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含义 > 列表页

骄满路的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8  分类: 含义 手机版

篇一:讽喻诗鉴赏

讽喻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讽喻诗的风格特点。

2.理解并掌握讽喻诗的主题分类。

2.学习讽喻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学会体悟讽喻诗的内容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点击概念

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在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讽喻诗以其现实性和战斗性,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到唐代讽喻诗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贵妃、权臣、贵族、官吏的腐败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二.特点介绍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质朴)而径(易懂),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直率)而切(准确),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流畅)而肆(上口),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新乐府》)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三.主题分类

讽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作诗议论朝政的得失也是身居中下层的人民为国家恪尽职责的一种方式。一般我们把这类评议朝政、批判现实的诗歌叫作讽喻诗。比起别的诗歌类型或典雅或清丽的风格,讽喻诗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风格相对活泼、犀利。讽喻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首先,反映国事民生,具有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在讽喻诗中,除了使用叙事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之外,人们也善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心志,如《诗经?魏风?硕鼠》公然将当政者比喻成人人唾骂的大老鼠,形象贴切,入木三分,以简短的文字将人们对当政者重敛盘剥的怨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诗讽刺之深、激愤之极在中国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另外人们也会撷取身边之物来讽刺这些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如[中吕?朝天子](咏喇叭)此曲通篇无一字出现宦官,却无时不在描摹宦官的丑态。作者用戏谑辛辣的笔法刻画了宦官的形象,将鄙视、厌弃和愤懑的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除了运用以上手法进行讽谏,有些诗人还选择运用议论的方式来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懑,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首宋诗: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一隅,深溺于纸醉金迷之中,一如在汴州沦陷前的情景,早已忘记了亡国之痛。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此诗打破了诗歌创作时温柔敦厚的传统,直抒胸臆指摘时政,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其次,讽喻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象《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希夏日长"的辛勤农夫,"家田输税尽,拾些充饥肠"的贫妇人,《村居苦寒》中"布絮不蔽身

","愁坐夜待晨"的无衣民,《采地黄者》中"愿易马贱粟,救此苦饥肠"的百姓,都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农民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诗人深切同情不幸的农民,对自己的温饱有余深感惭愧,并由此产生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可贵思想。

咏田家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其三,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象《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诗都具体地反映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人民对战争的反对,体现了诗人"不赏边功防黩武"的思想。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 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 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

A.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C.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

[答案]

(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分)《汴河曲》通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分)若答举例和对比只得2分。)

篇二:教案 白居易《轻肥》

《轻肥》

教学目标:

1.感受白居易诗歌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2.体会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朝政的讽刺,认识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

2.体会诗歌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我们在学习杜甫诗歌的时候听说过这么一个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杜甫是唐朝诗人中关心百姓疾苦的典范,其实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对百姓的关心绝不逊色于杜甫。他就是白居易。

二、诗文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1.“内臣”:《才调集》作“近臣”[1]

2.“或将军”:《才调集》作“悉将军”[1]

3.“军中宴”:《才调集》作“中军会”[1]

4.“去如云”:《才调集》作“疾如云”[1]

5.“心自若”:文集抄本、后二条本、仁和寺本作“色自若”1 []

三、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译文

朱绂 fú 紫绶 shòu 罍 bāi 、bò 脍 kuài衢 qú...léi 擘...

作品译文:(那些人)意气骄纵,行满整条道路,所骑的马油光锃亮,竟可以照见细小的灰尘。 (诗

人)借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他们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夸扬着要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海中的鱼作肉。他们在肴饱之时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四、解 题

穿着轻裘,骑着肥马(太监)

1.穿着轻裘,骑着肥马”的是什么人?(内臣)

2.

《轻肥》是白居易代表作,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题目一作《江南早》。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从公元806年到820年,一共十五年,白居易于元和三年(公元808)任左拾遗,也就是他在上面所说的谏官,他在任左拾遗时看到当时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些不便于在朝堂上议论,就写成了“一悲吟一事”的《秦中吟》。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子曰:赤子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才调集》作,《江南旱》1 []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采的一笔!

