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就业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2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结题报告

菏 泽 市 教 学 研 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类别

课题承担人

所在单位

二0一二 年 七月

综合 王书贵 郓城县职教中心

《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郓城县职教中心 王书贵

【摘要】课题组在对中职学生及相关企业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进行了认真的规划与设计,构建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工作框架。在对国内外学者或研究机构对综合就业能力研究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后,对综合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形成规律进行了诠释,并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途径与策略,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实践研究部分,分别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与实践,一是以学校的课程为主线,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学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实行以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形成了一系列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与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与内涵品质的提升与跨越。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校企合作

【引言】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力人才,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本身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更注重劳动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合作团队能力和敬业精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体,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正文】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需要

1、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世界各国在重视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1985年5月27日颁行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2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五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5年10月28日颁行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昭示着中国的职业教育将向纵深推进。

3、社会对多规格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千万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技术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以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4、择业能力培养的需要。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每年有数千万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而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左右,因此就业岗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出现了一个岗位多人争的现象。2)在就业竞

争异常激烈的同时,又出现了某些企业的某些岗位虚位以待、无人问津的现象,如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民工荒”,不少大城市出现了招一个高级钳工比招一个研究生还难的现象。

5、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社会新型人才输送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毕业面临两种选择:就业或升学。不管是那种选择,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劳动者的特点都不会改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重大变化,使得原来划分的岗位变得模糊起来,迫切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适应岗位变换的就业综合能力培养显得尤其重要。2)、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过去我校的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靠给学生找工作来吸引生源,这种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靠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把学校做大做强。 3)普职协调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结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近几年职高就业率达到98%以上,大学生就业率仅70%左右。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报到,江苏对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进行抽查,就业的人员中60%以上的是职高层次。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是我国普教、职教比例失调的结果。据发达国家统计,职高类人才与大学生的比例在3:1左右。因此社会、家长、学生、教师、教育主管部分的观念都需要转变观念,共同促进职教发展,使普职按比例协调发展。4)、社会认同的需要。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与市场接轨,必须培养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用工单位满意的人才,使毕业学生能实现充分就业,这样,社会才能认同,家长才能满意,学生才会选择职校,学校才能兴旺发展。

(二)、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需要

1、国外重实用技能培养研究,借鉴模式与国情不符

德国(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英国(三明治)。“三明治”课程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课程。“三明治”课程的优势:三明治课程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几个月或者一年的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把知识付诸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在就业市场上更有优势,尤其是国际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海外工作经验,对今后在英国或回国后的

就业更有利。

美国。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越来越关心教育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职业技术学校在就业方面具有极大吸引力;二是职业技术学校与工商企业界联系密切,课程设置反映现代职业领域的最新现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中学后教育和职业导向;三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生产部门技术含量的提高,要求人们必须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本领域的发展。

澳大利亚(TAFE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三部分来实施,即中学,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成人与社区教育机构。TAFE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以获取1-4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医疗、文秘、商业、工艺设计、家政、旅游等方面的实用知识技能,课程讲究实际、灵活。第二层次是以获取职业文凭为目的教育,所学的课程既能满足个人就业的需要,又可作为进入大学的资格,大多数职业文凭课程需学习两年。第三层是以获取高级职业文凭为目的教育,主要是一些应用科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专业,但不如第一层次的TAFE那样强调实际,可操作性、理论知识较强,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综上所述,国外职业技术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于实用能力的研究;重于与当地生产结合的研究;重于与行业的结合研究,其基点仍以小班化、耗材型为基础。对于班额数量较大的我国大班化教学来说,对于耗材大、成本高的培养途径来说,借鉴他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我国推行起来困难极大,只有另辟蹊径。

2、国内重职业教育法规研究,实践研究仍很薄弱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1. 认识观念不到位;2.管理体制不到位;3.师资建设不到位;4.经费投放不到位;5.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6.办学评估体系建构不到位。因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应展开了职业教育法规的研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如前所列法律法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规范了办学行为,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内各地区、各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实践也相应地展开了研究。高校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较早,2004年国家教委专门立题进行研究,2006年出版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考核评估及职业发展指导手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职业

篇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结题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研方案

一、调查目的:深入调查农民工问题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亲近社会,体味更多的社会现实,从中收获相关的就业启示。

二、 调查内容: 新生代农民工的释义与基本状况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和基本特征

2. 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3.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4.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三、 调查范围及调查样本数

1.调查范围 :重庆市大学城

2.调查样本数 :200人

四、 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五、 调查数据分析与基本判断

六、 调查的基本结论与策略建议

1. 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看未来大学生就业

2. 对大学生学业完成和能力提升之建议

七、 工作总结

1. 经验:总结调查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教训:从这次实践调查中各自的收获看待集体协作的必要性。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国家事务中的大项,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三农”问题早就被国务院提上议事日程,并已深入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从国家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农民工地位正逐步提升。

鉴于此,我们小组选取农民工问题进行一次关乎社会问题的调研,对国家和社会关于农民工的一个新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提出大学生的看法。从大学生的角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关注社会,从调研过程中得到关于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的启示,从而鞭策我们坚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数据收集,问卷调查,最后整合所有工作形成此调研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我国的总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在网上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社会相关部门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生成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

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从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分析,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而2009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 据所得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4.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5.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

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

边缘性的体现: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六个转变”。

(一)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实地调研中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从下面所绘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体察出这种变化。见表1.

