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列表页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研究计划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8  分类: 研究报告 手机版

篇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策略的探究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策略的探究

创设良好的体验氛围与体验机会,让学生在良好的体验环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形式多样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会学习数学方法,而且可以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此,通过对一些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与总结归纳,认为开展体验式学习可运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1.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前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要使数学知识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我们应当善于发现“数学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数学中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例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将学生身边的物品作为商品,印制一些卡片代替货币,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课后又安排了生活实践活动“我帮妈妈买东西”,让学生回到家中帮助家长买一些物HP,通过在真实的生f舌经历,体验了解人民币的用途、种类,在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学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月_,生活中许多常识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充分地借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整合,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似曾相识的问题情境,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过程,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二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教学时,我采用课件展示出学校附近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r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由于学习情境的创设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重现,充满生活味,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而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圆的面积”练习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哮A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羊最多能走多远?生2:羊走一圈有多远?生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在厂匕动活泼的情境之中,少月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再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学习l一护,我首先播放了课前在超市录下的一纠.资

料:“余川啤洒”、“河套老窖”、“奶酒”“葡萄酒”的酒精度,让学生汇报“你从这段录像中能获得哪些信目、‘了”,然后让学生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原因是于「么?”展开小组讨沦,又以“你认为喝哪不,卜酒比较好?”为话题展开交流,得到·个初步的印象:白一分率是一种物质石_一整体中含量的多少,最后总结出百分数概念。案例中通过现实的兰卜i舌,引导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闲聊”之咋,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建构过程。

实践证明:教学中学习情境}lJ设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相似度越高,学生思维被问题激活程度就越好,学生兴趣也就越高,更愿意自觉接纳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更能一让学‘L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真正被激发。而目_,通过这种’、耸习方式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刁.更有可能被学生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验证数学。

二、创设游戏情境进行教学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以直观的、趣味性强的游戏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通过这样寓教于乐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可以加深学生过程中学生体验的效率,使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在低年级计算练习中采用“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我出示一些写有各种算式的信件卡片交给学生,在讲台上放若干个写有答案的信箱。让学生扮演邮递员,边唱“我是快乐的邮递员”边把算式信件投入相应的答案信箱,然后由台下“观众”判断邮递员工作是否合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享受计算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计算技能。

又有在练习20以内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字卡片游戏:每一种练习加法:给两个学习分别发写有2至9数字的9张卡片玩游戏。游戏规则:甲、乙两同时从各自卡片中抽出一张,看谁选算出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抢说两张卡的数之和而且_正确者,赢得这两张卡。手中卡片多者就是赢家。第二种游戏减法:用写有2至9和11至18的两套数字卡玩。规则和加法类似,每人一套卡,同时抽出一张,抢说两张卡上的数之差,且答案正确者赢得这两张卡。谁手里的卡片多,谁就是赢家。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还有在教学“游戏公平”的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游戏情境:甲乙用瓶盖打赌,掷出)阪盖后,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__匕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经常有继续败北的无奈和沮一丧,学生真切体会到这个游戏是公平的。从而在欢快的游戏中引导学生就切实体验到概率的含义。

再有在练习加减法口算时的开火车游戏。让学生开火乍,一人说一个题。每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编匕号:从1号到6号。一个小组就是一列小火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开得又对又快的小组,就奖励整个小组600分。开得对但速度慢的小组,奖励300分。评出冠军组、亚军组和季军组。比完再练,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小组比赛。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在游戏中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在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

布卢姆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一只要给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才,,LN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发的与主动的求知欲,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因此,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条件,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营造能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还提供一个能够具有仓1]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中获得探究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圆}!勺认识”一课时,我没计的问题是:44 1有芍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片刻之后,思想活跃的有学生马卜提出:“如果车轮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的,女日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呢?”这位学生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探其究竟的导火索,之后就有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理解了圆、圆砂L,, t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例如,在教学“年、月、卜}”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老师这儿有个侦探,}次事,想听吗?i事发生在2009年3少1 7日,有一个罪犯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训,关难一备出关,尽管犯罪他经过精J自的整容,但仍然没有逃过边检人员的慧眼,被一眼识破,将他打1留c你们知道边检人员从哪组发J见他的破绽的吗?学生热情高涨进行了各种猜测。“冈}{刚大家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通过今大的学习,你也能做到的”此时,老师这一句话带给学生急于破解迷1T的体验,71几始了对课fY l勺容的积极探索。(2009年是乎年,没有2月29日这天,犯罪持有的是一张假的边境通行证)。 又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以“拍球比赛”的游戏比赛开始,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1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老师将成绩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老师让同学口算出每队的总成绩。并宣布了多的一方胜利。”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也拍了5秒种,并给乙队拍球数增加12个,之后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无语。老师等一会儿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甲队一个同学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你们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老师问到:“既然人数不同,用比成绩的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你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体验到了“平均数”的内涵,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即要关注学生的己有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对现实世界理解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创设数学情境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通过已有的认知能力,在教师引导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

