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诗句 > 列表页

忠,,,,,议论,,,,引用诗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3  分类: 诗句 手机版

篇一: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用

高考诗歌答题技巧

了解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 起、承、转、合

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破题解答的途径

一、作者文题(作者情况、诗词题目)

二、序评注释(小序赏评、诗词注释)

三、外围知识(写作背景、相关知识)

四、意象意境(具体物象、情感意象)

五、表现方法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六、题目要求(审清题目、科学解答)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意象为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意境是空灵的,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 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

3)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4.战争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战争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5.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6.闺怨诗

1)妇女队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盼归

3)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4)对战争的厌恶

7.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

1)依依不舍

2)慰勉或告白

3)想象别后

4)祝愿

答题方法

一 、鉴赏人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

9. 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0. 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

11. 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

二、鉴赏事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某某指什么?某某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某某的寓意是什么?

答题步骤:

1)概括诗中所描绘诗中的主要物象

2)分析物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3)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意象: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菊花象征隐逸品格的高洁

折柳表惜别

梅花象征傲霜斗雪、坚强纯洁的精神

松树象征坚贞高洁。

竹象征正直谦虚的胸怀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

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

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

落叶代表悲秋、失意

落花流水象征韶华易逝、美人迟暮

闻雁叫而思归

望月怀远(思人、感慨人生)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鹿车:归隐山林

草木茂盛:表现荒凉、凄冷,以茂盛来反衬之,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漏声:时间短暂

渔樵:隐士归隐山林

落叶落木: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岁月的衰老。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猿猴:哀伤 凄厉 沙鸥:飘零 伤感

玉:高洁、脱俗

沧州:隐居。蝉:高洁 寒蝉:凄凉。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 春雨是清新,凉爽的,让人感受到自然人生美好的一面 . 秋天的雨是冰冷的,是绵延不绝的,让人体会到悲凉,愁苦,冷清

二、鉴赏意境型(或景物形象)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用意境词: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比另外某字)好在哪里?

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A、首先表明看法;

B、用一两句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C、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D、适当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公式:⑴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应关注词语的不同词性)

2.鉴赏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本诗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找出来并分析它的作用。

解题方法:该词对突出主旨有什么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公式:对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作用

四、鉴赏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准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怎样的主旨。

公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象征、对照、铺垫、总起、白描、虚写与实写、直说与用典、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细节描写、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铺陈渲染、用典、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即事抒怀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夸张、拟人 双关、比兴、用典、通感等。

表达方式:抒情、议论、叙述、描写、说明等。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柳咏《雨霖铃》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是实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虚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用典作用:言简义丰

反复作用:强化情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

排比作用:增强语势,节奏美和韵律美,使感情抒发强烈

篇二:用灵动的哲思引发议论

议论文思维训练:用灵动的哲思生发议论

[方法点拨]

1、切中肯綮

肯綮是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位。运用这种技巧,要求作者对所写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进而把握该事物的本质与核心,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示例:今天,国门敞开了,华夏民族昂首阔步于世界之林。可是,我们却发展我们常常以一步之差落后于人。陶瓷是中华之瑰宝,却无法走向世界,日本人在茶杯上作了一个小小的改进,让它更适合高鼻子的白种人,就使他们的茶杯远销世界各地。动漫,不是日本首创,却成为其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二大热点,中国少年的钞票源源不断地输出,才又让中国震惊。日本人并不比我们聪明,但他们的精明和细致,却往往在最后成为胜利的砝码。面对这样的镜子,不免让人感慨良多。(《镜中日本》湖北优秀卷,话题为:买镜)

评点:作者由话题联想到的竟然是: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我泱泱中华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新奇的视角,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既体现了作乾的真知灼见,又体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

2、辩证剖析

一分为二地、多角度地看问题,可以避免思维偏差。

示例:有时盲目自信或太多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很容易遭受失败的。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的例子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正是因为他们过于不相信自己,认为别人比自己好,失去自己的主见而导致失败;相反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就是由于过度相信自己的而在比赛中输给了乌龟。所以,相信自己要适度,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多加考虑,不要顾此失彼,只有二者统筹兼顾,才能成功。(安徽省高考优秀卷《相信自己≠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点:作者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寻觅到“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辩证统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使文章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3、触类旁通

