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反问句 > 列表页

古汉语表示反问的句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1  分类: 反问句 手机版

篇一: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1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导引例题:

1.下列句子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勾践说于国人 D.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知识归纳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总结为:

(1)宾语前置句 (2)判断句(3)被动句 (4)疑问句 (5)否定句 (6)省略句 (一)宾语前置句

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以下三种情况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③吾谁欺,欺天乎? ④而今安在哉? ⑤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⑦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黎民为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④忌不自信⑤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3)用 “是”或 “之”复指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③宋何罪之有? ④唯命是从⑤唯马首是瞻 ⑥惟兄嫂是依 另外要特别注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在这三个句子中, ①②应该是宾前置,而③则不是,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 特别提醒: 每种情况记住至少一个例子

要想很好地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做到准确判断,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每种情况记住一个例子。遇到新句子与例子进行快速的比对,就能很快地做出判断。 (二)判断句式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⑤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三)被动句式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②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③用“见”、“于”,“见……于……。”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④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⑤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四)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五)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六)省略句式

①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省略谓语。谓语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翻译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 又如省略介词的宾语:“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2. “可烧而走(之)也。”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④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练习 1.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梁父即楚将项燕。(2)非死,则徙尔。(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7)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8)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臣诚恐见欺于王。 (10)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12)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4) 恐为操所先。(1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1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 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初未之信B 未之有多见也 C 向之有者安在 D 皆昔未尝有 4.下列句式与“君不之爱乎?”不同的一项是()

A 大王来何操 B 故不我若也 C 覆之以掌D 一言以蔽之 5.下列句式与“何以能田猎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子何恃而往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用波浪线划出下列各句前置的宾语。

A. 时不我待 B. 其往欲何之 C.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D.城中之人皆不之觉 E.古之人不余欺也 F.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G.卿欲何言H.莫我肯顾

I.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 J.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K.耶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L.惟命是从M.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7.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⑤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篇二:古代汉语检测卷(含答案)

《古代汉语》检测题

一、名词解释。

1.信、达、雅

是严复提出的翻译的标准。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再现原文内容;达,就是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译文的语言要雅正,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句读

又叫“断句” 。古书是不断句的,更无今天的标点,因而古人读书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古人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种,一是“、” ,一是“し”“。” 。“、”是句中语意未完而需作语气停顿的标志,称为“读”(dòu);“し”“。”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的标志,称为“句” ;合起来就叫作“句读”。辨明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3.古书注释里的“正义”

古书注释的一种体例叫“义疏体” ,义疏体是一种经(古籍原文)、注(对古籍原文的注释)兼释的体例。其中的“疏”,是疏通;“义疏”就是疏通经文、注释的意义。对义疏进行整理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加以订正,就叫做“正义” 。

4.反切法

反切法是大约起自汉代,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它的基本方法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互拼读。

5.者字词组

“者”字用为代词时,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和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数词、主谓词组、个别代词等相结合,组成“??者” ,才能有所称代,这就是者字词组。者字词组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者字词组具有名词性,用在句子里起一个名词的作用。

6、所字词组

“所”字用于动词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前,组成“所??” ,这就是所字词组。所字词组用在句子里起一个名词的作用,并充当句子的一个成份。

二、填空题。请把下面各题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1. “何??之??”这一句式是(询问原因并具有感叹意味)的疑问句,最贴近原文语气语意的语译方式是(“为什么??这样??呢”。)

2.古代汉语的“他”也写作“它”、“佗”,是(旁指指示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完全不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3.现代汉语的“所以”常用于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关联词,而古代汉语的“所以”是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常用在动词前,它表示什么意义,取决于它在句子里与前后文的关系,如“此其所以败也”的所以表示(“??的原因”)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的“所以”表示(“??的工具”) 。

4.传注体是古代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常用的名称有(“传” 、“注” 、“笺”)。

