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医学伦理学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5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浅析医学伦理学论文

浅析医学伦理学

Xxxxxxxx

Xx

摘要:“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者德为先。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是一 个医生的两大法宝。可以说,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今大家眼见为真,不可否认的,大多数的医生是具有高素质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医生群众得病不医,医药回扣等情况,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本着对人民负责,把人民的健康摆在第一位的处事风格,应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看来,在医学生的医技与医德方面的培养,应该加强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医技; 医德; 医患

在上个时期,领袖人物坚持把医德与医技结合起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并且也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随着现在社会的开放与自由化,人们的物质文明程度逐渐取代了精神文明,面对以这种社会问题,当前,如何教育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有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员,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民爱戴的好医生。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了解,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绝大多数分配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由此可以看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不够严格,应该具备优秀的医德与技术,因为一个医疗单位医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我了解一有些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怕苦怕累,只求有个毕业证,不求自己的能力是否能促进这个工作的进步,工作能力低下,仅仅满足于学校老师教给的那些书

本理论,只求经济效益不求技术高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去奉献,没有脚踏实布的作风。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医院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教育,严格考核,因为人们的健康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医德的教育和医技的培训,是一个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过程。也就是

提高当代医学生医疗技术水平、医德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成为德技兼备的医生。

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次,一个腹泻的小孩病了几天了,脱水症状很严重,身体很虚弱,身上血管很难找到,可此时最急需的就是给小孩打上针,补上液体,家属很着急,央求着那位同事帮忙,并哀求如果打上了针给200元当作酬谢。那位医生先是安抚家属,然后仔细在患儿身上寻找,终于在手背处给打上了针,孩子有救了,可面对200元,她拒绝了,只是对家属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工作,这钱不用收,我得对得起这身白大褂啊!由此可见,这件事虽小,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我们就得经得起考验。因为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医疗队伍,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一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一个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我们始终是大家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见要做到这些就要有以下几个规则:

1、提高医学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这是人们需要的,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原则。

2、对医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基础知识是关键,就像一个试金石,只有它牢牢的固定了,那以后的发展就离成功不远了。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 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学术讲座 活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观察能力,可以掌握更多的临床基础知识,为以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医疗活动时,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主修专业,应多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

3、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庸.明辨》又曰“故君 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在进行医德评价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动 机、效果、目的、手段都是其评定的依据。孙思邈在其毕生心血所

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云:“凡太 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 医德素养的高低, 不在于个人主观判断, 而在于他人的评价。

医德与医技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医德是医技的灵魂,医技是实现医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医德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有追求技术上的精湛。把医德与医技结合起来,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不仅医生、护士要提高自觉性,而且医院各方面的工作都要紧紧的跟上来,为病人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人们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你,你就要负责。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护士,要做到的为人民的生死负责,为大家的健康着想,我 想这对于医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 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是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与看法。一个好的医生他的职业就是很神圣的,在我看来,我认为最高的层次就是换来人民的健康。下面几个例子很好的说明医生的职业情操:

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

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

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由此看来,在我们对待病人时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自己的责任

心与良知,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自己的努力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这些品德是我们以后在医生岗位必不可少的,一切还是应为人民的健康着想。

当然了,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健康的社会,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救死扶伤,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这样下去人类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怎么为建设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呢?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可见做好自己的人格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会令我们厌恶,最基础的没有做到又怎么能上下一个台阶呢?想想仅仅有医德但又失去了精湛的技术,这样的医生又怎么能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一份和谐呢?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这个社会推崇的,这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做实验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针见血,避免多受一些痛苦。每天晚上上完课后躺在床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勤奋踏实的做好每一个细节,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本着人民的利益,不为荣誉,不为金钱,为着心存已久的信念,支持医学护理事业。相信明天是更美的,时代的步伐会踏上云端,我们也将为这份信念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坤《医学生医德教育四要素》 卫生职业教育

2、管文贤 李开宗《医德医技与医疗消费》中国医学伦理学

3、蔡建章 李小萍《医学伦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

篇二:医学伦理学论文

浅谈言与行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言语谨慎,动作敏捷,这两点对所有行业都适用, 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言与行对现今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当今医患关系话题一直被挂在舆论高峰,作为一名医学生,一个即将成为医生的我来说,每一次医闹新闻无不心惊胆颤。对于现今的医患关系,用“紧张”一词可能还不能完全表述,但是,却足以看出医患相处之间的问题所在。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患关系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2005—2015年,十年间医疗纠纷案增加近十倍,多数纠纷表现在病历的书写和医患的沟通上。

