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其他礼仪 > 列表页

关于礼仪的现代故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7  分类: 其他礼仪 手机版

篇一:现代中华礼仪小故事

礼节礼貌故事:

1、在德国的公共场合,凡是有门的地方,总会有这样的现象,走在前面的人,进去后总要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如果有,他就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是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很少有人进门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举动。

关于礼仪的现代故事

令人感动的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而且是非常自觉。

2、德国的公共场所都有电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惊奇地发现,无论人多、人少,无论结伴而行的人还是情侣,没有并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觉得不可思议,就询问了德国人,他们解释说,上楼、下楼时站在右侧,空出左边的位置,以便让有急事的人从左侧先行。这是多么为别人着想啊。虽然它不是一项法律,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作者非常钦佩这一行为。这一左右现象到处可见:男的走在左侧,同行的女的走在右侧,怕的是车辆撞上女的;也有小辈走在左侧,长辈走在右侧,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这些习惯,都是为方便照顾对方

记得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没错,一个人的文明表现可以反射出你这个国家的品德。,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讲文明。而且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懂得文明做人。文明二字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能做到时时刻刻都讲文明的人有几个呢?

去年春天,我和妈妈出去玩时,遇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把我的好心情破坏了。

我们乘在车上时,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跌跌撞撞的向车子这边走来。老爷爷走路不方便,所以走的比较慢,售票员阿姨不耐烦的催促道:“快点,快点,别磨磨蹭蹭的,车子会来不及到站的。”老爷爷只好加快脚步,可差点摔一跤。

在车上,因为司机开的比较快,车子摇摇晃晃的,难免会撞到一下也是正常的,只要道一下歉就没事了,可我们的售票员阿姨,不仅撞到了老爷爷她没道歉,更可气的是她居然还说:“你没看见我站在这里,你还站这儿。”老爷爷十分无奈的让开了。

车子行驶了一段时间,旁边的好心人提醒了他一下:“您到哪里,您有没有到站啊?”拍了拍脑袋说:“ 你瞧我这脑袋,这是哪里呀?”“你是看不见?自己不会看路牌啊。”售票员阿姨说到。“这已经是武陵站了。”有人说到。“啊,我过站了。”“你好象没报站啊”售票员凶神恶煞的回答到:“现在有哪个人会报站,吃饱了撑着啊。”这时终于有人按耐不住了站出来说:“你这人怎么能这样说话。”“我怎么说话了?”那人也没多与她争辩,只是摇了摇头。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我们先要自己文明做人,然后去督促别人,让大家都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文明礼仪小故事一

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校长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

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

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那天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棒冰包装纸,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则、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这几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应该让社会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一个“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还是那句真理:从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从我做起”才会到处充满礼仪的“味道”,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篇二:社交礼仪小故事(李鸿章)

一位老教授感慨的说:"我看有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能学会文明排队,就算他们没有辜负大学的培养和教育了"。听罢,震惊,怀疑------让我告诉你,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惹的祸。难道你没有看见吗?--

那是公共汽车上,两鬓苍白的老教授无奈地"站立观察着"和他同乘一辆车且安然地坐在他身边的一对"学生情侣"静静地"私语"。这很正常?!

遇见师长不搭不理,径自而去,背后直呼其名已属寻常。

那是教室、自习室吧,一对对男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全然不顾及别人的"视觉污染"。 食堂就餐完毕,琳琅满目、一片狼籍。

图书阅览完毕,该划的画,该撕的拿。

考试作弊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令老师也防不胜防。这也很正常?

!如此素质的学生怎能为社会所接受、在群体中受欢迎呢?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人又怎么期望他去尊重社会、尊重民族呢?难怪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的大学生从学校里带出来的是一股子傲气和散漫的作风,大事作不来,小事不愿作,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令人失望到一定程度了!听罢,震惊,怀疑-----

想想吧!这样的评价是否也有你有我在里面?这样的"形象定位"即使是我们掌握了最高深的知识,对社会对人民又有何价值呢?大学生的形象素质如何定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先学会如何做人实乃教育的当务之急啊!