5.在文言文注释中,“如字”是指明异读词读音的术语,它告诉读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

6. 古代汉语里取上字的声母、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来给汉字注音拼读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7.给古书标点最忌的是“点破句子” 。点破句子是指:(断句时,把上句的“脚”变成下句的“头” ,或把下句的“头”变成上句的“脚”)。

8. 在古代汉语里,无定代词是“ 莫” 和 “ 或”。

9.连用的语气助词,一般是各自表示其常用语气,而语气重点落在

10.“王顾左右而言他”中的“他”是旁指指示代词。

11.在对话中,古人常用谦称来称代。

12.在文言文注释中,“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注明通假的 借贷关系的,即用 本字 来注明正文中的 借字 。

13. 古代汉语的反切注音法是取上字的 声母 ,取下字的 韵母和声调 相互拼读 。

14.义疏体是古书注解的一种体例,“义疏”的意义是。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介词“与”同连词“与”的区别之一:介词前有疑问代词、能愿动词、副词、连词是常见现象,而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前不存在这种情况。( √)

2.一般情况下,不是动词的,用在“所”字后与“所”字结合为“所”字词组时,那个词就活用为名词。( × )

3.“保”的本义是抚育、抚养。《说文解字》 :“保,养也。”金文写作像人负子状,以此表示抚养。如《论贵粟疏》“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和现代复音词“保育” 、“保姆”的“保” ,用的就是“保”的本义。( √)

4.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和评说。( × )

5.“以”字用为连词,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因果复句,可语译为“因为” ;二是用于连用的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之间,表示关联,可语译为“用来” 、“来” 、“以便” 、“而” 。( √)

6.“蚤救之孰与晚救之”这句话中的“孰与”在古汉语中常构成表示感叹的疑问句。

( ×)

7.古代汉语的“乎”字有不同用法:一是作形容词词尾,用法同“然” ,表示“??的样子” ;二是作介词,与介词“于”意义相同;三是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韩愈《答李翊书》中“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 ,这些“乎”的用法即是如此。( √)

8.《<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给李翰所作《张中丞传》写的叙文,因置于正文之后,故名“后叙”。文中对李翰的传表示“尚恨有阙”的“恨”是怨恨之意。( ×)

9.《论贵粟疏》中“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结构当中,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作句子的成分,因而“吏之所卑”是主语,“法之所尊”是谓语。又因谓语“所尊”是“所”字词组,所以这个句子是判断句。( √)

10.“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主要用来区别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

11.“耳”、“尔”、“而已”用于直陈句句尾,都用来表示限制语气,即表示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不过如此”的语气,可语译为“罢了”或保留“而已” 。( √)

12.古代汉语的“然则” 、“然而” 、“虽然”中的“然”是连词。( ×)

13.“得无??乎”这一句式由“得无”同句尾语气助词“乎”相配合,表示反问,但语气较为缓和委婉。( ×)

14.“素车朴船,孰与加漆采画也”中的“孰与”是古代汉语中表原因的习惯句式。( ×)

15.我国古代史书记日一般是用干支,如“癸酉,师陈于鞌”,或在表月份的数字后附以干支的办法,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如果只用数字与“日”字连用,多指具体天数,如“十六日”是指十六天,不是指日期。( √)

16.《陈涉世家》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这一句的标点有误。《项羽本纪》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一句的标点也有误。( √)

17.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里“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这句话的主语是“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 ,谓语是“如是” 。( √)

18.韩愈《答李翊书》里“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的“恭” ,古今都指恭敬,有礼貌。不过,在古代汉语里,“恭”和“敬”虽为同义词,但还是有区别的,“恭”着重在内心的尊敬,“敬”着重在外貌的尊敬。( ×)

19.古文今译首先要重视和做到直译。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字、词、句,做到字、词、句翻译三落实,句式、语气也应大体和原文一致。这种直译不求有文采,不用考虑字词用语的顺序,只求内容上的表达准确。( ×)

20.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公”、“子” 、“君” 。( ×)

四、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的词中,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B )。

A、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B、云将曰:“朕愿有问也。”

C、与不穀同好,如何?

