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饮食礼仪 > 列表页

谈谈你对饮食礼仪的看法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31  分类: 饮食礼仪 手机版

篇一: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今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

素质,今年继续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供全校的学生的进行选择。当

看到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它。因为我

想通过这门选修课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想更好的理解中

国文化精神。当这门课程行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

习我确实了解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理解。我不

禁感叹中国文化之丰富、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在这门课程里老师通

过专题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几大方面内容。例如中国思想

专题主要是通过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与观点的讲解让我们窥视到

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随后又讲了《易经》中的神秘之阴阳术数;在

中国饮食方面讲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重点讲解

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肴等。这篇文章主要是谈一下对中国饮

食文化方面的感悟。

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

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

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

谈谈你对饮食礼仪的看法

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

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

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

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

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

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

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

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随着中国

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

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

成。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

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

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

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

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

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

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

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

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

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

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

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

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

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

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

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

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

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

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

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

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

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

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

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

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

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

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

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

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

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

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受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城市里各种式样快餐店、西餐店随处可见。在当今社会中国的饮食可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到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为饮食安全是饮食文化的应有之义。

篇二:浅谈我身边的饮食文化

浅谈我身边的饮食文化

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人没有食物不可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更别谈去工作、学习、创造了。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在这里我略微谈一下发生在我身边的跟饮食有关的文化现象。

饮食,总的可以划分为十大境界。境界之一:果腹。境界之二:饕餮。境界之三:聚会。境界之四:宴请。境界之五:养生。境界之六:解馋。境界之七:觅食。境界之八:猎艳。境界之九:约会。境界之十:独酌。我这里所讲的只能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果腹之境界。

我们每天为了明天而奔波,食物当然就很重要。提到食物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校园的食堂。在每个食堂我们都能见到什么川菜、徽菜、湘菜,还有少数民族专用地方。

在这里我要谈的就是我家乡的饮食:羊肉板面、马糊、撒汤和格拉条。 安徽板面是安徽的特色小吃,在全国很多省市(特别是河北)均有安徽板面的面馆。所谓板面就是面和普通的面不一样,不是一根一根的,是条状的,面的宽度在1到2厘米。面身有的是用机器压的,也有的是用人工用一根擀面的棍子在木板上压的。此面通常配有鸡蛋和辣椒,吃此面的一部分人主要是去吃辣椒。也有人风趣的叫做“安徽料理”。板面的卤料是由二十多种香料及

羊油(在版面的发源地安徽省太和县正宗的是羊肉版面,而在外地一般就变成了牛肉版面)精心炒制而成。色香味俱全的板面都会把往来的客人引的驻足回头,每次回家我都会到我家镇上的最好吃的板面馆大吃一顿。

马糊汤也是我们家乡很有特色的一道菜。它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代表菜有:“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阜阳曾经有那么多好吃的小吃,古楼广场的空气里都曾弥漫着沁人肠胃的香气。风味小吃的配方往往来自某个师傅的偶然触动,一旦形成食物,将使无数人的胃口打开。尤其记得在汤上面有一层黄豆,是那样的诱人。喝着马糊在吃着油条简直是人间一大美事啊。

说起撒汤,这里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阜阳,走得又饥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妈妈,还有她的独生女儿。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店家婆笑脸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儿杀了两只肥老母鸡,用沙锅煨炖。时值初夏季节,乾隆和侍从坐在院中,一边饮茶,一边闲聊,等待用膳,谁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还不见店家送饭,乾隆饿得饥肠漉漉,命侍从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说:“鸡汤没煨好,请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烦,步出小店,看个究竟,只见店家婆正在门前月下磕麦仁。乾隆问道:“老妈妈,磕麦仁做什么呀?”

店家婆答道:“俺这里没有稻米,都用麦仁烧稀饭吃。”乾隆双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麦仁走进厨房,对姑娘说:“把这麦仁放进鸡汤锅里好吃吗?”姑娘微笑道:“会好吃的。”说着掀起锅盖,乾隆把麦仁放了进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扑鼻的香味从厨房飘来。姑娘盛了几碗鸡汤,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用托盘端置桌上。乾隆品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经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起来胜过皇宫御宴!乾隆连吃三大碗,赞道:好汤。乾隆膳后问店家这汤的名字,店家也不知道这汤的名字,于是小声嘀咕了一句“啥汤”。这啥汤本是阜阳土语“什么汤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误以为这汤就叫“啥汤”,乾隆一高兴想留下墨宝给这位店家,就问这店家啥字怎么写,可是这店家不识字不知道怎么写,还是乾隆身边的一个侍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个生字:月光为伴,一边为“月”字,另一边皇上为天子,“天”字为上头,久等的“久”字放在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啥”谐音的“撒”字。乾隆看看也像个字样,但觉得眼生,记不清什么时候在康熙皇爷字典里似曾见过。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撒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婆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

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撒”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撒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撒汤店。还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每次放学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在小摊位前等撒汤喝的场景。

再有就是格拉条了,每当同学问我你们那里什么小吃最有好吃的时候,我的回答里一定会有它。不仅美味,还香气诱人。格拉条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格拉条是一种面条,都叫格拉条,很硬的,吃起来,没有很好的牙齿,是嚼不动的。格拉条吃起来,很香、很辣,当你吃它不放辣椒的时候,它的味道就少了七分。还有就是一定要在面上多放一点香香的酱,这样会更美味。喜欢吃格拉条的人,性格一般都比较豪爽,那种一吃不可收拾,一望反顾,对待事物何事情不就是这样吗?格拉条只有在阜阳及辖区的三区四县才能吃到,除此绝无!所以要吃到上等美味的格拉条就一定要到我的家乡——阜阳了。

饮食文化不是我区区几千字就能够道出它博大精深的内涵的,只是简单的谈一下我身边的饮食。饮食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文化,有饮食礼仪、饮食审美、饮食器皿等,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言传的。只是希望大家别把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常见的文化给遗忘了,最近的也是最珍贵的。

篇三: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羊脍葫芦鸡 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

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文学艺术源于饮食,赋诗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诗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吉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

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的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不断创新,向前发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