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例子 > 列表页

庄子喻中设喻的例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4  分类: 例子 手机版

篇一: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 单价 66(上下册) 属性 主 作者 版本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

版社 介质类型 书 郭丹、陈2008年10月第1

节 版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填空题:(20分)

1、《诗经》分 风 、 雅 、 颂 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 音乐 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

2、《左传》是《 春秋左氏传 》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 》。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

3、《国语》是一部以 记言 为主的 国别体 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

4、庄子是 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 老子 。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 吊屈原赋 》和《 鵩鸟赋 》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6、《史记》是一部 纪传体 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 郭茂倩 编的《 乐府诗集 》。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 阮籍 、 嵇康 。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 拟咏怀 》二十七首,他的《 哀江南赋序 》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三颂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

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 “容”字 ,“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 七发 》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

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 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 :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

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

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

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并称。杜甫有诗“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但谢诗在内容上远远不及陶诗深厚感人,艺术风格上也大异其趣: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期以人工达自然。

三、简答题:(24分)

1、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简述《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语言艺术,参见P48-51

参考答案:

《左传》的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和它的语言艺术有很大关系。

《左传》的叙事语言,简洁、传神、词约义丰、意蕴深厚。前面已有论及格。这里着重谈谈颇具特色的行人外交辞令。作者记载了不少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写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出色的外交辞令,可以消弭兵燹之灾,使敌国退师,使国家转危为安,这个例子,最著名的要数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城濮之战后,晋国要惩罚一些离心离德之国,便联合秦国围郑。在秦晋两国强兵压境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国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说秦伯,先从亡郑说起,指出亡郑无益于秦。无益的原因,一是“越国以鄙远”,难以实现。二是即使亡郑,得利的不是秦国而是晋国,“焉用亡郑以陪邻?”三是“邻之厚,君之簿也”。晋国强大,秦国必然削弱。这层层剥笋似的剖析,必然引起秦穆公对郑的后果的深思。接下来,烛之武再从不亡郑这一角度发挥。不亡郑,不但于秦无害,反可坐享其利。这样,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弦外之音,还有讥秦受晋役使之意。为了瓦解秦晋联盟,加深两国的矛盾,烛之武又旧怨重提,指出晋国背信食言,历来如此。最后归结到晋之野心,不独在郑,还将侵秦。这样的层层深入,晓以利害,终使秦穆公深思再三,翻然醒悟,毅然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免除了一场兵燹之灾。类似的例子还有如僖公四年的“屈完如齐师”僖公二十六年的“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的“王

孙满对楚王问”。外交辞令的成功,常能起到武力和军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简述骈文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参见P258-259

参考答案: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叶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3、请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部文学批评著作及其作者。

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参见P267-272

参考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繁荣,出现了文学批评专著。比较重要和著名的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

四、论述题:(36分)

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散文艺术,参见P87-91

参考答案:

庄子散文的创作方法,可以用《庄子·寓言》篇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即编造一些故事,以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重言,即假借受尊重的人、有影响的人说的话。( 为使别人容易接受 )卮言,出于无心、随便说出的话。和以天倪,即抹 掉天地间一切差别之意。总之,不管现实情况如何,随意编造,信口说出,一切随随便便。这就是庄子自认为的文章特点。《庄子》散文的风格历来被认为具有“ 汪洋恣肆 ”和“恢诡谲怪”的特点。司马

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评论庄子之文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鲁迅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奇幻的想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以神奇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如第一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雄放奇幻,尤其是大鹏的形象、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作者极尽夸张描绘之能事,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心灵追求寄寓于极生动的文学形象中。其想象,往往是气象恢宏,意境开阔,云烟吞吐,幻化无端。不仅鲲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如此,就是文中“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这几句对苍天的描绘,同样显示出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再如《秋水》篇描写秋水浩荡奔腾、气象万千的景象,也有很雄阔的意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马牛。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汪洋向若而叹。