一、媒体之言行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舆论场,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发出声音,占据舆论制高点,以求在利益博弈中赢得主动。“八毛门事件”“产妇肛门被缝事件”无不是媒体肆意炒作,断章取义,夸大其辞以博取大众眼球为目的。结果是增加了新闻点击量,是满足了媒体的需求,可是,在大众眼中这就不仅仅是点开新闻看看就完事了。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生病,当他们看到这些被媒体渲染过的假新闻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去核实真假,而是站出来指责医院,指责医生,内心也印下了对医生的不信任感。现代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对于医生开说诊断一种疾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普通没有医学知识的大众,他们关注得不是疾病的发展起源和潜在的危险,他们眼里能辨别的病情只有两个字“好”与“不好”。近年来,每当发生医患纠纷,公众总是倾向于同情弱者,站在患者一方指责医方,这

是人之常情,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但个别媒体仅凭一面之辞就举起舆论大棒,抨击“医者无德”实在让人愤慨。“强势”和“弱势”只是一个相对存在,在舆论的介入下,双方甚至可以颠倒。“温箱烤死婴儿事件”中,患方认为医生玩忽职守,导致婴儿在保温箱中被烤死,仅仅凭证是婴儿表面皮肤上类似于烫伤样痕迹,患方既不同意做尸检,也不做医疗事故鉴定,而是利用媒体施压将医生推向舆论的“审判台”,迫使医院给予高额赔偿。但事实是婴儿皮肤烫伤样痕迹是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一般人很难鉴别。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医方显然成了“弱势”。幸运的事,一些医学专业人士挺身而出进行申辩,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调查澄清,使得医生免受了不白之冤。

但是,媒体就这样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助长了社会“仇医”的情绪,这对医生、对患者、对大众都是不公平甚至是恶劣的。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对自己的言语要负责任,民众需要的事实,是真相,而不是哗众取宠、随意编制的假新闻。倘若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能更多的站在事实角度,那医患关系或许会明朗许多。

二、医生之言行

1“好的医生应该具有3个‘H’:Head是知识,Hand是技能,Heart是良心。”——梅藤更

梅藤更是一位苏格兰医学宣教士,1881年来到中国浙江杭州,在45年期间,梅先生创办了广济医院,开设了麻风病病院,妇女疗养院等。在他1 柴静.《一百年前的医患关系》

的一生中,他把和病人相处看作是最美好时光,他会尽其所能在病人住院期间带给他们欢乐。

梅藤更说,“生活里的乐趣和欢笑,比药更能让生病的人觉得活着之振奋。”

美国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墓志铭想必身为医学生的我们都耳熟能详,“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和梅藤更医生的话不谋而合都在向后世的医生阐明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很多时候人们在生病后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来医院看病更是怀揣着各种不安和担心,医生此时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依赖。更多时候医生的态度决定着双方在后续的诊疗经过中的关系。治愈疾病是医生的职责,无可厚非,任何一个医生在病人到来之时都应该竭尽全力诊治病人。但是,也正因为很多医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忽视了病人,导致在与患者沟通交流中出现很大问题,常常是一句话足以击溃患者心里最后的防线。所以会安慰病人的医生常常是受欢迎的医生,毕竟,心理上的欣悦常常可以克服身体上的病痛。其次,由于一些医院现行的体制,一些医生不仅仅是救死扶伤的仁医,而且还是积极完成盈利指标的“商人”,这样的双重身份,双重任务不仅使医生越来越感到身心疲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使得患者对医生逐渐失去了信赖。据中华医学管理学会统计,自2002年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一些受访人士坦承,医患关系恶化和频发的暴力事件让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变得更加

小心谨慎。而中国年轻一代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医生这一职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据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要改变这种医患关系,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增强舆论的正确引导、提高患者的整体素质、改变社会大环境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但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举。因此,现今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和已然是医生的医院工作人员应从所能做出的转变开始改善医患关系,阻止医患关系再度恶化。

有的医务人员将医患沟通不到位的原因归咎为工作忙碌、工作压力大、医学局限性等似是而非的客观原因,这仅仅是一种托辞而已。真正有效的沟通并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而仅仅需要付出足够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广大患者会用心去体会。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修复不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的黏合剂。医务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培养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医患沟通不应止于言行,而是要让患者切身感受到了医患沟通的效果。

现今各种检查仪器设备先进便捷虽然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但也减少了患者真正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大多医生都是只看客观的检验数据和影像学检查报告,少了与患者直接的语言交流、倾听以及心灵的沟通,淡化了医者从职业角度给患者的心理治疗,不重视心理关怀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患者被疾病吓倒的情况;而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治疗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医生应该接受专业的心理培训,掌握洞察

