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如何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7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深入学习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深入学习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主讲人 王泽令

今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一年来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大概也有几百篇、上千篇了。其中有不少文章很有见地,文风也好,读了以后很受启发,今天利用这次党课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前一段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江泽民同志不久前在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那么怎么研究呢?这个问题很大,简单地讲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把学习、研究、宣传、落实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言简意深。我们首先要准确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下面我先分别讲一下个人的理解。

先讲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常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讲的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强调“先进”二字,这是富有新意的。从当今世界看,是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并存。第一层次是以高科技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第二层次的生产力是落后于现代水平的传统产业;的三个层次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生产力。从世界范围看,先进社会生产力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一部分先进社会生产力,但存在大量属于上述第二、三层次的生产力。我国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从历史上看,从现实世界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以先进生产力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越来越快。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社会生产力,他的发展就快,国力就强,就在世界

上处于有利地位;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他的发展就慢,就会由强变弱,就会在世界上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受欺辱、挨打。

我们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综合国立的较量将空前激烈各国正在加紧发展高科技,推进信息化,以使自己在世界上处于有利地位。向我们这样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加快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 以上综述足可以看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确实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座的同志都可以举出很多来,我在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下面我再讲一下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文化”这个概念不大好理解。而只有搞清楚了什么叫文化,才能比较清楚、全面的理解先进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很丰富。有的专家说,现在有2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认为,讲文化,应该着重讲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形态文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的文化,就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最先进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就是邓小平理论。这是应当明确的。讲观念形态文化就必须要讲精神。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文化内涵应当包括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又得到新的升华。

二是知识形态的文化。这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如果说,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知识形态的文化就是文化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先进的知识形态的文化。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是已经直接成为生产要素。这

充分说明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同时,还要大胆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讲到先进文化,就必须讲教育。没有先进的发达的教育,就很难讲先进的文化,我们现在刚刚跨入新世纪,即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能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发展是否有一个统筹规划。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学校都在探询发展之路。一般来说,事物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的发生两边的积累,从而引起规模、功能、质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这是一种常态的发展,或者成为常规性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外部有力机遇的促进下,事物发展呈现出突变或发生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这种超越传统发展模式成为跨越式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文化(包括教育)都还比较落后。以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在300人以上,印度为57.1人,我国为19人。由此可见。大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性。

当然对在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前进方向”作一个表述,这就是: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三要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第三个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这是我们党一贯强调和

坚持的。党章“总纲”一开头就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族人民”实际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有的文章说,“三个代表”是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三个代表”确实是一个新概念,但具体内容不能说过去都没有讲过,实际上既不丢老祖宗,又讲新话。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人民,这就是那时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就是那时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我们的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很重要的新意: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办好;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处在国际交往越来越广泛的条件下,复杂的环境,各种诱惑力侵袭,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方面遇到了许多矛盾。因此,强调党的根本宗旨,非常重要。

“三个代表”是一个整体,第一个代表是根本,第三个代表是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个代表既是第一个代表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又是第三个代表的重要部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三个代表”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任务,抓住了推进党的建设的主要关键。当然,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还有很多。

下面我想谈一谈怎样理解“三个代表”的意义。很明显,“三个代表”

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如果不能成为“三个代表”,那么怎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怎么能承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个代表”的论述,面对21世纪,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和怎么建设党的问题。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这是重视党的建设的总问题。我看这个总问题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党的根本性质,二是党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性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绝不能动摇。党的根本性质明确地写在党的纲领上,但是,在党的具体是建中才能体现出来。由于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以及所处环境、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党也就会形成自己的历史特点。1945年七大时,总结概括了党的特点。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党以经有了“极大的特点”。这个报告共概括了党的五个特点,其中第二点是:“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锻炼过来,并以经完全熟练了领导革命战争艺术的党”能够领导人民用革命的武装打败武装的反革命,这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点。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战胜敌人;党的组织善于领导和组织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些,就是党的先进性、党的根本性旨在当时条件下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就是党的先进性、党的根本性旨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我们的党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新的历史特点。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我们要建设一个什麽样的党?毛泽东同志一

篇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如何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报告》强调,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正如《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我们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领会才能更加透彻,贯彻才能更加自觉,从而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次《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风险挑战

《报告》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是对我国发展环境和阶段作出的重大判断。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一是我们已站在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为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利益交汇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笼罩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这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课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和趋势。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国家之间可能有竞争、有摩擦,但更需要合作,互利共赢是彼此利益的交汇处,这有利于我们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下发展自己。同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我国长期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我们与各方利益汇合点会进一步集聚和扩大。

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给我们带来许多重大挑战。

一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更为突出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这都表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

二是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面临着从未遇到的严峻挑战。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样也面临这类挑战。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同时,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待。

三是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低迷,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大的调整变化。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和技术革命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此外,全球面临贫困、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方面的挑战。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抓住

并充分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沉着应对并妥善处理好各种风险和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加快转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把握好速度与效益关系,注重提升增长质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体现在企业利润的增加上,也应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关键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把握好内需与外需关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过去几年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在世界经济可能长期放缓的形势下,我们仍要靠扩大内需实现持续发展。扩大内需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它能够开拓发展领域,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居民增收。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也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我们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调整与发展。我国扩大内需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必须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动。

(三)把握好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力拓展居民消费

投资与消费失衡,是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说内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消费需求不足。近些年来,我国消费增长率低于投资增长率,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必须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

着力点,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同时要看到,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直接而有效,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合理的投资作支撑。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转方式的紧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环保带动,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从创新转型、城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

(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踪并大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果在各领域和全社会得到推广应用,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营销,通过市场开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技术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驱动的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必将为我国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三)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同时,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相对而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扩大就业必须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而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微企业,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载体。做大做强服务业,能够增加就业,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分工协作越深化,对服务业需求就越大。深化企业主辅分离,把一些工业内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剥离出去,成为效率更高的服务业主体,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升级。我们必须完善政策措施和经营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繁荣,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中西部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

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要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给予支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五)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经济建设更多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六)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

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力度,全面节约利用资

篇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体会

在这次“保先”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更加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及时性。当前正兴起深入学习十六大报告,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必须清醒的看到肩上的历史使命,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坚持体现贯彻“三个代表”,做“三个代表”的坚定实践者,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加强学习。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今后一段时间要更加认真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章》也规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好不好,关键看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体现了这个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个人修养,要具有奉献精神,按照党员要求去做,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坐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我深感在当前向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新形势下,要使工作上有发展,有提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首先要学好政治理论知识。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更没有行动上的自觉。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自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政治坚定,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要把学习理论同改造世界观,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提高思想认识,严格执行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文化素养。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把学习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本职工作,平时要多看报刊杂志和业务书籍,加强法律知识、统计工作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文化涵养。二是要了解发展目标。三是要落实。三者缺一不可,且关键在于落实。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推动本职工作。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起“三个代表”的思想,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四)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把创新精神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去:一是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解放思想;二是要紧紧围绕行业中心工作,围绕重点、难点、热点,及时反映我们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三是要在统计服务工作的及时性、有用性、整体水平上下功夫;四是要学会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理清头绪,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五是要增强责任心,勤奋工作,保持高昂的斗志,拼搏进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