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1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最新党的知识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_ABCD___。

(A)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毛泽东思想是_ABC_。

(A)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邓小平理论是_ABCD_。

(A)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 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D)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_ABC_。

(A)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B)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_AD_的科学发展观。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和谐社会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 科学发展观,_ABD_____________.

(A)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_AC___.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8.全党同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_BCD_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A)全面建设小康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9. 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主要看是否_ABC_ 。

(A)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 有得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 ABCD_

_.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社会建设

(D)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

11.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_ABD_。

(A) 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

(B) 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C) 到建国一百年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D) 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2. 我国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是坚持_ABC_这四项基本原则。

(A) 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

(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 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当家作主。

13. 坚持 ACD__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A)党的领导

(B)科学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ABD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5. 我国坚持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D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群众自治制度

(C)民族地区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6. 广开言路,建立健全_ABCD_的制度和程序。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篇二:毛邓三辨析题

毛邓三辨析题

315、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的理论。

答:此命题不正确。

(1)邓小平理论主要是由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个人的革命品质,独特丰富的政治阅历,睿智的哲学智慧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主观因素,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又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代中国许多政治家、理论家都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历史条件。

316、邓小平理论是“猫论”。

答:此命题不正确。

(1)从体制层面上看,邓小平是在1962年从农村经济体制选择的角度阐述“猫论”的,即只要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管是人民公社还是包产到户,哪种体制形式能发展生产力就采取哪种形式。现在仍可以说,不管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体制。

(2)从基本制度和根本道路问题上,邓小平理论不是“猫论”。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论断,决不能把“猫论”曲解为“不管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发展生产力就是好主义。”

317、邓小平理论是“摸论”。

答:此命题不正确。

邓小平的改革方法论不是“摸论”。邓小平的确讲过改革是一场实验,要摸索前进;但是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目标,并强调要不断总结经验。他还从理论高度提出了“看准了就大胆地试与闯”,“走一步看一步”,“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等命题,这三个命题表达了“试”与“看”相统一的改革方法论。

3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的党的建设理论。

答:此命题不正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2002年2月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的总汇和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

(3)“三个代表”首先是对党本身提出的,对党的建设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放在执政的地位上、放在治国理政的任务下、放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党的建设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党的建设起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对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起着指导作用。

31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此命题正确。

(1)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思想理论基础、基本立场、政治原则上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4)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5)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四新”归“一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新阶段。

320、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要能领会精神就可以了,不需要认真读书。

答:此命题不正确。

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要认真看书,特别是要阅读邓小平理论原著和江泽民《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文献,学习胡锦涛2003年“七一”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著作。通过认真学习,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

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把我们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如果不认真读书学习,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知半解,就谈不上领会其精神实质,更难以用来指导实际工作。

321、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

答:此命题不正确。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毛泽东成功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当时的中国革命既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革命,又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就“新”在虽然其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其领导者、主力军、发展前途上则是无产阶级革命。

32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此命题不正确。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前提和基础。要将“为公”、“为民”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学习上和一般理解上,而要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去。

(2)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23、我们党关于邓小平理论内容九条、十六条以及贯通三大领域的概括,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进行的。

答:此命题正确。

十六条源于九条,又是对九条的扩展,九条或十六条阐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贯通三大领域的概括则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角度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性。

3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构成科学体系。 答:此命题不正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325、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答:此命题正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我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3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答:此命题不正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双重主题。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研究探讨了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是不可分离的。

(3)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探索,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和创新,同时也研究了执政的共产党的建设和领导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21世纪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同时,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

327、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勇于实践。

答:此命题正确。实事求是就是要把握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此,认识主体必须通过实践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运用理性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源泉,更没有检验自身真理性的标准,实事求是就会落空。

328、“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三个代表”标准完全不同。

答:此命题不正确。因为:

(1)这两个标准都是检验我们党及其路线方针政策的,不同的只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检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未检验主体本身。“三个代表”标准联系主体的行为对主体作出判断和鉴定。

(2)“三个代表”标准包含“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蕴含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蕴含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蕴含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29、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着重阐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包括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他所强调的是防范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又一本质要求。

答:此命题正确。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点要解决的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阐述社会主义应该快速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不是穷而是富、允许部分人和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到了90年代,鉴于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的情况,邓小平认为,要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认识要逐步解决先富帮未富、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帮助后发展地区、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合适的。

330、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难以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答:此观点错误。

