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诗句 > 列表页

云开雾散,诗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1  分类: 诗句 手机版

篇一:高三古诗词复习资料

高三古诗词复习资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注解】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②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③估客:商人。舟人:船夫。夜语:晚上说话。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⑤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征战:指安史之乱。江:指长江。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题解]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 “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译诗]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第二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情景,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诗人简笔勾勒出船舱中的所见所闻: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眠。反衬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小题1】身世飘零之感。诗人飘零于江湘之间,两鬓如霜,恰又逢上这肃杀的秋天,愁绪倍增。彻骨的思乡之情。诗人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向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国恨家愁(忧国情怀)。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消失了。但战火未熄,所到之处战云密布。这两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韵义】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

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

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

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

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评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

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

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

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

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

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回京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注释】:

①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产于广东、广西等省。

②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

③这句说:南方的二月,本应是春光正浓的时节,可是现在却象秋天一样,使我感到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滋味。

④这两句是进一步补充阐述上两句的意思。

【作者小传】: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他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

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肃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1分)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1分)

(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2分)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4、把“回头烟柳渐重重”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5、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4. 不好(1分)“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表示的是结果;(2分)而“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有了层次感,更能体现一个动态的离别过程,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以及愈来愈深的离愁。(2分)

15.“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2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分)“淡云孤雁远”“残灯孤枕梦”表现出孤寂凄凉的伤感之情,(2分)

【注

云开雾散 诗句

释】

①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飘浮无定之

意。

【评解】

黄昏送别,孤帆远征。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

淮月朦胧。晨风轻浪,离愁更浓。

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风格柔丽,抒情宛转。语言美,意境尤美。

【集评】

沈雄《古今词话》:《尊前集》有徐昌图《临江仙》、《河传》二首,俱唐音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写江行夜泊之景。“暮天”二句晚霞如绮,远雁一

绳。“轻浪”二句风起深宵,微波拍舵,淰淰有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相见客

中情味也。昌图爵里无考,选词家有列入唐词末者。

《柳塘词话》卷二沈雄云:有以徐昌图之《临江仙》为仙侣,而牛希济之《临江仙》

为南吕者,其宫调自别,亦可也。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①本许写于诗人谪官期间。②棋罢:《述异记》中有个故事说王质进山采樵观二童下棋,等下完一局棋,见斧柄已烂,回到村中,没人认识他了,一问才知道人间已过了几百年。

【试题】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本诗句句写梦,句句含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借梦中之景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3)前两句点写秋色静夜的梦境,营造一种缥缈凄迷的氛围,表达诗人仕途失意的凄凉;第三句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第四句写梦中醉酒之景,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无奈之情。全诗借(梦)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客居思家的情感。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在滁州做太守时,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他不但诗、词、文都擅长,还有史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他的《六一诗话》是第一部以诗话的方式论诗之作。

【译文】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鉴赏】

《梦中作》这首诗写的是“梦境”。梦境的特征是恍惚迷离,无须明确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但作为诗,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立意、情感和审美的特征。欧阳修的这首诗还是做到了的。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四句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正是“梦中作”的特点。

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写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被贬后焦虑、失意之情;第三句写人世间容易变换,第四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在这首诗中,既有景色的凄清与绚丽,又有情感的悲伤和喜悦;既有空间的无由转移,又有时间的莫名变幻??然而在每一个情境中,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美。从奇怪的梦境之中,流露出思念亲人的情怀。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 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欧阳公表现的梦,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赏析二:

欧阳修此诗四句分叙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里光景,主题不大容易捉摸,因为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

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千山月”三字,已经空阔,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此二句意境朦胧,语言隽永,对下二句起了烘托作用。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归,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既归,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这句反映了作者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不禁油然而生,表明作者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东坡《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四句诗虽是写四个不同的意境,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暗寓作者既想超脱时空而又留恋人间的仕与隐的矛盾思想。

“诗言志”,读完全诗,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这诗在《居士集》卷十二,它前后的两首目录原注都标明为皇佑元年(1049),可能为同时所作。这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这种意在言外的手法,要仔细体察才能明其究竟。

篇二:改善心情的绝美句子 唯美而清新

唯美小清新——随时改善你的心情

1、放空的心,是最好的礼物;独走的路,是最美的风景。

2、低头不是认输,是要看清自己的路。仰头不是骄傲,是看见自己的天空。

3、凡是内心尚有需求的人,都是内在有所缺憾的人。但是内心毫无需求,却不代表内在已完美无缺,或许只是尚未经历罢了。

4、幸福,就是在平淡生活里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5、永远都不要辜负自己的心,因为它才能给你全部的爱。

