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交际礼仪 > 列表页

交际礼仪ppt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8  分类: 交际礼仪 手机版

篇一: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

社交礼仪第一讲课件(word版)

第一讲 中西礼仪文化的发展及其异同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礼仪之邦?)

n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n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n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n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n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禮‖,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n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n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n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n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n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n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n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

交际礼仪ppt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n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n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n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n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n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n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n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n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n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中山装)

n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n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n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n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电话拜年;短信祝福)

二、西方礼仪研究成果举要

n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n《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这部著名的叙事诗主要描写特洛亚战役和希腊英雄奥德赛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礼仪的论述。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n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n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此间,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而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

n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例如于12世纪写定的冰岛诗集《埃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佳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有讲究······

n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该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公元1466年—1536年)撰写的《礼貌》,《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指出:―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裨益,并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培根论说文集·论礼节与仪容》) n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教育漫话》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德国学者缅南杰斯的礼仪专著《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士保持雍容态度》,于1716年在汉堡问世。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书》中指出:―世间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虚、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 n西方现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国学者让·赛尔著的《西方礼节与习俗》,英国学者埃尔西·伯奇·唐纳德编的《现代西方礼仪》,德国作家卡尔·斯莫卡尔著的《请注意您的风度》,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编的《西方礼仪集萃》以及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编撰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二)中西礼仪的差异

n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所以,中西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现择要略作介绍。n1.大相径庭的问候语n2.毁誉不一的―老‖n3.截然不同的宴请语(丰俭;餐饮)n4.泾渭分明的送礼礼仪n5.交谈话题(火车上的交谈与保护隐私)n6. 语言表达(西方父亲感谢女儿与中国父亲批评儿子客气);请大家补充!

三、礼仪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n1、礼仪的概念n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n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n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待人接物的形式,如拜会、回访、挥手致意等。n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表情、姿态等。n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如开业典礼、迎送仪式等。

n2、礼仪具有三个特征:(1)共同性 ;(2)继承性;(3)发展性。n3、礼仪的四条原则:(1)尊重原则;

(2)遵守原则;(3)适度原则;(4)自律原则。

社交礼仪课件第二讲(word版)

社交礼仪第二讲个人礼仪、家庭礼仪

一、个人礼仪 (一)心灵美

1、思想品德修养(1)思想修养 a、辩证地看问题(美越战争、98年洪涝灾害好、坏事?) b、历史地看问题(阿以冲突 : 宗教、民族、领土、水资源) c、全面地看问题(盲人摸象、伊拉克战争:美国目的?)

(2)品德修养a、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热爱集体、热心公益)b、讲究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助人为乐)c、陶冶情操,培育美德(爱国、爱人民、勤劳、勇敢)屈 原:忧国忧民; 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 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周总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2、语言文学修养(1)语言修养a、汉语修养(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多看、多练。)b、外语修养(海湾国家 德、法、奥地利)学术交流,接受报刊、电台、电视采访(2)文学修养a、中国文学(唐宋诗词,现代文学:鲁迅、郭沫若、老舍;毛主席诗歌、鲁迅短篇小说《药》。b、外国文学

3、音乐艺术修养(1)音乐修养 唱歌,戏曲360余种;杨子荣;乐器 口琴、笛子、钢琴、电子琴(2)艺术修养 书法、绘画(国画、油画)、摄影(在香港游览时,帮人照像)。

(二)外表美 1、外貌 相貌、头发、指甲

2、表情 自然、和蔼 ;吹胡子、瞪眼睛,敬而远之。

3、服饰 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佛靠金装 ,人靠衣装。

(1)合身:不长不短,不肥不瘦。(2)合适:季节、草窝里的斑鸠,不知道春秋。场合、身份、年龄。(3)合意:审美;风格:端庄、飘逸。

(三)行为美1、站姿、坐姿、走姿、蹲姿

(1)站姿(站如松, 婷婷玉立 ,挺拔、自然,手两边,前面、背后)

(2)坐姿:坐如钟,贺老总;

(3)走姿:或稳健、或轻快,不要勾肩搭背;

