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饮食礼仪 > 列表页

少数民族饮食礼仪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4  分类: 饮食礼仪 手机版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牲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华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吃羊

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

的鲜嫩,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人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

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美。 。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

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鲜族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

篇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是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随着农业的发展,谷场也成了生活中的主要食品。 (一) 肉食 蒙古族传统的主食为肉食。早期由于从事狩猎业,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有兔、鹿、野?、顽羊、黄羊、野马、鱼等。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食家畜的肉和奶。到12世纪主要食家畜的肉和奶,其中主要是羊肉。直至现、当代,蒙古族,特别是牧区的蒙古族仍主食肉食品。蒙古族的肉食品主要有以下品种: 1.手把肉。这是日常生活中主要肉食。最受欢迎的是二岁羯羊肉。做法是将绵羊开胸膛,断主动脉,剥皮,取出内脏,去头去蹄,洗净,切成若干块,投入锅内加水煮,煮至七八成熟取出,放盘内上即可以食,大人小孩都用蒙古刀割着吃,不用筷子而用手。肉鲜嫩不腻,耐饥。后来作了改进,增加了各种佐料调味,更为可口。 2.羊背子。即通常说的整羊,这在蒙古为上等食品。制作方法是去皮去内脏,从背第七骨至尾部截为一段再割头、颈、四肢、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在开水中煮熟取出,按卧羊姿势摆放在长盘中,以羊四肢作底,将羊背子、羊头放在体首,端上,要把间向着主要客人。在宴席上要唱赞歌,敬祝酒词。据说成吉思汗为庆祝胜利,设整羊席庆贺。元朝宫廷中,诸王贵族摆整羊席隆重接待客人。后来遇婚礼等喜庆也都设整羊席。 3.烤全羊。蒙语称“米玛”。其制作是:将整羊去毛、内脏,洗净吊起来,将各种调味品轩于腹内或体外切口处,并于羊皮上涂上油,置炉内烤4小时左右。烤成后放在大盘中,上席让客人观赏,然后撤下来,皮和肉发开,切成片或切笪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荷叶饼夹着肉和葱、酱等佐料吃。外皮酥香、味美肉嫩。这是在非常隆重的上等宴会上才能有的肴馔。 4.蒙古八珍。这是高级宴席上的佳肴,即醍醐(牛奶中提炼出来的栈油制品)麈肉(獐之幼羔肉)、野驼蹄、鹿唇(犴达犴唇)、驼乳、麋肉(四不像肉以火烤制)、天鹅炙(以天鹅肉烤制)、天玉奖(黑马?)八种珍贵食品。元代宫廷由御用厨师制作。举行隆重的宴会,或御膳所陈的佳肴,常由皇帝赐给左右大臣。到清代,蒙古族宴请巡幸的皇帝、皇帝回赐王公贵族时,都用八珍席。 5。腊肉。牧区经常制作的肉。每年秋冬之交,蒙古牧民宰杀牲畜制作腊肉,一般以羊肉为主,将羊肉切成细条阴干,待来年春天食用。肉食中还有烤羊肉、烤羊腿、炒驼峰、炒蹄筋、煮肉粥等。 (二)奶制品 奶是蒙古牧区的传统食品。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尚白,以白色为美,称奶食为白食。蒙语作“查干伊德”。奶食品种类很多,其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制作因地区不同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主要品种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奶渣、奶料米兰等。 (三)粮食 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在蒙古成为必需的食品之一,在半农半牧区已成为主食。牧区最普遍食用的是炒米,蒙语称为“胡列补达”。用糜子米炒制而成,有脆炒米和硬炒米两种。脆炒米用于泡奶茶;硬炒米作羊肉稀粥,或干饭。炒米可作干粮,不需要煮就可食用。蒙古族的粮食食品各地区也不相同,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吃什锦饭,土默川人爱吃一种酸饭。除此之外,各地还吃奶煮面条、肉汤面、荞面粉肠、馅饼面肠、奶点心、奶果子等。 (四)饮料——马奶酒和奶茶 马奶酒,蒙古族最早的饮料。《黑鞑事略》记载:“马之初乳,日则叫其驹之食,夜则聚以涕,贮以皮囊,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元代蒙古人把马奶酒作为最重要最好的饮料。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掌握一批专制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马奶酒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促使人体新陈代谢,还可以补血助消化,对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高血压、肺结核等有明显的疗效。 元代除马奶酒外,还有葡萄酒,不仅宫廷、贵族有,就是大都的市廛上也公开出售。还有烧酒、羊羔酒、果酒等。现、当代,内蒙古自治区发掘传统的酿酒工艺,结合现代科技开发了一批畅销国内外市场的酒类品牌。 奶茶,蒙古地区原无茶叶,牧民用肉汤解饥渴,后来茶叶传入蒙古地区,从此茶成为蒙古族生活中离不开的饮料。蒙古族开始饮茶大约在13世纪。据元代《饭膳正要》记载,当时皇宫里的茶有枸杞茶、玉磨茶、金字茶、范殿帅茶、紫笋雀石茶、西番茶、川茶、藤茶、燕尾茶、孩儿茶、温桑茶、清茶、炒茶、香茶等。蒙古人所饮的茶,主要从内地输入。 奶茶,其制法,先将水烧开,然后放入砸碎的砖茶,文火煮二至三分钟把茶叶滤出,倒入鲜奶,加一点盐即成。奶茶的制作过程,各地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地方风味。奶茶是蒙古族招待客人的常见饮料。