淡淡几笔就把秋天河水浩荡无崖、汹涌澎湃、苍茫磅礴的气势和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写得酣畅淋漓。此外,在《养生主》中把解牛的劳动描绘成如一首音乐、一场舞蹈(“庖丁解牛”),也是非常大胆而奇特的。再如《徐无鬼》写匠石运斤成风,《至乐》写与空髑髅对话,《秋水》写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外物》写任公子钓鱼,都是想落天外、奇幻无比。 其次是描写精工,形神毕肖。庄子刻画物态的技术是非常高明的。摹物叙事,意到笔随,异趣横生。如《齐物论》中对“地籁”的描写: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

篇二:《庄子》与中国诗史之源

《庄子》与中国诗史之源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54-61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3

【 作 者】孙明君

摘要 本文考察了《庄子》与中国诗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庄子》的审美情感开拓了诗的疆域;庄子创造了丰富的意象、全新的意境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艺术精神超越了同类文化典籍,足以与《诗三百》、《楚辞》鼎足而三;以《庄子》为中心形成了道家诗学体系;《庄子》在塑造中国古代诗人心态,建构诗人人格模式,规范诗歌创作流向诸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庄子》是中国诗史之一源。

关键词 诗史之源 神美情感 诗学体系

* * *

何谓“诗史之源”?本文认为,可称为诗史之源的文本,当具备下列因素:一,该文本形成于民族文化的发韧期。在中国,即是先秦时代;二,匦胧鞘枳芗蚴蔷弑甘枰帐跆刂实奈幕浼H绻呛笳撸匦刖弑竿辔幕浼狈Φ囊帐跆刂剩湟帐跆刂誓芄惶畈故枳芗帐踅ü狗矫娴目瞻祝蝗运行模纬闪艘恢置姥逑担凰模宋谋静皇且桓鼍蔡谋瓯荆芄灰酝缜康纳τ刖薮蟮纳噶σ旌笫朗诵奶淖呦颍娣逗笫朗枰帐蹙竦牧鞒獭R韵碌奶致奂淳荽苏箍?br> 一

虽然《庄子》中有一些语句整饬而又押韵的章节,《大宗师》、《人间世》、《知北游》中皆有诗意盎然的直接标明为“诗”与“歌”的段落,然而,从整体上看,《庄子》毕竟是间有韵语的散文。如果诗必须要有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语,那么,《庄子》不是诗。幸而,这只是诗的表层形式。诗,还有诗的深层形式,还有诗之魂。

“是诗便少不了那一个哀艳的‘情’字”,[1]若无真情灌注的诗,纵然精工,终如纸花,缺乏生气。《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部《庄子》处处充溢着这种精诚之情。

韦勒克、沃伦说过:“历史上确曾有过哲学与诗之间真正合作的情形,但这种合作只有在既是诗人又是思想家的人那里才可以找到。”[2]在中国诗史上庄子是第一位将哲学诗化的哲人。作为哲人,庄子对自己建构的哲学体系充满了深情。对其哲学最高范畴“道”的描述、对其理想人格“真人”、“神人”、“圣人”的描绘,无不倾注了宗教般的热忱。在他的笔下,“神人”们“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此神人真人是宇宙的精华、天地的英灵。从形体到精神莫不符合美的标准、诗的神韵。庄子并不因倾心于形而上的“道”而遗忘了人间世。所谓诗人就是关注人生,热爱生命,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庄子正是这

样一位真正的诗人。他说:

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徐无鬼》)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比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返,君自此远矣!(《山木》)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则阳》)。一个无情之人,难以有如此细腻的情感领悟,难以有这种心灵的悸动。只有眷恋人生、珍视生命的诗人才能将远离家园、远离亲人、漂泊无依的悲哀感和盘托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是庄子体认到生命短促而又无可奈何的哀叹。惠子,是庄子的论敌,又是他的挚友。他们曾共同游乐、相互争执、甚至势不两立??随着惠子的去世,这一切都成为永久的回忆,留给庄子的是无尽的哀伤: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殷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殷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石匠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

