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含义 > 列表页

摄影艺术歌词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8  分类: 含义 手机版

篇一:一个老摄影工作者的摄影感悟

一个老摄影工作者的摄影感悟

这篇文章是从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角度谈‘摄影’,但对一般业余爱好者还是有启发的。

一、纪实摄影拍什么?怎么拍?

感觉我们的纪实摄影有些走入误区,如什么21条之类的,作为摄影基础构图训练是不错的,但作为纪实摄影指南极容易误导初学者。带着心里事先设计好的那个构图框架和内容,到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套用,是把生活与艺术本末倒置了,这样来拍纪实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样的纪实摄影肯定会越拍越窄小,最后误入一个死胡同。当然,21条的原作者也是反对以这样的方法来拍摄纪实照片的。

我们国内有相当部分的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拿着相机扫街时是怀着一种猎奇不正常的心态,他们总是把镜头对准破街老巷和边缘人群,房子是越破烂越好,人是越穷、越变态、越怪异就越激起他们的兴奋快感。在许多摄影展上总是能够看到很多远离生活主流的光怪陆离的纪实照片,而这样的作品又总有几幅获了奖,于是乎又进一步误导了更多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误认为只要能拍到这样光怪陆离的内容就容易成功。当然我并不绝对地反对拍摄这样的纪实作品,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都市大街上偶然死一只老鼠也会围上一大堆人看热闹。但如果总是这样的猎奇式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纪实摄影就是不正常的现象了,因为它们毕竟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我们相当多的摄影家,放着眼前的大量鲜活的生活、工作内容不去反映,不去表现,而是专门寻找一些刺激性阴暗画面和场景,我认为是对纪实摄影的一个误导。

难怪有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真正的纪实摄影,我们的纪实摄影在那里?纪实摄影的着重点应当放在那里?

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身边,在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在身边单位同事工作中、在回家的路途上、在家人逛公园、进超市购买物品、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医院看望父母老人、为孩子交学杂费等等。。。。。

这样的平凡的工作和平凡的生活,我们太熟悉了,熟悉得我们都懒得举起相机,这样平凡的内容太泛味,泛味得我们都懒得拿出照相机。

如果你是一位刑警,你拍摄过刑警队员的枯燥无味日常调查取证工作吗?拍摄过下乡几月,胡子没刮,疲惫地回家的景象吗?如果你是一位巡警,你拍摄过同事们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和寒风刺骨的冬天上街巡逻吗?你拍摄过你的同事们风餐风宿露的工作场景吗?你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过你最熟悉的朋友们喜怒哀乐的场景吗?

你是否还能对这样平凡的生活感动吗?如果你对这样的题材和内容一点提不起兴趣,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你,你还不具备一个纪实摄影家的最基本元素,尽管你的摄影技术非常高超。 如果你对这类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很感兴趣,并能够长期坚持拍摄,那我一定非常尊重你,我认为你起码已经具备了纪实摄影大师们的最基本特性,那就是热爱生活、观察平凡,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生活的真谛,这是中外纪实摄影名家们的共同特性之一,很难想像一位对生活没有热情的人能够拍摄出好的纪实作品。在这方面我们大家应当向侯剑华老师学习,不信你可以看看他的纪实作品,很难得呀!如果你想学习纪实尤其是人文纪实摄影,我推荐一定要向候老师学,你在纪实革命的大方向上就绝对没有错,你在纪实革命的康庄大道上会越奔越欢畅,你终于找到了丰富多彩、变幻莫测、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生活之源。 当年黄埔军校的那些毕业生,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但路线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跟了蒋介石就倒霉失败,跟了毛泽东就奔向胜利。

“不怕进错门,就怕跟错人”呀!老祖宗的经典之谈。

二、什么是人文纪实?