李鸿章外交轶事趣闻【八】

作者 王民伟

按语: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显赫人物。有关李鸿章的历史作用及为人,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称他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刽子手,是中华民族的“大卖国贼;也有人称他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先驱者。

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史料,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所求,得出的结论肯定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对这个问题不想武断地去做“是与否”的结论,也不想花费笔墨去分辨“白与黑”的是非。

一正一邪是李鸿章人生的特点,功过皆有是李鸿章所为的写照。把李鸿章放回到他所处的年代中去,用当时的背景与环境讲述他当年的故事,才是真实地看历史。

在历史人物中,属李鸿章的“段子”最多。有真有假,有褒有贬,有正有反。对于这些“段子”的出处和真伪很难考证,试着整理出几则“段子”,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

味道不错

1896年,李鸿章出访英国。到了英国后受到隆重欢迎和热情款待。在酒足饭饱之余,他想起当年在中国认识的朋友——戈登,不禁淆然泪下。

戈登早年到中国混迹江湖,充当清朝雇佣军——“洋枪队”的队长。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与李鸿章的淮军密切配合,成为李鸿章的密友。戈登回英国后飞黄腾达,在出任英国驻苏丹总督的时候,被苏丹农民起义军用长矛刺死。

在百忙之中,李鸿章专程前往戈登陵墓敬献花圈。曾陪丈夫在中国生活过的戈登夫人满怀感激,便送给李鸿章一条活泼可爱的小狗。不料数日后,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的一纸文绉绉的谢柬,内称:“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原来李鸿章竟然以为人家是送狗肉给他吃。

李鸿章的举止令戈登家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因为此犬可不是平庸之辈,曾在数次大赛中获奖。如此不明不白地进了李中堂的肚皮,实在可惜。

这件事情被英国报刊炒得沸沸扬扬。

示范效果

一天,李鸿章请了几个国家的外交官一起吃饭。这些外交官们都是刚刚来到中国,对如何吃中餐不得要领,有所顾虑。经过紧急磋商,他们取得一致意见:在宴席上见李鸿章怎么吃饭自己就跟着怎么吃饭。千万不要出乖露丑,不要显得什么也不懂,给自己丢脸,更给自己的国家丢脸。千万要注意!

宴席开始了,酒过三巡之后,侍者端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摆在大家面前。外交官们面

面相觑,从来没有见过饺子这种食物,不知道该怎么个吃法,只好观察李鸿章的吃法后再吃吧。

李鸿章边招呼“请、请”,边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正要吃,不小心饺子滑进了酒杯里。他用筷子从酒杯里将饺子夹了出来,放入口中吃下了。外交官们似有所悟,原来饺子是这么个吃法啊。于是就纷纷照着李鸿章的方法,先把饺子放到酒杯里,然后再用筷子夹出来吃起饺子来。

后来吃面条的时候,李鸿章想起刚才吃饺子的情形:明明是自己的一个失误,而这些外国人纷纷照学,不懂装懂,实在是可笑之极!当此之时,李鸿章一笑、一呛,面条从鼻孔里面喷了出来,吊在鼻子上面晃晃悠悠的摇荡着。

外交官们一看,不禁都傻了眼。外国也有面条,是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放入口中。同样是吃面条,李中堂的吃法实在让人吃惊。

怎么吃面条呢?外交官们个个呆若木鸡地望着李大人发愣……

喝水与吃鸡

大家都知道吃西餐很有讲究,弄不不好会出洋相被人看不起。西餐进入中国的时候,由于不懂得礼仪、不懂得规矩确实闹出过不少笑话。

当年李鸿章出访外国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笑话。

当时他参加德国前总理俾斯麦举办的一个宴会。李鸿章顺手就将放在他面前摆着的,一碗飘着玫瑰花瓣的水仰首一干而尽。俾斯麦着急了,要知道这可是用做洗手用的水啊。于是他怕李鸿章丢面子,也把自己面前的那碗水端起来给喝了。

在英国,绅士们在餐桌上的礼仪更多,譬如吃烤鸡要用刀叉进行分解,在光滑的盘子上,肢解这只滚来蹭去的淋过油的烤鸡,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有时能弄不好就会出洋相。据说有一次英国女皇举办盛大宴会,一位老臣在切鸡时用力过猛将鸡块弹飞,落入一位外国大使的脖中。为了不丢面子,大使忍受煎熬直到宴会结束才解脱。

李鸿章在吃这道菜的时候,毫不客气地就用手抓起来撕着吃,大快朵颐。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他们看见李鸿章狼吞虎咽的吃相,面露愕然之色,不

敢苟同。但是出于礼貌,大家也就仿效李鸿章用手抓着鸡吃了起来。从此开了先例:吃西餐时惟独吃鸡可以用手来操作,至今都是如此。

您在吃“肯德基”的时候,是不是用手拿着鸡吃呢?谢谢李中堂的革新吧!

