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列表页

语言学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5  分类: 论文格式 手机版

篇一:语言学论文作业要求

2011级英语专业学年论文(英语语言学课程)说明

关于学年论文,请大家先弄明白四点:

1)用英文撰写; 2)独立完成,不能抄袭或拷贝; 3)书中引用别人的部分要标明出处。4)本论文的完成时间2014年7月4日

题目参考

可选题中文部分(建议大家选稍微有点新意的题。那个颜色或习语什么的老师着实改得不起劲。)

一. 英语及发展史

1.英汉性别歧视语言的对比分析管窥

2.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言用法上的不同

3.外来语对英语的影响

4.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英语

5.VOA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的话语基调研

6.语言的负迁移现象与中国式英语的产生

7.英语的全球化与语言的多样性、英语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8.试论《圣经》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渗透

二.语义、词汇、词义

1.英语词汇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2. 广告英语的突出形式及其语义信息

3. 试析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

4. 汉英颜色词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5. “Promise”词义的演变与主观化

6. 英语同义词同义关系度量表的典型理论研究

7. 谈英语习语及其汉译

8. 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与语义特征

9. 论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 色彩文化中西语义比较

三. 语法、构词法

1. 英语复合词的内在句法、语义及认知构建

2. 英汉语中比喻的文化异同

3. 论三大语言学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的探究

4. 论英语称谓语的语用特征

5. 英语名词的动词化

6. 语言的文化烙印——思维方式影响下的句式表达

四. 英语写作、修辞及翻译

1. 美国总统言论中的政治委婉语

2. 大学英语写作现状剖析与对策

3. 英语报纸词、句特征

4. 浅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汉英对比的重要意义

5.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写作问题

6. 关于英语中《圣经》词汇的泛化及其汉译

7. 论翻译中语境的制约功能

8. 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

9. 论翻译对等的限度

10.如何认识和达到口译准确、完整、简捷、传神

五. 词典、方言 (略)

六. 英语教学方法

1.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探讨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兴趣

3. 任务型教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 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转换

5. 中学英语教学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

七. 语音、文字

1. 英汉语音对比初探

2.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困惑与对策

3.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语音差异

4. 英语交际中易出现的语音问题

5. 语音变异与阶层、性别、种族差异

6. 浅议大学生英语即席演讲

选题英文部分

I. Literature:

1)The Poetic Features in WutheringHeights ; On the Styles of WutheringHeights

2) Jane Austin as a Woman Novelist

3) Jane Eyre as I See it

4) On the Humor of Mark Twain

5) Brief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of Jane Eyre

6) A Short Comment on O'Hey Short Stories

7) Comment On th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The Contrast of Two Women in Jane Eyre

8) Thomas Hardy and hi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 On English Literature of Romantic Period

II. Lexicology and Syntax:

1)On the use of Nouns in English

2)Number of Nouns in English

3)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Verbs

4)About Transform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5)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6)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7)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igures of Speech

8)On English Affix System 9)Parallelism in English

III. Translation:

1)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ng Methods of the English/Chinese Idiom

2)On Some Translating Features of Western Movies Names

3)On the Main Methods of Translation

4)Choice of Correct Words in Translation

5)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V.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1)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2)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3)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4)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5)On the Teacher's Main Role and Students as a Center in the Classroom

6)The Function of Grammar in English Language Study

7)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8)Effects of the Learner's Motiv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V.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1)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Writing

2)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3) On the Form of Corporation Politenes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VI. English Test:

1)How to Improve Your Reading Comprehension

2)Difficulti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CET 4 /6, TEM 4/8

Analysis of Language Borrow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 Analysi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Neologism in English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eaching Methods

How to Increase Vocabulary

An Efficient Way to Teach Grammar

Development of four skills

Features of A New Textbook

Junior English for Chinese and Communication Approach

Vocabulary Improvement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children English

Teach children learning strategies

College English with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ET-4 and CET-6 examination

A Study of the Word As

A Study of the Word Some and Its Variations

A Study of the Negative Form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 Study of the Word What

On the Practical Ways to the Improvement of Four English Skil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Research on Symbolism in The Little Prince

On Metaphor in English Idiom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trusted meaning of Animal Lexis

The Form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Body Metaphor

The General Analysis Of Brand Name In Terms Of Lexicology

Affective Barriers And Strategies Of Oral English Production

The Study of Semantic Inequivalence of Idiom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The Grammar Characteristic of Newspaper Headline