我个人认为:人文纪实从广泛的定义就是真实地反映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现状;从隘义上讲

就是反映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想起78年到81年我在北京当兵时,每次进城都要为许多战士在天安门前拍摄一幅照片,这是纪实性的记念照,这幅照片对这个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性质,它记录了这个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实现了他小的心中梦想,这时他在照相机前是庄重而严肃的,他会当作一件十分重要大事来完成,这既是他本人真实自我反映,但又不是他本质个性的表现。

但拍完记念照后,他会如释重负,高兴地转过头细细观赏天安门城楼,或兴奋地与战士们在广场上奔跑跳跃,新奇地观看每一个建筑物,这时我一定会把相机追随着他的身影连续拍摄,这才是他真实的自我个性反映,这时摄影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你所拍摄的内容已经不是记念照了,这是真正的纪实摄影,你可以把这一组照片整理出来,取名为《我终于看到了天安门》,它反映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那一个年代人们对天安门的普遍情感,你能够拿出当年这样的照片来么?

遗憾的是我许多年后才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当年我的摄影技术并不差,俺凭别人的瞳孔变化就可以准确地测光,用步幅可以准确地测距,为战士们拍摄的每一幅天安门记念照都很清晰,我相信他们直到现在肯定还珍贵地保存着,但我却留下的遗憾。

我反对纪实摄影构思在先,技术前先,如21条之类的,这些条条框框多了,会埋没你的灵感和思想,一定的摄影构图规律和摄影技巧是必要的,但纪实摄影最重要的记录下你感 兴趣和有历史价值的客观生活内容。离开了鲜活真实的内容,纪实摄影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泉。

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根本就没有时间作出反映,这时最要紧的就是把客观内容拍摄记录下来,其余的统统是次要的。

美国9.11事件中,中国大使馆一位专业摄影记者抓起相机开车就往现场跑,反映确实够快!而另一位摄影爱好者没能及时赶上车,只好提起装有“小钢炮”的F100相机往使馆楼顶上冲,结果他在使馆顶楼上远距离拍下了第二架飞机冲撞世贸大楼照片,并立即被全世界所有的通讯社采用,当年这幅照片获得金奖。而那位专业摄影家则什么也没有,虽然也拍摄了许多现场宝贵的纪实照片,但这样的照片已经有一大堆美国人早就冲到现场在拍摄。

物以稀为贵,冰山上的雪莲花再怎么干枯都很珍贵,江南的大白菜再怎么水灵都很便宜。 据说那位专业摄影师看着业余爱好者拍得并不怎么清晰的那幅飞机撞世贸大楼的照片,把肠子都悔青了。老子在烟雾弥漫的世贸大楼钻进钻出,还差点丢了性命,你衣冠整齐地在楼项上拍摄,唉!假若是我来拍,一定怎么怎么。。。。。。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超人倒转地球,让重大事件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只有在电影中出现。 当然,这件事仅是一个巧合,不代表谁的选择正确或错误,但仍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今天你拍摄的照片也许很普通很一般,但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变成极为珍贵,甚至独此一家,也许还可以发些小财,正好用来购买架M6或数码的M8,当年莫奈穷困潦倒时,一张画只能换一份廉价的午餐,现在却价值连城,如果那位餐厅老板稍有艺术眼光,不是大大地发财了吗?

今年重庆直辖十周年,报上正在重金收集当年重庆直辖的那一天你拍摄的照片,什么内容都要,但十年前的那一天你拿相机拍摄了吗?能拿得出来吗?

重庆建立警察博物馆,大量地收集各个时期反映人民警察的照片,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收集得并不算太多,有位退休老民警对我说了句至今铭心刻骨的话:“你不是很会照像吗?你的照片呢?”