原载:霍松林《唐诗鉴赏大辞典》

[1]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第1册).[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174

[2]白居易集笺校(一) 朱金城笺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12月版 p92

何义门云:言将相皆中官私人,召灾害而为民贼也。

《唐宋诗醇》:结语斗艳,有一落千丈之势。

《通鑑》胡三省注解:唐中世以前,率呼将帅为大夫。白居易诗所谓“武官称大夫”是也。

朱金城按:唐人诗文中多称“朱衣”、“紫衣”为“朱绂”、“紫绶”。白氏《初著绯戏赠元九诗》:“晚遇缘才拙,?犹未得差肩。”《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诗》:“便留朱绂还铃阁,却著青袍侍玉除。”《早春西湖??寄微子诗》:“贵垂长紫绶, ?? ” 今人所注唐诗及白诗选本,多误释为系印之绶。盖未熟谙唐人诗文中之习语也。

九酝:酒名。产于宜城(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安庆简(雅称)称宜城(安庆城别称“宜城”,其由来有二说。一说是:景定《建康志》:三国时,吴魏二军相拒,在雁汊对岸筑有“疑城”,其后讹“疑”为“宜”,转称为“宜城”。二说是:《安庆府志》:晋人郭璞“登盛唐山”,观察形胜,以为“此地宜城”,因以为名。)。《唐国史补》卷下:“酒之美者,宜城之九酝”《太平寰宇记》卷145襄州:“宜州出美酒,今在宜城县也。俗号宜城美酒为竹叶杯。”《舆地纪胜》卷82襄阳府:“汉宜城故称:元和郡县志云:在今宜城县南九里,本楚鄢县,其地出美酒。”《柳亭诗话》卷18:“襄阳宜城东,有金沙泉,造酒甚美,世称宜城春,又名竹叶清。”张华《轻薄篇》:“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酒。”梁简文《乌栖曲》:“宜城酝酒今朝热,停鞭系马暂栖宿。”

是岁江南旱:

何义门云:“《秦中吟》中何以所书者江南,其实秦中适当天旱人饥之会,故深刺之也。春秋庄十一年秋:鲁大水。公羊子曰:‘外灾不生,此何以书?及我也。时鲁国亦有水灾,书鲁则宋灾不见,两举则烦文不省,故诡例书外以见内也。公之诗学,其源远矣。’”城按:此当指元和三、四年间江南之旱而言。旧书卷十四惠宗纪:(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

南北朝·范云:《赠张徐州谡》傧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轻肥》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意思是说坐的是高头大马拉着的车辆,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袍。所以,白居易这首《轻肥》诗的题目就是指的诗中那些驾着马车、招摇过市的宦官们。的确,在诗歌的开场白里,诗中人物刚一登场亮相,豪奢之气便扑面而来了,“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他们是坐在一辆辆豪华的马车中出场的,先声夺人,不可一世。“意气”之“骄”,竟然“满路”,而“鞍马”之“光”亦可“照尘”!这两句描写可谓是画龙点睛,活灵活现了。当他们这一帮人在街市上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时,那么街上的人们在退避三舍之际,忍不住会互相打听一下,气焰如此嚣张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有知情的说,其实不过是宫中的宦官罢了,可是不明就里的人仍然搞不懂,要说宦官也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哪来这么大的威风啊?原来这帮人并不是一般的干杂役做粗活的小宦官,而是深受皇恩的朝中重臣了,"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他们一个个不是身居要职,当了"大夫",就是手握兵权,拜了"将军"。"朱绂",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这里是指绯衣,为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所服,"皆大夫"表明来人一个个都是朝中要员;"紫绶",紫色系印和玉饰的丝带,在唐代,是二、三品以上大员的服饰,这里是说来的这帮人还有的是兵权在握的将军。以宦官这种原本低下的身分,一旦大权在握,怎能不小人得志,目空一切呢?所以在大路上,趾高气扬,任意驰骋也就是理所当然,在所难免了。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军中,指神策军,这是保卫皇帝的御林军,其地位自然非同小可。“夸赴”一句是这些“乘肥马,衣轻裘”者的自夸得意之辞,我们此刻要去赶赴的是赫赫有名的神策军的宴会,你们这帮俗人,一来不可能与我们同日而语,二来还不赶快闪道,耽误了老子的时间,谁能担待得起?一时间,只听得马嘶人叫,只见得飞奔如云,转眼间都不见了踪影,只剩下满街的扬尘。这两句和开头的"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后呼应,互为表里,把这一伙宦官那种外强中干的气焰和内心空虚的丑恶嘴脸,勾勒得入木三分,读过之后,真令人哭笑不得,感叹不已。接下来,笔锋一转,已是这群人在宴会中的场面了,"樽罍(lěi)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bò)洞庭橘,脍kuài切天池鳞。"樽,酒具;九酝,美酒名,据《西京杂记》卷一载,是在每年正月初一制酒,储存到八月才酿成,所以叫九酝。八珍,古代八种讲究的烹饪方法,在唐代宫廷盛筵上很是流行;杜甫的新题乐府诗《丽人行》时,也说起杨氏兄妹在曲江边欢宴时,还受到唐玄宗的赐筵,“御厨络绎送八珍”。擘,用手指把东西剖开。洞庭橘,出产于太湖洞庭山中的橘子,极为名贵,在唐代为贡品。天池,是海的别称,语出《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神策军中的宴会果然非同一般,喝的是精心酿造的醇香美酒,吃的是宫廷中送来的山珍海味,手上剥的是太湖出产的精品贡橘,筷子夹的是难得一尝的天池海鲜。这四句诗与前面的写法相同,都是运用