这是诗人的伤逝,这是哲人之间的友谊。真情厚谊,感人肺腑。钟向知音,人亟称之;庄惠之交,世所罕言。真正的友谊,不仅在于理解,其实启迪友人的灵感,撞击友人思想的火花,尤为重要,尤为难得。也许,这样要求太过苛刻,因为庄惠之交,千载而下,惟此一度。解牛之庖丁、承蜩之佝偻、斫轮之轮扁、运斤成风之匠石??因了《庄子》的缘故,进入了文学的殿堂。是的,《孟子》中亦有揠苗助长的宋人(《公孙丑上》)、乞幡之齐人(《离娄上》),《韩非子》中亦有酤酒之宋人(《外储说右上》)、鬻盾矛之楚人(《难一》)等等,也写到了下层人物,但后者多是被嘲笑的对象或者只具有工具价值。不似庄子用真情肯定他们的品质、赞赏他们的技艺。《庄子》之情,弥漫人寰,也弥漫自然。从天体的运行、四季的推移到鱼之乐、蛙之惊、螳螂之怒??庄子无不作了细致地观察。庄子把自己的身心安置于自然之中:或与友人漫步濠上,观赏鱼游之乐;或与弟子穿越山林,讨论材与不材;或垂钓河畔,思悟人生至理??他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至此,大自然已成为诗人完整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浑然如一。

庄子立足于自然的尚情论以及他对人间世、对自然、对其哲学境界的深情,犹如一阵春风,吹入被儒家道德说教所笼罩的诗坛,这是一场诗界的革命。因之,古人云:庄子是“最近情的人”(林云铭:《庄子因》卷一),是“最深情的人”(方以智:《药地炮庄·庄子论略》)。闻一多先生云:“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诚哉,斯言!

情感并不等于诗,只有运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如意象,意境,格律??)将情感予以艺术的再现,才能形成诗。贯通整个中国诗史而看,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意境的类型上,庄子除了创造了许多社会意象、心理意象外,着力创造了一批具有象征性的自然意象。譬如《齐物论》中栩栩然飞翔的“蝴蝶”、万窍怒号的“大块噫气”等等,此处的蝴蝶与风,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蝴蝶和气象学意义上的风,而是诗的蝴蝶,诗的风,只能用审美心态去体味去把捉。庄子笔下的动物植物无不浸透了诗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象征着庄子的哲学范畴。这些意象作为一种意象原型被长期沿用。仅“蝴蝶”意象就被诗人化用为:庄周化蝶,庄周梦蝶,庄周蝴蝶,蝴蝶庄周,蝶化庄生,栩栩蘧蘧,蘧蘧栩栩,梦蘧蘧,蘧蘧梦,蝶蘧蘧,蝴蝶梦,梦蝴蝶,蝶梦,梦蝶,化蝴蝶,化蝶,蝶化,蝶与周,蝶为周,周为蝶,漆园蝶,南华蝶,庄蝶,庄生蝶,庄叟蝶,枕蝶,蝶入梦,庄周梦,庄叟梦,庄梦,梦栩栩??。庄子意象的主要特征是采用夸张性变形性意象。写大时则曰:“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逍遥游》)“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①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②,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外物》)写小时则曰:“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角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写肢体的变形则曰:“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肋。”(《人间世》)王国维云:“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其实,即使在南人中,庄子亦是独一无二的。其文“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宣颖:《南华经解·庄解小言》),创造出一系列丰富而鲜明的意象。是故,有人誉庄子为“第一位创造意象的大师”,[3]不是没有根据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我对峙;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两忘。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之境,又可称为“吾ˉ我”之境。“我”指偏执的我,斤斤计较于一己得失的我,蔽于成见同于流俗的我,物与我相互对立的我。只有消解这样的“我∷椰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啥

庄子喻中设喻的例子

,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澄明境界。从美学诗学的角度看,这是审美的境界,是诗化的境界。它既是诗论史上“无我之境”理论的发源地,又是诗歌史上“无我之境”的首次呈现。同时,“文中之支离疏,画中的达摩,是中国艺术里最具特色的两个产品。正如达摩是画中有,诗文中也常有一种‘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都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而文学中这种境界的开创者,则是庄子。”[4]