6、没有人在意你的青春,也别让别人左右了你的青春 。

7、没有知识的正直软弱无能,没有正直的知识危险可怕。

8、结婚,只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这只对相爱的人有效。婚姻套不住男人,婚姻也无法给女人安全感。——赵格羽

9、挫败使人苦痛,却很少有人利用挫败的经验修补自己的生命。这份苦痛,就白白的付出了。小聪明人,往往不能快乐。大智慧人,经常笑口常开。—— 三毛

篇三: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 意象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日华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总之,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李白诗中的月亮与民间所崇拜的月神并不合拍,且李白又与月亮结下了如此不解之缘,这似乎矛盾。然我们仔细考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平遭际即可解开其中奥秘。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由于诗人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

问白是何人》中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诗人明确的以“谪仙”自称。可见,李白诗中的月亮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而是积淀了丰富民俗文化的仙界月。它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

首先,诗人把天上事人间化,借以传达诗人的喜悦、向往、追求诸般情愫。如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后,返回江陵南游岳阳时,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其中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那冉冉升起的一轮圆月,仿佛是山的“口”特地为“我”衔来,月亮已为“我”所有,那份惊喜可想而知。同是遇赦后,他还有“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为表达遇赦后的轻松与喜悦,诗人用了“得月”一词,而月亮给作者带来的当然是一个云开雾散的新天地。

李白诗中这种把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在他的诗中,月色可以“乘”、可以“赊”、可以“买”。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等。总之,正是由于他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当然,李白对月之所以如此痴迷,决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象,或在它身上积淀了更多的神话色彩。诗人在精心营造明月这一意象时,注入了多种象征或比喻的意义,并且,这种意义是丰富的、开放的、动态的,它随诗境的不同而不同。“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把酒问月》)等,在对明月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他以明月的皎洁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以对明月的向往表明他与黑暗现实的不合拍及其对现实的决绝态度。

其次,李白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一种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前月下,独酌无亲,不免使人产生踽踽凉凉之感,然天才的诗人并不心甘,高扬的主体精神刺激着他举杯邀月,视月如人。既然如此,他便可以与之进行喜怒哀乐的感情交流:“月既不解饮”、“暂伴月将影”即是诗人对月的怨责和将就。“我歌月徘徊”是诗人与月的感情交流达到了完全默契的表现。此时此刻,原本孤独的诗人已从天上人间的契合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尽管这种契合只能是暂时的,而且与严酷的现实相比,它毕竟是消极无力的:“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但诗人所追求的仍是那种永志难忘的精神契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但写冷月清辉,李白则与别的古人一样,喜欢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如他在《长相思》一诗中这样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

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上面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据记载这首诗大概创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这首诗歌是古乐府怨思二十五曲之一。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望月空叹,诗人借月言愁,道尽了自己沦落的那种无可奈何和“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仕途艰辛。李白的一生都幻想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为人直率狂放,蔑视权贵,故不未群小所容,所以他的一生却不尽人意,仕途坎坷,屡遭馋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如他在《古风》一诗中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但是,诗人那种在盛唐精神熏陶下所形成的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开放气质又使他不能在孤独的海洋中沉没,他追求解脱的方法,其方法之一即是以“谪仙”自居,与明月交游,创造出一个“人月相得”的“心理神话”,他把吟月诗这一幻想同自己主观的意念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注入了自己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

(二)进行哲学思考

唐代是一个在精神上大彻大悟的朝代,一方面,文人们尝试着从社会和人本身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对客观物象作更深刻的哲理化思考。月亮的东升西落,盈虚循环,亘亘独照便自然成了诗人进行哲学思考的载体。唐初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这样写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写的就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宇宙之间冥冥中的矛盾,永远不灭、广漠无垠的宇宙,让代代人生总感觉到自己生存的渺小和不知所措。人类不仅要在社会和生活中寻找自己人生的归宿,还要在茫茫宇宙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这种最为深刻、永恒的思考常常使人感伤和痛苦。它实际上是一种哈姆雷特式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李白作为一个一生酷爱月亮的大彻大悟的诗人,他也常把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寄于那内涵丰富的一轮明月这上。李白诗中的月亮所昭示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宇宙本源的思考:“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悠悠明月,独照万古,月亮的存在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的确是一个诱人探寻的宇宙之谜。“停杯而问”充分体现了飘逸浪漫的诗人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翩翩浮想,这是一个永恒的思考,一个永无答案的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神往与迷惑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深沉如炬的目光。有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李白和他的诗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带着一种寂寥荒远的魅力,呈现于我们的面前,可谓哲理与诗情的完美融合。

其次是对短暂与永恒的时间哲学、历史哲学的探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把酒问月》)月出于东海而消逝于西山,踪

