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下一句 > 列表页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下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4  分类: 下一句 手机版

篇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何为慈悲心食肉

济公大师示现,也曾留下饮酒食肉的事迹,可是他非一般人可比,无量劫来,济公累世修行,功德无量,佛法无边,更有一颗慈悲无量的心。济公饮酒食肉只不过是掩眼法,并非真正的以食肉饮酒为生,济公大师示现时曾说:“酒入五中成甘露,岂像凡夫穿肠毒。若有我本事,随便可食肉”。济公曾施法力酒醉之中,口中喷酒如泉,隔空救火,大火即灭。将食的肉吐出,畜即复生,他有大本领,有落地狱的精神,不怕苦报,承担难甚艰巨,欲勇往直前,毫无怯退。济公大师发愿不断投生世间,接受由众生所转的孽力苦报,受尽千磨万考。一生又一生,以了结一切因果,出生入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体现。如果你有济公的本领与慈悲心,真是众生之福,不妨学济公大师的行为,无此本领,切勿效仿,恐误已误人。 世人仅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不知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佛陀的教法中,臧传佛教是食肉的教派,此是特殊环境的权宜之计,西藏的地理环境处于高原,地质砂石多,天气干燥,寒冷的时间长,由于交通不便,实难将外地的食品运入,所以佛陀特发慈悲,准以食肉,不过比丘所食的肉并非真肉乃佛陀佛力所化,佛陀在楞严经告知阿难尊者,说:“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后,食肉众生,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以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

死苦海,非佛弟子。云何得出三界。”

由于地理环境,佛陀经慈悲神力化生肉食,以养修行人,此肉并无生命存在,故不存杀业因果,但时移世易,今天的交通运输大为方便,到处可买到蔬菜素食,食肉是否上合理合法,应值得深思。

现今的世界为末法期,很多前世修成魔业的人投生世间,各立门派,惑乱众生,正邪混杂,教派之间,各称自己最好。甚至说食肉也可成佛。这种惑乱人心的说法,流行广泛,故此引用佛经,请大家细心了解,修行学佛的人,应经佛理为依据,是理则进,不合理的切莫听从,修行是依理不依人,学佛才有益无害。以日常食肉为慈悲心的发动处,根本是理解的错误,对慈悲心食肉的出处及大乘佛法要义并不了解。信口而云,曲解义理,必断众生慧命,因此,奉劝大家,要慎言、慎思。

所谓慈悲心吃肉,此话不是随便说的,必有承担,要承担起杀业的果报。佛门那些大德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是理出有因,一些修行人在危急中,无法可施的,被迫食酒肉,以挽救人命。自己确要下地狱,受吃肉的果报。这是在无可选择之下的大乘菩萨舍己的精神,非有大悲心,大修行不易做到。一般人不易承担。凡夫业力深重,易迷本性。如果你有菩萨精神,不怕落地狱受苦,遇到危急,无可选择,一样可经舍已救人。明朝时期曾有修行人食肉饮酒求救人命的故事。

明朝末年,张献忠做乱,山贼横行,到处杀掠,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在四川峨眉山的地方,山贼劫掠,有一群百姓慌乱中逃入山中一寺院内,寺中的住持慈悲为怀,收容难民。谁知

山贼追至寺内,劫财杀人,该住持认识山贼,恳求不要伤害百姓,无论什么条件,只要做得到,住持都原承担,但求放过这些百姓。山贼曾受过住持的恩,不好意思一口拒绝,于是想出个鬼主意,好让住持知难而退。于是山贼拿出一些酒肉对住持说:“和尚,我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吃了这些酒肉,我就放过这些人,决不失言。”众人哗然!此计甚绝!修行人饮酒食肉,开斋破戒,将必打入畜道及饿鬼,受无量苦。只见住持拿起酒杯,气定神闲地说:“我以酒代茶,各位饮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块肉说:“我以此肉作菜。请。”说完一吃而尽。面不改容。山贼为之一惊,只是有言在先,只好放过所有的人。

此住持于险境,别无选择,唯有牺牲舍却道程,为救人而开斋破戒,不惧落入恶道受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正是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此住持可谓真正的慈悲心食肉。

篇二:济公“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历史真相

济公“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历史真相

现在许多人喜欢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和尚的这句话往往被他们拿来当挡箭牌,成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铁证”。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关于这方面也有诸多教言,劝诫后学者万万不可随学,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其实也有来历: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见禅师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开酒肉

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此外,明朝还有另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逃到寺庙里的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当时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过那些人。于是他气定神闲地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贼见了为之一惊,鉴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见,为了饶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汉地有些大德的传记中也有,但这不是普遍的行为。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并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这些高深之举。藏传佛教对戒律的重视程度,来藏地求法的人应该知道,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许做超凡的行为。若是极个别人做了,也许他确实有这种境界,也许没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则明明什么境界都没有却装模作样、无恶不作,这肯定不合理。

篇三:不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下一句

知道的经典名句

1、父母在,不远游。下半句是 ―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不能离开父母。

2、―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大概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个二逼傻逼脑残呀!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人们普遍理解作为儿女,要为家族续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错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种之说,但孟子说过有五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一舜出家在外,二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古有以帝王为父母一说,三舜的父亲对他很暴力,即使这样他还是很孝顺。所以君子们都认为一样)。和生孩子续香火没一毛钱关系 。

5、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关键是后面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6、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7、《周易?乾卦》:群龙无首,吉。

呵呵,这与现在所用的完全相反了。

8、「人是生而自由的」,下一句是:「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再下一句是:「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9、你办事,我放心——-有事找江青同志商量。

10、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两遍就赶紧去做,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你墨迹你妹啊!

1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2、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1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1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意是:江湖的水都干了,鱼儿都困在地面上,很亲切的用口水互相滋润,显的仁慈义气,这倒不如江湖水满时,大家优游自在,不相照顾的好。

对我们的启发是: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15、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拿破仑

16、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阳平),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 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改进提升自身不足),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

哎!曾经那么有力的借口,原来都 TM 是在说错话,捂脸中!!!

1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