补充:

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补充: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

们的主食。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补充: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补充:

主食为大米,辅之以小米、玉米、小麦、高粱等。南部地区人喜食糯米,糯米食物有糯米饭、糯米糍粑、糯米粽子、糯米粥等。吃油茶是侗族的一种特有饮食习惯,油茶中有糯米、花生、芝麻、黄豆、茶水等,人们的早餐即是油茶。吃油茶还有一个习俗,即只用一只筷子,吃完一碗将筷子还给主人表示吃饱了,如不还筷子则表示没吃饱,主人会再给你一碗油茶。侗族人还喜欢吃腌制食品,有虾酱、糟辣、腌鱼、腌肉等。 侗族烧鱼侗族的烧鱼,历来以其味道鲜,嫩,香,美著称,而且吃法新颖别致,饶有风味。在贵州柳江两岸的侗乡素有养鱼的习惯。他们在稻田里将小鱼养成巴掌宽的红尾大鲤鱼。到了秋天,侗寨家家包着糯米饭,带上食盐、辣椒,

上坡去折禾。吃饭的时候,就在田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再从田里提来一笼笼活鱼,剖洗去鳞后用折来的树枝条,穿到鱼嘴里,在火炭上翻来复去地烤烙。直到,鱼烤炙得“滋滋”作响,转色变黄,香味扑鼻,就可以蘸着盐面、辣椒大吃一顿了。 打油茶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食方式。一天之中,不分早中晚,随时可以制作。它也是亲戚、朋友,特别是远方来客的一种最好的礼节性招待。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米花、酥黄豆或炒花生,猪下水、水园或糯米饭、葱花等。制作方法:先将糯米蒸熟晒干备用,用时将其油爆成花。再将一把占米用锅炒,放入茶叶再炒,后加水适量(视人数多少而定),煮滚后将茶叶滤出,待喝时再取用。这时主人就把米花、炒花生(或炒黄豆)、猪肝、粉肠等放入碗中,再把滤好的茶斟入,这就是我们讲的打油菜了。喝油茶有一个规矩,就是你无论到哪一家,凡是请你喝油茶,你就无须讲什么客气,因为请你喝油茶,就是对你最大的尊敬,把你当成贵宾一样来招待。如果你讲客气或不喝,就是对主人的不恭。喝茶时,主人只发每人一根筷子,当你喝完了,就把这根筷子架到你的碗上,不用说什么,主人一看就知道不想再喝了,也就不会再给你斟下一碗。如果你不懂这奥秘,那么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

补充:

