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 > 列表页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30  分类: 公共管理 手机版

篇一:公共管理前沿知识讲座课后心得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公共管理前沿知识讲座

课 后 心 得 体 会

学 院 班 级学 号

姓 名

完成日期

正文:

在本科阶段的第六学期,我们接触了公共管理前沿知识讲座的课程。本课程以讲座的形式,汇集学院资深老师分别讲授自己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分析各个重点研究方向,分享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并以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展示研究之魅力,为我们今后研究型学习指引方向,开启兴趣之门。

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包括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前沿问题,细致讲解自己的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首先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更高的平台上接触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其次,将研究与平时的学习相结合,了解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将自己所学理论运用于研究实践之中;第三,真实感知研究的过程,开阔自己眼界,关注当前研究前沿热点,激发我们学习兴趣,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热点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型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兴趣,指引方向,老师们严谨的科研态度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讲座,并记录笔记,对于课堂上感兴趣的问题,在课下会进行相应的搜索以及文献的阅读,以丰富相应知识,了解发展现状,解答疑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运用老师曾经提到的相应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听到讲座中曾出现的相关理论或方法,内心会一阵激动,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

本学期的讲座中分别包括以下专题:杨东朗老师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温海红老师对于青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高建民老师主要讲述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现状;黎洁老师讲述了关于安康飞地经济及相关人口政策的研究;张胜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讲述了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例;周忠良老师具体介绍了目前在做的科研项目基于手机平台的孕妇服务研究;张思峰老师关于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宏观研究。

因为之前对于养老服务问题进行过相应了解,通过张老师的介绍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够从宏观上对于该问题进行把握。所以对于该方向产生浓厚的兴趣。

张老师由两个就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引出了讲座的主要内容,一个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一位大学教授,退休后因子女都在国外,独居生活,只能靠雇佣保姆料理生活,后来生了重病,也是无人服侍,子女有心无力只能从物质上给予支持却无法生活料理,只得随保姆回到农村家中共同生活,便于照顾,不得不令人唏嘘。由该实例想到了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生活在农村里的一位老奶奶,丧偶独居,已经85岁,有三个孩子,一个去世,一个远在外地,一个关系不佳,均不能提供所需的照顾,而在农村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只接受残疾或无子女的高龄老人,因不符合条件无法到养老院,只能由邻居偶尔提供帮助,日常生活全靠自己,晚年生活不可谓不凄凄惨惨。而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养老服务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突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根据测算到2030年,少儿人口抚养比将到达21.59%,少儿人口达3.01亿,老年抚养比达23.66%,老年人口将达到3.29亿,少儿、劳动者、老年人口比约为0.91:2.31:1。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

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在人口老龄化的不可逆转的社会背景下,养老服务问题突出,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逐步解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在城乡之间、国际间的迁移日趋普遍,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

421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两个成人、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逐渐成为主流家庭结构,第一批遵循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已经老去,独子老人的养老问题出现,此外失独老人日益也成为社会关注人群。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高龄化的人口增多,失能老人以及半失能老人的预期寿命提高,但是又需要更多的照料。

2、养老需求多样化

养老的需求不仅需要老人有相应的经济来源,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慰藉以及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

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

(1) 居家养老功能弱化。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益健全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是解决中国90%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的根本出路。

但是在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居家养老缺少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目前,居家养老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在走过一段崇尚机构养老的弯路之后,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家庭养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针对家庭养老的免税政策、津贴政策、弹性就业政策等。我国针对家庭养老的支持政策除了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政策外几乎是空白。相反,却有许多限制性的政策,如探望父母的假期四年一次、父母户口不能随子女迁移等,不利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使得居家养老功能弱化。

(2)老年人是负担还是资源?

老年人需要大量的生活照料与关怀,可能成为家庭的负担。但是老年人在连结人类代际、维系文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为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于科技发展与进步,老年人越来越被视为与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脱节。但是,大量证据表明,如果将老龄化视为经济发展的机遇,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的老年人数量完全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福音,而不是负担。

(3)机构养老不足以满足当前需求

目前机构养老的现状是:公办养老机构住不进,民办养老机构住不起。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为315万张,占老人总是比例仅为1.77%。床位紧张是公办养老院难以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原因,但其服务质量也是个大问题。体制僵化,机制不灵活,内部缺乏活力,是公办养老院的弊病。在设施和服务上,公办养老院与民办养老院有巨大差距,除了内部设