我无言以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

如果把摄影与绘画来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摄影与绘画的共同点都是以物体形象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这其中既有反映客观的世界景物,同时也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的思想。我曾经系

统地学习了20多年的绘画,虽然没有能成为画家,但至少对绘画艺术和绘画理论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绘画这种形式从人类出现早期就有了,我们发现人类艺术活动最早的遗迹是岩洞中的壁画或岩刻等,并非后来出现的文字。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本能,绘画远比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音乐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早而长久,每一人在小时候都有过涂涂抹抹的涂乌经历,那也是人类本能地、自发地表达对自然的内心感受。从表达一个人对客观世界及内心情感的外在形式来讲,绘画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一幅绘画作品,可以凭借画家对创作主题而任意取舍,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形式表达上,绘画艺术要比摄影要简单得多,这是绘画最大的优势,绘画难是难在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技巧训练,如素描、速写、色彩等等基础技术技巧,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术和技巧,才能够达到心手相应,心到手到,这就决定了绘画只能是少数人掌握的工具,不可能普及到大众。而照相机是伴随工业大革命的产物,从诞生发展到现阶段不过才100多年,从最初的简陋笨重的木匣手动照相机到现在高精密的数码自动照相机,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过去从事摄影行业是比较困难的,单是熟悉相机结构和掌握测光技术、后期冲印技术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没有钱的人肯定玩不起,同时没有老师傅的传授,仅凭自学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能够玩摄影的人也相对是少数。

但与绘画相比,摄影不需要长期的手工基础训练,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景物,这是它的巨大优势,也正由于这点不断推动相机技术革命和发展,从过去的经验积累测光到现在的多种形式自动测光,从过去的手动对焦到现在的自动对焦,从玻璃底片到胶片,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片直到目前的数码相机,照相机的技术发展,已经把人们从大量繁杂的相机拍摄技术上解放出来,使摄影技术越来越简单明了,现在的全自动相机只需要用手指头轻轻按动一下快门就OK!尤其是现代数码照相机的出现,使照相真正从贵族的神坛上走下来,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现在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对照相有兴趣,都可以拍出相当不错的照片,其实摄影真的并没有什么太复杂的东西,我认为随着摄影器材的发展和进步,不远的将来人人都会有一台相机,至少手机摄影也能达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了。

现代相机的快速发展,使一些过去手头技术非常过硬的朋友非常地奥恼,因为他们在现代相机前面失去了优势,尤其是数码影像后期处理及眼花缭乱的各种逼真效果,也使过去暗房的复杂冲印技术及效果相形见绌。

其实用不着奥恼,也不用争论,因为这些内容与摄影本质比较起来,统统不算上什么,至多也就是技术和技巧这类层面上的东西,这些不过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某种形式和手段,当然,这些技术和技巧是极其重要的表达手段,但再重要也只是手段,毕竟不是我们摄影的最终目的。

鲁迅曾经说:“再伟大完美无缺的苍蝇,也只不过是只苍蝇,再丑陋的战士,毕竟是位战士。”我引用这话来形容玩摄影器材和认真追求摄影艺术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可能有些不恰当和过于偏激,这确实是你是否追求摄影艺术或玩器材的一个本质区别。

过去我端着海鸥120相机拍摄时,首先是看看天气如何?再考虑光圈多少?快门多少?打开放大镜费力地对焦,它们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现代相机的快速发展对爱好摄影艺术的人们来讲真是件大好事,因为它终于把人们从大量注重摄影复杂技术的表面层次解放出来,回归到摄影的本质,剩下的就是比镜头后面的脑袋瓜子了。

拍了这么多年才明白,照相最难的是:拍什么?怎样拍?

沙龙摄影是一个方面,糖水片、风光片、海归派、印象派、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但这不是世界摄影史的主流,那仅仅是主流下的一个分流,我这样讲并不是偏爱纪实摄影,我其实更偏爱糖水和风光,现在随着年龄大了,心境比较平和些了,有一天带老婆小孩到父母家探望,推门进房后,发现早已过七旬的父母依偎在沙发傍,拿着放大镜在观看过去的老照片,好温馨好感人,眼泪差点就掉了下来,真是后悔当年没有为他们多拍一些照片。

最近中国摄影家学会搞了一个新中国50幅重大摄影回顾,全国各地的读者从上万幅精选的各类题材照片中,最终选择了排名前50幅照片,其中具有历史重要价值、在全国人民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纪实照片占据了前47幅,如全国人民都很熟悉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幅高居首位,志愿军回国、雷锋擦车等等。 在世界各国,纪实摄影也是主要潮流。

