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分析材料 > 列表页

分析材料二中汉武帝恼火的原因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1  分类: 分析材料 手机版

篇一:魏晋隋唐时期 自主材料

魏晋隋唐时期 自主材料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

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

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 ”。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举一例说明“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歌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民族融合有几种形式?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上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

5、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

6、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l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4分)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2分)

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学者论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由谁创设的?

(2)你认为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3)材料中论述的科举制度有何作用?

8、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州,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如何?欲迁者左,不迁者右。”??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材料二:一日,元宏在街上见有妇人身穿鲜卑服装,就责备尚书元澄没有尽到责任。元澄说:“现在身穿鲜卑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元宏不满的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还穿鲜卑服啊?”

(1)材料一中的“帝”指的是谁?他要迁都到哪里?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元宏为什么要责备元澄没有尽到责任?他还有其它的哪些改革措施?

(3)上述两段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事件?2016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八周年,那么请你谈一谈这一事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篇二: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探究题3 - 副本

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1、(12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2分)“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2分)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那一朝代官制的变化?(2分)“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2分)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

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2分)请你对该机构

的设立作简要评价。(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行政管理系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上分

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二: 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2)材料二中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

除这一影响?(2分)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3)仔细观察材料三,元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该时期,为了加强对今

西藏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

材料四: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

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意为:秦以来各朝君主都没有吸取“秦设相"的教训,都跟从设立,

结果影响君主,原因是他们“擅专威福”。)

(4)由于材料四的认识,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5)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

什么作用?(3分)

3.(8分)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1) 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唐太宗、元世租、明太祖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各一例。(4分)

4.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2分﹚

(2) 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6分﹚

(3) 西汉是怎样加强对新疆(西 北地区)的管辖的?(2分)

(4)近年来以“达赖”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各一件历史史实,批驳达赖集团的藏独言论。﹙4分﹚

5、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

(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内容。(6分)

(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

(3)鉴古知今,根据我国古代不同对外政策的后果,谈谈当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4分)

6.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开辟的、连接亚欧大陆的陆上通道是什么?请你列举两例当时通过这通道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或手工业品。(4分)

(2)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盛况空前。日本先后13次派往唐朝访问、学习的使团名称是什么?中日友好交往对日本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起了推动作用?(3分)

(3)明朝时,明成祖派谁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对南洋(东南亚一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

7、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一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 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1分)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

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1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

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8.材料一 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生活,生活富足,社会安定。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出海商船所带的货物不能超过500石,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凡外来的一切人员、船只、货物及纳税等事宜皆由政府委派的人员担保??。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闭关锁国政策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1)清初“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3分)

(2)说说“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分)

材料二 莎士比亚(1564—1616)的作品内涵丰富,洋溢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时代精神;牛顿(1642—1727)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阐述发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伏尔泰(1694—1778)等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激烈抨击天主教会的罪恶行径,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3)归纳17、18世纪西方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角、18世纪东方落后、西方进步的原因。(2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 ——《后汉书?西域传》

①??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使“西域内属”的?有何意义?

材料二 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 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藩。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藩。自此以来,完事休贴。见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 。 ②依据材料二 ,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唐藩之间的关系。《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

⑶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10.材料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唐蕃会盟碑 民族团结宝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6分)

(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4分)

(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4分)

(4)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2分)

篇三:文献资料阅读题

三、文献资料

第1课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3页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1)在材料一所述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答:(1)北京人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2)证明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第2课

阅读下面材料: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7页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

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

作物。

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第3课13页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请回答:(1)材料一孙中山提到的“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2)“平定蚩尤乱”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除了“创造指南车”外,他还有什么贡献?

答:(1)黄帝、人文始祖。

(2)涿鹿之战。

(3)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4课22页 《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这里的“鹿台”是指答:在殷都附近建造巨桥粮仓和高大的鹿台,用来堆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 第6课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30页

第7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38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的“卫鞅”是谁?他为了说服“孝公”引用了哪两个历史人物的史实?

(3)材料二卫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结合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

分析材料二中汉武帝恼火的原因

,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4)通过管仲相桓公的结果以及卫鞅变法后秦国的变化,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1)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结果: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商鞅。引用了商汤、周武王。

(3 )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途径:战场立功。

(4)注重改革创新,重视人才等

第8课44页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诗的意思是:“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请回答:

(1)这句诗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2)这句诗的意思是:

(3)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哪国人?

(4)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谈谈他的历史地位如何?

答案:(1)《离骚》;屈原。

(2)“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3)战国末期楚国人。

(4)表达了作者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

(5)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第九课47页

材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上述话是谁的名言?这些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他是哪家学说的创始人?记载他言论的书叫什么?

答:(1)孔子,反应了他的教育思想

(2)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叫《论语》。

【解析】

试题分析:(1)阅读材料可知,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孔子是春秋晚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第9课 49页

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

10课 56页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胡曾

(1) 材料一、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

感是否一样?

(2) 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

(3)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

答案(1)秦始皇(赢政)。不一样,李白的情感是褒扬,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

(2)秦朝为了抗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11课64页

阅读下列材料: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答:陈胜。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难道那些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2)由此爆发了什么起义?主要领导者有哪些?

答: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

(3)起义军在何地建立了政权?

答:陈

(4)这次农民起义有何历史意义?

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