施的陈旧、饭食质量不高之外,居住环境拥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都不及民办养老院。

民办养老院相比于公办养老院来说,在经营上举步维艰。一个设施合格的养老院,按照不同的规模,投资从十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然而,对于这些投资人来说,一旦选择了养老院,就必须面对“投入大、周期长、周转慢、利润低”的现实。公办与民办在享有国家待遇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免费征用土地给养老事业免费使用,但民办不包括在内,每年民办养老院要支付十几万的土地租金,这也成为其发展承重负担。

(4)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幼稚

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存在着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不足、医疗保健网络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应通过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4、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

包括养老资金、服务人员、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养老资源供给存在问题。老龄化产业严重短缺,同时政府提供的养老设施在数量与需求上有很大差距,现有的公共设也并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因为传统观念、收入水平不高以及福利保障缺乏等各方面的限制,中国现阶段90%以上的老年人仍然是居家养老。但中国失能老人有数百万,而居家养老的护理、康复,包括日常生活的打理等服务供给都严重短缺,能提供上门服务和护理人员基本没有。居家养老的综合性服务的供给需要全面改善。中国社会化的养老综合模式需要推动老年疗养市场、老年服务市场、老年娱乐文化市场、老年旅游市场的全面开拓。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趋势为模式的多元化,针对健康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半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模式以及针对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模式共同发展。

通过本学期前沿知识讲座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养老服务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解有了深入体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做到中国问题,国际视野,兼具家国情怀,承担青年人应尽之责任。努力学习知识及技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勤于思考现实问题,探索解决之道。

对于本课程的建议为在选课之初能公布相应讲座安排,在讲座之前能对相应的讲座内容有所了解。如果能够改变讲座形式,由公管学院主办办成针对全校的讲座而不是单纯的针对学院学生的课程形式就更好了。

篇二:《党政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复习题

《党政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政府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

1.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

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即所有权力集中于唯一的权力机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以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种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多元治理格局开始形成,其中党组织和政府组织是最重要的治理主体。

2.从集权到分权

一是中央向地方分权。

二是政府向企业分权。

三是国家向社会分权。

3.从人治到法治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强调“法制”或“依法治国”(rule by law),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将民主与法制并提。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理论工作者开始倡导“法治”或“以法治国”( rule of law )。

20世纪90年代后,法治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长远目标,其主要标志是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十五大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不久后,这一目标又被写进中国的宪法,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转变为国家的政治目标。

中共十六大后,中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使法治国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并且表明政府将在实现法治国家的道路上起表率和带头作用

4.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

政府管理既是一种管制,又是一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管制的成分正在日益减少,而服务的比重则在日益增多,直至明确提出建立服务政府。

5.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

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共产党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及各界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制度、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制度、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自治制度、以民族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自治制度。

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中国式民主的根本目标、理想状态、主要形式、重点内容和现实道路。

2.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举措

首先,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完

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转移支付补助。四是继续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项目。

其次,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

最后,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制定岗位服务规范,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转变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机构要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

3.简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1.解决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失灵的方式---确定产权

2006年农村开始启动的“第三次土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大规模地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核心是确定产权。

运用技术进步解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如新加坡的精确道路收费系统和道路定价法,遏制拥挤和污染 旅游景点的门票制度

广播、电视播放节目

2.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中央政府直接经营,地方政府直接供给,公共团体供给。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有三种:

(1)中央政府直接经营

造币厂、国防、法律、警察、公安、中央银行等,中西方有巨大差距

(2)地方政府直接提供

欧洲大多数国家地方政府直接经营优效物品如保健事业、医院、街道、防火、供水、图书馆等,美国则多是私人企业给以间接经营

(3)公共团体供给

公共物品社会化,如红十字会、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

3.私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六种形式

市场经济国家在公共物品方面的生产和经销方面有六种形式:

(1)签订合同:具有规模经济性的自然垄断性物品,大部分为基础设施,还包括一些公共服务行业。

(2)授予经营权:发达国家自来水、电话、供电、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公共领域的物品供给,大多以委托私人公司经营的方式生产与经营。中国大都由国有企业经营的方式,实行许可证制度,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控制严格。

(3)经济资助:欧美国家途径与方法多,补助津贴、优惠赠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等。财政补贴的主要公共领域是科学技术、住宅、教育、卫生、保健、图书馆、博物馆等。