The Research on the Idioms which Contain the Animal Words

Language Featur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See the Analysis of the Phrasing Metaphor from the Cognition Linguistics Angle

A Study on Difference in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on the Students Between China and USA

English Euphemisms

大学英语教材中语音修辞格的运用及分析

大学英语教材中结构修辞的运用及分析

比喻与借代思维方式比较

英语专业学年论文撰写格式

1) 论文标题4号TNR(Times New Roman) 加粗居中,首字母大写,介词、冠词和连词小写,但第一个词是介词、冠词或连词的首字母需大写。可以有副标题。标题下为班级、姓名居中。

2) 摘要和关键词部分缩格(前面空四个字母),五号字体,题头加粗,两者内容需分开;摘要内容为文章中心论题和写作意图。关键词三到五个,需涵盖标题中主要词汇。

篇二:语言学论文毕业论文格式模仿 2

从礼貌、面子原则浅议不同群体对称赞语的回应

20114642 王榕清

20114648 肖 颖

20114646 肖 为

20114650 严 欢

20114649 徐 倩

20114653 朱小玲

论文摘要:根据Leech礼貌原则中的赞扬次则与谦虚次则,前者规定的是如何看待他人, 后者规定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当人们受到他人称赞时候,要谦虚回应。由于中国人的面子论,当受到称赞时,他们会选择谦虚回答或是不回答。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不同群体

称赞语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拥有显性或隐性的赞美。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其答案是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使人们又机会探究会话者在其个人和社会身份受到外部评价时所做出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称赞语及其应答又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价值观的一面镜子。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称赞及应答的方式亦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评价

通过在网络上的探究,我们发现有很多对此话题的研究期刊书籍。之后我们又简单阅读了一些关于面子,礼貌原则以及赞美回应的文章或是期刊。 主要参照了以下文章:

李华 大众文艺(理论)2008-10-25

李靖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09-15

孙露露 社会心理科学 2010-10-15

赵宏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5

安秀君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3-15

王冲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04-05

梁妍;陈世存 考试周刊 2009-09-1

王婷 西安店子科技大学 2006-01-04

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 吴惠贞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4-01

在分析这些文章之后,我们发现面子是人们为了维护在社会上自身形象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大多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有良好可嘉的印象。因此,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考虑到面子的问题而产生言行。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在寻找这类文章发现并不是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也许这些学者也认为对这

个问题进行研究也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对这方面也只能根据我们有限的研究调查进行猜想。

(一)Leech的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释合作原则未能解释的某些现象。合作原则认为,语言交际的进行需要交际双方遵循合作原则下的四项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可以故意违反准则,说一些不真实的话,说过多的话,说不相关的话,说隐晦的话等等。合作原则只是说明了交际者有意违反准则可以获得特殊会话含义,但却并未解释交际双方为什么要这样说话。正是基于Goffman 的面子概念和P. Brown 与S. Levinson面子理论,以及为解释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交际双方说话时间接性,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Leech 从修辞的角度研究语用学。他将语用学分为普通语用学和社会语用学。前者研究制约言语交际过程的会话原则,后者研究这些会话原则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他提出的普通语用学的修辞原则包括两大修辞:人际修辞和语篇修辞。礼貌原则就是组成人际修辞的重要语用原则之一。 Leech礼貌原则的六个次准则

1 得体准则 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tact maxim 利益分配 2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3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4 谦虚准则

modest maxim

5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 致。 对待他人的态度 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 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评价

(二)中国人的面子论

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顾曰国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制度中有恰当的地位,以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从古代的礼演变而来的礼貌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但是同古代的礼一样,它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和面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正如Peccei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表示认可,是“典型人”

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因此,在交际实践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不同群体对称赞语的回应

作为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称赞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称赞语所体现的是对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与事的价值判断、评价、欣赏与赞美,是对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反映。称赞语的应答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等。

二.调查方法

1.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一般选择在人(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语言学论文格式)流量多,称赞语和回应发生情况多的地点,所以将地点选择在西科大新区外菜市场和超市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发现,青年人对称赞语的回应多是以谢谢和微笑来回应对方;中年人中,对称赞语的回应与对方相识程度有关,与其生活环境有关,有些时候与对他人的称赞的习惯程度也有关;而老年人中,他们都乐意受到他人的称赞,但大部分都不会直接承认,而是委婉的表达接受,转而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