其实规矩、习惯是人定的,改变与不能改变并无严格的界限。

响蛋、咸菜闯海关

李鸿章虽然每餐都有山珍海味,但他仍然喜欢吃响蛋(皮蛋的一种,里面是液体,略带臭味)和咸菜。他认为吃上一小碗米粥,再佐以响蛋和咸菜,那就是最可口的美食了。

说来有趣,他这种饮食习惯还带到了外交活动中。李鸿章出访英国的时候,他特地命厨师随船带了两坛子咸菜和30只响蛋。当他乘坐的轮船抵达英国港口朴茨茅斯后,海关人员进行检疫。一位食品检验员敲碎一只响蛋,被一股迎面冲上来的臭味熏得直喊;“臭,臭,有细菌。”接着打开咸菜坛子时,又闻到了一股怪味道。结果这些食物被食品检验当局确定为“不清洁食物”,不准带上岸。

李鸿章知道后发怒道:“我身为大清要臣,连我爱吃的东西也要干涉,这太岂有此理了。”因此迟迟不肯登岸。英国外交大臣不得已只好上船会见李鸿章,向他解释说:“为了健康,英国是不允许任何不清洁食物流入国内的。”李鸿章向其解释:“这两种食物有益无害,酸臭味能刺激食欲,实乃佐餐之食物。本大臣每餐必食,绝不可少。贵国制造的奶酪不也是带些臭味吗?”英国外交大臣听了此番话后,无奈只好再让人进行化验。出人意料的是:化验结果不仅证实这两坛咸菜没有被禁止携带的细菌,相反里面还含有大量的消炎物质青霉素,是消肿、退烧的“良药”。响蛋虽呈黑色,携有恶臭,但是含有多种维生素。英国外交大臣只好向李鸿章表示歉意,让海关放行。

在李鸿章离开英前夕的答谢宴会上,他拿出这两道菜来招待客人。出于礼貌,英外交大臣只好勉强尝了些。但尝后却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吃!鲜得很!开胃!”

第二天,英国许多报纸都刊登了此事,为咸菜和响蛋做了免费广告。在英国的一些华人餐馆也抓住了商机,腌制些咸菜来招揽顾客。然而,由于响蛋的制作只有无锡、常州一带的人精通,一时无法炮制,只好改做皮蛋了。

从此,这两种莱肴便成为华人餐馆的特色之一,颇受食客们的青睐。

食疗

李鸿章在主持清朝的外交事物时,为了更好地保持与外国外交官的友好关系,还经常用食疗方法给外交官治病。

传说当时有位荷兰驻中国公使,由于长期失眠,健忘并且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颇懂食疗的李鸿章就送给他用核桃仁制成的“胡桃仁酪”,劝他服用。说来也奇,仅试用一个月,他的顽疾很快就痊愈了。

荷兰公使很为感激,逢人便夸李鸿章的医术高明。李鸿章的名声,由此鹤然而起。

洁癖

清朝末年总务大臣李鸿章出访欧洲诸国考察时出了不少洋相。

有一次,李鸿章在巴黎一个著名的中餐馆设宴请客。客人还未到,李鸿章顺手拿起餐巾将自己面前的盘子擦了起来。站在一旁的服务生见到后连忙又送了个干净盘子将李鸿章的盘子换走,没想到回头一瞧李鸿章又在那里擦盘子了。当换到第三个盘子时,李鸿章又拿起了餐巾,服务生再也忍不住了,客气地问李鸿章:“先生,您是不是觉得盘子不干净呢?我们使用蒸汽消过毒的。”李鸿章愕然一惊:“没有这个意思呀!”但他又无法解释自己刚才擦盘子的举动。

送客

李鸿章访问法国的时候,有一次在巴黎一家著名的中餐馆请客吃饭。酒足饭饱后,李鸿章送客人到了门口。他一边儿用双手抱拳不住地作揖,一边儿嘴中絮叨着按中国老理客气地寒暄说:“今日饭菜不好,招待不周,请诸位多多包涵。”

这时站在一旁的餐馆经理脸可就挂不住了,脸色一会儿白,一会红,两眼冒出愤怒的目光。等客人走后,经理找到李鸿章抱怨地说:“凭什么说我的饭店菜做得不好啊?以后我这饭店还怎么开呀!”

篇三:关于“礼”的故事

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信息类别: [礼仪课堂] 浏览次数:481次发布日期: [2011-6-27]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名人,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子女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五四"运动以后,进行漫画创作。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次,父亲在-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络,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客人问好;客人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象“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样对待你。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关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的小故事吧:

古时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爷吼叫着问路,这位老大爷不但没给他指路,还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很有礼貌地施礼并问路,这位老大爷见岳飞很有礼貌,便给他指路。 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见了,小学生连忙抬脚,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并没和他计较,反而说了声“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谈礼貌》这篇课文里的,它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正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