任何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所有社会形态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最终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本质在于它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能通过改革,冲破生产关系某些体制环节的束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生产力更好地向前发展。因此,只要联系社会主义制度及体制改革,就不难理解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根据。

33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说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关系。

答:此观点错误。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消灭剥削与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之所以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因为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能提供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便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也不可能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在生产关系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建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得以实现的制度前提,因此,要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要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也只有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才能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332、政治和经济的协调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该命题不对。

(1)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性是主要的,不适应性是次要的,是制度上的适应与体制上的不适应,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僵化的经济体制的矛盾,只

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33、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再过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

答:此命题错误。

(1)我国目前还处在初步的小康,达到的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

(2)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334、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答:此命题正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将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也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战略提到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335、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答:此命题错误。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地区发展差距问题,要看到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不可能短期内解决差距问题,但需要予以特别关注。从“九五”开始,国家已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向缩小差距的方向积极努力。要看到解决发展差距问题是个长期过程,应把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

336、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答:此命题不正确。(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2)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富裕。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3)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337、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

答:此命题不正确。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排斥计划机制的作用。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经济手段,而且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与计划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当然,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调节手段,其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338、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此命题不正确。(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0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339、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这种观点正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34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党制是指一党单独执政而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多党制是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341 、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之处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国家权力是否由人民直接行使,而在于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342、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此观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4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答:此命题错误。(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上都是一致的。

(2)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从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和成果的角度提出的,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而文化建设则主要是从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布局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是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建设而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一致的。

(3)从仅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344、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答:此命题正确。物质文(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明是基础和前提,决定和制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而政治文明既以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基础,又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法律、公民政治思想、政治素质及政治心理方面的保障;精神文明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反过来对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起促进作用。

345、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应以全体劳动者为基础,叫“全民党”或“人民党”。 答:此观点不正确。(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广大人民的利益。(3)虽然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但这不等于工人阶级也跟着消亡了。只要国际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国内还存在阶级斗争,只要社会主义根本目标未完全实现,就表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没有完成,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成。(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联系,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工人阶级仍是我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

346、现在是科教兴国时代,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因而党应以知识分子为基础。

答:此观点不正确。(1)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知识分子也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在与工人阶级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

(2)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因此,决不能把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割裂开来,也不能把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对立起来。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的人数显著增加,这并没有也根本不会改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

347、民主集中制比西方民主制度有着合理性和高效率的优点。

答:此观点正确。(1)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合理最便利的制度。(2)民主集中制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具

篇三:三个代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联系当前实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加深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的本质概括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着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但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呢?直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才使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那时,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本质地说,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重新工作之后,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直到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概念之后,才使人们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观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本质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新的飞跃,认识到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本质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可以从它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关系来看。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关系来看,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条基本经验,江泽民同志说,“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江泽民同志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三个代表’”。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们党的性质的关系来看,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系来看,江泽民同志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是多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最本质的概括,归结到一点,就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发展新突破

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就是说,它既和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什么?继承它的科学体系,继承这个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核心,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社会文化、人民群众。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社会历史就是“人民群众 ”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反映的就是这种唯物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就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来的历史,有几次大的发展。一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从无到有。一次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从而产生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次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解决,从而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时代特点以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就新在它集中揭示了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党的先进性做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概括,从根本上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要大历史课题。现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面对这样的时代特点,如何保持党的性质不变并站在时代的前列?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就新在它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怎么适应它的规律?过去人们认识得不很透彻,特别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认为必须 “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江泽民同志深化这种认识,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顺应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认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尊重历史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和党的任务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从而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

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两个统一”的思想,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强调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从江泽民同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意义的定位非常明确:“三个代表 ”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是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事业就是国家的事业,表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是执政党,这是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点。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加强。党的建设离不开党的中心任务,要在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过程中来加强党的建设。党在执政条件下,中心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党,加强党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全面的指导作用,取决于它是一个完整的新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仅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几个论断,也不仅仅是这几个论断的简单相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伟大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统一,它既是理论的创新,又是实践的总结。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结晶。这种理论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又要落实到更好地指导实践上来,落实到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提出的,是围绕当代中国实践展开的,是回答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强调,看一个党是不是先进,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三个代表” ,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精髓、主题、纲领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与这个主题相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只有使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才能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是执政党,手中有权。权力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又可能使党脱离群众。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这个道理,应该在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深深扎根。执政为民,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树立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必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统一,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体现了精髓、主题、纲领的统一,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自觉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样,我们的党和国家必将建设得越来越好,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