(4)政府参股:由私人供给方式包括:收益分享债券、收购股权、国有企业经营权转让、公共参与基金等,政府参股的领域主要有:桥梁、水坝、发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电讯系统、港口、飞机场等。

(5)法律保护私人进入:民办医院、民办教育等“拥挤型”和“优效型”公共物品。

(6)社会服务:个人、团体、慈善事业单位、基金会等均可参与经营。

二、论述题(二选一)

1.如何把个人修养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性素质→理想信仰能力、理论素质→思想贯通能力、文化素质→鉴往知来能力、思维素质→分析判断能力、道德素质→人格感召能力、心理素质→激励协调能力、体能素质→高效工作能力、生理素质→健康生活能力

抓住一个根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学习能力。 发挥三个作用:班子的表率作用、党员的主体作用、支部的团队作用。 把握四个要求: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 。

内容层面

向书本学习

篇三:公共管理企业化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企业化问题研究

【摘要】:

公共管理企业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化改革也是最受青睐的可选择的改革策略之一,在各国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主要围绕公共管理企业化兴起的背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具体措施,进而分析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得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对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企业化;新公共管理

【正文】:

公共管理在20世纪末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大到国际纷争,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公共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渗透到了千家万户,与此相适应,对公共组织的管理企业化研究开始兴起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公共管理企业化兴起的背景

公共管理企业化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西方行政改革的一个趋势。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张,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全面的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干预,随着政府行政权的扩张,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也不断增加,使财政难以为继;而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也使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了信心。(注1)针对这种情况,西方工业国家进行了公共管理企业化的改革。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共选择理论,二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虽然二者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都相信市场的作用。“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创立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他们认为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在市场中是如此,在公共领域更是如此。“当个人由市场中的买者或者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政治家、纳税人或官员时,不会发生变化。”(注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存在普遍的腐败,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用市场力量改造政府的功能,提高政府效率,以克服政府腐败。它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就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在政府机构内建立起竞争机制,就可以消除政府低效率的最大障碍(注3)。

不同于传统行政学致力于改革完善政府本身,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它主张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将政府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场和社会,建立公私之间的竞争,通过外部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组来改革政府。鉴于此,公共选择理论重新强调管理企业化,它给政府开出的药方就是要让政府将其不应该做的和做不好的事交给市场来完成,其中,公共管理企业化可以说是解决公共物品提供低效率的较佳途径。简单来说,公共管理企业化,即是要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公众以个人选择的机会。公共选择理论在这里强调竞争,认为竞争能够提高效率,使投入少而产出多:通过竞争可以打破垄断,迫使公营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反应,从而实现消费者主权与“公众主权”,给公众提供“用脚投票”的机会;竞争推动人们去创新,并且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组织内部员工的自尊心和士气,改善服务以赢得更多的顾客。(注4)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由新公共管理学派提供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来,即实行公共管理的企业化。”(注5)具体 地讲,新公共管理有两大支流,一支是管理主义,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管 理就是用来组织和激励雇员的人事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同样适用,因此可以将私营部门的先进经验引入到公共部门中来。新公共管理的另一支则强调非直接控制,反对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强调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强调分权与代理,强调合同与市场以及对绩效的有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虽然包括专业化管理、绩效目预算、顾客导向、服务机构分散化和

小型化、公私竞争以及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等七大方面,但是其始终以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或“好的治理”作为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改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观点:⑴ 注重公共服务的产出和结果,力图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⑵ 强调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提供回应性服务;⑶ 强调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小型化;⑷ 提倡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的供给;⑸ 强调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改进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注6)。

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市场理念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神话,为公共服务企业化改革开辟了理论先河。新公共管理将公共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生产和提供,如国防、外交、国家机关管理、警察、国家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另一类是混合公共产品,私人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参与提供,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能源、公共服务事业等等。政府应该在公共管理领域大胆引入企业竞争机制,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服务(物品)不应该由政府独家垄断,必须走企业化之路,依靠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通力合作,鼓励和支持非政府、非赢利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形成政府、非政府和非赢利组织三足鼎立的局面,努力实现政府与市场、公共理念和市场理念的融合。

二、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具体措施

(一)美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做法

美国公共服务改革的代表做法是里根政府的“新联邦主义” 。美国在紧缩联邦政府公共服务费用支出的同时,在州政府层次上通过代用券、购买服务契约、引进私人部门提供服务、删减政府支出等措施,大量公共服务被企业化。发达的非政府组织承担了相当部分的公共服务;由私人部门供给的公共服务则引入充分竞争,保证其效率。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的自由主义传统的社会,人们对政府力量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注7)。