总之,学生对体验的情境越是感到乐趣,通过这种体验掌握得知识越牢靠,这种体验的效果就越明显与真实。尤其是在与学生曾经经历过或有过困惑和内心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学生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体验。

4.2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合作能力。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比学生在充分地动手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一扫通过,亲

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儿次。(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观察圆片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1:折痕相交于一点,交点在圆的正中心。

生2:每条折痕都一样长,而且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勺两部分。??

师:同学们的发现都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这个叫做圆心,用字母“0”表示。

师:圆心把每条折痕都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测的,能验证一下吗? 同学们拿出尺子量出并记下所量的长度,汇报结果如下: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讨论,猜测:圆上圆上任取一点,至圆心距离相同。

师:多量几次,圆上任意点到圆心的的长度,并记下所量的长度。

学生动手操后,汇报一量的数据:

生1: 2. 3厘米2. 3厘米2. 3厘米2. 3厘米2. 3厘米。

生2: 2. 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

生3: 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石厘米2.5厘米。

生4: 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存在什么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距离都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_!二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引出圆的半径的定义及字母表示。

师:观察并交流一斤,在同一个圆中半径有多少条?它仃〕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讨论后总结: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汗一确。??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亲身的体验中经历了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在自主探究知识的体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有,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两个钟的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小组内讨沦后汇报如下: 第四章小学数学教学体验式学习策略的研究

学生1:都有两根可以动的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

学生2:有1至1 2,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观察一下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有手比划比划?(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

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通过对钟表的亲密接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体验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对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6个三角形学具中,随意取出其中的两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通过分组讨论后,依据实验结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变知识的接受为知识的探究,充分让学生经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议一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积极参与认知、真心流畅地表达感情,可以产生深层次思维活动,使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得积极主动有效的成长经历。

4.3数学交流—实现体验与合作的整合

教学中学生之问经历充分的互动与交流能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增强学生间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一导学生在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要引导学生分亨彼此的经验和思想结果,体验合作的快乐。

例如:在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教学安排中有学生对物体的测量。如测量自己一步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这些活动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活动,将学生放在实际生活的测量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和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合作中小组中每一名成员都有分工,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有的测量,有的记录,遇到困难可以互相讨论解决或请老师给以指导。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但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物体的测量方法,同时也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千克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课前我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要从家中那来一些物品如:秤、鸡蛋、苹果、袋装的糖盐等物品。课堂上在教师讲解了秤的使用及如何使用秤测量1千克的物品后,让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称出1千克的苹果、鸡蛋、糖、盐,再互相用手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并记录下1千克不同物品的数量。这样充分的放手,全班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他们有的称、有的看、有的数、有的记录、有的掂。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成了主人,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都在尝试、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概念形成的过程获得了知识,而且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在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养成了合作的品质。

又如:在学习"2一5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会看图去列乘法算式,并能讲出乘法的意义和初步理解口诀的来源,在教学后面几句口诀的推导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总结出乘法口诀。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填空练习,引导他们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是()个()连加

乘法算式:()x〔)=(),乘法口一诀是:()

这样通过组内成员在已有知识基础卜,共同推导口诀,记忆就更深刻。全目_内f=:r-位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学习伙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商讨,探究知识。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都有5个手J一旨头),来帮助自己编卜i决,不够的求助其他小朋友进行合作,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小仅自己很快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决,还亲身体验了5的乘法l:1诀的来源,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学习积极性也大在提高了。在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

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营造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数学交流,

篇二: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奉化市舒家小学 邬再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任何事情当然不可能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为什么当前小学的数学教学越来越多地提倡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掌握直接经验呢?这得从体验式学习提出的背景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今学校学习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不少教师和学习信奉“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年对二、四、五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

二年级的正确率是50.14%,四年级的正确率是40%,五年级的正确率为32%。这项调查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缺乏学生体验的现状,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笔试,弱于创新的局面。本课题的提出正是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有不尽合理、不够完善的地方,基于以下两个背景,提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想,并加强实践研究。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然而现代数学教育不仅有数学知识传递的功能同时,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活动应该是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从中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课题实验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这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

