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诗句 > 列表页

工笔手法诗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3  分类: 诗句 手机版

篇一:诗词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动静、浓淡、雅俗、巧拙、曲直、隐现、离合。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现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篇二:古诗词的十大技法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

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现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辨析概念, 表达技巧不再混淆

很多资料都给同学们梳理完了各种表达技巧,很多同学认真自学后表示表达技巧终于清清楚楚,了然于心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被其中一些手法和概念弄懵了,比如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等等,表示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虽然,精龄老师强调过,我们不做诗词理论的研究,不需要过多纠结于一些技巧的概念、界限等内容,只要能判断和分析出诗中所运用的手法即可。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更准确地判断手法,精龄老师今天还是决定拿出一节课,和大家一起辨析几组疑问比较多的概念,也作为一次集体答疑。

1.表达方式 VS 修辞手法 VS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表达对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表达效果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修饰而言的。

(3)表现手法:广义上也叫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的修饰效果。表现手法VS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段的表达效果,但表现

手法侧重于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修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则是侧重文章中具体某个句子或句群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上修饰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通篇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形成明显的效应,那它也可视为表现手法;用典是一种表现手法,但它如果只出现在具体某一句中,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2.托物言志 VS 借景抒情(1)借景抒情,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表现的是情绪、感受。而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感受并不是一种思想、哲理。(2)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描写具体某一种物品来表明心志,是一种人生的志向、人生感悟、思想哲理等。判断下面诗句属于那种抒情方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借景抒情)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托物言志) 对比 VS 衬托

对比:郭敬明和姚明站在一起

衬托:郭敬明站在篮球架边上(ps:纯属举例,无人生攻击之意)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更鲜明强烈地突出双方的差异(姚明很高,郭敬明很矮,他们两人身高差距大),是同类比较,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地位平等(姚明、郭敬明地位平等)。

衬托:是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来陪衬要表现的事物,不同类比较,双方有主次之分(用篮球架来陪衬郭敬明,郭敬明是主要描述对象,篮球架是次要的陪衬。)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衬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贫富对比,突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贫富之间没有主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鸟鸣的声音清晰可闻,正是这些声音更衬托出来山林的幽静。(主要是为了写山林幽静)。

4.渲染 VS 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中以“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正面渲染出春花的繁密茂盛: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写事物本身,只写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物的目的。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全诗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烘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情感。我们在表达时,常常会说“诗歌渲染烘托了??”说明渲染和烘托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虽然结合紧密,但是我们在语言组织上还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如杜甫《秋兴八首(其

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5.衬托 VS 烘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并不直接写出要表达的事物,是一种暗示比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要烘托的忧国伤时的情感诗人在诗中并未直接提及。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比如我们是说用篮球架的高衬托郭敬明的矮,篮球架和郭敬明两者都同时出现。

篇三:诗词鉴赏手法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结构章法

表现技巧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技巧

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衬托、对比、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象征、

用典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描写手法

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上文画线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这句诗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 工笔手法

即对细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

景和情的关系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情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留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的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饮着清露,唱出婉转的歌声,不用借助秋风,就能传播很远。它象征着立身高洁的人,不用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表达出诗人对内在品格的热烈赞颂和高度自信。

——托物言志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用典抒情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

1.比喻 突出事物特征,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凉月如眉挂柳湾”: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日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越中山色镜中看”: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也衬托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情趣。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

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写愁情?

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

3.双关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西洲曲【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无题【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掳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对比 把相对相反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双方特点更加鲜明。

陶 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运用对比的的方法,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极端

的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使用反问句式,直抒傲岸不屈的人格操守,情感激越强烈。

10.通感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融起来.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中写听笛,用什么手法写的?请具体分析。

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

? 客思【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

?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

?惊觉眠童与宿禽。

本诗写法独特。首句用通感修辞写所闻。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用视觉形象的“针”来描述,突出声声鸣叫给自己内心带来的刺痛之觉,从而突出了客思之痛,可谓婉曲而深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和仰慕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借刘义隆的失败教训批评南宋当政者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2、借代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此句之

本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春光易逝的感伤之情和青春将逝的烦恼与苦闷,通过暮春雨后的景物变化表现了出来,生动形象,新鲜奇特。

欲抑先扬

李商隐《贾生》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次句紧承首句,以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景具体展示其不知愁为何物。第三句陡然转折,以路边柳色引发愁思,乃至自然逼出第四句的“闺怨”,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

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 ①你读出了什么呢?

? ②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①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表达方式:描写——衬托、动静、色彩、

抒情——(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工笔手法诗句)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表达技巧:联想想象 象征 铺垫 衬托

结构章法:曲笔入题卒章显志 一唱三叹

首尾照应 以景结情

练 习 巩 固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