黎族的主要农作物以粮食为主,而粮食中又以大米为主。包括粘稻、粳稻和糯稻等,其次是番薯、木薯和包麦(玉米)。山栏稻中的香米是黎族做竹筒香饭的主要米种之一,可谓是黎族地区的特产,历史上早已闻名远近,煮成的饭味香可口。煮饭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土锅或铁锅(建国后多用铝锅)煮饭。方法与汉族同,一天煮一次,供全天食用。另一种是用竹筒烤熟成干饭。其制作是:砍下家种的粉竹或山竹,锯成一个节的竹筒,灌入适量的米和水,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放进火堆里烤,待到绿色的竹皮变为炭色,香饭就烧好了,然后剖开竹筒取出香饭。这是黎族人民出远门或上山“砍山栏”、打猎时常用的煮饭方法。香饭有多种,有盐巴饭、黑豆香饭、肉香饭等。其中,把猎获物的瘦肉混以糯米和少量盐巴放进竹筒内烤成的“香饭”,是招待客人的上好食品。 黎族进食的习惯是一日三餐,由于天气炎热,爱稀不爱干。早上吃完早饭才外出,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吃午饭,晚上入黑以后约八时左右吃晚饭。早上把一天的饭量煮熟,用冷水泡稀来吃,每吃一次便添一次冷水。一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渴时就近喝溪水和米汤。 炊具和食具的都很简单。灶具分用石头砌抹稻草泥和“品”字灶(即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状)两种。过去吃糯米饭时,习惯用手抓而不用筷子。建国前,除了富有人家外,贫穷的黎族人民只是在捕获猎物和鱼类、婚丧、节日和杀牲做鬼时才能吃上少量的肉类。在日常生活中,还吃田鼠、蛇、青哇、蚱蜢、蜂蛹和蚁卵等。宰食禽畜多用火烧去毛。肉食常用火烤或生腌(腌肉酸),黎语称“rieng”,是特有的风味食品。其制法是“将生鱼、生肉和小青娃、小螃蟹等和炒米粉混拌在一起,罐密封七天后便可取食,但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这也是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还有一种独特味道的酸菜,黎语称“namsduas”。 另外,烟酒和槟榔是黎族男女的嗜好品。 吸烟虽然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黎族男人的嗜好。

补充:

景颇族 煮菜多为一锅煮,打蘸水吃,如“酸粑菜”,用绿菜与酸笋白煮,蘸着用豆豉、辣子、盐调制的蘸水,不见星点油渍,纯粹素食,山野风味极浓。春菜名目繁多,或煮熟后春,或生春,菜蔬多采野生的,春时都加上盐和豆鼓等调料,细茸鲜嫩。汁滋液润,盐味入里,酸辣可口。如春折耳根,着成上桌名曰“鱼腥菜”,不但有股子杏仁香味儿,还是清热解毒消炎的药膳蔬菜。肥厚且极少苦涩味的马蹄菜从田埂、河沟边采来洗净,拌上辣子、酸茄、豆鼓、盐巴等佐料用竹筒着揉,即可取食,是景颇人最喜爱的一道菜。若在春菜时,再加以几茎清香奇特的野芫荽,好像放进了一种老牌名优佐料,春出的菜更香更浓,且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等毛病也人口病除,正不必高价索求什么“三九胃泰”之类。烤菜也离不开春法。除猪肉外,景颇人还捕获点子、山羊、野猪、野牛、野鸡、雀鸟和鱼、蟹。田螺等来烤吃。一种吃法是放在明火上烤至香脆后与野菜一同着成泥而食;另一种是烤熟后蘸盐巴、辣椒吃。最够味儿的是“春干巴”,把牛干巴或麂子干巴埋入火中焐熟,用刀春捶松后撕着吃,撕不动,咬不下时,又去火上烤烤,又春捶春捶,直至咀嚼干净。结婚、走亲戚、新媳妇回娘家送的礼品中,也一定要有烤熟的竹筒鱼,以示尊敬和美好的祝愿。还有一肴——“景颇蒸肉”,把猪肉或牛肉剁成肉泥,

拌上腌菜、盐,辣椒等佐料搓成团用芭蕉叶包得严严实实放到蒸笼里去蒸,或者埋进浅土里,上面烧上一堆火“蒸”熟,这样的蒸肉,野味十足,特别香鲜。景颇山的野味也出奇制胜,特别保留了人类童年的昆虫为食的习俗。黄蚂蚁蛋从蚁穴中取出,用清水淘

少数民族饮食礼仪

洗干净后晾干,与鸡蛋混合炒吃,味美无比。去掉翅、足的鸣蝉放火锅中培烤后,再用油炒食,其味香脆,是下酒佳肴。在竹林中寻觅到被竹虫钻蛙的洞,顺着往上一节剖开,竹蛹就抖落出来一小碗,半小碗。将竹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用生菜沾食,或用水稍煮一会,捞起用油煎食,或与鸡蛋一起炒吃,或培干作下酒菜,都以富含蛋白的本质,特异的风味成为待客的上品。最奇谲的是吃花蜘蛛。还有一种景颇语称做“起柯”的“牛屎虫”蛹,有两三个拇指那样粗,颜色纯白,从地穴里挖出来洗净后放在锅里稍煮片刻,捞起来配上佐料与鸡蛋一起煎食,不但味殊,而且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 景颇人之爱野味,甚至浸透到情爱之中。自由恋爱中,小伙子如爱上某家姑娘,即摘取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送给姑娘。

