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读后感 > 列表页

读林治出版的<<中国茶道>>读后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0  分类: 读后感 手机版

篇一:中国茶道

茶通儒、道、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多年却多彩斑斓,不朽不亡,仍然充满盎然生机。这与其本身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兼容并蓄的博大的包容力以及保持连续性、多样性,坚持与时俱进,重视天人合一的特性密不可分。茶文化,儒、道文化,佛禅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色彩纷呈、风格各异,又相辅相成甚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呈现出独特的风采,使中华文化绚丽多姿,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茶道和儒、道、佛的融合,不仅使得它们四者别具风采,还让中国文化富有特色。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抹亮色,有其特定的风格和神采,内涵丰富,意蕴十足。茶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即“茶以载道”,也使得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和而不乱,嗜而敬之,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这与儒道佛“内省修行”、”清静恬淡” 的思想不谋而合,自然一拍即成。因此,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儒学、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并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茶道既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还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即让人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儒家崇尚“中庸之道”,是一种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儒家茶道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以致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形成一种的欢快格调;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体味茶的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使茶人在以茶道修身养性的同时达到明心见性;而道家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中国人尊崇孔孟之道,尊儒学,重礼教。儒家的思想主张是崇高礼乐,他们在人们日常的品茗中发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中挖掘出了处世的进退之道。早在南北朝以前更早的时期,茶就被用在祭礼之上。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我国自唐朝以来,宫廷中的重要活动都有一定的茶仪茶礼,以示尊重。进入宋代,儒家更将茶礼引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即所谓的家礼之中,甚而还有“无茶不成礼”、客来敬茶的说法。茶道器具的配合务求和谐,环境务求清静雅致,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必须和谐统一。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道。唐代刘贞亮曾总结过茶的“十德”,除了“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睡气”、“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之六德外,他似乎更看重精神性的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四德。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

陆羽的“茶最宜精行险德之人”认为,品茶之人,品德至为重要。茶道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不能把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味。具体地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和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想法也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也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茶人们在品茶时非常注重环境的优雅

和内心的平和,所以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茶人也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感受真正的自然大道,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在茶具上有所体现,人们常用来饮茶的盖碗,就是取“天人合一”之意——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身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 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告诉了世人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耐阴湿,自守无欲,与清静相依。茶需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美味与真香,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静” 这点上殊途同归,达到了高度一致。道家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演化为“茶需静品”的理论实践,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也认为,“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茶之所以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一致。从历代茶人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 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正是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一切要以自然、朴实为美,返朴归真,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达到清静恬淡、无欲无待,无己无心,直到心斋、坐忘,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与宇宙融合,升华到“回归自然“的境界。

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茶道精神主张以茶修德,强调内省的思想,与禅宗主张“静心”、“自悟”是一致的。品茶于清淡隽永中完成自身人性升华,习禅于“净心自悟”中求得超越尘世,两者于内在精神上高度契合。同时,茶道讲究井然有序地喝茶,追求环境和心境的宁静、清静;而禅宗修行,常以“法令无亲,三思为戒”,也是追求清寂。茶性平和,饮茶易入静,心内产生中和之气,就可保持平衡心态,便于收心向佛。当“心注在茶”时,看着茶烟袅袅,闻着茶香悠悠,端杯细品慢啜,沉迷茶境,于是杂念顿消,由茶入佛,禅僧从参悟茶理而上升至参悟禅理。

在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中,“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禅的意思是“修心”或“静虑”。僧人坐禅入静,要求摈弃杂念,心无旁鹜,目不斜视,进入虚静的状态,在追求领悟佛法真谛的过程中,达到空灵澄静、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禅意或禅境。而茶道也追求空灵静寂的禅境。禅与茶相得益彰,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美学意境。唐代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茶人在竹下品茶,达到俗念全消的忘言状态,心中的尘垢都被洗净,沉醉在品茗艺术的审美意境中,全然忘却周围的一切,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可见茶人们的追求与禅宗的审美意境是息息相通的。

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丰富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它汲取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支光彩夺目的奇葩,然而儒、道、佛家思想和文化的竞相发展,也通过茶文化的形成实现了思想和文化内涵。茶道和儒、道、佛相互交汇,相得益彰,它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渗相融,相互促进的。茶与儒、茶与道、茶与佛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内在的连续在一起,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在认识其关系时,不能片面、孤立地只看到“树木”,却不见“森林”,要将其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它们的美丽光鲜、风华绝世,也才能真正体味到中华文化的风韵独具、异彩纷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满园春色。

篇二: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摘要: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 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 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 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 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 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 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 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 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 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 善、美的境界。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 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 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 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 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 会习俗。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 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 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 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 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

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 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 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 者。”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 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 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

致清导 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 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 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 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忠良 毛先颉:中国茶文化.事时出版社

【2】王玲:中国茶文化.外文出版社

【3】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观亭编辑:茶文化漫谈.中国农业出版社

【5】朱自振:中国茶叶汗青选集

【6】吴觉农:茶经述评

【7】柯秋先:中国茶文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8】林治:中国茶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9】赵英立:中国茶艺.化学工业出版社

【10】陆羽:茶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三: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注】此文将发表在天津市一级期刊《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

第二期

联系电话: 022-8818151928116509电子信箱:zhyjyyj@263.net网址:.cn联系人:张维佳

《职业教育研究》月刊录稿通知第07-2350号

( 刊号:CN12-1358/G4 ISSN 1672—5727)

何哲群 先生/女士:

您的来稿 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本刊拟在 08

年2期(2月)刊用,特此函告。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编辑

2007年5月29日

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何哲群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

