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分析材料 > 列表页

用运动的观点分析材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1  分类: 分析材料 手机版

篇一: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

1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能够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参考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它可以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2..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仅仅从19世纪40年代德国说,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一是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二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马克思既不是回到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也不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以简单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 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3.材料1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爱尔维修他看到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认为自然中所存在的只是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个体,而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是对这些个体所固有的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爱尔维修没有看到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仅仅局限于物质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一定义仍是不科学的。 材料2中霍尔巴赫的这一物质定义,肯定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只是物质的反映。他试图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物质概念,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有一定影

响,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霍尔巴赫在具体说明物质时,又把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等看成物质的普遍的不变的特性,这表明他的物质观还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2)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反对了形而上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4 材料1 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变化存在,但不是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中存在:变化无需载体;运动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变的物质在运动,运动并不蕴涵着运动之物。”,“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材料2 杜林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种物质的自身等同状态,这种状态是“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这种统一一旦停止,运动就开始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材料1与材料2 的错误倾向。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材料2中杜林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材料1中柏格森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5 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要评述牛顿的时空观。

参考答案: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时空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于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典型代表。

6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

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 (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

7 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 ,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民族精神 , 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 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 伴随人类工业化的步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日益严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灾害,与气候变化有关。为了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最需要的是预防和控制。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自救的第一步。为此,我国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战略,这一举措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 运用联系的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发灾害。 二、要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面对全球变暖,签署《京都议定书》,减排温室气体,提高预防控制能力。 三、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部分制约整体,影响整体功能发挥。中国作为全球中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用运动的观点分析材料)一员,积极采取措施,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

9 材料1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最大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的最长木板或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 材料2比尔·盖茨没有付出过多的汗水去读完大学,却靠开发软件的灵感和辛勤开拓成就了微软事业。钱钟书先生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苛求,他也没有刻意去补这块短板,而是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请回答: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木桶原理”。 (2)联系“木桶原理”,结合比尔·盖茨、钱钟书的事例谈谈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

的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现在: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受整体制约,不能离开整体。第二,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木桶原理”正是体现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木桶原理”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强调当各项条件需要互补时,一定不要忽视了短板问题。但也不要无条件地信奉这一原理,而应针对具体问题思考一下短板是否非补不可,如果不顾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辛勤耕耘,将九十九分汗水挥洒到那一分灵感所及之处,应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的。

10 材料1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2 “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的成功是“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神州六号”是在前几次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从“神州六号”到空间站,再到探测月球、火星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使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是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的。②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科学家力尽千辛万苦,做认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③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来检验。我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通过这次成功飞行,验证了是正确的。⑤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对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对相关重要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11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大部分地区得到贯彻落实,但有些地方农村教育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由于教育费用高昂,许多孩子被迫辍学;由于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一些学校举步维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在无声的鞭挞着有关部门。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是不可避免地。”请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评析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 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些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这一点。 二、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 三、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只抓住经济建设中心而忽视教育工作是不对的。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导致学校举步维艰,许多孩子被迫辍学,必然会影响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地方政府必须改变错误的做法,保证农村学校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12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来”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

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材料2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材料1“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2)怎样解决材料2反映的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①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从“引进来”为主,到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②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发展时,必须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我国适时提出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2)材料2反映了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到:①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②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认真加以消化和吸收,将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优势。

13 长江三峡工程是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才决定兴建的。其可行性方案充分考察了工程建成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到施工、监理、移民等方面都作了科学预见,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千瓦时,可为华中、华东地区及四川省、重庆市提供大量电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回答: (1)题中材料是怎样体现因果关系的? (2)题中材料怎样体现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 (1)因果关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也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经过长期考查、论证,预测到工程建成后带来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能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原因(先行、引起),决定建设三峡工程是结果。而建设三峡工程不是原因,工程建成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结果。 (2)人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新生客观规律又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期考查和分析、综合、科学运算、论证,并预见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能带来相当可观(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且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万有引力、固定力学等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抽象思维。作出了科学预见,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

14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心论题是什么? (2)请运用有关哲理谈谈对这一论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本材料的中心论题要正确处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首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无论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都是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和规律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3)其次,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正确行动,使自然界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总之,人类应该把利用、改造自然和保护、顺应自然结合起来,学会

篇二:材料解析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专题

1.材料一: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19世纪中期,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在什么战争之后哪个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两个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材料三中的运动发生在哪一段时间?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谁?与洋务派相对应的派别是什么?这个派别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谁?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奕訢顽固派 慈禧太后 ③“自强”的含义是什么?这里的“长技”具体指什么?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增强军事力量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

④材料三反映的历史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清朝前期比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与今天的对外政策有和异同?由闭关锁国转变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中国国门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都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同:今天是主动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主权独立。

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制度。是在主权受到损害的前提下开放。

⑤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受世界上哪一个重大事件的影响而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处于同一时期,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有哪些? 工业革命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 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⑥材料二中条约的签订引发了中国哪个阶级在哪个方面的探索?举例说明。 民族资产阶级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若我们回溯一下历史,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几乎是日本的恩人,要不是1853年美国少将柏利的“第一艘黑船”撞开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之关,恐怕一直到现在还要逗留在“石器时代和神话时代”,还不会维新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料》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方文明带入国内。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美国几乎是日本的恩人,美国的入侵 不完全正确。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是外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的入侵给当时的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用自己的手将西方文明带入国内”说明日本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撞开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之关说明:明治政府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学习西方的文明。 (3)材料中“德川幕府”在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何种地位?这种地位何时改变的?