(4)蹲姿:文雅,捡东西时;

2、饮食 (1)吃的规矩:细嚼慢咽,不可敲筷打碗;西餐礼仪; (2)喝的礼貌:汤/咖啡; (3)住的文明:听音乐,晒衣服; (4)行的礼仪:a,步行,撞满怀,b,骑车。

3、举止 (1)点头(表态,致意) (2)招手(打招呼) (3)起立(长者,尊者来时,起立表示敬意) (4)鼓掌 a, 掌握时间; b,不鼓倒掌。

怎样显示我们的修养和风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大家不妨试一试。 最后,提出16字诀与大家共勉:

1、衣冠整洁: 穿着要和年龄、体形、职业、季节、场所相协调;(合身、合适、合意)男士西服:单排两粒扣,―扣上不扣下‖,(扣上是正规,全扣是土气,扣下是流气);单排三粒扣,可以只扣中间扣;双排扣,则要求扣上所有纽扣。西服衣袋和裤袋不能装得鼓鼓囊囊。袜子一般要和裤子的颜色相近。

3、谈吐文雅: 发音准确,语言优美,谈吐风趣、幽默(①免费按摩;②带颜色的酒:红酒、啤酒;为你的朋友倾倒!);

3、彬彬有礼: 尊老爱幼,不卑不亢,友善待人,礼貌周到;

4、潇洒自如: ①男士要自然大方,举止得当,显示出阳刚之美(壮美),但不要刻意装出酷的样子。②女士应端庄、娴静,动作优雅,表现出阴柔之美(秀美),热情、开朗。

二、家庭礼仪

(一)亲属称谓1、常用称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汉族亲属称谓的三个特点:

(1)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和母系(伯、婶/姨、舅)。(2)在称谓上标明了性别(堂兄,表妹)。(3)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男方亲属的长幼(伯叔),不像英语不分。

3、敬语/谦语

(1)敬称:用敬语称呼对方或对方的亲属,常用字有:令、尊、贤、仁。

(2)谦称:用自谦语称自己或自己的亲属,常用字有:家、舍、小、愚。

(二)家庭成员礼仪

1、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礼仪:

(1)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英国一对母女进入英国小姐决赛的故事)。

(2)一视同仁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论男女、大小、美丑、高矮,要一碗水端平。

篇二:日本交际礼仪和民俗禁忌说课稿

《日本交际礼仪与礼俗禁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交际礼仪与礼俗禁忌》。我主要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我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把握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教材选用上,本课内容选自高教社出版的《服务礼仪》项目九入乡随俗——中外民俗礼仪 任务二入国问俗?中国主要客源国交际礼仪与礼俗禁忌。它的前一个教学内容是入境问俗——中国常见少数民族交际礼仪与民俗禁忌,后一个教学内容是神之昭示?宗教信仰中的礼俗与禁忌。

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人际交往礼仪和民俗禁忌,只有了解并尊重他国他民族的礼仪和生活习惯,才能在国际交往和礼宾服务中真正赢得尊重、合作和成功。这也是旅游行业服务人员职业化的体现。

教材介绍了日本的见面和交往礼节,饮食、行为、送礼和民俗4方面的禁忌。在此基础上,我广泛收集相关材料和图片,增加教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日本交际礼仪和习俗禁忌的运用为中心,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情景模拟等实施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对学生情况,我是这样分析的:本班学生是职高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基于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有学习兴趣;但是,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同时又缺乏学习自觉性;此外,受限于实际生活,他们对于日本交际礼仪与礼俗禁忌缺乏感性认识,这给他们掌握这一知识,造成了一定困难。

所以,在教学目标方面我是这样确定的:

一、知识目标:

掌握日本交际礼仪的要求、准则和习俗禁忌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学习品质。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是这样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的:教学重点为“掌握日本交际礼仪的要求、准则和习俗禁忌的内容”,教学难点是“理解并在国际交往和礼宾服务中灵活运用日本交际礼仪和习俗禁忌”。

