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4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理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时宜一步回怎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选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几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要本性,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想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节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苏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

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是在即将进放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特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 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等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的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样,党就能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因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务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篇二: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刘吉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再一次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朴实的真理,然而又可以说是一个意蕴无穷的哲学命题,其科学内涵是极其丰富、博大精深的。对此,我谨从国际国内大背景的角度,试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命运的挑战

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算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150多年了。共产主义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战争和革命年代曾有过巨大的辉煌。然而,随着苏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苏联共产党亡国亡党,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共产党人面对着极其严峻的历史性挑战。

挑战之一:“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邓小平同志就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实事求是地第一个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一再教育全党要认真对待并深入认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当时,苏联还是社会主义超级大国,邓小平就指出,对这个问题,老实说,苏联也不要吹牛,也没有搞清楚。后来的实践证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违背了社会主义的真义,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最后干脆自我崩溃,走上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我们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比较全面系统地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

挑战之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也是向广大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庄严承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摸索前进,共产党本身也不能不处于变化之中。更何况面对着马克思逝世后100多年人类社会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前进道路上复杂多变的困难和风险,党的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性挑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进行相应的变革。而政治体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的和最核心的一环。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邓小平同志曾经一再强调:“政治体制

不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不下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还可能丧失。”“我们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最后成功与否,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无疑,党自身的改革又是党面临的更为严峻的历史性挑战。)邓小平同志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这个党不抓不行了”。 (在他最后一次公开讲话、留给全党的“政治遗言”中仍是念念不忘这个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邓小平同志把这个历史性任务交给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推进了许多年,中国和世界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类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屋建筑瓴地提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一个“基本问题”和“两个历史性课题”,正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下“共产党怎么办”这一历史性挑战最准确、最深刻的概括。问题搞准确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这个历史性挑战做出了全面正确的理论回答。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复杂时代命题

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领导着世界上最多的人民建设着人类全新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屈指算来,这一伟大进程已经持续50多年了。期间,党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这许多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那样,必须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它是共产党建党的宗旨,也是衡量真假共产党、共产党是否变质的试金石。因此,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就在于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现实中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拥护共产党,不是因为“共产党”这三个字,而是因为共产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如果共产党立党、执政不能做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好,人民就有权也必然进行新的历史选择。在这一点上,历史是无情的,人民也是无情的。苏联共产党以及东欧一些共产党最终被人民抛弃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就必须充分反映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强国富民,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求就是实现伟大的复兴。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升起,无不举起这两面旗帜,但是如果它掌握国家权力而做不到强国富民,实现不了民族复兴,它就必然会被中国人民所唾弃,甚至只能昙花一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国民党执政,概莫能外。历史的责任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的执政历程中,前七年经济恢复时期干得不错;再十年虽然失误很多,但算算总账也还可以;十年“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把中国经济和社会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邓小平力挽狂澜,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而使中

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台阶,人民从贫困走向温饱,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现在,)人类进入了2l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使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进而走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兴衰存亡。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是什么?从大的方面讲,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这个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我们过去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失误之源。错误和挫折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终于认识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00多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在不同层次上显现了许多新的规律性现象,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认识的。就实现现代化这一社会发展目标而言,人类在这一百多年的实践中显现出一系列共同规律: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城镇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减少第一、第二产业;必须努力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减少体力劳动,增进生产效益;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纳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走向科学研究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科业社会”??等等。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有特色,但以上各点概莫能外。

以上三大规律在实现“现代化”这点上达到了统一。

请注意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现代化的一个严重后果:社会的劳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56年,美国蓝领工人首次降为整个社会劳动结构的49.8%,此后,80年代降为30%以下,90年代继续降至10%,社会学家预计本世纪初还要进一步降至5%。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有关情况也显示出同样的历史大趋势。农业早已在工业化历程中不断减少了,美国农业从业人口目前只占2%,其它工业化国家也无不在10%以下。如果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那末,这个劳动结构的根本转变也必将在21世纪的某一年发生,而且我们希望它发生得越早越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建理论却构成空前严峻的挑战——共产党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基础似乎有被严重削弱甚至消解的危险。一定意义上讲,这的确是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相当复杂难解

