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清明 > 列表页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3  分类: 清明 手机版

篇一:14清明上河图

主备人:秦小华

14 清明上河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等重点句的意思。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内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历史价值。

3.了解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1.前置学习单(附后)。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清明上河图》的基本内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2、体会《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以及历史价值。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理解相关词语,学会运用“人声鼎沸、惟妙惟肖”。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在我国的古代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了解这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指读,读准字音。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

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指导书写:肆——左右结构,左短右长,左右穿插。

妥——上下结构,女部长横托住上部。

幢——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2.浏览课文思考交流: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出示填空)

名画《清明上河图》是( )代画家( )的作品。本文作者徐改先高度概括了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

画的(),再按照( ),先总说画面分为( )部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了画面上( )、( )、( )的景象,最后概括了画的(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使文章( )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价值。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作者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2.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前置学习单学习,体会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1)、指明读课文内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丝不苟:

3、《清明上河图》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哪些方面情况提供了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呢?请你结合第六自然谈一谈。

小结:正是因为这幅图画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才奠定了它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那么,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有序介绍这一幅画的呢?下一次课我们结合第三自然段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第三自然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各段之间的过渡衔接。

2、按照“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

一、回顾《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写作方法。

1、出示文段内容,阅读思考交流。

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

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1、指明读课文内容。

2、思考填空交流。

4)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点面结合,以面写出场景热烈宏达,以点突出细节形象。请你运用这一方法,写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情景。

每天让我们心动期盼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你看,整个操场 ;尤其是进行 。

板书

市郊景象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 珍贵资料 前置学习单:

一、撩开历史面纱,了解著名画家。

1、北宋——繁荣富强但军备羸弱的朝代。

北宋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与南宋的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公元1127年,金军攻打开封,并掠去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北宋年间,虽然战乱连连,但由于其统一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使得有一些地区相对安宁一些,故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版印刷术,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人,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2、张择端简介。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

篇二: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生于公元1085年,卒于1145年。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的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的乃至全 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张择端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经历千年还能为今天的人们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今天围绕着《清明上河图》生活的人们,都应该感谢伟大的张择端。

篇三:风俗画是两宋时期画坛的最大亮点,著名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其作者是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