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社会公共基础知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2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2014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汇总

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什么?

答: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3、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4、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5、必须坚持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6、必须坚持区域的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实现共同富裕。7、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8、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述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答:社会主义民主法则的更加完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更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小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哪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请为消除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献计献策。

答:(1)、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有:1、一些人诚信缺失,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2、社会风气颓废,各种赌博行为泛滥;3、道德素质不高,精神空虚、封建迷信活动屡见不鲜;4、法制观念淡漠,违法犯罪现象普遍存在;5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部门腐败和行迹腐败依然存在。

(2)、面对上述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必须: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理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3、加强执行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增加全民的法制意识,使得全体人民懂的依法律已;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答:1、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茅盾和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3、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11、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四、简答题

1、简述我车公民找基本权利和义务。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利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4、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包括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权、取得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科研、文艺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自由;

5、特定人的权利,包括妇女权益的特别保护、婚姻、家庭、老人、儿童的特别保护,华侨的正当利益的特别保护。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回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劳动和教育的义务;

7、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8、父母的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在哪些情形之下,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答:《赔偿法》规定: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2、因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3、法律规定的其它情形。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答: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4、我国刑法上的犯罪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得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就当受到刑法处罚,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5、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的种类有哪些?

答:我国刑法把犯罪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害公民人生权利和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即十类罪

6、简述劳动合同的解除。

答: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时,用人单位享有单方解除权,无需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有三种情况:

1、随时解除,即用人单位无需以任何形式提前告之劳动者,可随时通知劳动都解除合同;

2、须预告的解除,即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方可解除合同;

3、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用人单位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而辞退成批人员。经济性裁员,本单位6个月之内录用有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有员。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时,劳动者有单方解除权,无须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有两种情况:

1、预告解除,劳动者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2、无须预告的解除,即劳动者不需要提前预先告知用人单位,只用具备法律规定的正当理由,劳动都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7、具体行政行为的具体类型有哪些?

答: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有行政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补偿、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类型。

8、简述婚姻法中家庭暴力的含义。

答:婚姻法中所称的“家庭暴力” ,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守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9、《婚姻法》规定在哪些情形下,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答:《婚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合分居满两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10、简述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答:消费者的权利,是指要消费活动中,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设立了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九项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友;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取赔偿权;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第六篇 经济常识P314

四、简答题

1、以我国存在的通货紧缩为例,概括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和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措施。

答: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2、经济周期的变化;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

6、体制和制度因素;

7、汇率制度的缺陷.

通货紧缩的治理: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1、 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

调整政府收支结构。在通货紧缩时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社会主体手中买进政府债券,同时何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励商业银行扩张信用,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2、 加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甩掉轩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其真正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完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写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

3、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答:货币政策是反映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方针政策的总称。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者的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都是通过对社会资金的分配实现的。社会资金的统一性和流动性,决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实质上都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政策主体不同;调控对象不同;货币流向不同;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

4、资源配置的含义和方式。

答: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敢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

资源配置的方式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般有两种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用行政指令的办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经济资源分配;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市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5、简要说明“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

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冲破了多年来人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中的思想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

计划配置资源是指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通过对企业实施指令性计以及计划调拨资源,实现资源的配置。

市场配置资源是指根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以挥市场机制的功能,通过产品价格的升降,导致利润或高或低,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垄断产生以后,完全竞争不存在,因此,就进去政府干预,制定了《反垄断法》,以有利于有效的配置资源。

用计划配置资源不可能做到合理、有效;用市场资源配,加上政府干预,可以做到合理、有效。世界上没有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计划和市场二者的不同组合,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计划和市场有所侧重而已。

第七篇 现代公共管理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P337

三、简述题

1、简述公共组织的机构要素。

答:公共组织的机构要素有:组织目标;物质因素;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体系;规章制度;技术和信息。

2、简述公共组织的特性。

答:公共组织的特性有:政治性:表现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维护两个方面;社会性, 表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这方面;服务性, 表现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同时依法进行必要的管制;权威性,表现在普遍约束和强制执行两个方面;法制性,表现为自身的建设和开展开展的活动都要有法可依;系统性,表现为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

3、非政府组织有哪些鲜明的特征?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有哪些分类?

答:非政府职能的特征:1、正式组织性;

2、民间性。组织的本质是民间团体而不是官方机构,理事会不受官员左右;

3、非利润导向性。非政府组织可以盈利,但剩余额不在组织成员和理事会间分配,而是继续用于组织的公共使命;

4、自主管理性。非政府组织内部实行自主管理,而不是受控于外部组织;

5、自愿性。组织成员都是自愿地、无偿地参与组织的领导、计划、经营、管理等活动;

6、公共性。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指我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4、我国非政府组织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答:我国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的措施:克服政府职能越位,理顺政府与非政府的关系,加强立法,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自律,提高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

5、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简述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答:1、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研究制定人事行政的法律和法规,规范人员录用、工资福利保险、流动、退休等管理行为。

2、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行政管理的要求,制定公共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确定公共人才开发战略目标,引导和组织公共人才资源活动。