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欲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教师层面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通过立项来研究,说明这样的问题决不是一个小问题,也决不只是一、二个教师感到困惑,很有可能带有普遍性。这样,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是本课题参研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一旦研究有成果,得以推广,对于面上其他教师也有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体验式学习研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思考、分析、反思、实践、探索。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义务教学阶段整个体系构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比较省编九年义务教材和新课程的异同,比较《指导纲要》和《标准》的异同。在反思的基础上明晰思路,再实践再探索。通过研究先是实验教师,继而带动其他教师,实现教师素质的最优化。

2、学生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教师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新性地对数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在其主体层面上得到可持续全面发展。

3、理论层面

通过参研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丰富发展体验教育教学的理论,为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一条可行性的路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岳林中心小学三、五年级的各二个班为研究对象。三4、五4班为对照组,三5、五5班为实验组,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成绩如下: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基础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二)实验应用的理论。

――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在经验之塔中学生扮演参与者角色,在具体经验体验中学习;然后往上移,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实际的事物、间接的事物;最后“观察”代表事物符号。就学习理论而言,学生先要有较具体的经验(学习体验)作为基础,才能对于以抽象方式表达的事实赋予意义,也才能从抽象的教学中获益。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一理论强调学生认知与体验的紧密关系,而且把学生探索经历和得出结论的体验过程视作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并非只侧重IQ――智商。学生情感体验,亲身经历对于能否开发和培训这些智力潜能至关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分析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寻找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条件性策略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教师首先应做好以下一些前期工作,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①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②再现适合体验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人在其中的无数情境组成的,同时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各种障碍中,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正是生活的这一特性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体验式学习”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生活情境进行选择、整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形成可供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存在,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2、针对性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一年来的相关学习,结合自己的研究尝试,体验式学习应针对下面几方面进行深入

研究。

①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教室的地面。学生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尝试后,许多学生纷纷放弃了尝试,觉得用“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去测量太麻烦了,觉得有必要产生一个更大面积单位,这样“平方米”也就呼之欲出了,然后再让学生用“平方米”去测量,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平方米”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较大的物体表面应该用“平方米”这个单位比较合适。

②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王国中,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如整除与除尽;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③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的教学:

师:3740÷5÷2,你是怎样计算的?把你的几种不同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算法交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①3740÷5÷2=374 ②3740÷5÷2③3740÷5÷2

7 4 8 3 7 4 =748÷2 =3740÷(5×2)

5 3 7 4 02 7 4 8 =374 =3740÷10

3 5 6 =374

2 4 1 4

2 0 1 4

4 0 8

4 0 8

0 0

??

师:你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3900÷25÷4

反馈: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反馈时学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在展示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学习到同学们更多方法,从而能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④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统计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只要稍作挖掘,适度地加以渗透,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思想方法。

⑤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极其广泛。这不仅仅限于简单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像以往教

材中以求解为主要目的的应用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许多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⑥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3、操作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运用基本形态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操作。

以上几种操作模式,根据不同的体验内容,老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流程,当然也可以在一堂课上多次循环螺旋上升。

例如我们执教《分数的意义》就是选择第一套流程深入展开体验式学习的。

①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教师出示2

只苹果,要平均分给三个同学,求每个同学分到了几只苹果?不能整除时,那该用个什么数表示呢?

在教学时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学生乐于从事,愉快体验的问题情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发现的问题陈述清楚,进而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尝试体验,积极互动

通过用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一个三角形的折一折、画一画,明白?只有在把单位‘I’平均分的情况

下,才可能用分数表示,?并分别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一环节是体验式学习的核心部分。无论是生活情境,还是教材中提供教学情境,都为体验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先决条件。学生或以个体独立式,或以小组合作式,围绕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朝着目标迈进。

③享受体验,应用拓展

学到最后,让学生自己出示一个物体,可以是线段图,可以是正方形,可以是同样的几本练习本……,自由地说说把什么看作单位?I?,那个部分占单位?I?的几分之几?学生所说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交流体验。

这一环节既是一个部分或一堂课的结束环节,同时,也是下一阶段或下一节课同类内容的体验开始。

篇三: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奉化市舒家小学 邬再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任何事情当然不可能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为什么当前小学的数学教学越来越多地提倡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掌握直接经验呢?这得从体验式学习提出的背景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现今学校学习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社会脱节现象,不少教师和学习信奉“数学就是多做习题”观念,使“解题文化”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现实中的数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弱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年对二、四、五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

