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共同富裕思想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0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学习中心:分 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

育作业论文

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 邓小平理论

年 级

专业层次 人力资源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4 年 11 月

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摘要】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国情,允许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帮助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全面认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入地思考其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新发展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原理的一个支点,其理论来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影响,列宁、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影响,并且是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特别对其后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共同富裕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和目标,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

二、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是一个贯通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涵盖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第一,发展生产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条件。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富裕状况,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生产力的共享,体现了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为人民所共享。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纯粹的公有制不利于生产力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能够兼顾生产发展和人民共享,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唯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关系论都是错误的。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始终不变的原则。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原则。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要求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否定了计划经济而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对于共同富裕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效率原 则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能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者通吃”的机制使资源向着拥有权力和权利优势的人群聚集,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邓小平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住保障公平上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在保障效率上的优越性结合起来。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经济和政治的辩证统一。

第一,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共同贫穷、两极分化都会导致严重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说:“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 水平就很难提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 ”[1]同时,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 是走了邪路了。”[2]

第二,共同富裕离不开政治的保障。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般 经历了先夺取政权、后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而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

第三,政治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经济问题的解决。邓小平深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4]因此,他坚决反对空头政治,反复强调:“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5]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

第一,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上的共同富裕,而且包括精神文明上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6]

第二,物质文明上的共同富裕需要精神文明上的共同富裕作保障。只有人民共享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才能为物质文明上的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 精神和智力支持。邓小平说:“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

第三,实现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最终依靠物质文明的进步。邓小平牢牢把握物质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他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8]

(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共同富裕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共同富裕的绝对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这是绝对的,不可动摇的。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9]共同富裕的相对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共同富裕的水平、程度和途径是不同的。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福祉,对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共同富裕水平的规划。

第二,共同富裕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统一的,彼此不可分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均衡,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一下子就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基于基本国情,必须允许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先富的基础上积累了财富和经验,进一步帮助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这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10]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使社会从共同贫穷中挣脱出来,这正是共同富裕所必需的条件。同时,先富的目的是共富,一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二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进先富带动后富。什么时候条件成熟?邓小平认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1]然后,不断提高共同富裕的水平和程度,达到它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所言的“共同富裕”的状态,这就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贫富差距较小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共同富裕状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力,把共同富裕水平不断地推进到新的高度。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共同富裕就是要既要反对两极分化,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的。平等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但是,平等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里,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做出了抽象的也不合实际的理解,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分配关系的平等化,偏离了生产力标准,过度强调平均,导致了平均主义。不仅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平均主义的危害性,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合法致富并先富起来。但是,先富并不意味着允许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内在含义就包含着对两极分化的防御和抵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共同富裕的直接目的。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追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不是为了仅仅满足极少数个人的贪欲,而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界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应是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因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同享有和支配。在邓小平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出更对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创造财富并不意味着只是少数人的富有而多数人贫穷,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是为了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足的生活。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剥削阶级都不可能提出的远大目标。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要求并且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所决定的。但是,在这里需要尤其强调的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实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财富,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普遍的贫穷和落后。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

四、邓小平全面“共同富裕”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党中央针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二:试论邓小平理论——共同富裕

试论邓小平理论——共同富裕

摘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邓小平理论共同富裕思想论文)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为此,本文详细研究了全面和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系。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邓小平;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而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确实需要解决如何共同富裕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从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手。实际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由于共同富裕是与社会的和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走向和谐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展开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一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更是这一本质特征题中应有之义。

1.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系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特定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而提出的指导收入分配的基本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2]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有人担心我们的改革会导致资本主义这一问题时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企业的共同富裕,其主体涵盖全体社会成员。具体而言,共同富裕不仅是工人富裕、农民富裕和其他社会各阶层富裕的

篇三:《邓小平理论》论文

学习中心:_______

分 数:_______

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作业论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理论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秋

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政管理专升本

专业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80941136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婧英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 年 12月 1日

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摘 要:“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人的政治觉悟及思想内涵提升很大。邓小平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因此,深入系统的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会和提高,工作中以科学为方针,给公司、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大家”富裕,从而有“小家”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先富;后富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然而,我国当前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贫富两极分化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由1978年0.16上升到0.48以上,不仅超过了0.4国际警戒线, 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状况。” [2]贫富两极分化的现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背离了邓小平的初衷。因此,梳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原因,明确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从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着时代紧迫感和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始终处理全局问题的伟大的领导者。他早年不仅在西方的法国进行过勤工俭学,而且在“半东方”的俄国留过学,再加上他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这诸多因素为他以后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当时的时代背景最终促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诞生。

第一,在文革后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以“贫穷的社会主义”为反面教材,提出“共同富裕”思想,这是国内的历史经验。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劳加尔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许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件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很贫困。‘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邦’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的发展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邓小平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比较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不高。邓小平正是根据这一历史现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1]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级分化。” [1]总之,邓小平从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发,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对经济所造成的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而导致人们的生活极端贫困的历史教训出发,指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1]。

第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样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经验依据。众所周知,“苏联模式”在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同时受到战争的威胁下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存在的一系列严重的弊端:经济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了价值规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忽视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随着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苏联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苏联领导人开始急切地寻求苏联体制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苏联领导人实际上对苏联体制不是进行改革,而是改向资本主义,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苏联解体当然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却”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这里共同致富也就是指共同富裕。随着苏联的变革,东欧也发生了革命。“东欧剧变”原因众多,但最根本因素是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导致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而发生变革。邓小平正是根据“东欧剧变”以及苏联的改革不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而是改变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教训,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邓小平曾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 [3]他正是在总结这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

集中体现为“共同富裕”思想。

可见,苏联和东欧以及非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成为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依据。

第三,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使邓小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共同富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部分人快速地富裕起来了。有人认为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背离。但邓小平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帮助和带动大部分的人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并存的态势来看,社会主义要想赢得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就必须实现共同富裕。当前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其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还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但贫富差距很悬殊,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资本主义致命的弱点。正是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根本属性。可见,社会主义要体现出其优越性,必须实行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正确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把握其蕴含的辩证关系,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邓小平多次提到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概括起来,其核心思想是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必须深刻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的本质,即使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级分化。” [1]“我们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目的。其他一切都是围绕这个目的、目标来设计的,动摇了整个目的、目标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基。这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最主要的方面。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方法,就始终不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关键是要区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 [1]“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步富裕”强调人们同时富裕,大家都平等地齐步走实现富裕。在我国

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生产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劳动者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因此,“同步富裕”是不现实的,实行“同步富裕”只能是走共同贫穷的道路,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共同富裕”强调人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但我们不可能实行齐步走式的“同步富裕”,只能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须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邓小平说明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他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1]可见,先富是手段,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后富是目标,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和后富没有本质区别,只有个先后问题。先富是条件,如果没有先富,最终也不会有共同富裕;后富是目的,是在先富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可以说,先富是量变,后富是质变,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是当时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因此,要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须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犯“极左”的错误。1957年到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第四,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须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即先富。这里把先富单独拿出来讲,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先富、如何才能做到先富、为什么要先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掌握如何通过先富达到后富。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们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和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3]可见,先富就是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富起来。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这是符合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先富的重要作用是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邓小平说:“我们提倡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 [1]这相应地也要求未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个人要在这种示范、激励、带动作用下发奋图强、努力赶超,而不能等待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投入的增加。邓小平告诫我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不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