在教学方法上,日本交际礼仪和礼俗禁忌是本节课需要完成的项目,为此我拟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和讲授法等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下面我重点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先由创设情景、引出项目入手,然后从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活跃思维、拓展项目,以及练习巩固、活学活用等4个方面完成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项目 在这个环节上,我设置了“奥巴马向日本天皇深鞠躬遭美国媒体抨击”的情境,利用新闻事件来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在本环节,我将日本社交礼仪分解为“鞠躬的要求”、“互换名片的要求”、“交往礼节的准则和要求”三个环节,将日本民俗禁忌分解为“饮食禁忌”、“行为禁忌”、“送礼禁忌”、“民俗禁忌”四个环节,通过教师讲授、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这一项目。

在讲授新课前,老师引导学生运用人际交往中握手和名片礼仪的知识推出日本握手和名片礼仪的要求、准则,请学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禁忌来分组讨论日本可能有哪些方面的民俗禁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和根据已知推断未知,提高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则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协作学习能力。

3、拓展项目活跃思维

在本环节,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日本社交礼仪和民俗禁忌的情景实例,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巩固教学成果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4、练习巩固 活学活用

在练习与巩固环节,老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请学生进行日本交际礼仪和民俗禁忌的练习。

最后,在本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请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情景剧,假设自己到日本友人家里做客,应该准备什么礼物、见面时用什么礼节。下次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展示。目的是巩固已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篇三:跨文化交际礼仪(方凡泉)

跨文化交际礼仪

●(PPT Global)不同民族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如果想做到顺利而有效,就需要双方遵守国际社会约定俗成的、为各国各民族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也就是国际惯例;同时也需要遵守依各国风俗习惯传承延续而形成的某些独特的礼仪习俗,也就是入乡随俗。遵守国际惯例并且入乡随俗,实质上是表示不同民族人际交往的相互尊重,目的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轻松愉快地沟通交往。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模式有两套符号系统:一套是“语言符号系统”,另一套是“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又包含了两套规则,“语言规则”和“礼貌规则”。不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交际自然无从谈起,但仅仅掌握语言规则而不熟悉语言使用的礼貌规则,交际就会出现语言使用上的失误。礼貌规则具有普遍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地方习俗性。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在一种文化语境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可能会是不够礼貌的话,或者是过于礼貌的话。人们谈交际,通常总是想到语言。语言呢,当然是交际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但并不是唯一的媒介。除了语言这个重要工具,人们往往还使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

●(主讲内容)这一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想跟大家探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涉及到的几个礼貌规则问题,主要是称呼介绍问题、委婉表达问题和入乡随俗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一下,非语言交际中主要涉及到的服饰打扮、握手礼节、目光交流、手势表达和面部表情问题。这非语言交际部分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Geoffrey)第一部分:语言交际 Verbal Communication 首先讲语言交际。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针对英语交际的特点,提出了语言交际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准则。最重要的准则是哪一条呢?最重要的是第一条Tact Maxim“得体准则”。说话要tactful, 意思指的是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加对他人的益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尽量多说让别人感到舒服的话。在一些对外交往场合怎样说话才叫“得体”tactful呢?下面分析三个案例。

●(案例一)一、称呼介绍问题

请听案例一:某高校下属一个学院的院长向本院教师介绍一位新来的美国教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n excellent teacher from the U.S.A..说到这儿,这个美国外教一脸难堪的样子。

院长的话有什么不妥呢?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什么?她感到难堪是说她a very pretty girl。girl的字面意思是年轻未婚的女子,中国人常常理解成“姑娘”。实际上,girl还有一层“隐含意思”指的是ignorant girl ( 无知少女),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在英语国家,用girl来说成年女性会让她们感到非常不舒服(very offended.)。如果英语本族人说:You are just a girl那就是很看不起人,非常不礼貌。对此不熟悉的中国人感受恰恰相反。比如某高校一群中国女大学生有一次跟加拿大男教师交谈,当她们听到老师赞扬You’re very clever women,一个个摇头摆手,连声说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你看,本来是一种抬举,这些姑娘都不识抬举,非得要争当无知少女!难怪外教听了后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