迹实难测知,却偏能循环不已。月本无今古之分而人却有今人古人之别,自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他们如水东逝、永不复返,而所见到的明月却亘古如斯。这四句既有错综回环之美,又具互文之妙,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诗人举酒对月时的一个顿悟。

推而广之,与月亮相比,王图霸业同样是不永久的,这就是明月所昭示的历史哲学。且看《月夜金陵怀古》: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渌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台倾支鸟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月无古今之分,更不专属于一方地域。这里,诗人却偏言“金陵月”,使明月与地理结缘,给它附上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让它做历史的见证。金陵是六朝故都,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轰轰烈烈的兴亡成败的历史悲喜剧,曾经历过令人神往的王朝盛业、风月繁华。然而,“天文列宿”仍在,种种王图霸业、富贵享乐却已遗迹沦湮。诗人选择了典型的六朝遗迹的荒凉毁坏,写出了诗人与月共临金陵的所见所感。登临怀古,本是多才多情的中国古代诗人所共有的习惯,然而李白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玲珑剔透的诗心和大气磅礴的诗笔抓住了明月的恒在性和超越性,乘着这轮阅尽历史沧桑和王朝更迭的明月穿越历史,在历史哲学和时间哲学的层面上审视帝王事业的空幻感。的确,在经历翰林赐归的政治挫折之后,诗人不再雄心勃勃,也不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了,他在痛苦的反省中得到了对帝王之术和帝王之业的精神超越,作品借“金陵月”所体验到的历史废虚感,正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了他笑傲王侯、视功名富贵若云烟的精神状态,这又与上文所提到的诗人飘逸情趣的表达相一致。

(三)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描写明月,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

“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自古以来,多才、多情、多愁是紧密相联的,它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从远古的屈原宋玉到现代的徐志摩、郁达夫,都无不带上种种可名或不可名的悲愁。李白生性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理世界里,依然潜藏着浓烈的哀愁。请看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这白发居然长达“三千丈”,其愁思的沉重就可想而知了。以“白发三千丈”喻愁之深之厚,兴中有比,气魄非凡。然而,在李白诗中,“愁”的表达并不都是那么渲泄直接,大都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物象来进行渲染。他善于创造一种氛围来感染读者,让读者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和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在客观物象的选择上,诗人又把他的目光投向了月亮。一轮不变的明月,写出了诗人万种愁情:有孤独,“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有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有闺怨,“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有悲秋,“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劳劳亭歌》)??特别在有关闺怨与离愁的诗作中,月的意象尤为突出与活跃,它不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传统,

更有诗人伟大的独创。

由于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比如朋友之间的亲情,这是一种从说话中的社会关系直接产生的情感。这种关系既具备着社会性,又具备着独立性,社会性是其社会关系下个人感情的产物,独立性是在特定关系下个人的产物。李白写了许多关于朋友亲情的诗歌,他也通过咏月来表达自己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各种情感。

比如他在《江上赠窦长史》一诗中写道:“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闻道青云贵公子,锦帆游戏西江水。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相约相期何太深,焯歌摇艇月中寻。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上面这首诗可以说是李白交友诗歌作品中的佳作。“相约相期何太深,焯歌摇艇月中寻。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正如“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啊!不以荣华富贵为交友的标准。诗人流放夜郎三年,归来后他们仍然是好朋友。可是李白他们如此相交的基点是什么呢?“焯歌摇艇月中寻”是他们的同气相求,是他们的淡泊,是月亮这一优美的意象付于了他们共同的生活内涵、思想内涵和高尚的人格内涵。

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真挚的,李白对朋友的情谊是真挚,他为人豪爽坦荡,喜结交,讲义气,他以朋友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时心里非常不平静,他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这样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寄愁心与明月,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却无法与之饯行,只好异地遥寄,将自己的一颗愁心寄之与明月,伴随着朋友,以之慰籍朋友的孤寂与愁苦。

又如他在《下寻阳城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诗中表达了作者与自己朋友的心灵是共通的。

李白常常举目对月,寄托着自己的相思之情。在这里,月亮则成了他寄托友情的信使。无生命的月亮,在李白情感的浸泡下,也变得情真意切了。

但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不同之处只是亲情多了一层血缘关系。亲友,即是亲戚又是好朋友。为此,便更是无拘无束了。如他在《别中都明府兄》一诗中写道:“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绿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静夜思》是最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是他的名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虽短,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久离故乡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该诗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语言朴素无华,浅显易懂。另外,他在《赠崖侍御》:“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一诗中也以咏月表达了因失意愁苦而思念故乡亲人的那份深情。

综上,李白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仙一手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