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试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7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名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程

年 级:网络

专 业:石油工程(钻井)

层 次:专升本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习中心(函授站):

2011 11秋 11603323038 xx xxxx 年12月

日 18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程

邓小平理论,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为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97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五大,正式启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这一条写进了党章,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四、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篇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折点。经过这次会议,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的理论要点。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较全面地概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把这一理论概括为十二个基本观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当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同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基础,对邓小平理论从九个主要方面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跨世纪的目标、纲领等作了深入论述,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实践。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的具体含义。第一,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在他本人的著作、文章和讲话中,而且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基本思想观点所制定的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实际上也都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因此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邓小平理论本身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它必然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发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因为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党和人民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

首先分国内与国外,再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国外经济与政治格局变化:

1经济全球华

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国内经济与政治格局变化:

1中国的改革开放

2文革的结束,各种平反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⑵、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⑷、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①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后半期,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主题的变化,及时正确地回应了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理论首先与他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有关。

②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探索中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也是在总结苏联模式的弊端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提供的新鲜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论证了它的历史前提,阐明了它的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揭示了它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并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十四大报告中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第一次概括了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1997年,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 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邓小平理论正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篇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邓小平理现场的历史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陷入的沉重困境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剂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

五、时代主题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与此相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以 下几个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战争和革命的年代,是资本主义陷入空前危机和开始进行改革调整的年代,也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起的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战略和策略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思想。

2、 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诞生后, 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知制度的产生与曲折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方面,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纽带的经济全球化趋大 大加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

在政治方面,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主义退出世界舞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世界格局的核心,成为世界政治形势走向的主线。

在文化方面,世界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交流碰撞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自我创新的先进文化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世界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在短短的100多年间,社会主义经历 了从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再到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重心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转移的结果正如列宁所说的:“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认识和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二战后,一些东欧国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欠缺和众多复杂的现实原因,一度被看做是实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被亚洲和美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应用。由于这种模式先天内在的矛盾,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模式终因僵化而崩溃,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内在的矛盾和弊端,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灾难性后果构成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

试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政治模式的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陷入的沉重困境

1949年,中国成立,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挫折,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造就了科技与管理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人才资源;第三,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开放提供了基础。

但是,建国后的29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艰难曲折,陷入了沉重困境。这些困境与理论上的迷茫有很大关系,具体地说:

一是没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的理论前提。二是没有弄清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马克思这一的经典作家们,对此作了长期的探索,但是,他们不可能为他们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现成的答案。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剂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

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内在调节机制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规模、组织以及对市场的占有等各方面来看,其程度都是很低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仅仅靠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预言的那只“无形的手”,已经无法使用生产社会化的急剧发展了。由此出发,20世纪资本主义的最大变化就是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中的绝对自由市场方式,政府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介入了市场。

政府主要是通过两个发面对活动还积极影响市场的:一是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控制需求方法,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市场;二是通过法律和其它强制性行政行为规范市场。

2、新的科技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挑战

二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开始走进第三个50年之际,它又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考验和大挑战。

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占优势的挑战;在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挑战;在体制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五、时代主题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必然;同样,在20世纪后半时期,我国选择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由这个时期世界所处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客观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我们不抓住机遇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重要作用,经必须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改革的道路。改革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相当程度上是借鉴苏联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已被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有眼中钉缺陷和弊端,明显阻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努力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同时还应看到,现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社会矛盾,都加快了对自身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步伐,实际上也都在改革。这意味着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邓小平吧改革当做“第二次革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这正是适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抉

择。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经典之作力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他们都不可能解决经济落后国家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第一次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这个回答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