补充:

达斡尔族多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食品种类和食用方法的多样化。主食有米食和面食,副食有肉类、鱼类、奶类和各种蔬菜。米食除后来普遍食用的小米外,传统的米食用稷子米、荠麦米两种。荠麦除了加工成面粉外,还可煮沸,炕干至八成时碾成米,称为“阿勒莫”。除夕之夜吃完肉食后,习惯吃荠麦米酸奶粘粥夜宵,拌白糖、奶汁或奶油,是达斡尔人的上等素食,也是腊八节的主食。燕麦米炒熟后再碾压成粉面、细面,称为“哈格”,成粒者称“新特勒”,拌上酸奶,荠面是达斡尔人传统的主食之一,荠面饸饹拌酸奶,或者拌各种肉汤,是农忙季节的上等主食,如配上飞龙、沙鸡、野鸡或狍子肉烧汤,更是招待客人的最佳便饭。荠麦苏子面(含糖)馅饼,也是达斡尔人传统的主食。从半个世纪前开始普遍种植小麦以后,白面成为达斡尔人的主食之一,他们在汉族的影响下开始吃馒头、水饺、馅饼等。独具特点的是,把白面擀成面片后拌奶油和白糖,也是他们的上等主食。海拉尔达斡尔人以牛羊肉为汤,喜爱吃面条和面片。达斡尔人素有吃手把肉的习惯,每当杀猪时,要请亲友吃手把肉。其次是片白肉,将肉煮熟后切成薄片,以酱油或韭菜花为佐料。在婚礼和葬礼的宴席上以手把肉和片白肉为主,而且讲究上桌的手把肉是完整的某部位的骨肉,如第一、二、三桌必须分别上猪的尻背骨和肩胛骨。新鲜猪血拌以葱蒜盐等调料灌细肠,煮熟后切成片上桌,是达斡尔人最喜爱的佳肴。日常的肉食以炖菜为主,熘炒为次。由于达斡尔人沿江河而居住,鱼类是他们肉食的组成部分,特别在爱珲地区,鱼是春季青黄不接时的主要副食品。吃鱼除清炖和清蒸外,还有红烧和油煎等。奶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达斡尔人奶食的花样很多,鲜奶粥、鲜奶面片、酸奶拌米饭、酸奶拌燕麦拌面等等,都是家常奶食方法。奶皮和奶油,是达斡尔族食品的精华,秋季的牛奶含的油脂量较多,正是制作奶皮和提炼奶油的黄金季节,牛奶盛入锅中并放少量小米,一边微火煮沸,一边用饭勺不断撩拨锅中奶,数十分钟后熄火,使之冷却数小时后,提取凝结在表面的油脂,便是奶皮,味道清香而不腻。从每天的牛奶中提取浮在表层的奶油汁并积累起来,盛在罐中搅拌,使油脂和水分分开后加热,所炼出的炖奶油,色正清香。奶皮和奶油是达斡尔人的高级奶食品,也是达斡尔族妇女用以馈赠远方亲友的最好礼品,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还用牛奶制成奶酒作为日常饮料。

补充: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烂饭、茶花稀饭等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水酒”。常饮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爱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典型食品有:鸡肉烂饭,山雀烂饭、马头鱼、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竹虫、红生等。 佤族

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野兽和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补充:

维吾尔族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羊肉串与手抓饭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烤肉槽是烤羊肉的必备炊具,是由铁皮砸制而成。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有无数通风

