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分析材料 > 列表页

分析材料一,十九世纪早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0  分类: 分析材料 手机版

篇一:1135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15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有答案)

2015年巴彦淖尔市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满分75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到下面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34分)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答案】C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2.历史影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一生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下列功绩属于汉武帝的是()

A.灭掉六国统一天下B.推恩尊儒王朝鼎盛

C.创立盛世贞观之治D.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答案】B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指的是()

A.孝文帝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忽必烈

【答案】A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4.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下面诗句体现唐朝文学主要成就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D.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答案】A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5.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C.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D.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答案】C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6.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请说出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A.朝鲜族 回族 B.蒙古族 回族

C.土家族 藏族 D.蒙古族 满族

【答案】B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7.下列三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

【答案】C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8.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C.五四运动是民主革命 D.五四运动向现代转折

【答案】B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9.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总是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心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共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下列史实能体现这段话含义的是()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0.以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B.南昌起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答案】C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1.对以下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

A.民族凝聚与日俱增B.外交政策不断成熟

C.综合国力逐渐增强D.教育水平发展迅速

【答案】C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2.“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这句西方谚语中的“罗马的宏伟”得益于()

A.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B.罗马人吸收和传承了希腊文化

C.罗马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B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3.把美国人民从经济大萧条的苦难中拯救出来,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先河的总统是()

【答案】C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4.决定成立联合国,对二战及战后的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日内瓦会议D.雅尔塔会议

【答案】D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5.“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攻击对方的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等。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冷战不是战争,两极相互对峙 B.冷战两极均衡,达到相对稳定

C.美苏对峙时期,世界相对和平 D.美苏兵戎相见,人民死伤惨重

【答案】D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6.反映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①万隆会议 ②非洲独立年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7.下列不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的事件是()

A.北约建立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D.WTO建立

【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18题19分;19题15分;20题7分。共41分)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18.(19分)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百年现代化(近代化)的历程,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的经验教训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时,现代化运动就开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来不断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六次政治选择:第一次是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这一运动开始于洋务运动,经过戊戌变法……。第二次从1911年到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第三次是1914年到1928年,以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次是1928年到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第五次是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的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第六次是1978年到现在的邓小平新政模式。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近代中国人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2分)

(2)在材料二的第一次政治选择中,开展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分别属于哪个阶层?(2分)(要求按顺序回答)

篇二:每日一题

【11.23】(26分)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以此为起点,根据领导力量与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1860年-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五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是第一阶段;1912-1949年,即共和时代为争取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的独立、统一与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是第二阶段。——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可是在中国现(近)代史里,它不过是一段连续“失败”之第一次。??将这串事迹以较积极的眼光看待??即算失败,它们也是庞大革命之前无可避免的步骤。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的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它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了一个大洞。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大潮的冲击与中国资本主义自发趋势相结合的产物。变革进行得不顺利。辛亥革命推倒了清王朝,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这是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1860年的改革”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在“实践方面很严肃的向前跨步”。(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大潮的冲击与中国资本主义自发趋势相结合的产物。”(8分)

3.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述1912-1919中国各阶层“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12分)

【11.2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分析材料一,十九世纪早期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 请回答:(1)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试分析其有利条件。(6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6分)其形成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3)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从英镑到美元以及欧元的崛起,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4分)

【11.26】(13分)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2分)

【11.23】1.洋务运动(2分)。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2分)创办新式学校,冲破传统教育的坚冰(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亡(2分);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2分);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分),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戊戌变法,向日本学习,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2分)。

3.建立现代国家、统一的努力:1912年,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掀起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1913-1917年,反对北洋军阀开展了一系列斗争(2分)。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要求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2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2分);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所做出的努力。(2分)

答案【11.24】(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影响: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定,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的发展。

答案【11.25】(1)英国建立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6分)

(2)历史背景: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英国经济遭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6分)

影响: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4分)

(3)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4分)

答案【11.26】(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3分,任答3点)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1分)

(2)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3分,任答3点)显著特点:资本扩张。(1分)

(3)问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2分,任答2点)

观点: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1分)

(4)基本认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既要主动融入,又要保持民族性;全球化利弊并存,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2分)

篇三:2016届福建省泉州市质检文综试卷

泉州市201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2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

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

25.图7可以反映

图7

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 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

2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27.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 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

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28.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29.与维新派关系极为密切的帝党官僚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由此可见

A.官僚集团反对维新变法 B.官僚集团争夺变法主导权

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D.维新派与帝党的改革根本目的不同

30.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3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

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32.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公民芒提特乌斯经抽签当选为议事会成员,在其后的资格审查中,因受指控在支持僭主统治的骑兵中服役而被取消资格。这说明资格审查的目的是