摘要:中国茶道融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精华于一身,诸多高职院校将茶道

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是因为在茶道教学的过程中,能促进

学生的修身养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即通过泡茶与品茶对学生进行三

个方面的导引: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茶艺审美情趣的培

养。

关键词:茶道教学;茶艺表演;高职学生;道德修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它的发现、利用到传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

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茶文化内容的发展也异彩纷

呈。茶,这一古老的文明饮料,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生活

情趣,并逐渐成为纯洁的化身,文明的象征,团结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

各地茶文化如沐春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将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

茶道”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我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在茶道教

学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修身养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这一论题,

谈几点看法:

中国茶道的内涵

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

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1】,是修身养性之道,追寻自我之道,它表

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其内容也就是茶道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境和修道等。茶艺就是备茶、选茶、烹茶、品茶等

技艺;茶德就是在行茶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品行端正、节俭清廉的道德;茶礼就是

指各种茶道活动中的礼仪和法规;茶境是茶道活动所处的场所、环境;修道是通

过各种茶道活动来达到怡情修性、悟道、行道的目的。而在茶道教学的过程中还

必须贯穿茶道的指导思想即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怡、真”。“和”是茶

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有和气、和谐、和美、和诚、和睦、和

平等含义;“敬”是中国茶道的为人基本准则,是茶人的待客基本心态,表示尊

重他人,对己谨慎,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怡”,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

感受,是茶人品茗过程中的愉悦心情,是中国茶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真”

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指真理之真、真知之真、真情之真【2】。通过茶道

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也是把“茶道”引入到课堂教学,

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关键之所在。

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茶道是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师生同在茶道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泡上一

盏清茶,看茶汤的透澈,观杯中茶叶沉浮舒展的静谧,沉下心来,细细地去体味

那始涩而回甘的滋味,既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更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陶冶。

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对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

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

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3】。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

雅志”等说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畴。

中国茶道融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精华于一身,人们可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

感悟人生,减缓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具体

到茶道教学中,我认为可通过泡茶与品茶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导引:

即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茶艺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

茶道与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没有团结协作

的集体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论什么时候,团结协作都是我国建设繁荣、富强、文

明社会的基石,也是我校创建和谐新校园,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石,更

是我国新一代大学生步入成功殿堂的一把钥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茶道教学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协作性很强的,其中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尤

其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

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目的是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

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负责泡茶,

助泡协助主泡,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而

在不同的场合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的任务,有时

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甚至是助泡的任务,这种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

要与他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时候应

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训练和心理过滤,才能确立一种

整体的和谐与协作,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要求主泡、助泡、解说员在同一时间

内有一种良好的协调与配合,而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另

外,泡好一壶茶不仅需要有好的泡茶技艺,还需要有优质的茗茶、上好的水质、

恰当的冲泡时间、合适的茶具、良好的心境、静谧的处所等等,缺一便不能品出

茶之至味。 “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大家共享”,茶道表演是种很好地培养学

生和谐美感与协作精神的文化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

意识与协作精神。

茶艺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品茶之所以被看

作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

审美愉悦。中国茶道讲究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境美,在安

静幽雅、整齐舒适、完美和谐的品茗环境中进行审美活动,并通过这种审美活动

和审美体验,去感受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在茶道教学

特别是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创造美。进入

茶道教室,每个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仪表美,因为一个人的仪表直接反映出他的

精神面貌和审美修养;其次应注意仪态美和语言美,它主要表现在礼仪周全,举

止(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读林治出版的<<中国茶道>>读后感)端庄,说话和善,待人诚恳。另外,茶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唐代诗人杜牧在

《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4】,瑞草是神话传说

中的仙草,瑞草是美的,茶是瑞草之魁首,当然更美,因此在茶道教学中更要让

学生欣赏到茶的形、色、香、味之美,在茶道教室,当表演茶艺的学生款款走上

讲台时,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只是在静静地观看着、品味着。涤器、

投茶、冲泡、敬茶,表演者动作利索大方,礼节谦和恭让??静寂的处所,轻柔

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汤,让人似乎进入了一个空明宁静的世界,悠悠

一杯茶,它所烘托出的千山绿意,让人随和、随缘,此种意境此种美感,能对身

居茶室之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性格

情操、思想境界等方面都得到适当的陶冶,久而久之,学生会把茶道课作为一种

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性的目的。

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 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

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在茶道教学中,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导人精行俭

德,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一种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更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消费阶层的大学生来说,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

活方式、消费取向,还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道德修养。寒夜客来茶当酒,清茶

一盏也醉人。淡淡的茶香,能让同学们从诸多繁杂的日常学习生活走向心灵的宁

静,目标的明确,情感的净化,和对朴素人生的追求。节俭并非吝啬,它是一种

自我约束,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达到精神快乐的一种境界。我们弘杨节俭美

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精力,磨练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

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做新一代自强不息

的优秀大学生。

中国茶道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它是一种艺术的熏

陶与礼仪的训练,更是一种纯朴廉俭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与道德素质的造就。高职

院校开设茶道课,不仅适应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而且适应目

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当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被教育者的性格情操、思

想境界、人格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时,也就给社会带来了祥和与安定。

参考文献:

【1】 余悦 茶文化博览之《中国茶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 林治 《中国茶道》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4

【3】 余悦 茶文化博览之《中国茶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4】《全唐诗》卷522 杜牧《题茶山》

注:本论文荣获国家一级学会湖南教育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刊

登在《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何哲群(1971--),女,汉族,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中文讲师,高级茶艺师,

湖南省茶叶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茶文化。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