庄子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庄子中,既有昆仑神话系统的产品,也有蓬莱神话系统的产品。??如果说,它借助昆仑神话表现出从现实社会超脱到天国、自然之中的观念行为,呈现出磅礴雄伟的气势;那么,它借助蓬莱神话则表现出‘逃遁’心灵、静心养气的观念行为,呈现出淡漠超然的气势。这两种风格分别成为古典浪漫主义全部作品的风格基础。”[5]甚至,有人认为屈赋中并没有真正的浪漫主义,代表中国浪漫主义审美理想的真正源头的只有《庄子》。[6]是不是可以作这种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但至少可以肯定《庄子》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源头之一。

概之,《庄子》的情感溢出了伦理道德的堤坝,为诗歌创造开辟出新的天地;庄子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意象意境,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从本质上看,庄子是一位“天生的诗人”,《庄子》具有“诗歌的原质”(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

《庄子》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远远高出于同类文化典籍。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和法家认为审美与艺术不具有直接的功利作用,从而漠视忽视艺术的价值。此处略而不论。对中国艺术精神发生根本性影响的只有儒道两家。孔子作为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巨人,同时亦具备诗人气质,其“吾与点也”的潇洒情怀即为明证。不过,他更多的关注于社会伦理道理规范,更多的投身于平治天下的事业。因而,与其说他重视诗歌,不如说他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他明确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诗歌只具有“兴”“观”“群”“怨”四种社会作用,他还规定了“思无邪”、“中庸”等审美思维方式??。一言以蔽之,他的诗学理论从属于他的社会人生哲学体系。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孟子和提出了“诗以言志”的荀子,继承了孔子诗学精神,对文艺社会功用的强调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原始儒家的不懈努力,使中国诗歌从先秦时代开始,便与国计民生、政治教化紧密绾结。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亦具备较强的艺术性。孟子讲究知言养气,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其人充满了浩然之气,孟子其文

亦充满了浩然之气。而且,孟子亦善于借助譬喻说理。与《庄子》相较,《孟子》的气势更充足,结构更完整,条理更清楚,说理更充分,逻辑性更强。也就是说,正因为如此,《孟子》更接近典型的议论文。

《周易》的封爻辞是上古时代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歌谣,其中个别歌谣已具备优美的韵律,但它们还达不到“诗”的标准,最多只能算是一些不成熟的诗。倒是其中一些概念(如“神”“意”“象”等),因在客观上与审美思维和艺术精神相通,对诗学史有一定影响。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他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最高范畴,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直接启迪了庄子思想,同时,《老子》一书文采斐然,有比兴手法、有形象描绘、有强烈的情感,并且,其句式、韵律更接近于诗歌形式,被人称之为“长篇哲理诗”。然而,从思想体系上看,《老子》思想属于社会政治学说,他依据“反者道之动”(《老子·三章》)的原理,设计出“无为无不为”的以反谋正之术。难怪《汉书·艺文志》称其为“君人南面之术”。汉初以黄老之术并称,不是偶然的。而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庄子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7]从艺术手法上看,“《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吴世尚:《庄子解》)。《易》之“象”并非诗歌的意象,而是由“—”“_”两爻叠加组合的符号。《老子》的“象”亦是比较抽象的。虽然,《老子》中有“车辐”、“户牖”等具体物象,有“犹之,若畏四邻”(《三十一章》)等新颖的喻体,不过,与《庄子》丰富的意象清晰的意境相较,《老子》尚停留在简单的比附阶段。二者虽不能说有霄壤云泥之隔,却分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概之,在先秦文化典籍中,《庄子》具有同类文化典籍所不具备的诗歌艺术特质。三

《诗》、《骚》是诗歌总集,但它们决不单纯是诗歌总集,可以说以它们为核心凝成了中国诗学史上的两大重要的体系:儒家诗学体系和楚骚诗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当忽略:诗学史上还有另一种重要体系——道家诗学体系,《庄子》则是道家诗学体系的核心,它具有《诗三百》和《楚辞》无法替代的诗史价值。