二年级的正确率是50.14%,四年级的正确率是40%,五年级的正确率为32%。这项调查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缺乏学生体验的现状,造成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笔试,弱于创新的局面。本课题的提出正是清楚地看到了传统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有不尽合理、不够完善的地方,基于以下两个背景,提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想,并加强实践研究。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然而现代数学教育不仅有数学知识传递的功能同时,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活动应该是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从中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课题实验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这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欲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教师层面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通过立项来研究,说明这样的问题决不是一个小问题,也决不只是一、二个教师感到困惑,很有可能带有普遍性。这样,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是本课题参研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一旦研究有成果,得以推广,对于面上其他教师也有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体验式学习研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思考、分析、反思、实践、探索。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理念,学习数学课程义务教学阶段整个体系构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比较省编九年义务教材和新课程的异同,比较《指导纲要》和《标准》的异同。在反思的基础上明晰思路,再实践再探索。通过研究先是实验教师,继而带动其他教师,实现教师素质的最优化。

2、学生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教师积极地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新性地对数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在其主体层面上得到可持续全面发展。

3、理论层面

通过参研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丰富发展体验教育教学的理论,为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一条可行性的路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岳林中心小学三、五年级的各二个班为研究对象。三4、五4班为对照组,三5、五5班为实验组,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成绩如下: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基础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二)实验应用的理论。

――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在经验之塔中学生扮演参与者角色,在具体经验体验中学习;然后往上移,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实际的事物、间接的事物;最后“观察”代表事物符号。就学习理论而言,学生先要有较具体的经验(学习体验)作为基础,才能对于以抽象方式表达的事实赋予意义,也才能从抽象的教学中获益。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一理论强调学生认知与体验的紧密关系,而且把学生探索经历和得出结论的体验过程视作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并非只侧重IQ――智商。学生情感体验,亲身经历对于能否开发和培训这些智力潜能至关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分析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寻找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1、条件性策略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教师首先应做好以下一些前期工作,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①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②再现适合体验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人在其中的无数情境组成的,同时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各种障碍中,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正是生活的这一特性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体验式学习”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生活情境进行选择、整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形成可供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存在,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2、针对性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一年来的相关学习,结合自己的研究尝试,体验式学习应针对下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①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教室的地面。学生花了很多的力气去尝试后,许多学生纷纷放弃了尝试,觉得用“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去测量太麻烦了,觉得有必要产生一个更大面积单位,这样“平方米”也就呼之欲出了,然后再让学生用“平方米”去测量,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平方米”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较大的物体表面应该用“平方米”这个单位比较合适。

②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王国中,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研究计划

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如整除与除尽;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③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的教学:

师:3740÷5÷2,你是怎样计算的?把你的几种不同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算法交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①3740÷5÷2=374 ②3740÷5÷2③3740÷5÷2

7 4 8 3 7 4 =748÷2 =3740÷(5×2)

5 3 7 4 02 7 4 8 =374 =3740÷10

3 5 6 =374

2 4 1 4

2 0 1 4

4 0 8

4 0 8

0 0

??

师:你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3900÷25÷4

反馈: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反馈时学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在展示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学习到同学们更多方法,从而能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④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统计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只要稍作挖掘,适度地加以渗透,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思想方法。

⑤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极其广泛。这不仅仅限于简单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像以往教材中以求解为主要目的的应用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许多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⑥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3、操作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运用基本形态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操作。

以上几种操作模式,根据不同的体验内容,老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流程,当然也可以在一堂课上多次循环螺旋上升。

例如我们执教《分数的意义》就是选择第一套流程深入展开体验式学习的。

①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教师出示2

只苹果,要平均分给三个同学,求每个同学分到了几只苹果?不能整除时,那该用个什么数表示呢?

在教学时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学生乐于从事,愉快体验的问题情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发现的问题陈述清楚,进而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尝试体验,积极互动

通过用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一个三角形的折一折、画一画,明白?只有在把单位‘I’平均分的情

况下,才可能用分数表示,?并分别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一环节是体验式学习的核心部分。无论是生活情境,还是教材中提供教学情境,都为体验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先决条件。学生或以个体独立式,或以小组合作式,围绕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朝着目标迈进。

③享受体验,应用拓展

学到最后,让学生自己出示一个物体,可以是线段图,可以是正方形,可以是同样的几本练习本……,自由地说说把什么看作单位?I?,那个部分占单位?I?的几分之几?学生所说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交流体验。

这一环节既是一个部分或一堂课的结束环节,同时,也是下一阶段或下一节课同类内容的体验开始。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课题组经过二年的实践研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对体验式学习的有更理性的认识,取得较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