所以讲,只有纪实摄影尤其是人文摄影永远是摄影的主流,我曾经想了很久,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来想去,其根本原因是无论那个国家和民族,人类社会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永远会高度关注自己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关心人类情感世界的喜怒哀乐。

喜马拉雅山壮丽,作为一个摄影人能够到西藏拍摄一次,从个人角度这个意义上讲此生无憾。但一千年以后的摄影家再去拍摄,珠峰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套句歌词“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那是那条河”。

会迅速变化的是人类活动,50年前的周庄的照片与现在的周庄照片,无论是在建筑特色或人们的生活内容,都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中的历史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但我们国内目前现阶段的纪实摄影、人文摄影主题与内容有些偏离了方向。

许多人放着自己熟透了的工作和生活不去反映,偏偏跑到自己根本不熟悉不了解的如西藏或一些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吃苦受罪(精神可嘉),拍回来许多脏兮兮的少数民族,自认为反映了西藏人民真实的生活,我看不一定,真实的照片并不代表真实的生活,难怪那位叫刘树勇教授前些年写了篇《你老往西藏跑什么》?结果招致业内摄坛上对他老兄一遍骂声,直骂了他个狗血淋头,这老兄也真是的,明明知道大家都热爱我们的西藏,何必起这样一个题目嘛。

但我认为这是一篇难得好文章,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出来,怀着一颗平静的心来仔细看看,认真想想,对你怎样拍?拍什么?是会有启发和帮助的。

我认为国内纪实摄影编辑得最好的一书是《中国人本》,我得感谢总编有生活眼光和艺术洞察力,这是一本好书,比较真实客观,反映了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虽然仍嫌不够全面,但绝对值得一看!

三、武器要精,本领要强。

去年重庆市公安局“大练兵”竞赛中,有一个射击比赛项目,其中10发静止靶位,10发活动靶位,要求30秒全部打完,参赛的民警当然都不是等闲之辈,个个都是神枪手,静止靶位一枪一个靶心,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活动靶位一打完,选手之间的区别就出来了,特警总队打得最好,事后大家都说我们哪能跟特警比呀,那些家伙武器熟悉得跟自己手掌一样,天天训练日日操练,那是用子弹给堆出来的。

纪实摄影就相当于活动靶,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角度,有人拍出来就出了彩获了奖,有人拍出来就抓了瞎,晕乎乎地一大片啥也没有。

这就是功夫到家和不到家的区别。

我始终认为:纪实摄影作品最能展现一位摄影师的思想境界、敏锐眼光、技术水平,是对一位摄影人各方面素质最全面综合的展现。

记实摄影是活的摄影,不同于室内摄影和摆拍,后者可以精心布置场景、光线、人的情绪调动及可能的一切元素,你可以等到最佳的那一时刻按下快门,相当于射击中的静止靶位。而前者则大不相同,那是一个你无法事先预料的世界,所有的景和物都在不断变幻,大千世界,瞬息万变,相当于射击中的活动靶位。

你做梦都想达到一个个威震世界摄影史的大师级那样的程度吗?这其中是否有秘径和诀窍?

有!那就一个字,勤学苦练。

首要的是选择好器材,一部照相机尤如战士手中的武器,我曾经与十三集团军的一位神枪手

交谈过,这家伙“五四”式手枪使得那个熟悉呀!指那打那,弹无虚发。但他一用我的那只“五四”式手枪就不太那么神了,他对我解释说你的枪我不熟悉。

其实这就是奥秘所在。

必须要彻底熟悉和完全掌握自己手中的照相机,熟悉到啥程度?要熟悉得成为自己的身体手脚一样,成为自己身体不可缺少的一(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摄影艺术歌词含义)部分。

你相机的光圈有多少级?快门有多少级?镜头最佳表现?视角度有多大?测光系统如何?相机那部分最容易出毛病?不同胶卷、不同的光线下,有什么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后期该如何处理?遇到紧急情况时怎样出机速度最快?遇到严禁拍照的场合怎样进行隐蔽地拍摄?如何进行盲拍?盲拍时的不同高度、角度、测距、对焦如何进行?等等等等。。。。。。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熟悉相机到了这份上,你就差不离了。