了铺张扬厉的修辞手段,极力渲染"军中宴"的豪奢排场,与他们在都市上狂奔走马的行径相互呼应,足见这群"内臣"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已经到了不分场合,登峰造极的地步了。但他们本人却是浑然不知,以为这一切豪华的排场、所有非分的享受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问题就在这里,是谁给了他们这种无法无天的权势?而他们一旦取得了这种社会地位之后,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勾当?而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且看他们一个个在酒席宴上,踌躇满志,目空一切的嘴脸,"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酒足饭饱之后,"心自若"是说他们志得意满,"气益振"是说他们比起在街上的"意气骄"来愈发骄横。以上十四句的描写从街上的纵马狂奔,到宴中胡吃海喝,作者不动声色地为读者展现了当时"内臣"们在长安市上的所作所为,在"军中宴"上的毫无顾忌,而市民对这群显要的宫中"宠儿"行径只能敢怒不敢言。

如果只是单纯地描写了一幅内臣骄奢行乐图,那么,人们的眼光也许会只停留在对宦官的不满上,而这并不是白居易写作此诗的主要目的,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的,而且是想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就是将这场内臣们的都市行乐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来看待,即"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江南旱,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载,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即白居易任左拾遗的头一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南方的饥馑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天。衢州,即现在的浙江省衢县。一方面是"大夫"、"将军"们的山吃海喝,脑满肠肥,一方面是平民百姓的食不果腹,走投无路。"人食人"与前面的军中宴那豪奢的场面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强烈反差,而作者深知这一铁的事实,比任何谴责与批判都更具战斗性,因为只要还有一点点良心,就不能不对这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义愤填膺,所以也就用不着作者自己再站出来发表什么观点了,而是见好就收,点到为止,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已经足够让人猛省了。这就是苏轼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前面对内臣的大段描写,就是要造成一种欲擒故纵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最后两句的提醒,就收到了一种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效果。作者表面上是在告诉人们,江南的灾民已经没有了生路,迫不得己地发生了"人食人"的人间惨剧,而实际上,他是在声讨这场悲剧的幕后操纵者,因为,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大肆挥霍民脂民膏,暴殄天物的"内臣"们,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食人者"!

篇三:高二课内唐诗复习

【课前诊查】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导学】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①,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②仙掌:指汉代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赏析】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

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1)“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最显杜牧诗歌功力,你认为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4

分)

(2)“诗言志”, 请联系诗句谈谈杜牧依托“早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过华清宫(怀古咏史诗)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前言】

《过华清宫》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骄满路的含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1.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2.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牡丹(咏物诗)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⑴本诗题为“赏牡丹”,为什么写“芍药无格”“芙蕖少情”?(2 分)

⑵品味“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的表达效果。(2 分)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 分)

长沙过贾谊宅①(咏史诗)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此诗是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所做。

1. 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2. 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4分)

3.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望月怀远(即景抒情诗)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请说说你的理解。

题李凝幽居(即景抒情诗)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八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之。(3分)

从军行 其一(边塞战争诗)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

①更:又。

②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士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景。

③无那(nu),无奈。

④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1. 诗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和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有人说,边塞诗有时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轻肥

答: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早雁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