表1.新、老两代农民工就业行业、岗位和单位规模比较(%)

(三)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

篇三:结题报告

“县级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党和国家大力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专业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环节。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省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实训教师水平普遍较低等,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层次,这是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本课题主要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的,通过研究给出了中等职业学校模块化教学及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 汽修专业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推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实训基地建设也因此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有关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始广泛重视专业化教学,但理论指导水平不高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意见》,全国各省市县区财政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教育部门逐步重视,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众多教育网和职业教育杂志开设了专栏和专题,广泛讨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问题,有些省市的汽修专业教学和应用取得了操作层面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慢,与实践结合不够,相关理论相对落后。

2、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移

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实训教学,力求寻找实训教学的规律性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把教学模式的基本功能分为四项:人才培训功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功能;生产与技术服务功能,并归纳出四个特点:先进性、可视性、综合性和反复训练性。这些论述,基本概括了目前我国教学模式的总的发展变化。

3、对教学方式的研究,从局部向系统转化

教学是一个系统,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纽带,设备配备和运用存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关系,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手段进行组织管理,以求

最佳的效果。刘仕辉提出:采用“模块式教学”(MBS)和边讲边练的教学。有的学者认为,多建设综合性实训设备和多开设综合性实训内容,建立直观性、仿真性的教学体系,实行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

目前汽修专业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此也需要大量从事故障检测和排除、维护、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人才,中职学校也加大对汽修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汽修专业技术含量高和应用复杂,有一定危险性等原因,模块化教学的标准对中职教学改革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估的要求,中职汽修专业都加强了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技术方面的,有使用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1、汽修模块化教学的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而实训教学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学校与企业相分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设施落后、“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开出率低、实训模式落后等。2006年7月21日,周济部长在出席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2、汽修模块化教学的研究意义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课题组认为职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具有很深的意义。

(1)实行模块化教学可以降低办学成本

充分利用模块间的互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和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选取合理的市场产品与学生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学校技能训练成本,又能培养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还能树立质量意识,实现“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形成

模块化教学所倡导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在于企业的产品融入到教学中。在全真市场下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检测,较快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3)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员工的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早已不再局限在职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参与教学,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时间”的目标。

(4)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行模块化教学,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可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以及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制定等。学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的指导,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提供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从而从多方面提高中职汽修专业的实训水平,促进学校、学生和教师及社会的发展。

1、可充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在教学内容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全方位、开放式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按照工作项目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组织教学,直观易懂。

(2)在教学方法上,可做到教师分模块确定项目,学生边听边动手,在“动”中学,教师可采用实训式、示范式、模拟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就业结题报告)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效果上,完全可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各主要项目的实训,模拟现场实际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亲身体会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便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现场和工作一线零距离接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2、可实现职业教育实习、缓解教学与就业培训的压力

职业教育定位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学校实行模块化教学后,将大大缓解校内,甚至是区域内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农民工,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压力,并且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让学生及时得到实习。

3、可向社会提供再就业培训等服务项目

模块化教学实施后,可为社会提供下列服务:

(1)为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支持。

(2)可利用设备优势,结合学生实训项目,提出检测诊断方案,更好地走学习与研究结合的道路。

(3)汽修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条件,因此可以用较少的资本实现资源共享。

(4)可利用联办企业的优质资源对社会提供故障检测、提出解决方案等其它技术服务,获取较大的社会收益。

(5)利用设备优势结合学生教学项目,进行车辆定期检测与维护,开阔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研究过程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课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专业课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保持其先进性。专业课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对内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

(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课模块化教学的研究

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技能课模块包括技能训练基础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汽修专业的实训设施,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加大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力度。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Internet网络、资料中心和图书馆,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动态,重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借鉴,该方法主要用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部分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123所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教材使用情况、现有教学模式、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手段,掌握我省中职学校汽修教学的情况。

(3)经验总结法:对模块化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提炼,将总结出来的先进的、实用的、可行性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3、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

① 市场需求调研:成立市场调研小组,开展专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调研,确定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

② 构建课程模块:根据职业分析,制订专业能力要素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专业课程模块和技能模块。专业能力要素表必须将每一个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工具设备、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安全事项、防护措施等,准确描述该专业需要实现的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硬件设备等要素。

(2).课程开发实施阶段

① 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计划。

②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课件(部分)。

③构建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模块化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

(3)总结、结题阶段

①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② 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理论研究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成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题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8篇,其中代表作有《电工专业实训基地最佳配置方案》、《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调查分析》、《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为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电工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培养。

实践成果:①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电工实训基地。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保持实训与行业生产的一致性,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训技能训练的一体化,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培养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②推行实训教改研究,形成“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利用所拥有的“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训课时数和合理安排实训内容,充分体现“课堂与实训合一”,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以及“实训与生产合一”的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训制度建设,优化实训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改革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式和方法,增加岗前培训内容,让安全理念贯穿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