A.监督官员维护平民利益 B.维护公民内部的平等

C.确保官员忠于民主政体 D.实现公民的轮番而治

3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34.1917年3月15日,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在苏维埃全体会议上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一结果说明当时

A.资产阶级代表在苏维埃占多数

B.布尔什维克党对民主革命前途认识的局限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5.1947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巴黎,就加入“马歇尔计划”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被苏联拒绝。它反映了

A.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 B.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

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 D.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他们主要是洋行买办或经营丝、茶和进口纱、布的商人。在外资的海轮和江轮公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方面情况更是如此,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89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也有这种情况。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资。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中央政府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它不能保护新生的华资企业,使他们能和进口货和在华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清史·下卷》

材料二 由于没有社会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明显的外来危险,大量外国和本国的投资日益增长。美国似乎拥有某些其它大国部分拥有的全部经济优势,而没有其它的劣势。它幅员辽阔,到1914年已拥有大约25万英里铁路。美国的耕地面积、农机效率以及不断降低的运输费用,使美国农产品的价格都低于欧洲任何国家。美国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都相当于甚至往往优于世界其它任何公司;并且它们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规模。到1914年,美国国民收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值,都远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高。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在华外商企业创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外国投资对当时的所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8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然而自明末社会大动乱以来,户口、土地册籍已荡然无存,地亩和人丁很难确知。与此同时,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他们或迁徙流亡,或隐匿户口。作为应对措施,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

——摘编自禇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制度。(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同时公布了《议院法要领》规定,议院对于违法官员只可指实弹劾,其用舍之权仍操之君上。此后,立宪派及一些省的督抚,要求迅速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设立第一个“责任内阁”,规定内阁“辅弼皇帝担负责任”。在13个国务大臣中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汉族官僚4人。其中,皇族又占6人,时人称它为“皇族内阁”。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革命党人力争由同盟会员任国务总理,袁世凯则要提名一直追随他的唐绍仪组阁,双方相持不下。后经调解采取折衷方法,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出任内阁总理。3月23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绍仪为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同盟会蔡元培等4位要员入阁,占了阁员中的半数,主管农林、教育、工商、司法、交通等“闲职”部门,袁世凯的亲信掌握了内务、陆军、海军等实权部门,财政用了立宪派熊希龄,外交为旧官僚陆徵祥,参谋本部由黎元洪兼。人们误将唐内阁称作“党人内阁”(指同盟会内阁)。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成员的产生方式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责任内阁人员构成与材料一不同的原因。(9分)

47.(15分)【战争与和平】(略)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次远涉重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海洋与国家兴衰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海洋思想。他认为,若要“统御万方”,“教化四夷”,就必须“巡弋异域”,慑服敢与中国抗衡者,生擒蛮王之梗化不恭者,殄灭寇兵之肆暴掠者。??尤其是当明皇朱高炽决定解散宝船队时,年近花甲的三保太监大声疾呼:“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出行过程中,郑和携带大批货物绝非仅仅对各国君臣进行赏赐与馈赠,还有着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使命。同时,郑和并不禁止随行官兵携带中国货物出售谋利。??针对东南亚各地航道不宁、海盗不禁的严峻现实,郑和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果断消灭了旧港海盗头目陈祖义,从而保证了海上通道的畅通无阻。

——摘编自高子平《郑和海洋思想与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6分)

(2)根据材料,概括郑和的海洋思想并加以评析。(9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

40.(25分)

(1)特点:利用特权;部分中国买办、商人参与投资;投资行业广(或:中外合资;股份制);应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每个要点1分,共4分)

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和租界;清政府制度落后、政治腐败,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不能保护民族工业;外商也需要利用中国买办商人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j两次工业革命相继展开。(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若摘录原文每点最多只能给1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大国加紧资本输出;政局稳定;交通发达;农业发达;国内市场广阔;大企业制度先进;科技领先;地理环境优越。(每个要点1分,共8分)

(3)外国投资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推动所在国经济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对制度落后和主权受到破坏的国家而言,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对主权独立、制度先进的国家而言,会促进发展。(3+2+2=7分,其它答案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1.(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

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

45.(15分)

(1)清初土地日益集中,导致丁税负担不均;人口数难以查清,丁税无法足额收缴;无地和少地农民不堪丁税重负,引发社会动荡。(每点2分,共6分)

(2)按土地单一标准征税,简化了税收原则,稳定了政府财政收入;按土地数量征收固定的丁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税赋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取消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每点3分,共9分,要求:史论结合。)

46.(15分)

(1)清朝末年:皇帝(或以皇帝名义)指派。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更多体现政治力量的斗争与妥协。(每点2分,共6分)

(2)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革命派力量壮大,而袁世凯又掌握实权;依据的法律性质不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孙中山个人的作用;按西方三权分立原则组建责任内阁。(每点2分,最多不超过9分)

48.(15分)

(1)明初,郑和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航行于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