患者的心理,同时也有利于医生掌握好与患者的沟通时机和方式,使沟通更有效,减少误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患者之言行

大部分患者由于身体患病需要医生诊治,通常会把自己定位于“弱者”,会比较依靠、信赖医生。但是,社会上也不乏一些不讲理患者,对医生态度蛮横,对医生的诊治和用药都持有怀疑程度,在看病过程中拒绝合作,甚至有的患者家属在病人因病去世后责怪医生,暴打医生??这些让人寒心的场面也让医务工作者身心疲惫。所以,所谓医患关系,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两个群体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医务工作者需要用言行来改善,患者也应该在与医务工作者相处期间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医生和护理人员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如果可以的话,患者家属也可以主动向医生询问或者自己查阅书籍对患者疾病进行一定了解,对疾病有一个客观认识,而不是一味埋怨医生。

四、医患双方相处模式

萨斯—荷伦德医患关系模型依据医生和病(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医学伦理学论文格式)人的地位、主动性大小将医患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型—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主动—被动型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医患关系模型,此种模型在医疗实践中普遍存在。病人到医院就诊,请求医生给予诊断治疗,常将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而医生接受病人的“请求”,给病人诊治,也“自然”地以主导地位自居。因此,在这样一种医患关系中,医方占据主导地位,属于强势,患方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弱势。

第二种模型是指导—合作型,这是一种构成现代医疗实践中医患关系

篇三:医学伦理学论文

医学伦理论文

——浅谈医患关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以下是结合伦理课上所学知识和我自己的认识就医患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的探讨。

案例一:2010年6月23日凌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金志春遭愤怒的患者家属李昌彦用匕首刺伤胸部,虽经全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一本可避免的事件还是让人感到扼腕惋惜。

行凶者名叫李昌彦,他三岁半的女儿李思格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败血症入院后,于2010年6月10日下午抢救无效,死于重症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孩子因为病重死在医院,家属十分悲恸,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没有详细了解孩子的病程经过的情况下,家属就要求医院“对孩子的死负责任”并要求80万元的赔偿,不仅使得死去的孩子无法安息,还严重地扰乱了医院的运营秩序。同时,由于院方未能与死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加之院方保安对家属的心情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甚至动粗,使得一起本不该属于医疗纠纷的事件,逐步升级成一起暴力流血事件。

案例二:2011年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6名医护人员受伤,其中1人被刺重伤住院。这个被媒体命名为“131事件”的医疗纠纷,记者采访当事人刘魁。据了解,本次事件的起因是由于1月

28日刘魁父亲死亡之后,家人无法接受,院方也一直未能做出合理解释。于是次日刘魁家人开始在新华医院急诊大厅摆放花圈抗议,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却将花圈抢走,扔在医院外的马路上,刘家负责看花圈的亲戚也受到袭击,弟妹及姑姑被打,导致家属情绪失控而引发该事件。

案例三:2011年8月16日下午,在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发生一起持刀行凶案件,凶手卢某先后将该医院医生刘某及伊某砍伤,其中刘某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行凶男子被医院保安擒获。据悉,行凶男子年初曾找刘某看过病,但因病情无好转而怀恨报复。

像上面所说的案例还有很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医患沟通不畅所导致的。

那么医患关系的定义是什么?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

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医”主要是指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医疗单位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医院、乡镇卫生院、疗养院和门诊部,还包括各种诊所、卫生所、医务所等;医务工作者包括各级各科医生、护士、医学教学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医技人员和医学科学人员等。“患”是指接受诊疗的人及与其相关的人或组织。如果诊疗护理过程没有导致病人死亡,就必须由病人本人提请医疗纠纷的处理。当然,按照法律的规定,病人可以委托家人、亲友、律师等人充当代理人,以病人的名义,具体实施解决医疗纠纷的工作。如果在诊疗及护理过程

中病人死亡,那么他的利害关系人就可以取代患者而成为医疗纠纷的主体。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都可以成为利害关系人。

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又是什么?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1.2 医学的复杂性 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 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

讲却是百分百。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1.4 部分群众对医疗制度改革不适应 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费用由过去的公费全包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有些患者对自己花钱看病还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疗服务中。

1.5 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在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1.6 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 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对医疗事件的严重性存在不切实际的渲染,给群众就医留下了心理疑虑。

由以上问题可见,解决医患矛盾刻不容缓。对于如何缓解医患矛盾我有几个小观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谈几点认识。

1、增进医患信任。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生。作为利用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对他的信任,才能使出

自己的看家本领,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作为怀着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3、尊重医学科学。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