无忌论坛上有篇文章叫做《一机一镜、怎么都够了》,文章中心意思是:扫街别带多的镜头,一机一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潜力,一心一意地放在一个视界角度中,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你瞧老布一辈子只一个标准镜头,把标头运用得滚瓜烂熟,对标准的视角熟悉得蒙上眼睛也照拍不误。

纪实摄影最好用定焦镜头,21焦段、28焦段、35焦段、45焦段、50焦段,你喜欢那种就个焦段就用那个。就是别用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记者们倒是很喜欢,那是为了工作的方便。但老是变来变去的,会把你变得没有个准星了。

其次是选择用什么相机,这也是纪实摄影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说件趣事。

记得多年前一次跟家人到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解放碑玩,忽然看见几位摄影大师手端着硕大的F5或F100,个个装备着精良的长枪短炮,大师们身着桔红色的摄影背心,那背心上还赫然写着“重庆市XXX摄影学会。”大师们表情威严,真是帅呆了、酷毙了!大师们的镜头指向那儿,那儿的人群就尤如中弹似地散开,比我们警察在足球场上驱赶闹事骚乱的人群还管用,直把俺都给看傻了眼,俺那口子也不禁对大师们肃然起敬,看了半天转身对我嘲笑道:“瞧瞧!这才是真正的摄影家,那像你上街照个像我看就跟偷鸡摸狗做贼似的,难怪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

可不就跟做贼做的吗?静下心来想,这嘲笑还是有些道理的,咱后面再讲。

纪实摄影的显著特点是不干扰地记录客观世界,所以怎样隐藏自己的摄影人的特征就是一个非常很重要的问题,再说得通俗点,就是要向电影中的007那样,搞好伪装,隐藏身份,隐藏得越好,你成功拍摄的机率就越高。

所以这就是纪实摄影时大家都喜爱选择傍轴照相机的原因,有些家伙还选择前苏联的间谍照相机,只是微型胶卷确实不好搞,不然俺也会弄一台来用。

现在的数码相机倒是很小巧玲珑,也很隐蔽,但还没有能达到纪实摄影中光圈与速度的要求,我建议至少目前不要选择。

扫街还是选择传统的傍轴相机最好,体积小巧、隐蔽性强,捕捉对象能力高,没有单反相机的反光板和马达的躁动,高级些的有莱卡M系列,当然贫下中农们是装备不起的,但中农们可以选择日产系列傍轴相机,就是像俺一样,穷得叮当响的贫农和佃农们,还可以选择咱国产凤凰205(其实这款相机的优秀的光学表现力,令很多外国专业摄影师也感到吃惊)。 胶片相机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所拍摄的内容证据确凿。假如某一天你拍摄到了一个罕见的、能够载入历史的场景,评审委员会那些专家们一定求证你拍摄的真实性如何,你只要把底片给人家一看,那就是确实无疑的铁证,数码由于后期可变性太大,往往在关键时刻就有些麻烦了。

篇二:论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

论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

目录

引言(电影音乐)

一、电影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1.默片(无声)时期

1.2.起飞时期

1.3.专业化时期

二、电影音乐的介绍

2.1. 电影音乐的构成元素

2.2. 电影音乐的类型

2.3. 电影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2.4. 电影音乐的处理手法的美学功能

三、电影音乐与剧情发展的关系密切

四、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分析与论述

4.1. 电影音乐能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视觉形象

4.2. 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

4.3. 电影音乐能够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4.4. 电影音乐有强大的塑造能力

4.5. 电影音乐对整个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的作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电影音乐”泛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

乐和歌曲。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

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

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

象的体现,都受影片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有时,音乐

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效果的听觉形象相结合。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