相比之下志愿组织比较有弹性,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服务;能够在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等等。正是由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各自组织特征上的互补性,政府出于对服务提供的成本考虑,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从而既可以保持较小的政府规模,又能够较好的完成福利提供责任。

医疗卫生是美国第一大非盈利部门,美国医院有一半以上是非盈利机构。第二大非盈利部门是教育,而且主要是高等教育。在美国大约半数以上的大学属于非盈利机构。占去了非盈利部门 13%的支出。另有 10%的支出流向了小学、中学和研究机构。美国文化娱乐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支出水平要低于其他国家。文化娱乐领域的支出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和休闲俱乐部在其他国家属于非盈利机构,而在美国在大多为盈利性私人机构。虽然大多数交响乐团、美术馆和博物馆是非盈利的,但文化娱乐部门在美国非盈利支出中的比例仍然较其他国家为低。从社会服务支出来看,如果不用占非盈利支出的比例而用占 GDP 的比例来衡量,那么美国的非盈利社会服务的支出水平要高于其他国家。(注8)

(二)欧洲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做法

欧洲公共管理改革的典型做法是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撒切尔之路”。强调政府减少对全面社会福利的承诺,社会政策实行从普遍性向选择性转变。这一转变的主要特征是公共管理的企业化。公共管理实行企业化的目的,在于将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有条件地移植到公共行政当中,从而改善政府工作的效率。它所针对的一种对象是不能进行完全民营化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另一种对象是政府内部可以独立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执行部门。在诸多措施中公司制改革和绩效评估制度的引进受人瞩目。针对政府里面那些既不能撤消又不能出租,同时又可以与核心决策职能分开并具备一定规模和明确服务业务的部门,尝试将其从原来的部委整体机构中独立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在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下专门履行具体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注9)通过竞争产生的机构主管获得有关人事、财政、领导、工资与福利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限,同时又要接受与行政待遇挂钩的管理绩效考评。在这些公司化的改革中,政府借鉴和模仿了企业所惯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主管人员的产生方法、灵活的工资制度和业绩奖励办法以及效益管理方法。

(三)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企业化改革的经验借鉴

西方国家实施的公共管理企业化改革,在有效改善和提升各国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对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对于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管理供给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企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将竞争机制引入了公共服务领域。在西方国家所有的改革措施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如何消除行政性壁垒和自然垄断性壁垒,如何促进竞争来进行的,打破政府垄断,一方面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三、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企业化是当代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最受青睐的可选择的改革策略之一,在各国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一治道变革进程中,各国的做法主要是对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进行市场化改革。自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似乎没有强调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变革问题,这是由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矛盾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成的政府机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势必要在首先保证政府基本职能的输出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与严格执行之后,把一些本来不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注10)。”此后,还须解决垄断行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与供给质量问题。工业化国家不敢大包大揽,财源更加有限的中国政府更不能垄断经营。为了解决我国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一场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公共服务改革正在展开,成为政府职责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的企业化管理在我国不是应该的问题,而是必然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竞争日趋势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转变职能,而且还要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可行性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

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注1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

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注12)。

3、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 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注13)。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扩大使公共管理企业化成为可能。

传统理论认为,诸如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网络性特征,更适合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而由于其同时又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加之投垄断权理所当然地落入政府手中。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计量技术的长足进步与社会分工的扩大,融资工具的创新使资本市场日益发达,招标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政府采购等市场管理技术的出现和完善,加上技术的进步、管理手段的创新会削弱某些公共物品的公共性或收费的困难程度,使公共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成为可能,也使我国的公共管理企业化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与可能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道德文化表现、社会成员需求变化、制度规范迁移等推动因素的不断改变,竞争性公共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比如在某些基础设施产业及相关部门,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制度的不断引入,产生了许多在使用功能上可以替代垄断产品的新产品,由此出现了提供替代技术的新的服务供应商,垄断企业开始面对竞争压力,逐渐变为竞争性企业。例如,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及计算机网络电话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固定电话通信的自然垄断市场开始转为多种通信技术交叉竞争的市场。(注14)

四、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做法和建议

(一)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现状

1.上海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做法

上海以强势政府著称。作为中国大陆拥有最高人均GDP和庞大而密集的城市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不主张缩减现有公共服务规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现有公共服务部门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但同时强调积极鼓励私营部门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上海市政府认为,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在于“事”,衡量改革成果的标准,应该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是否提升了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注15)。