的时代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理论创新,全面正确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以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怎样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建设者呢?他们依据着这样三个基本原理:(1)无产阶级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剥削。因此,无产阶级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2)无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劳动。机器大工厂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因此,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最有前途的力量和新兴阶级。(3)无产阶级占有人口的大多数。当时世界工业之都——英国曼彻斯特人口中80%是无产阶级,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就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5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诸多“剧烈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总是也必须是依据变化了的新事实,得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结论。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生命力之所在。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不仅意味着它是原创的生产力,而且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劳动方式的阶级或阶层,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毋庸赘言,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已经不是典型的代表了。 第二,随着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等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及其相应的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少,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人口和社会劳动力的少数了。从全人类讲,虽然实现这一转变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它已经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第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的社会财富呈几何级增长。“蛋糕”大了,虽然无产阶级仍然受着资本家的剥削;贫富悬殊仍然巨大,乃至更大,但无产阶级所分得的那份“蛋糕”,也已不再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一部分蓝领工人甚至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所谓“中产阶级”。因此,社会革命的动力、方式和精神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和剧烈”的变化。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当年所依据的三个基本原理仍然正确,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所得出结论的内涵必须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如果像传统的特别是苏联模

式社会主义所宣扬的那样,无产阶级就是蓝领工人阶级,那么,一个占人口少数而又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层或阶级,如何能承担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呢?原来,“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指出的那样,分为两个阶层:“体力无产阶级”即蓝领工人和“脑力无产阶级”即知识分子。在当年历史条件下,蓝领工人是无产阶级的主体,而在当代,它已经或正在下降为少数了。反之,当年占少数的脑力无产阶级,现在已经或正在上升为无产队级或工人阶级的主体,而且正在成为社会人口与劳动力的主力军,成为知识经济和科学社会的栋梁。在当代,正是掌握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站在第一生产力生产第一线,正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实现着人类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知识分子,标志着当代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而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仍然占有社会人口的大多数,自然代表着人类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难题——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新世纪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对几种责难的辩驳

正如一切科学创新的命运那样,在创新伊始总是要受到种种责难。一定意义上讲,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两个方面责难、歪曲和攻击,又一一战而胜之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一直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责难。 ——“忘了工农,背弃工农”。这是来自“左”的方面的责怪。其论是说,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依靠工人、农民流血流汗;现在江山坐稳了,就要依靠知识分子了。共产党变成知识分子党了,甚至是“富人党”了,说穿了正在向资产阶级政党蜕变。以上这种责难似是而非,猛一听,颇振振有词,有点迷惑。可是他们真的是在维护工农大众的利益、捍卫马克思主义吗?否。在旧社会,工农大众没有文化,不是他们头脑笨,也不是他们心甘情愿做“睁眼瞎”,而是因为他们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没有钱上学。现在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建设50多年了,难道还要让他们的子女、孙子女,世世代代继续受不到良好教育,只干粗重简单的体力活,永远处在贫穷的地位,才是维护工农利益?这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吗?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决定性要素,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造就庞大的优秀知识分子队伍,更不要说迎接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社会了。大批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从何而来?社会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也必须从广大工农大众及其子孙后代中涌现。因此,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努力使工农大众知识化,更准确地说,就是“工农大众知识分子化”。这才真正是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那种让工农永远处于

篇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邓小平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是非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上的积极成果,使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认识,回到了正确的轨道。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态势,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矛盾进行深刻分析之后,邓小平对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在此基础上,由邓小平亲自指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了全面而准确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样,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区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邓小平认为,我国(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社会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些具体做法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确立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政策。基本制度和具体做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本制度决定和制约这些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又决定和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程度,甚至严重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对这些旧体制的改革不是取消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不够高,而在于没有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找到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对旧体制进行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和具体做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本制度决定和制约这些具体做法,具体做法又决定和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程度,甚至严重影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收起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