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1927年的有声电影时代,音乐作为电影发展史中不

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真正地走进了电影。并且由早期的现场即兴伴奏音乐发展到了

固定乐谱。直至19世纪40年代,电影音乐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形式出现。如

今电影音乐更加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和各种功能。曾有人这样说:“最好的电影

音乐是听不见的。”这句话充分地表达了音乐与电影的有机结合,并成为电影艺

术中一个完美的整体,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电影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二十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厅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乐纪录影片《基督教的士兵》。这部纪录片长50分钟,由救世军巴依奥斯克普公司拍摄,未影片配乐作曲的是澳大利亚音乐家R.N.马卡诺里。1908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公开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杀》,是世界上最早配乐的故事片,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萨恩斯作曲。

1. 默片(无声)时期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兄弟。1895年12月18日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的第一次交会。

2. 起飞时期

于电影史来说,1927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和声音结合的技术终于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看电影时听到演员们的声音了。由于故事情节已经能由说话声与对白交代清楚,从今而后它就是情绪系统的重要领导者。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

3.专业化时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影音乐家的鼻祖,史坦纳首创米老鼠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等;此外,恐怖大师希区柯克与伯纳赫曼的《惊魂记》(1960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响制造出凄粟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二、电影音乐的介绍

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

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1.电影音乐的构成因素

电影音乐主要是由配乐和歌曲两部分组成。配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歌曲则主要分为主题歌和插曲两种形式。

2.电影音乐的类型

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的音乐,也叫做客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有声音的来源;另一类是功能性的音乐,也叫做主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

现实性音乐包括在电影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或歌曲)。功能性音乐一般是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特别是心理活动。在电影中,虽然从音乐出现的方式上分为两种类型,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常常相互转化,有时从现实性的音乐转化为功能性的音乐,也有时从功能性的音乐转化为现实性的音乐。

3.电影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电影成为综合艺术之后,音乐虽然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如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轩辕台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的过程展现形象、通过演奏和演唱的再创作才能欣赏,但是,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音乐构思须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除神话片、童话片、科学幻想片以及现代的实验性的电影以外,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因而,电影音乐也不象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

2).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在无声电影时期,有时音乐是唯一的声音,从头至尾贯串全片。由于录音技术的进步,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除音乐之外,还可以录制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解脱了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超负荷的现象。导演和作曲家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只有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才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这样,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这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电影音乐形成分段陈述的结构,也有促进作用

4.电影音乐的处理手法的美学功能

电影音乐艺术的处理手法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其美学功能是:

1). 通过音乐主题的贯穿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触不到的恋人》中,虽然运用音乐的地方不多,但是却希望把音乐运用到剧情当中,音乐配合剧情,把三位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带到高潮。剧中,伊文与韩阳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主要因这两人而起,事态的变化,也主要因他们发生变化,若能巧妙运用音乐的配合达到对主要人物的批判,甚至是揭穿阴谋,是本作品的意义之一

2). 在《触不到的恋人》中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伊文与韩阳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

3). 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 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 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 增强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视觉形象,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肢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思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三、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密切

音乐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电影评选都设置音乐奖项。除了早期的默片,人们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许多成功的电影离开音乐都会大为逊色。甚至有些人说不清他们是因为电影而喜欢音乐还是因为音乐而喜欢电影。

在电影中,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首先,音乐可以渲染气氛。在《触不到的恋人》中,同性恋者黄觉,为了得到伊文,威胁伊文的女友,且在后来与伊文的相遇后,他促进了事态的恶化;娜娜,韩阳的女朋友,在整个“阴谋”中,她成为了事件发出者韩阳外唯一的一个了解事情状况的人物,她总是用并非直接的方式想要传达给伊文事情的缘由。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音乐往往能把这情节推向高潮点,达到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篇三:摄影三境界论

[作者] 吕克.贝松

(这是摄影大师吕克*贝松的一篇谈摄影的好文章,有如王国维先生所论读诗的境界,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做事学艺大凡有个渐进次第,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臻于化境而炉火纯青。学习摄影,也有一个境界转换提升问题。以个人的体悟,划分为三种境界。猛虎下山,突飞猛进,此一境,是为初境;车陷淤泥,滞步不前,此二境,是为困境;白鹅出瓶一,返朴归真,此三境,是为化境。