要使文章肯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就要善于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事、物进行独具慧眼的观察、分析和综合,从中发现事物运动、发展和就化的规律,提示其本质,并巧妙地把它与要阐明的事理进行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触类旁通,进而凝练为一种隽永的哲理,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示例:怎样才能煮好一壶上乘的咖啡呢?首先你要有一包上好的咖啡粉,就像我们做人,不论你包装得多么花哨,你骨子里首先得称得上是精品;否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枉然。坚持自我的价值吧。然后要用热水使咖啡变成液体,这样咖啡的香甜才能得以散发。这热水就是别人对你的忠告,能点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茅塞顿开。然而并非所有人提供给我的都是热水,当你抱着咖啡壶团团转的时候,有人递过来一壶水,你感激涕零地接过来,冲好,你这才发现水是温的,白白浪费了你上乘的咖啡粉。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有区别地对待他人给我们的建议和忠告。最后还要加点糖,至于加两块还是加三块,面对旁人的指指点点,你应自信而从容地加两块,因为这最适合你的口味。(安徽省高考优秀作文《煮咖啡》,话题同上。)

点评:此生巧妙地以日常生活常见的“煮咖啡”进行类比——以选取“上好咖啡粉”比作“坚持自我的价值”,以“热水”、“温水”比作性质有别、作用迥异的“别人的意义”,最后又以“自信而从容地”加糖,点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应该“相信自己”,从而把例题所包含的关系和相关的道理阐发得生动形象。

4、逆向求思

顺向思维能顺理成章,逆向思维则往往独抒新见,出奇制胜。在作文中,要善于于逆向求思,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和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或观点提出质疑,力破陈规,提倡思想解放,这样的文章才会有可贵的思辨价值。

示例: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被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作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你要宽容对手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物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包容是阳光》北京优秀卷)

评点:狼羊之间、两虎之间“共斗”反而产生“共生效应”,在这里,作者从这一自然的哲理进而推演到社会的哲理:对手的“对手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清醒、强大。这种反弹琵琶、逆向求思的写法,这种新颖独到的见解,使文章迸发出了发人深思的智慧火花。

5、理性发挥

写作时,作者就某一问题充分展开联想,进行理性方面的借题发挥,把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出来,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文章蕴含新意妙趣横生。

示例:往事越千年,你我已无法去改变,而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珍现出的坦然亦值得慰藉心灵。那扇着扇子赶着蚊蝇的小贩与同行的调侃,那满手油污的修自行车师傅送给顾客的问候微笔,那清晨骑着自行车送牛奶的人口传出有力的哨声……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温暖,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多少的不堪重负,又会遭遇多少挫折与痛苦。但是他们依旧奋然前行,像悬崖边的树告诉你我,这职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可以在挫折与痛苦中生得如此坚强美丽。(北京优秀卷《一蓑风雨任平生》,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评点:这段话由“往事”联想到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再由平凡的人联想到们的平凡故事,然后由平凡的故事揭示他们不平凡的生活“重负”,进而彰显他们不平凡的“坚强与美丽”。这种辩证的理性发挥,把“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主旨揭示得生动形象,开成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理性氛围。

6、点化诗句

诗句流行广远,已被公众接受,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但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能换一个角度或从另一个方向进行点改造,翻出新意,必然会使读者在思索中得到更深启迪。

示例: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热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之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评点:这段话巧妙地点化了辛弃疾的词和陶渊明的诗,尤其是“独上高楼”一句,从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诗句中化用而来,原状意写离愁别绪,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写辛弃疾“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自守护着高洁的精神家园,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让人回味无穷。

7、叙议结合要做到条理清楚,事理交融,前后照应。

下面三段用例都存在问题。

例一: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蝇头小利,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对方,却失去了整个世界。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毛泽东放弃去法

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

评点:这段话内容丰富,事例典型,本可以成就精彩的文段,但是它存在一个至命的硬伤,就是条理不清,到底是看我们自己还是看前人,段意模糊。如果将其顺序调一下,加进一些衔接语,也就条理清楚,逻辑分明,观点鲜明了。

修改:中国历史上不乏懂得放弃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了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会不会感到汗颜呢?

例二:风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翻开历史的画卷,有许多人向我们诠释了风度的不同内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度,成就了他不朽的一生;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风度,赢得了“贞观之治”;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风度,为世人所景仰;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度,更是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虽然他们展示的风度各不相同,但都是值得赞扬与推崇的。

评点:作者在段首指出,“风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造成的影响也有好也有坏”,下面却没有从反面举例,段末的小结也只涉及了一面,与段首的阐述没能形成呼应之势。最简单的改法就是将段首的第一句话删去。当然也可增加反面事例,并从正反两方面作结,达到叙议照应、论述全面、逻辑严密的效果。

例三: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

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橘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争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含泪挥手的那一刻……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面对离别,许多人已走出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已走出了郑谷“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惆怅,于是我们便有了观望世界的心,便有了走向世界的脚步。

评点:第二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能说不美,但没有围绕这一段的叙事展开,叙议明显不搭配,再美也只能割舍了。我们可试着联系所叙场景展开议论:

修改:我无法忘记这些场景: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蹒跚地爬上月台,只为给儿子买橘子的朴实的情景;老百姓目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去看病时默默地祝福的画面;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赴远方时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争扯去的镜头;偶遇的朋友之间含泪挥手的那一刻……

这一幅幅告别的画面,一个个离别的场景,无不展示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真诚、那份美好。我相信,这份真诚与美好,将化作浓绿的春草,绵延在每个人的心头……

修改后的文字,紧扣第一段所叙的场景展开议论,叙议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现场作文]

1、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但很长时间封德彝都没有找到贤能的人,并且说:“不是没有尽心寻找有才能的人,而是社会上没有能力奇特的人。”唐太宗说:“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物一样,各取他们所长。古代作到天下太平的帝王,没有一个是从别人的朝代

借用人才的。”

如果将话题确定为“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看清自己的缺点”,你可以由此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请确定一个观点,写一段话用事例论述之。

2、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的明媚与灿烂;拒绝阴影,只会是阴天,不会有阳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想要阳光,拒绝见阴影,这显然是难以办到的。由此,你悟出一个什么道理,请运用事例写一段话论述你的观点。

3、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事惹上关系。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美文赏读]

勒着青滕成长

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跳跃,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这样茁壮地成长?走过了,我看到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在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于地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原来是生命的支柱;原以为那是瓜们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常常会反感于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以为它们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然而,离开它们,生活真是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果真如此,我们很容易从放松滑向放纵,最初的欣喜将会被随着岁月而渐次累积的茫然所取代。徘徊于人生的岔道路口时,我们仍然希望找回曾经的那些规矩和原则。如果不顾那些规矩和原则,扭曲自己的人生,就不是自己的善待。

瓜果尚且知道为了成长宁愿被青藤勒住,那我们这些自命有超群智慧的人类又该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简单地抛却原则,而应适当地坚持原则,寻找一些能有助于自身成长的“青藤”能让我们在面临种种不良诱惑时,及时地悬崖勒马;能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能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仍然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些“青藤”,可以是你的处世原则,可以是你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可以是你不懈追求的理想……

当然,被“青藤”勒住,难免会不舒服,不自在,有时甚至会感到伤痛,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为了成长,付了这些代价又何妨呢?毕竟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

我走向瓜藤边。从松软的泥土中拾起那依旧水灵却失去生命光泽的黄瓜,不觉间竟有些为自己顿悟而欣喜。

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决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忆,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

评:本文以小见大,由物及人,由物及理,充满哲思。作者抓住夏天黄瓜勒着青藤成长这一常人不注意的自然现象,由黄瓜勒着青藤才能茁壮成长的现象联想到人的成长,联想到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如青藤一样的规矩、原则。文章比喻说理,形象而生动,浅显而深刻。

篇三:古诗词

文有诗书气自华

【学习目标】

学习和掌握古诗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入作文。

【学习重点】

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一、“文有诗书气自华”什么意思?

语出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二、导语: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

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诗词文是相通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而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三、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法

1、语录式——摘录

放在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一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

? 2、引号式——套用

? 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

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

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

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3、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

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如: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有人的刹那间。

前一个化用是完全的诗句的连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后一个化用是将诗句的亮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

小结:

? 1、语录式——摘录

? 2、引号式——套用

? 3、变化式——化用

四、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形式

? 以诗句为题, 画龙点睛

? 以诗句开篇, 先声夺人

? 以诗句为料, 别致传神

? 以诗句煞尾, 强化主题

1、以诗句为题, 画龙点睛

? “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 )等。

再如: “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2、以诗句开篇, 先声夺人

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你要是把古诗放在开头,利用它的结构鲜明,来引导全文,这样便起了一个“群龙之首”的作用,

(1)《寻找快乐,精彩人生》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3)《生命的色彩》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3、以诗句为料, 别致传神

以名句开篇, 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 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 含蓄隽永, 别致传神, 虽不是主要材料, 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今年花胜去年红》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人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2)《不要轻易说“不”》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3)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4) 《追寻自己的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找到了一种豪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找到了一种回首;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找到了

一种静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找到了一种壮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找到了一种朴素。

(5) 《责任的呼唤》

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我领略了孟子的发奋;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我理解了责任的深沉。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我明白了子女对父母的拳拳之心。从鲁迅的一张小照中,我懂的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博大胸襟。

这几段文字,均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就是因为作者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如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荡神驰。

忠     议论    引用诗句

也使作者的思想渗入了一些古典情节,变的越发厚重。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这几篇文章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4、以诗句煞尾, 强化主题

结尾的方法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以名句结尾,更能达到强化主题的效果。

(1)《一双童鞋》的结尾: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考生引用李白的诗和曾国藩自己的诗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观点,也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

(3)《驿路梨花》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