《诗三百》与《庄子》、《楚辞》的区别甚为明显。一是产生时代不同。据考证《诗三百》中最晚的一篇是《陈风·株林》,它形成于公元前600年或前599年。而屈原则诞生于前340年,相差二百余年。庄子生平难考,学界认为他大约与孟子同时,略早于屈原。这一推论当是基本可信的。二是文化背景不同。《诗三百》基本属于北方的中原文化系统,而《庄子》《楚辞》主要反映的是南方荆楚文化系统的特色。三是作者的哲学素养不同。英国学者柯勒律治说:“一个人如果同时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他决不会是伟大的诗人。”先秦时代,只有庄子和屈原可以称为伟大的诗人。四是庄屈之“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上天入地,神游八极,情思飘逸的浪漫主义特色。《庄子》中的意境前已指陈。仅就屈原作品中的诗境而言,其诗中有苍梧、县圃、白水、阆风、昆仑、西极、流沙、赤水、不周等神奇之地,有羲和、望舒、飞廉、丰隆、雷师、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等神人。他将遥远的上古神话传说、虚幻神秘的楚地巫风以及诗人超群出众的想象力揉合起来,建构成一幅幅浪漫神奇的艺术画卷。他所选择的意象、组接的意境源于现实合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神奇而不怪诞,夸张而不变形,迷离而不恐怖。这种对个体心灵情感世界细致深刻的描绘,对超现实世界的神奇的勾勒,在《诗三百》中是找不到的。《诗三百》则是典型的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即是以侧重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通读《诗三百》不难发现它以日常人生为写作素材,以人间世为抒情对象。在这里有社会政治秩序之乱与治,有国计民生之利与病,有社会风气之好与坏,有君臣朋僚的往来,有双亲妻子的聚离散合,有男女间的痴恋与绝情,有孤儿弃妇的哀吟,有山川景物建筑工艺的描摹??。诗人所歌咏所展现的是有哭有笑、有声有色的人间生活,其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依依杨柳间行进的士卒,在故国宗庙宫室之遗址抒发黍离之悲的大夫,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露”

的秋天追寻理想的士人,在桃花盛开的季节走向新生活的少女??时隔千载之后,今天读来,依旧清晰,依旧亲切。五是作品篇幅的长度不同。《楚辞》多是长篇巨制,《天问》三百七十多句,二千五百多字;《离骚》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屈原博大精深的思想、上天入地的神思、忠而被谤的怨怼,非借助宏篇巨制难以抒发。但这种鸿文长篇在中国诗史上所占比例很小,中国古代诗歌大都是数十句甚至八句四句的篇幅短小之作。这一传统无疑始于《诗三百》。《诗三百》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颂”诗中只有个别篇章以杂言为主,“风”诗中杂言化倾向较为明显。

庄屈同是晚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其同者而言之,“二子皆才高而善怨者,或至于死,或迫于无所有之乡,随其所遇而变耳。故二子所著之书,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其宏逸变幻,亦有相类。”(陈子龙:《谭子庄骚二学序》)自其异者而言之,则“庄骚实二,不可以并”(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原始儒家讲究修齐治平,与屈原同。屈原继承了儒家忧国忧民的情怀,自觉承担起历史的重荷,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然孔孟荀皆以天下之士自许,并不独钟情于故国。屈原在接受原始儒学基本思想的同时,“受命不迁”,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向故国,自愿与故国共存同亡。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新形态的文化的精神。为了这种文化精神他甚至选择了放弃生存。当屈子在汨罗江畔举身赴水之时,中国诗史上崛起了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他的精神、他的情操、他的人格与日月共存!屈子之情充塞八极、弥漫寰宇。他为战乱漫延,民不聊生而悲:“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郢》);他为楚国君王而悲:“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为自己的理想无由实现而悲:“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与悲相对,屈原还喷吐了自己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了怨怼之情。他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反复无常的楚君:“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其次,他怨恨精心培养的人才的变节:“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他尤愤恨奸佞党人的嫉贤妒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离骚》)。屈原对人民、对故国的爱与对君主的怨对奸邪小人的恨是同一情感的一体两面。与屈子那殉道的精神和献身的热忱不同,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他淡泊功名,志在山林,趣入皋壤,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庄子的人格是一种独立型人格,他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一方面坚守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批判社会现实,同虚伪的礼教作不妥协的斗争。庄子的人格境界对后世士——诗人之人格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一个“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时”(《缮性》)。尽管同样值得敬之重之,却分属两种情操类型、两种人格模式。此其一也;