一、初境

初境是猛虎下山之势,旭日东升之态,腾腾跃跃,有较大的加速度和动量,同时也动荡、轻浮、易变。

翻开摄影史,大多数的摄影大师是偶然接触“魔盒”而误入“歧途”以至终身不悔。可见摄影是一种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未摸照相机之前,视摄影神秘兮兮的,觉得一定是门极难驾驭的艺术,思之念之,悬心以求。至入门初学,“咔嚓”不了几卷胶卷,就如见黔之驴,不过徒有虚架。把玩掌间,时有清晰得意之作,不觉飘然顿生自豪欣喜之心,热情激扬,对摄影技术技巧感到极大兴趣,技艺一日千里,进步神速。这样一路下来,左右逢源,前后生风,猛猛烈烈,好象无难不解,无坚不克,自我感觉特好。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基本掌握了摄影的技能,具备了创作的最起码的本钱。

不过,这仅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二的境界。

一位摄影家说过,摄影是一门矛盾的艺术,它既简单得令人发笑,又复杂得使人不知所措。初学时的容易,是由于只看到这矛盾的一个面,只是在主观上感觉得容易,并未真正深入下去,有过自己的思考。山看到了,水也看到了,却是表层的、概念的,而这山这水的细节、内质还在云里雾里。处于此种境界,认识的内容是肤浅的,掌握的技能是生硬的,对艺术的追求流于认知水平,未能把灵智贯注于艺术创作之中,热情泛滥而不善引导运用,正是发烧的开始,火旺而后劲尚不可见。从表面上看,充满激情,大有倾其毕生精力献身摄影的壮志,实则心意动荡浮躁,志高而弗远,气盛而散漫。在创作心理和行为上,时常流露出自大、自恋、自狂,不能确知自己的水平,也不能鉴认自己作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上爱去玩弄技巧,追新求异。平时喜欢顺耳风,稍有成绩心头沾沾自喜;遇逆耳忠言,即使表面接受内心也老大不痛快;若参赛投稿屡试不中,更象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怪评委编辑有目无珠,不识他泰山面目,言摄坛风气不正,走后门拉人情,大有千里马不遇伯乐之感慨。 就整个摄影艺术追求过程而言,初境仅是一种“过境”,是过渡形式。然而,尽管这种境界是稚幼、粗糙、不稳定的,它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危险的阶段,既是入门功夫,又是以后各境的基础。这时期很容易形成好的或坏的习惯,一旦成型,将延续下来贯穿整个艺术生涯,从而影响艺术境界的质量。一般说来,到了初境后期,便出现了艺术层次上的分别,进行了顺昌逆亡、优胜劣汰的选择。风风火火之后来个冷水倾盆,就各各显出其内在心意来。有的经过一番折腾,静心省悟,犹如醍醐灌顶,猛然有了体会,便武火转文火,去浮躁,存诚心,气沉丹田,潜心

修炼,实现转境,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有的虚火长旺不下,心浮气高,不解艺术真谛,执著小我,狂妄自大,欲退不愿,欲进不能,只能住境,做些皮面文章,沽浮名捞实利;有的本来就心意不诚,底气不足,徒有虚火,经不起挫折,冷水淋头自然火灭心冷而退境。经此艺术进化,能实实在在上到上一个层次的,大略十之二三而已。

二、困境 困境似车陷淤泥,龙困涸泽,进退惟谷,冰炭在怀,迷迷朦朦,不见天光,而暗中风聚云集,酝酿着一场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因此,困境也是暴风雨前的沉闷,黎明前的黑暗。困境展示了摄影这门矛盾的艺术的另一面,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

从入门一路行来,整个初境几乎铺满鲜花,柳暗花明处处春。正当洋洋得意之时,不觉间峰回路转,山穷水尽,烟雾弥漫,荆棘布道,障碍横陈,前面展现开一片凄凉恐怖的景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此境犹如婴儿出世前的刹那,在狭窄黑暗的夹道里,先天的根行将失去,未来的人世间尚是一个未知的谜,真正的洗礼和漫长考验、磨炼开始了。此时的摄影家,内心焦虑不安,徘徊踟躇,愁苦万分。外表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进步,甚或有退步。

