对美国公民或者说对世界人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政治始终是政治,其目的只是利于统治者。

三、 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形势问题

中国的周边形势,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的操控,其目的是恶化中国形势,限制中国发展,以控制世界格局。

根据现在的态势来看,这几年美国的战略部署还是以围堵中国为首要任务,美国在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上多年的经营,无一不是把目标首先对准中国,美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演习,更是明白无误的针对中国。近期内,北约正在竭力跟俄罗斯缓和关系,目的也是为了分化中俄来进一步孤立中国。这些迹象,都在显示,美国为首的反华阵营正在以把中国为战争对象进行军事战争的准备。特别是近期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美韩的黄海军演和美日的超大规模联合军演,美国媒体正在炒作中国是邪恶国家,国内的亲美买办汉奸势力正在通过他们控制的买办汉奸媒体进一步瓦解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抵抗侵略的意志,所有这些,都显示军事战争正在走近。当然目前,军事战争还是在准备阶段,而且目前的军事准备还兼有配合、策应针对中国的经济战争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日本大地震是中国借以缓和周边形势的一大契机,日本所受地震影响,远大于汶川地震对中国的影响,他们现在基本无暇他顾。其他国家失去这么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也必将有所收敛。但这仅仅是一段缓和期,

也不敢保证日本不会为了自身的恢复发展而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所以中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以上为本人对政治的一些看法,并未达到哲学的深度,但政治事件里本身所蕴含有哲学知识,只有当思想觉悟政治修为达到一定层面,才有可能进一步阐明,在此不作瞎谈之说。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