屈子“这种激情的倾诉,表现了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历炼与挣扎;因此,自我性的突显,可以说是《楚辞》文学的特征。”[8]这与《庄子》的追求恰恰相反。故《楚辞》多“有我之境”,《庄子》多“无我之境”。此其二也;

《诗三百》中的比兴是自由随意的,到了屈原时代,他将比兴固定化,并形成了一个比兴系列,如此则更能突显比兴的审美作用,使比兴走向深入,走向系统化。屈原扩大、深化了《诗三百》比兴意象,“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以水深雪雾为小人”(《文选·张衡〈四愁诗〉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比兴结构,而庄子意象却更为庞杂奇诡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格式。此其三也;

屈子虽然上游天庭,下穷九泉,他的心却始终不曾忘怀故国,忘怀民众。其诗歌意象属于政治伦理之载体。这与儒家诗教有扣合之处,而与庄子将审美情感倾注于永恒的自然大异其趣。故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艺概·诗概》)。此其四也。

庄屈分野,判若鸿沟。

篇三:《逍遥游》阅读教学摭谈

◎李 波 王东志

《庄子》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被誉为第一才子书。而《逍遥游》是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篇,影响了历代文人学者。新课标人教版将其选入必修课文颇具意义。然而庄子神鬼莫测,其文亦是难读难懂,而《逍遥游》一文的线索又最为隐秘,读之让人如游武夷九曲,摸不着头脑。不要说一般读者,就是专业研究者也未必真能理清这篇文章的头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老师理解还是学生阅读皆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领略庄子及其《逍遥游》一文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化的庄子

历史是一条时间长河,三千年前的先秦诸子时代离我们太遥远,以至今天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早已将他们符号化、抽象化,更有甚者几乎对他们一无所知。因此,要求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读懂几千年前先人们留下的文本的确困难重重。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历史进行还原,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庄子》,尤要如此。庄子是先秦时期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根知识分子,一位隐士,史书文献对之记载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广泛阅读和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庄子,了解庄子的生活时代和庄子其人,使学生能触摸到庄子,对之产生感性认识,拉近与庄子的距离,产生阅读《庄子》文本的兴趣和动力。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第一,将庄子放在时代风云中,还原庄子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教师要适当介绍一下春秋战国历史,让学生了解庄子的生活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儒家价值崩溃、诸侯割据、武力兼并、尔虞我诈、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同时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兴起的时代,庄子与孟子同时,但他却有没像孟子等诸子那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没有干预政治的热情,他只做过漆园吏,基本过着隐居生活,生活范围狭小,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等等。有了这样鲜明的历史画面感,学生自然容易将庄子融入到那个时代中,感受到一个鲜活的庄子,对其有更直观的认识。第二,认识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解读庄子个性化形象。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庄周梦蝶”、“濠梁之辩”等内容,再补充如鼓盆而歌、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螳螂捕蝉、日凿混沌七日而死、望洋兴叹、朝三暮四、庄子却聘等寓言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庄子个性,从而让他们了解庄子富有童真、喜好自然、充满浪漫色彩、具有诗人气质而又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超脱达观等性格特点,还原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庄子形象。第三,让学生了解《庄子》一书的独特风格。对于此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非常专业的知识,但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庄子》与其他诸子创作风格的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庄子当然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在不少方面表现出了与时代相同的共性。但庄子又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人物,个性色彩极为浓厚。正因为庄子有其独特的个性,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文如其人,著作独具特色。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太污浊了,不可救药了,甚至和世人正儿八经地讲道理也变得毫无意义,“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故将自己的想法寄予荒唐怪诞的寓言故事中,用“三言”的方式创作了这部作品,形成了荒诞奇诡的风格。历史上只有天才人物才能创作出天才作品,庄子、李白、苏轼等皆为此类人物。后世的曹雪芹创作动机和庄子颇为相似,教师可以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例子进行讲解,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庄子》会有较为宏观的认识。

