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英语论文 > 列表页

呼啸山庄英语论文提纲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0  分类: 英语论文 手机版

篇一:参考文献文档

?

?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

剧命运的解析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第09期 作者:胡鸿;

? ? 和谐的建立——关于《呼啸山庄》的悲剧内涵及主题

?

?

?

?

?

?

?

?

?

?

?

?

?

?

?

?

? 《名作欣赏》 2007年18期[1] [英]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著,杨苡 译.呼啸山庄[M]. 译林出版社, 1990 [2] (英)艾·勃朗特(EmilyBronte)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1] 江银凤,黄叶青,欧阳德芳. 野性与文明的召唤——《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双重爱情观透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04) [2] 郝瑞娟,王敏琴. 双性同体的失而复得——《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形象新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3] 陈了. 论《呼啸山庄》凯瑟琳的悲剧选择[J]. 咸宁学院学报. 2007(02) [4] 彭锦花,胡大鹏. 试论《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社会必然性[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07(03)

? [5] 胡鸿.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

命运的解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09)

?

? [6] 费玉双. 解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悲剧人生四部曲[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12) [7] 陈瑛,熊欣. 《呼啸山庄》凯瑟琳人物形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下). 2008(03) 1

2 王洪宁,张晓南;《呼啸山庄》中推动情节的三个冲突[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蒲海峰,李墨;《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4年01期

3 金朝霞;由《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审美取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付强,盛丽文;希斯克利夫的人性分析——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陈和芬;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克历之间的超人间的爱[J];浙江学刊;1999年03期 张迪;《呼啸山庄》之女性书写[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

? [1] 肖晶. 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2) [2] 吴靖青. 分裂与置换——析《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8(05)

英文参考文献:

1.L.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en Bre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2.Marilyn Butler, Romantic, Rebels and Reactionaries: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ts

Background 1760-183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Nicola Diane Thompson,ed., Voctorian Woman Writers and the Woman Ques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Arlene Young, Cultur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Victorian Novel,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9.

5.Lacan, Ecrits:A selection,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 Tavistock,1977.

6.Terry Eagleton, Myth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the Brontes, Hampshire:

Macmillan,1988.

7.Marie Mulvey-Robert, ed.,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

8.Diane Long Hoeveler, Gothic Feminism: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Gender from

Charlotte Smith to the Bronte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9.Cherie D.Abbey and Janet Mullan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Vol.16, Michigan: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81.

10.Darian Leader and Judy Groves, Lacan, Icon Books Ltd., 1998.

11.Madan Sarup, Jacques Lacan, London: Harvester Wheat Sheaf, 1992.

12.J.A and Oliver Banks, Feminism and Family Planning in Victorian England,

Schocken Books, New York,1964.

13.Mary Robinson, Emily Bronte, 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7.

14.Mark Axelrod, The Poetics of Novels:Fiction and its Execution, Palgave,1998.

15.Laurence Lerner, ed., The Victorians, London:Methuen & Co.Ltd., 1978.

16.Tamise Van Pelt, The Other Side of Desire: Lacan’s Theory of the Register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

17.Time Dean, Beyond Sexual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18.Elizabeth Grosz, Jacques Lacan: a Feminist Introduc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0.

19.Richard Boothby,Death and Desire: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Lacan’s Return to

Freud, New York:Routledge,1991.

45

中文参考文献:

1.宋兆霖主编:《勃朗特姐妹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白花文艺出版社,1998。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2。

4.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

5.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南珊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6.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传》,祝庆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7.范存忠:《英国文学史提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8.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尼·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1.[英]玛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黄梅等译,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8。

12.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杨静远编:《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5.斯托曼:《情绪心理学》,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17.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第 336 页。

18.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9.褚孝泉:《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

20.伯纳德·派里斯:《想象的人》,王光林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1.[美]艾莱恩·肖瓦尔特:《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1980》,陈晓兰,杨 剑锋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22.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4.阮伟:《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5.[法]伊夫·塔迪埃:《20 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24]马坤.自我认同与回归——再读〈呼啸山庄〉[J].外国文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25]周庆贺.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26]郭继德.文学艺术的魅力超越国界——重读世界名著〈呼啸山庄〉[J].