D、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

2.下列加横线的第二人称代词中,作定语的是( B )。

A、吾以汝为死矣。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若所追者谁?

D、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3.下列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使之充当句子成分的是( B )。

A、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B、(许)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C、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D、姜氏何厌之有?

4.“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中“施”的读音、意义正确的是( C )。

A、shī 延续。 B、shī措施。C、yì 延续。 D、yì业绩

5.“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中,“耳”表示( A )。

A、限制语气 B、感叹语气 C、决定语气D、确认语气

6.下列“以”字用作连词的是( A )。

A、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C、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7.下列“且”字不用作连词的是( B )。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8.下列古注术语中,可以用于表示某种情貌的是( C )。

A、犹,犹言B、之言,之为言C、貌,之貌D、曰,为,谓之

9.根据“发(發)”字的形体,可以判定“发”的本义是( D )。

A、派遣B、打开 C、出发 D、放箭

10.“采”字所使用的造字法是( C )。

A、象形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1.“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孙膑》),句中“格”的意思是( D)。

A、打击 B、格式 C、推究 D、阻碍

12.下列古注术语中,可以用于声训的是( B)。

A、犹,犹言B、之犹言C、貌,之貌D、读若,读如

13.“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此句出自( D)。

A、《平原君虞卿列传》 B、《<张中丞传>后叙》

C、《孙子吴起列传》 D、《魏公子列传》

14.根据“疾”字的形体,可以判定“疾”的本义是( A)。

A、疾病B、嫉恨C、嫉妒D、急速

15.“益”字使用的造字法是( C)。

A、形象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6.下列“于”字表示比较的是( B )。

A、赵急,请救于齐。B、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C、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D、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17.下列程度副词在古汉语中有程度轻和程度重两种用法的是(D)。

A、稍 B、颇 C、略D、少

18.下列句子中,“是”字不做代词的是(A)。

A、人以自是,反以相诽。B、是心足以王矣。

C、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D、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9.下列句子中,“而”字用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是(B)。

A、子产而死,谁其嗣之?B、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

C、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D、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20.下列句子中,“之”字不是助词的是( C )。

A、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B、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C、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D、遂散六国之从。

五、解释下列带横线的词语。

1.今弃击瓮而 就 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就:靠近,这里有“选用”的意思。

2.内自虚而外树 怨 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怨:仇恨。

篇三: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 ??者,??也。 变化形式:??,??也。??者也。

??也者,??者也 。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 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

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古汉语表示反问的句子)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 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 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五、省略句

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省略,等等。

例: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b.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c.史朝夕(俟于)狱门外。

六、倒装句(4种) 1.主谓倒装

例:a.痛哉斯言。 b.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有几种特殊规定。下列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正常语序,非这样做不可。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介宾也一样)

例: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b.时人莫之许也。 c.莫我肯顾。

d.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一点古代要求很严格。 例: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左传》) b.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c.子归,何以报我? d.而今安在哉? e.子何恃而往?

③用助词“之”作标志 例:a.夫晋,何厌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用助词“是”作标志 例:a.唯命是从。 b.唯余马首是瞻。

⑤“是”当代词作宾语,可前置。(少见) 例: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是根据前后文来理解判断的。)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后置后作补语。 例:a.俱告以事。 4.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定于在中心语前面。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把定语置于中心于之后。 ①用助词“者”作标志 中心语+定语+者

例:a.楚人有涉江者。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以上形式可改为正常语序 : 定语+之+中心语

②用“之”和“者”共同作标志 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a.石之突露偃蹇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以上形式可改换为正常语序: 定语+之+中心语 ③用“之”作标志

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④数词定语后置(也包括数量词) 例: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句有争议) b.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