这种知人论世的文学研究方法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未必完全适用,但像《庄子》这样的经典著作,教师还是应该知其人论其世,从外围入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开拓视野,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地安排这部分教学内容,而不必面面俱到。

二、细读文本,深入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

审美鉴赏力是文学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并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注意引导,特别是对于经典作品,则要充分挖掘,使学生能真切地领略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培养起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逍遥游》这样的文章,就像一瓶千年陈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了解其中三昧。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偏重于对于此篇思想的讲解,而忽略了其独特的文学价值。笔者以为,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带领学生进入到庄子的艺术世界中。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虽然教材中的《逍遥游》只是节选部分,但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在结构安排上有几个特点:(1)“比兴”式的思维结构。即文章在整体构思上类似《诗经》的比兴手法。《逍遥游》篇从开头到“此小大之辨”极尽渲染之能事,其实只是将鲲鹏与小鸟小虫作对比来说明“小大之辨”的道理,下文由物及人,点明主题,才是作者真正的目的。前面是影子也是引子,亦是一个大譬喻,后面才是论点所在。这种结构在思维上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兴手法相似。这样的理解既符合实际,学生也容易接受。(2)藕断丝连式的行文线索。庄子行文变幻莫测,跳跃性很强,《逍遥游》尤为如此,特别是文章开头一大段,时而鲲,时而鹏,时而南溟,时而《齐谐》,时而野马、尘埃,时而水与大舟,时而蜩与学鸠,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知所云。这正是庄子文章的魅力所在。其实这段文字以鹏飞万里一线贯之:庄子一开始杜撰了鲲化为鹏高飞的寓言故事,怕人不信,故用《齐谐》一证,接着用野马尘埃来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之情形,继而以水负舟之喻来说明大鹏待风而行的道理,接着又续《齐谐》未完之语,引出蜩鸠之讽,得出小知不知大知的道理;庄子恐人还不信,又用“汤之问棘”二证,点明小大之辩,一箭双雕,收束全文,又启下文。文章有开有合,收束自如,充分展现了庄子文章的断续之妙。清人赞之曰“殆得飞之机”、“草蛇灰线之妙”、“藕断丝连之妙”,皆为精当。这段文字奥妙无穷,教师应尽量开拓学生思路,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欣赏庄子文章独特的艺术特色。由于受课时所限,教师可能没有时间详尽地分析《逍遥游》一文的艺术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尽量选择庄子与众不同的地方作鉴赏。笔者抛砖引玉,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就很有意义。第一,超凡的艺术想象力。《逍遥游》一开始就塑造了大鹏的形象,这只大鸟是由一条“不知几千里”大的大鱼变化而来,单就它的背就“不知其几千里”,其体积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生活经验,震耳发聩。大鹏展翅高飞的画面,意境开阔,气势雄伟。但庄子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有大的形象还不行,他又塑造了多个极小的形象,蜩与学鸠、斥鷃等小虫小鸟的形象与大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强烈冲击。不仅如此,庄子还塑造了冥灵、大椿等大的形象与朝菌、蟪蛄等极小形象放在一起,将大小对比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饱亨视觉盛宴。此外,鲲本是鱼子,但庄子却以至小为至大,不可思议。凡此,皆说明了庄子超凡的艺术想象力。第二,以文为戏的创作方法。与先秦时期其他诸子一本正经大谈救国治民的大道理不同,庄子散文表现出了对庙堂思想的疏离与颠覆,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了对传统的蔑视,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叛逆者的异端形象。他笔下既有鸟兽鱼虫风花雪月的故事,又有髑髅、魍魉魑魅等丑陋形象的戏分。他不仅化腐朽为神奇,将畸人理想化,又别出新裁地戏弄儒家圣人,将它们蹂躏得面目全非。他以戏说的形式,否定了一切,打破了一切,幽默诙谐,表现出了庄子寓庄于谐、寓诞于玄、以文为戏的创作特色。具体到《逍遥游》,教师可以从此角度入手多作发挥,学生必会有浓厚的兴趣。此外文章形式方面的特色,如意中出意、言外立言、喻中设喻、笔法飘渺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来学习。