掌握实权,处于实际统治地位 1868年,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

(4)材料中的“维新”指什么大事?其性质如何? 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材料二表明日本对西方文明的主张是什么?明治维新中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主张? 主动学习西方的文明 提倡“文明开化”;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工业;建立近代化军队; (6)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7)结合近代史上日本经济的两次飞速发展,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感受。

要坚持改革开放,但不要侵略邻国把发展教育和科技放在首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阅读材料:材料一: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材料二:“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改变了世界面貌,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欧美工业国家的入侵,也极大地冲击着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旧意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他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只有20%在国内进行。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中所说“世界”被发现是指什么事件?“世界”被发现的实质是指什么?“人”被发现是在哪个时期?“人”被发现的含义是什么?“人”和“世界”被发现的共同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新航路的开辟 实质:指世界由相对封闭孤立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 文艺复兴时期 “人”被发现的含义是指把人的思想从封建神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以人为中心 资本主义萌芽 有利于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材料二中所说工业革命不仅使“东方属于西方”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冲击着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旧意识”,请以中国历史上的各一重大事件为例说明以上两个观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除以上两个影响外,材料二认为工业革命还有什么影响?任举一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是如何促进这一影响的继续发展。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

汽车、飞机的发明,缩短了空间距离;电报、电话的发明缩短了时间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材料三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这一状况之所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应如何面对这一形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改革开放,走科教兴国之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⑤根据以上①③④的内容说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总体趋势。 世界由孤立分散逐步走向一体化、全球化。

⑥材料二中“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这一整体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直至材料三中趋势的出现共经历了那几个事件?在这一整体形成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那几个时代?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工业革命(初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化)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⑦材料三中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带来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把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抗风险的能力降低。

4.材料一: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西班牙君主忠实的支持哥伦布,投入大量资金为他装备远征队。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率领由可靠水手和饱经风霜的能干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 请回答: ( 1 ) “欧共体”后来发展为何组织?其性质是什么?欧盟 区域性的经济联合组织,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上岸后,哥伦布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国王和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并有随行人员作了公正和记录。……从那时起,欧洲人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该大陆,这里的居民开始陷入被征服、奴役和屠杀的境地。

——地理大发现年表

材料三: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开看象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的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的找到了少量黄金。然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引起了具有伟大意义的直接反应。——《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西班牙国王对哥伦布的远航持什么态度?如果此时他生活在中国是否会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为什么? 支持和赞助不会 中国重农轻商

(2)支撑哥伦布远航到大洋彼岸的信念有哪些?这些信念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精神支柱分别是什么? 地圆学说、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相信人的伟大力量

经济根源:西方资本主义萌芽 精神支柱: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相信“人”的力量。

(3)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所依赖的动力是什么?人类结束对此类动力的依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是什么? 风力、水力和人力 瓦特改良蒸汽机

(4)中国明朝有位伟大的航海家,这位航海家是谁?其贡献是什么?其远航的目的与哥伦布的目的有何区别? 郑和,1405-1433,七次下西洋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 追求财富

(5)材料二中,哥伦布及其后继者对当地居民采取了什么手段?这些手段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征服、奴役与屠杀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6)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在当时人看来,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是一个重大失败?

没有带来巨大的财富,政府没有收回投资的成本。

5.阅读材料: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下是三次科技革命中重大科技突破的成果:互联网、汽车、“多利”羊、蒸汽煤矿、人造卫星、内燃机、电灯、火车机车。

请回答(1)请你把材料中的成果分别归入到三次科技革命中。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煤矿、火车机车。 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内燃机、电灯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 “多利”羊人造卫星 ⑵三次科技革命哪一次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这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⑶第一、二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分别是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何?(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闭关锁国,落后于世。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洋务运动,失败。 ⑷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持续发展,信息化,全球化

(5)当今我们应如何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

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尊重知识, 重视人才。 6、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主要国家(组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2)材料一反映出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有何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上升 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3)材料一、二、三反映出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多极化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7.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4月29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连战,实现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第三次握手”。 请回答:

(1)与共产党“第一次握手”的是以谁为首的国民党?当时两党合作领导了什么战争?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孙中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战争 原因:1927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第二次握手”前国共两党对峙了多少年?是什么结束了两党的对峙?对峙多年的两党为什么能实现“第二次握手”?10年(1927-193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严重) (3)第二次握手后何时分裂的?其原因是什么?最终造成了什么问题?