景,本来可以改成类似这样的说法: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Doctor Mary Brown,a new teach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he is a Ph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介绍他人尽可能不随意加主观性的评价,即使是赞杨,也可能会带有强加于人的味道。此外,这里还有一个称呼习惯的问题。

●(称呼习俗)在对外交往中,首次见面,除非对方主动表示直呼其名,否则按惯例都应该使用尊称。尊称有三类:一类是泛尊称。(即“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第二类尊称是职务、职称或学衔称谓。还有一类是皇室成员和贵族特定称谓。我简要介绍一下第二类尊称的用法。首先得说明一下关于姓名的排列顺序。

●(姓名顺序)咱们中国,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除了我们中国,还有哪些国家跟我们类似呢?还有六个受中国文化辐射影响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蒙古、朝鲜、越南,柬埔寨,也都是姓前名后。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姓名都是名在前、姓在后。虽然日本人的姓名顺序跟我们汉族人相同,但多由四个字组成。前俩字为姓,后俩字为名。比如小坂正雄,“小坂”是姓,“正雄”是名。但也有例外的,如“二阶堂进”,“二阶堂”是姓,“进”是名。还有五个字、三个字

的名字,如“鸠山由纪夫”,“鸠山”是姓,“由纪夫”是名;“藤田茂”,“藤田”是姓,“茂”是名。假如按咱中国的习惯叫他“藤先生”就冒失了。如果我们不懂日语、事前又没法搞清楚咋办呢?首次见面最稳妥的做法就叫全名尊称,“藤田茂先生”。

职务或职称称谓。中国人交往比较重身份、重等级、重面子,当面称呼时,通常叫姓氏加职务。譬如“李局长”、“李市长”、“李经理”、“李总”、“李董”等等。听上去很自然亲切,这是我们的称呼礼貌原则和习惯。跟中国称呼习俗接近的还有哪些国家呢?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和墨西哥,他们也是比较讲究身份、等级的。同样道理,Allen Brown的人,假如他是总裁或董事长,能否称他为President Brown,Chairman Brown呢?这么叫也并非错误,但英语国家的商界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比如“布朗总裁先生”,当面称什么?当面只称Mr. Brown or Mr. President,不说President Brown。在正式场合致辞表达“尊敬的布朗总裁阁下”,是否说Your Excellency President Mr. Brown? 这么称呼显得比较夸张,反而把“布总”的身份降低了。特别是在北美,无论商界还是政界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在致辞时可以说:Mr. Brown, President of …个别人确实德高望重需表示尊敬的,就加Honorable。 ●(Professional)英语国家有没有像咱中国那样“职务加姓氏”的称呼习惯呢?有。第一,主要是政界的要人,如首相/总理、州长/省长, 市长等等。假如这位布朗是美国参议员,则当面尊称Senator Brown,女参议员也这么称呼;正式场合致辞尊称The Honorable Senator Brown。假如他是法官,称之为Judge Brown,女法官可以称Madam Judge。 ●(Military)第二,军界。假如布朗是陆军中将,则用他的军衔相称General Brown。

第三,学术界。假如这位布朗是教授、博士,就该称他为Professor Brown, Doctor Brown。除非他自己主动提出直呼其名“Just call me Allen”。在商界,假如布朗是个博士经理,习惯当面称他为Doctor Brown。因为学衔是跟他一辈子的,即使将来晋升到总裁、董事长,他依然是个博士,更愿意别人叫他Doctor。总之,对外交往首次见面,称呼要用尊称,并尊重对方的习俗,名从主人。名字和职务可以从他们的名片看出来。如确实没把握而不得不当面请教,对同等身份

或下级可以用英语问:What should I call you?

以上讲的是称呼习俗问题。下面谈一下关于委婉表达问题。

二、委婉表达问题

●(PPT)请听案例二:中国某外资公司一个外籍经理比尔Bill想买一个公文包,让女秘书王小姐陪同他去商场选购。买好以后,本该一道回公司了,但王秘书想利用此机会买些办公用品, 于是对比尔经理说:I have to buy something for our office. Please go back to the company first.(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请您先回公司吧。)

问题:王秘书这么说有什么不妥?