2.诱导法: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聊天,引导出他们对称赞语的回应。调查显示,青年人很愿意接受他人的称赞并表示感谢;中年人则趋像回夸对方;老年人则对称赞语不作回应,但逐渐变得健谈。

3.问卷调查法(附录)

分析结果表明,青年人更多的说谢谢,中年人和老年人则喜欢回夸对方。

根据Leech礼貌原则中的赞扬次则与谦虚次则,前者规定的是如何看待他人, 后者规定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当人们受到他人称赞时候,要谦虚回应。由于中国人的面子论,当受到称赞时,他们会选择谦虚回答或是不回答。

具体来说,孩童至青少年时期,这个群体受到称赞时多会大方的表示感谢以回应对方,这是由于他们受到家长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受到称赞就要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他们的面子理论并没有完全形成,不会觉得对他人的称赞以感谢来回应会是有损面子的事情;而中年人,面子理论以完全形成,他们觉得脸面很重要,他们乐于接受他人的称赞,但却碍于面子,不善于表示感谢来回应对方;老年人,一方面是碍于面子,另一方面由于觉得自己上了年纪,受到他人的称赞与尊重是应该的,毕竟尊老爱幼的观念大家都知道,这点上来说他们不对称赞语作回应是有点倚老卖老的嫌疑了。

然而,关于男性女性(不含孩童至青少年)对称赞语的回应,又得从另一方面说明,男性群体偏理性,他们不善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转而把这种情感通过行为表达出来,例如当他们受到称赞时,他们行为上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女性群体,恰恰相反,她们偏感性,多不习惯将个人情感隐藏,而是表达出来,这就说明了为何女性群体聚会时,话题总是聊不完,而男性群体聚会时,不会像女性群体那样,有很多的话题。

五.研究意义:

称赞别人是一种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行为,称赞语所体现的是对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与事的价值判断、评价、欣赏与赞美,是对所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反映。介于我们的研究主体是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群体,那么就对于这一主体谈一谈研究称赞语有什么意义。

首先,称赞别人大多数时候是给对方带去心情愉悦的行为,这对于我们研究的

第一阶段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接触他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与同龄人的人际交往,一方面也让我们学会了对于小孩子应该多鼓励和表扬,如果他们犯了错,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强调他们的错误,而是应该先纠正然后再鼓励他们做好事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其次,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称赞对方就要注意正确的辨别对方行为是否应该或者值得称赞,因为他们经过岁月的打磨,早已树立起了基本的价值观,不像小孩子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好有坏,不能因为他们是长辈或者地位比别人高,我们就要无条件的称赞他们、支持他们的行为。我国古代历代君王,不知有多少被谗言所祸,听信心怀叵测的献言者的种种称赞,最后迷失在朝政中。最后,针对于老年人,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心酸的发现,其实很多老年人不是喜欢别人称赞他们,而是想要有个说话对象来解解闷。他们多是子女离开,孤苦伶仃的生活着,通过对他们的观察,我们更了解到了他们的苦衷,以后也会更加尊重老年人,对于自己上了年纪的亲人都会学着去体贴他们,不让他们感受到老年的孤独。

综上所述,研究称赞语确实有很大的意义,不仅对我们学习语言学有很大的帮

助,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一些必要的常识和增强了对社会各年龄段的群体的理解。

六.研究局限:

我们第一次做这种论文式的调查,缺少经验,所用的调查方法也是比较不成熟的,比如做问卷调查时,我们所找的调查对象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原因来自于我们各个组员不同的想法和口味,有的成员偏向于研究熟人,那么就有可能产生研究结果相对主观的现象,因为该成员在研究时可能带有以前对于该调查对象的主观认识,从而影响到最后的判断。实施调查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我们选择调查的地点多为学校内部或者附近的菜市场等,跟我们同龄的学生较多,中老年人也多为从事小买卖的生意人,这样的研究群体不够多元化,得出来的结论也许就会呈现比较单一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面子观与中国人的面子 李华 大众文艺(理论)2008-10-25

2. 中国人怎样讨价还价--论讨价还价中的礼貌原则和礼貌策略 刘自强 科学信息学术研究 2008-12-15

3.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与策略 安秀君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3-15