[27]张辉.真爱永存——论〈呼啸山庄〉的主题意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3 期

[28]曾艳.超越者的悲剧——论〈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29]向晓红.一个超现实文本——〈呼啸山庄〉的现代阐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第 6 期

[30]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9 年第 1

[31]汪献平.从理性到非理性——试评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悲剧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

[32]Tayler,Irene.Holy Ghost: The Male Muses of Emily and Charlott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33]Woolf,Virginia.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ers.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rue

Critecism,Vol.16,Eds.Laurie Lanzen Harris et al.Missouri;Cale Research Company1985

[34]Townsend,Dabney,ed.Aesthetics:Classic Reading from Western Tradtion.New York: Thomson Learning Corporation,2001

[35]Simmel,George.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Cambridge:Cambrige Univercity Press, 1996[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2]程梦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

[3]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钱青英.19 世纪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聂珍钊.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7]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8]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10]王佐良、周玉良.英国 20 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1]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上、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13]钱青.英国 19 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4]张志庆.欧美文学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王化学.西方文学经典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6]童庆炳等.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重印).

[1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18]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9]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0]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1]高玉娟.〈呼啸山庄〉独特的艺术魅力[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

[22]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 年第 2 期

[23]高永红.〈呼啸山庄〉的艺术创新研究[J].中国知网,2007

篇二:英语专业论文推荐选题方向

1

2

3

4

5

篇三:呼啸山庄论文3 文档3

文章结构基本没有太多的问题。仔细认真在读一

下自己的论文,文中的人物姓名再仔细看看,格式在

做修改,打印一份给我!

毕业论文

学校: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系别:中文系

班级:09语文教育六班

学号:091306058

姓名:刘敏

目录

一、《呼啸山庄》内容简介...................................1

二、凯瑟琳人物解读........................................2

三、复杂的人物形象........................................3

(一)原始社会中的凯瑟琳................................3

1. 单纯善良,天真无邪..................................3

2. 自由奔放,激情十足..................................5

3. 倔强叛逆,桀骜不驯..................................5

(二)现实物质中的凯瑟琳.................................6

1.对名利、社会地位的追求................................6

2.精神世界的空虚、孤独..................................7

3.心理及行为的变态......................................7

四、双重性格撞击..........................................8

五、结语..................................................11

毕业论文提纲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性格

09语文教育六班 091306058

一 、《呼啸山庄》内容简介

二、 凯瑟琳人物解读

三、 双重性格撞击

四(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呼啸山庄英语论文提纲) 、 结语

刘敏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性格

09语文教育六班 091306058 刘敏

【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被文学界认为是一部传世之作。小说通过对凯瑟琳双重性格的描写,展现了其在维多利亚时期对爱情婚姻观的独特见解及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追求。本文将从凯瑟琳的双重性格入手,结合维多利亚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女性哥特式特点,包括家庭、婚恋因素,社会、自然因素来分析凯瑟琳的双重性格表现,以凯瑟琳为代表的女性在当时的女性自我解放意识,及对爱情婚姻观的独特见解,揭示该小说的独特时代意义。

【关键词】凯瑟琳;人物解读 ;形象分析 ;双重性格

引言

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的小说是超越时空的,因为它包含人类永恒的爱与恨的主题。但是,作为19 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爱情。 其“情爱模式”及“荒野意象”通过对人物心灵世界和自在的自然世界体贴入微的描摹、展现,对人性的审美把握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其主题更具有时空超越性。

《呼啸山庄》是部伟大而奇异的书,书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更是被塑造得独一无二。“她叛逆中不乏奇异的美,激情中不乏诚实”,她独特的形象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堪称经典。作者艾米莉通过对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塑造,给我们21世纪的女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金钱与爱情的面前,女子应该如何选择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呢?选择金钱的凯瑟琳没有走向幸福的殿堂。假如凯瑟琳选择了爱情, 与希斯克利夫一起去流浪,这能保证他们一定会幸福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女子只有保持独立的人格,顺乎天性的发展,在物质与精神上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心灵不偏离轨道。凯瑟琳的悲剧不论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还是对现在或以后的女性都是一盏明灯。

一 、凯瑟琳人物解读 凯瑟琳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上流社会的家庭,却不是一个可以拥有幸福童年的幸运女孩。自从她的父亲去世后,凯瑟琳是由常常虐待她的哥哥辛德雷抚养长大,从来没有在哥哥那得到过一点点的温暖。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