分析:从英语交际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下级,王秘书的话没有顾及比尔经理是愿走还是愿留的选择,就语气生硬“请”他先走。“请”应该是礼貌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不仅在汉语里大量使用,在英语和其他语种文化里也同样被大量使用。但许多人往往把英语中的“please”与中文的“请”等同起来,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除了基本语义相同外,还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使用功能方面。本来王秘书可以说:Don’t let me keep you.Or: Don’t bother waiting for me.

正式提出请求,英语单用please,并不是客气的说法,相当于警察说:ID please.(请出示身份证)语气比较生硬。即使对下级提出要求,老板一般也会用温和的说法,比如Please get me the report, will you ?

●(请=Please?)“请尽快答复我方。”能否说:Please give us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语气怎么样?这是命令。但是如果说:“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又显得怎么样?过分礼貌了,让人感觉不自然,有点儿做作了。●(PPT)怎么表达才比较得体?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

●(请=Please?)汉语的“请”,在特定情况下常常不能用“please”。当谦让对方先走说“您先请”,这个“请”英语该怎么说才得体?对,应说“After you.”(不是“You first”)。在宴请时对客人说“您请”,这个“请”英语该怎么说?“Enjoy yourself.”请别人让路,“请让一让”,这个“请”英语该说“Excuse me, please.”。在外边向过路人打听:先生,请问邮局在哪儿?这个“请问”又该怎么说?该说“Excuse me,Sir.”“请问您找谁?”能否说:Please, who are you looking for?带有审问的口气。应该说“Can I help you?”

●(Avoid taboo words)要避免使用禁忌语

什么是禁忌语呢?一是指粗俗的、伤感情的语言。比如类似“bastard”、“son of the bitch”、“hell”等等脏话。正式场合一般都不会听到这些话;但有些词语是介于脏话与俚语之间,比如shit/bullshit(臭狗屎、胡说)。我以前工作的单位有个同事经常把这个shit挂在嘴上,习惯成自然,不自觉地在正式翻译中也乱用,想表达nonsense这层意思。公务场合就显得非常难听,不够礼貌。

二是不便说的某些具有不愉快联想的话。在对外交往中,有时又不可能不谈到这些忌讳,于是换用一些better-sounding names。比如“我病了”不说是“I’m ill.”或“I’m sick.”,而说是“I have a condition”(状态不好),“他有心脏病”则说或“He has a heart trouble. ”;把“上厕所”说成“go to restroom”(不是休息室哦!)或“wash my hands”,诸如此类。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流行一个词叫“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正确),现在已蔓延到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实际上,英语的所谓“政治正确”同中国意义上的“政治上正确”几乎毫无关系,主要意思是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话语,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身体机能歧视等等,尽量采用中性词汇,免得无意间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弱势群体。这被认为是礼仪和教养的体现,虽然有些词语过于拐弯抹角,甚至有点儿伪善。

咱们中国是个敬老的社会,以“老”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对德高望重的老人,人们常叫“王老”,对同辈年长者叫“老王”,对非血缘关系的老者叫“您老”。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礼貌原则。但大家知道,在欧美文化中,老年人怕别人把年老跟“不中用”联系起来。因此在许多欧美国家,老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英语民族管“老人”叫什么?●(politically)叫“senior citizens”(年长公民)。“胖子”不说是“fat”,而说“differently weighted”(另类体重)。“矮个子”不说是“short”,而说是“vertically challenged”(垂直方向障碍)。 “失业”不说“unemployed”,而说“layoff”跟中国说法一样,叫“下岗”。

但是,在对外商务谈判中,表达方式如果过于委婉含蓄,模棱两可,很容易导致误解。●(案例三)请听案例三:加拿大一家公司副总裁马丁跟广州一家服装厂王经理谈判,向该厂购买九万六千件男衬衫。鉴于该厂从未向加拿大出口过任何服装,马丁向王经理解释说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