与初境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困境与初境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其一,初境是乐境,困境是苦境。初时,伴随好奇心的满足常生欢愉。星转斗移,该学的东西都学了,似乎穷尽摄影艺术的全部奥秘,却不知已临胡同尽处,见地陡高修行浮浅,平时学到的东西难能真正派上用埸,原来自以为明白的地方精究起来突然变得迷糊。前程何去?真是

个“波茫茫兮无底,山森森兮万重”。“咔嚓”一个断境,天崩地裂,游魂失所,不知如何安身立命。于是,困惑丛生,烦恼纷扰,真个儿尝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滋味。痴人失恋,其苦不能言表,亦非旁人所能体味,只道是“秋来好个凉”。

其二,初境是自我肯定,困境是自我否定。伴随着从乐到苦,在心理上也由自信变为自卑。开始是上升之态,如婴儿日见日长,这样也好,那样也好,时时处处顺心顺境。何况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不思前量后,只陶醉于当下成就;也不比左较右,满足于自身增益。进入困境后,才知道山外青山天外有天,才知道山之万重天之无垠,自己原来掌握的那点东西,实不及苍海一粟,浅薄得很。举目展望,但见天高山远且云雾缭绕,脚下的那块土地也很松软,孑然游离,无依无托,由心高气傲而转为心灰意冷。此时,看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对自己极不满意,甚至想离“我”而去。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对以往学到的东西的反思,而且是对浅薄和浮躁心性的超越,是凤凰涅盘,既充满痛苦又孕育着希望。 其三,初境外动内静,困境外静内动。初境基本上停留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没有深入到艺术心智的修为,是表层化的东西,艺术行为相应表现为浮躁多动而内心还是深潭静水未曾启动。初境向困境的转换,实际是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深入,却又未真正触动深藏的艺术灵性,艺术行为相应表现为困乏沉静。外表上,已经没有了冲动和轻狂,似乎变得稳重而平静,其实内心深处波浪刚刚掀起,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变革。这时期常伴有种种无名烦恼和主体的迷失,恍恍惚惚,心失其所,甚至于疯疯颠颠,不知己之所处、己之所为。对创作相当冷漠,有时连照相

机都不想碰一下,出现懒动的倾向。正是在这种恍惚的状态下,艺术的另一历程开始了,主体的潜意识挣脱意识的奴役,变得相当活跃,各种困惑主体的问题一连串反馈到意识中来,迫使主体去思考,去省悟,去自觉打碎既得的成果,改变和调整心态,舍弃旧我,重构新我。

如果说初境是认知阶段,那么困境就是参悟阶段,是形向意、实向虚的过渡,是提高艺术层次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最难突破的境界。困境很折磨人也很磨炼人,常常翻来倒去,穿心揪肠,欲续还断,欲罢不休,苦风愁雨,痛煞斯人。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这是烈火炼纯钢。然而要真正摆脱困境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犹如僧人求佛,在此将悟未悟之际,极需坚强的毅力和灵敏的智慧,忍天下难忍之苦,修天下难修之事,破天下难破之迷,悟天下难悟之理,证天下难证之果。突破困境最好的策略是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以退为进。要把初境中提起放在心上的东西放下,虚谷以待。不妨看点老子的《道德经》,读些佛经,参悟道的玄妙,禅的空灵,放开自己,放开勉强的努力,顺其自然,自自在在,飘飘逸逸,听任直觉启示,无为而无不为。必要时甚至“封机绝摄”,来个冷处理,消灭心头妄火,把漫射外面的神光收敛聚焦返照内心,向心处用功夫,向影外用功夫。一旦机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人不破境境自破。即便如此,能在短时间出困境入化境的也仅是少数利根之人,大部份人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永生住于困境。

三、化境

化境为白鹅出瓶之解脱,幼蛾蜕蛹之羽化,行云流水,往复自由,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