3、建立规范的人才竞争机制,依法监督检查人事活动,维护公共人才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人事行为的公平、公正。

4、依据国家法律和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的政策,选拨录用国家公务员,负责公务员的考核、培训、晋升、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管理。开发公务员智力资源,提高公务员素质,规范公共服务行为。

篇二: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整理版)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总纲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毛泽东思想概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法律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 8、公文写作; 9、经济知识; 10、科技常识; 11、中国近现代史; 12、世界现代史;

13、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题型: 1、单选; 2、多选; 3、不定项选; 4、实务; 5、论述; 6、简析; 7、写作; 8、案例分析; 9、综合分析; 10、材料处理

第一篇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

辩证法;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

域;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篇三:2015年最新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详细解析

2015年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 随着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有关专家却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将垃圾看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

A.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t

B.混淆了矛盾主次方面,看不到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

2.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 )举行,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A.奥斯陆 B.斯德哥尔摩 c.哥本哈根 D.北京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因为(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B.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C.农业既是工业原料的基地,又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

D.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扩大有效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4. 杨志军的单位今年又盖了一批房屋,杨估计自己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于是先按房屋面积买了—些纯毛地毯,准备搬进新居时铺上,但到时杨未能分到三居室。杨购买地毯的行为

( )。

A.是无效行为,因为杨购买地毯的目的没有实现,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

B.是可撤销行为,因为杨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

C.是有效行为,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不是重大的

D.是有效行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5.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领导科学的根本任务是( )。

A.为领导和领导机关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B.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

C.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D.促进领导艺术的提高和升华

7.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

A.横向经济联合 B.跨国公司 C.公司法人制 D.托拉斯

8.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众多消费者表示即使价格再低也绝不再购买三鹿的产品,从而使其销售量一路下滑,最终导致原先经营良好的三鹿集团濒临破产。这表明()。

A.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决定商品的销售量

B.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决定商品的价格

C.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D.企业只要拥有优质的产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9.行政处罚由( )的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A.违法行为人住所地 B.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C.违法行为发生地 D.行政机关所在地

10.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的程序,从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判处( )。

A.玩忽职守罪 B.滥用职权罪

C.徇私枉法罪 D.徇私舞弊罪

11.工业包含许多行业和门类。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工业可划分为( )。

A.机器大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B.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

C.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D.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工业

12.我国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是( )。

A.国家行政机关 B.各级党组织

C.国家权力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搞好党的( )。

①思想建设②组织建设③作风建设④政治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某市工商局以大华贸易公司倒卖化肥为由,决定对该公司罚款7万元,同时对该公司王经理罚款800元。大华公司和王经理对该处罚决定都不服而向法院起诉。大华公司和王经理的诉讼地位是( )。

A.共同原告 B.大华公司为第三人

C.王经理为第三人 D.由大华公司与王经理协商

15.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是( )。

A.中国银行 B.中央银行

C.中国建设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16.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7.诉讼时效作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它只运用于( )。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18.《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在于( )。

A.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奠定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C.确立了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 D.初步建立了中医的专业分科

19.电脑以其卓越的性能,可以代替人们完成某些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如两名美国科学家用电脑做完了200亿个逻辑判断,终于证明了“四色定理”。这一事实说明( )。

A.电脑能模拟人脑的思维 B.电脑的思维将指挥人脑的思维

C.电脑的思维将超越人脑的思维 D.电脑的思维能完全代替人脑的思维

20.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

A.加强宏观调控 B.完善市场体系

C.实行政企分开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1.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身穿我国自行研制的“飞天”牌舱外航天服进行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据悉该航天服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这里的3000万元执

行的货币职能是

A.世界货币 B.价格尺度C.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

22. 受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人们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愈来愈旺,不少投资者纷纷涉足体育产业,促使了北京市海淀区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这一现象直接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消费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

B.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C.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对象

D.生产和消费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办理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在商业银行的众多业务中其主体业务和基础业务分别是

A.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B.贷款业务 存款业务

C.结算业务 存款业务 D.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24.2008年,中央和北京市财政共支出1800亿元用于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支出属于财政支出中的

A.社会保障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 D.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25.《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后,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调整为25%,而此前一般内资企业是33%,外资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这一调整有利于

A.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 B.保证内资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C.限制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发展 D.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邓小平说,只

社会公共基础知识

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

A.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C.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反作用

D.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2.下列有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正确的说法是( )。

A.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在报送时应将这些领导机关都作为主送单位

B.请示不要报送到领导者个人

C.请示根据内容需要,有时也抄送到下级机关

D.请示应按机关的隶属关系,逐级报送,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报送

3.中国劳动力的特点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文化技术素质不高

C.性别比例失调 D.分布不平衡

E.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4.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 )。

A.指引作用 B.强制作用

C.预测作用 D.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E.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5.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 )。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7.关于泄露国家秘密罪,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本罪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B.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在客观上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

C.非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的,应根据其情节轻重,适用本罪法定刑进行处罚

D.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应依间谍罪处罚,不适用本罪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