4.礼貌原则研究概述王冲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04-05

5.礼貌原则在交际中的应用 梁妍;陈世存 考试周刊 2009-09-17

6. 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 吴惠贞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4-01

在寻找这类文章发现并不是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也许这些学者也认为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也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对这方面也只能根据我们有限的研究调查进行猜想。

附录

问卷调查表:

篇三: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浅谈语言和方言

姓名 刘洛君

学号 08

班级 114110101

专业 对外汉语

浅谈语言和方言 摘要

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说(写)中音译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它在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时,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而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发展的结果。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系,像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等等。每个语系包括有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而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中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形成不同的群体,每个社会和群体中的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语言分化,而方言就是这种语言分化中的一种,有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种类别。

关键词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

关于语言

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实体或泛指人类语言。其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方面,其中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它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它还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民族性。

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就广义而言,它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符号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严格来说,语言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自然语言。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它实际存在的是各种自然语言,也就是各种民族语言,如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英语,日语,法语等等,这些都算作是日常所说的‘语言’。其中因为使用人口数量,和地域占有面积不同,使用人

口较多,幅员较广的语言内部往往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区方言,也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方言。它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区变体,也是从属于民族语言的。

一般来说,自然语言是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汉族使用汉语,藏族使用藏语,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使用法语,大和民族使用日语等等,因此语言就很自然地成为一种民族标志。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的交往也离不开语言。尽管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可以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它是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因为互联网被人们广泛应用而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用语,每个家庭中会产生不同的家庭用语,每个专业也会产生相应的专业术语,所以各种语言所在的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打上烙印。它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它还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而语言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分。人出生后,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语言,叫第一语言。一个人从小通过和同一语言集团其它成员(如父母、亲属、周围的人们)的接触,自然学到并熟练运用于交际和思维过程中的语言。本族语言或母语一般说都是个人的第一语言,也是主要语言。第二语言专指本国内非本族语。在全世界里,第二语言往往是和第一语言同时被使用的。当然,在一种语言环境中掌握某种语言后,也可以学会另一种或几种其他语言或方言,可是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难完全改变,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来所操语言的口音。熟悉语言的人往往就能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区分出说话人的家乡所在地及其身分和职业特征。

关于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它虽然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方言和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发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性质,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

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的在社团内部推开;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的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团因素而分开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集体迁移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

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

这种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简称为‘方言’。

他们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但是,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

在对语言的讨论中,我曾提到过原语言或方言的口音很难完全改变,总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原来所操语言的口音。可见,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别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就像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广东人听不懂上海话。并且不仅仅是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之间都会有特殊的词汇来表达其独特的感情,使另一阶层或不同年龄的人难以理解。这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家庭用语和网络用语,他们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者都不相同,也很难让不了解人明白。

而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代表该社团和地域的文化特色。

语言方言

语言和方言就其作为某一社会群体的交际工具而言并无二致,就其结构系统而言也都是自足的,因此作为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没有任何差别。但它却又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别事实上只在于社会政治身份的不同。语言是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方言是从属于民族语言的,和方言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有关民族的某个地区或者说是某个领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语言之所以为“方言”,通常是由于以下的原因:缺少适当的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的程度;语言使用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 同一民族(或国家)拥有多个语言系统。

所以,承认一个独立的民族就必然同时要承认这个民族使用的有明显差异的口头交际工具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这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使用的有明显差异的口头交际工具只是从属于这种语言的方言。反之,则是不承认这个群体是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某个民族的一部分,这样便把语言和方言的区分上升到了一个与整个民族息息相关的政治高度。

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汉语方言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只是几千年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统一的政治局面,共同的民族意愿,方言之间的语言对应关系,大部分相同的基本语汇和基本一致语法,还有共同的书面语,这一切都保证以普通话和现代汉语书面语为代表的汉语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民族语言。

在民族语言规范化过程中,除了各地方言不断向民族标准语靠拢这种趋势以外,同时在大方言区还会出现小方言向大城市的权威方言靠拢的趋势,例如各吴语小方言会向上海话靠拢,各粤语小方言向广州话靠拢等。这是一种自然趋势,是民族语言规范化的必经之路,这样才有利于所有方言向标准语靠拢。

总的来说,语言毕竟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脱离了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言和方言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只是社会政治身份的区别,因此想从语言结构的差异程度方面去区别语言和方言不仅是行不通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文献

《语言学纲要》

《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