只有以此为目标的改革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上海近年来加快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目前人员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用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已经确立,合同用工已经取代传统的固定用工制度,全市实行人员聘用制的已达92%。而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已初步建立。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上海全面落实了事业单位在分配上的主体地位,鼓励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分配方案和分配标准;把收入分配与个人的岗位职责、业绩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岗变薪变,与职称、学历、资历脱钩,切实拉开差距。在构建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适应事业发展的收入分配体系方面,要求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量放开政策,允许其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并按规定列入成本。对政府事务服务类和社会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量动态管理,在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大可分配工资总量。对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研究制定依照公务员工资制度管理的办法。

与此相对应,上海还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模式改革。例如根据市场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进行公共性界定,确定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和公共支出的标准,实行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和市场运作的预算分类管理。

上海还鼓励私营部门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海民间组织已由1999年底的2636家发展到了目前的6705家,5年增加1.54倍;它们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法律等各个领域。自进入21世纪来,上海有关部门从完善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入手,利用现代化手段,公布民间组织登记条件、手续、程序,提供资料下载和在线申报,对民间组织实施网上年检,建立市、区(县)和街道(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承接民间登记管理,并采用灵活的登记管理方式,对具备独立登记条件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工站等社会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减少审批项目,鼓励其成立和发展,使得上海民间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壮大(注16)

2.浙江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做法

浙江进行了国内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较为彻底的分类整体改革。改革后的公共事业单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有效地改变“政事分开,企事不分”的现象。具体做法是把事业单位分为四类: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和生活经营类。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如部门所属的执法大

队,其履行的国家管理职能,改革的方向是依照公务员的制度管理。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情况比较复杂,浙江省将其分为三小类,即纯公益类、准公益类和虽有公益性质但接轨市场能力很强的一类。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像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原则上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招待所、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要转为企业并改制。对所划分的四类事业单位,省有关部门也在财政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随后,浙江在各公共服务领域放开了对民营资本的限制。以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为例,2004 年 3 月,浙江省卫生厅出台了《关于调整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的通知》,将部分审批权限由省一级下放各市、县,并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范围,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法律地位。2004 年 10 月 18 日,浙江省卫生厅宣布进一步开放医疗市场,今后各类专科医院的设置不再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审批,而按规模大小分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但浙江省卫生厅对此仍十分低调,因为如民资参与医改以及医院设立手续的审批程序等,暂时还缺乏国家指导性政策。(注17)

浙江省在公共管理企业化改革中做法超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争议的核心是是否应该将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企业化。例如在农村卫生领域就不能过度市场化,过度市场化有可能导致农村卫生服务状况严重恶化。我国上世纪 60 年代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 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卫生服务网络。这虽算不上真正的医疗保险,但对我国农村在低收入水平下改善健康状况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纯的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

(二)我国公共管理企业化的建议

最近几年来,我国己有部分城市在公共服务产品由国企垄断供应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开启了企业化运作的尝试。“事实上,中国公共服务的企业化己开始了,而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注18)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伴随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有些基础设施行业开始放弃垄断,许多城市政府探索的政府采购制度有蔓延扩大的趋势,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正在加强。各国的实践也表明,公共管理企业化改革对于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治道变革,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领域的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治道变革,也不可能改善公共管理的质量。企业化是当今时代之大势,公共管理企业化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政府应该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适应公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管理的需求,积极有效地推行公共管理企业化,是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公共管理的企业化纳入行政改革的规划,将公共管理的企业化与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探寻一条适合我国自身发展要求的路径。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政府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某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做法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国情。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和规章,因而以新公共管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符合其发展趋势的,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法制还不完善,因此对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只能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而不能全盘照搬。

我国的公共管理企业化应该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依托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载体来提供服务,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化改革道路(注19)。推行我国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有其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政府必需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由法律和规章构成的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也被实践证明是社会繁荣与稳定的保证,是克服人类生物本性,制止私欲的有利武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自身利润最大化。因此,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国家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方方面面的关系予以规范。通过竞争把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腐败就会无法控制。公共服务要市场化,也应该有一套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游戏规则”,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各投资主体和消费者的权益。首先,需要政府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以恰当规范地解决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形式,各角色的职能界定,融资方式、合同制定、市场准入条件、风险与收益的分配形式,等等。它们是激励、约束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尚方宝剑,是使市场化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有力保证,为高质量的公共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