《逍遥游》一文,千古无二,是经典中的经典,教师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似的一笔带过,更不可随便引用几句评论敷衍了事,要细读文本,力透纸背,全方位地品评鉴赏,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针对问题,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新课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作为哲理散文的《逍遥游》,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更要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得出科学的观点,探讨其深刻的思想。《逍遥游》一文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理解,聚讼纷纭。笔者以为,教师可以设定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深化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理解。

第一,《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什么?如何认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这些问题是课文最基本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问要求学生紧密地结合课文材料,通过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线索,得出符合庄子本真思想的、较为科学的观点,这并非难事。但庄子的论点太玄虚了,学生不容易理解。故解决第二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庄子的意思,随顺天地万物自然的变化,游于无穷无尽的大道,无所依赖就是真正的逍遥游。有人称之为“无待即逍遥”,庄子以为要达到逍遥,就要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庄子分别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对这三点进行了阐释,表达了无为即逍遥的思想。至此,学生产生了疑惑,为何庄子的观点前后不一致?由于课文并未将后半部分选入,故造成了学生们理解的困难。其实庄子关于逍遥游的思想前后并不矛盾。“无待即逍遥”是说要摆脱对外界的任何依赖,与宇宙大道合一,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无为即逍遥”是讲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要摆脱功名之心,忘记自我,不以天下为念,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形而下的实践。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多加引导,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第二,如何理解小大之辩,庄子是肯定大否定小吗?这是一个困惑了学者们几千年的问题。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庄子的确是通过多个对比,得出了小大不同的结论,似肯定大否定小,而且文章后面强调要善用大瓠、大树、大牛。有的学者甚至说文章通篇以“大”为线索。怎么认识此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总结。笔者以为,联系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者们、宋荣子和列子的层层否定,庄子所肯定的“大”是无穷的大道。庄子典型的思维方式是否定之否定,他对大与小的肯定只是相对的,是为了行文的需要,我们得意忘言即可。对于此问题,学生们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也可能似懂似懂,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正常的,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三,大鹏与小鸟的逍遥问题。这也是一个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论题。有的认为大鹏是逍遥的,小鸟是不逍遥的,有的认为二者都不是逍遥的,有的认为二者都是逍遥的。其实,结论并不难。从无待即逍遥的观点出发,学生自然不难理解大鹏待风而行不能算是逍遥的道理,而小鸟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离逍遥甚远。但教师教学不能仅限于此结论,要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大鹏形象。其实,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庄子笔下的大鹏未达到逍遥游的至高境界,但庄子眼中的大鹏又绝非是一个与蜩鸠等而同之的形象,在它身上寄托了庄子强烈的思想感情,故它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磅礴气势震撼了历代文人学者。千百年来,大鹏已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人格精神的化身,从李白到毛泽东,皆对之无限向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将大鹏展翅、鹏程万里作为祝福寄语送给朋友同学。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突破文意,启发学生不但要学习大鹏那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更要学习大鹏那种志存高远的理想。总之,教师教学中要灵活处理,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庄子是什么,不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了解庄子可能是什么,还可以是什么,为什么,从而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庄子》散文精妙绝伦,思想博大精深,文与意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文哪是意,其文超脱,其意缥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开掘出一些新的东西,运用细读法,加强对文章的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和视野。笔者不揣鄙陋,仅发表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正确与否,请批评指正。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