1946年6月, 蒋介石要实行独裁统治,发动内战。台湾与大陆的第三次分离。 (4)“第三次握手”前,两岸的民间交往开始于哪一年?能实现“第三次握手”与什么政策密切相关?“第三次握手”的实现有何重大意义?1987年 一国两制 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8、党中央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

①当时西安发生了什么事 ?今年是纪念该事件多少周年?西安事变2007-1936=71年 ②上述重大事件的主要发动者是杨虎城和谁?张学良西安事变

③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该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④材料中周恩来提出释放蒋介石的前提是什么? 答应抗日

⑤此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二: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的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三:1933年美国的《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同时,《工资工时法》规定工人每周最多工作40小时,每小时至少40美分工资。

请回答:①材料一说明,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哪两个国家遭受的打击最严重?德国和美国 ②这两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方式去度过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③材料二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彻底的革命计划”含义是什么? 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④材料二中“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做到吗?为什么? 不能 因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⑤材料三罗斯福采取的措施中的核心措施是什么?规定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有什么作用? 对工业的调整 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工人消费能力,缓解危机。

⑥材料二中“旧的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什么?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 ⑦罗斯福的措施对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有什么意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二战后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⑧在历史上类似罗斯福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作出贡献的20实际中国改革家是谁?其贡献是什么? 邓小平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行改革开放。 10.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

材料二“6月5 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务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5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那个时期”是哪年到哪年?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材料一中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了哪两个阶段?材料二中的事件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材料二的历史时间发生在哪一年?6月5日以后事件发生了什么变化?事件开始时的主力是什么人? 1919年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北大等高校的爱国学生 ④材料一中“新的社会力量”指的是什么? “壮大的阵营”包括哪些力量? 无产阶级 包括: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 ⑤、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无关联?说明理由。

有,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材料二:《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会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三:“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的签字。” (1)材料二是哪一年什么历史事件后颁布的?这一事件分别限制和保障了谁的权利?

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 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保障了议会的权利。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同一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分别有什么不同吗?(分) 中国:实行君主专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经济

(3)这一文件颁布的意义是什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4)与此文件作用相似的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是什么?法国的《人权宣言》 (5)颁布这两个文件的国家确立的政治体制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法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便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作为重点写入了“十一五”规划。而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极左路线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不适合建设社会主义 (2)材料二中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方?协议书所表达的内容,后来实现为国家的什么政策?此前中国的工作重心是什么?何时开始改变的? 20世纪70年代晚期,( 1978年12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目前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又是什么?免征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材料一,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启示:要从实际出发,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篇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 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参考答案:

这一段话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重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它的基本原理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活生生的科学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接受实践考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依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3.

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美籍哲学家卡尔纳普指出:“我将把所有那样的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至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因此,关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命题,有关认识来源的命题,伦理学中关于道德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命题,它们或者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因此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应该加

以排斥。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的党性问题。

参考答案: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声称自己的哲学史“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新哲学”。比如题中的卡尔纳普,把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不可解决的、无认识意义的“假问题”,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此来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但是事实上仍然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来表现自己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看法。从根本上讲他们是无法“超越”或“脱离” 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的。

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结果,“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结合材料,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缺陷方面阐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参考答案: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许以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材料1

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1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6.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

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能够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参考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它可以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7.

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仅仅从19世纪40年代德国说,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一是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二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马克思既不是回到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也不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以简单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

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8.

材料1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

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爱尔维修他看到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认为自然中所存在的只是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个体,而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是对这些个体所固有的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爱尔维修没有看到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仅仅局限于物质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一定义仍是不科学的。

材料2中霍尔巴赫的这一物质定义,肯定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只是物质的反映。他试图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物质概念,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霍尔巴赫在具体说明物质时,又把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等看成物质的普遍的不变的特性,这表明他的物质观还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2)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反对了形而上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9.

材料1

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变化存在,但不是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中存在:变化无需载体;运动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变的物质在运动,运动并不蕴涵着运动之物。”,“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材料2

杜林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种物质的自身等同状态,这种状态是“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这种统一一旦停止,运动就开始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材料1与材料2 的错误倾向。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材料2中杜林

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材料1中柏格森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10.

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要评述牛顿的时空观。

参考答案: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时空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于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典型代表。

11.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

(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

12.

有位心理学家为了完成一项试验,招募被试者,要求其每天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并且连续坚持十天。作为补偿,心理学家将给予其大量丰盛的食物和营养品,同时支付丰厚的报酬。结果有一个应征者兴致勃勃地前来尝试,一开始他并没有感觉什么异样,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每次抽血都是让他将手臂伸至一个狭小的窗口,他本人则看不到整个抽血的过程,只觉得有针刺入皮肤的感觉。于是,一天、两天、三天……尽管心理学家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被试者每天都不断地补充着营养,可也就是仅仅过了四天,他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主动要求放弃报酬。实验不得不终止。当他离开的时候,其身体已经明显变的憔悴不堪,甚至连走路也不能自支,似乎真的像是大量失血后产生的贫血症状。直到这个时候,心理学家才笑着对他说:“我根本没抽你的血,相反每天都在给你注射葡萄糖。”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