洞孔。用无烟煤或 木炭作燃料。烤肉串时,点燃炭火,待烟尽火旺时,即将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烤羊肉串用的铁杆子也很别致,是将30厘米长的3号铁丝砸扁,一端加工成尖形,一端安装木柄。先把 洋葱末拌和腌约半小时的鲜羊肉块串在铁钎子上,架在 铁槽上烘烤。然后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钟 左右,翻动肉钎再烤另一面,并撒上调料,烤数分钟即 成。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十几串,特别是到了冬季,人们 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红扑扑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喷喷的 羊肉串解馋,真是妙趣横生。近年来,这一色味俱佳的 维吾尔族的传统小吃,已经走出家门,遍及京城,深受 人们的欢迎。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其主要原料为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 ,并酌情放盐加水。20分钟后,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4 0 分钟后,抓饭即熟。做熟的抓饭油亮晶莹,味香可口,很有营养价值。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篇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食物,多为肉类。在农业区,也以粮食为主。肉食有马、牛、羊肉;面食有馕、面条、包子等。副食蔬菜较少,最多的是洋芋和白菜。有时也吃凉面、油塔子、包子、抓饭等。主要饮料有马奶、牛奶和羊奶,尤喜喝茶。一日三餐,早餐为馕和茶或奶茶,午餐增加肉类,晚餐则视具体情况而定。用餐时,农村和山区都使用木碗、木勺,坚固,方便而又经济,在城市则多用瓷器。

肉食

主要有马、牛、羊肉。按制作方法,有手抓羊肉、烤肉(卡瓦普)、灌肺(库衣安吾普阔)、灌肠(卡仁)、炒肉(库尔达克)、肉菜(加尔阔普)、肉肠(骚尔泡)等,其中以手抓羊肉最为常见。

奶制品

有马奶、牛奶、奶皮、奶油、酸奶、浓酸奶、稀酸奶、稀奶油、奶酪等。

面食

有馕、面条、奶皮面片、“乌麻什”(用麦面或青稞面做成的稀粥)、“库依玛克”(油饼)、“包尔骚”(油馃)、“巧巴拉”(馄饨)、“西仁古鲁西”(奶油甜米饭)等。

“牙尔玛”

是用麦子或糜子制成的民族风味饮料。

独龙族

食物丰富多彩。他们虽然以谷类为主食,但对各种山珍野味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吃含有丰富淀粉的野生植物。从一种被称作“四维”的董棕树芯里挖出的董棕粉制作的食物是独龙族人最喜爱吃的食物,也是招待来宾以示热情友好的佳肴。

东乡族居住在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耕地主要是山地。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洋芋、豆子、谷子、苦荞等。所以东乡族的风味食品和日常便饭都离不开这些,下面介绍的是东乡族的几种风味食品。

烧洋芋:东乡族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质、味甘,煮、烧、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为最佳。剥掉一层皮,便呈现出烤成油黄的内质,又脆又沙又香。

冬季寒冷的清晨,妇女们揽出洋芋,不洗不摘,焐在炕洞滚烫的土灰里,过一个时辰,掏出来端在堂屋的炕桌上,一家人偎在一起,拿起烫手的烧洋芋,两手交替着,又吹又拍,又说又笑地吃早饭的情景别有情趣。

锅塌:青稞、大麦面也是东乡人的主要食品。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它为“锅塌”。

琼锅馍:把酵面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烤熟。

空苦:把洋芋切成小块,洗净后煮在锅里,煮的时候撒上几碗青稞面,熟了拿勺背搅匀捣碎,放点酸菜后食用。如果再拌之于油辣子和蒜泥、咸菜,也很好吃。

炒面稠汤:冬天,青稞还可以做炒面稠汤,把青稞炒熟后,和上些胡麻,磨成一大口袋炒面,压在缸里,一般早上吃炒面稠汤和干揪炒面,喝茶。青稞如果和在豆子、尕丙豆中磨

成的面叫和田面,酸浆水和田面疙瘩子(擀成的碎饭),则是较惯用的晚餐。

搅团:比撒饭要搅得稠,用筷子可以切成团状,再拌上以油炝的葱花浆水汤中,拌上辣子、蒜泥和韭菜胡萝卜咸菜,可口清爽。有一首花儿里唱道:“油泼辣子油泼蒜,辣辣地吃了顿搅团”,由此可见一斑。

米面窝窝:也是常见食品之一。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就更甜了。

油香:油炸的小饼子,中间需切两个小缝。

麻贴:一种笼蒸的油花小馒头。

酥散: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囵吞吐,这是规矩。

花馃馃:油炸的小宗食品。

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鸡蛋清,尔后象柱面一样,拉成筷子粗细,盘成一尺见方。

酥盘:一种特制的大馒头,1个足有2斤多。

仲卜杜:特大馒头,一般一个大蒸笼里放1至3个,1个有8斤到9斤重,食用时切成片。

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三香茶:待客饮茶,除了茶叶以外,还在盖碗内放上冰糖、几枚桂圆或是烧枣,俗叫“三香茶”。

土族早期经营蓄牧业,饮食以肉类,乳品为主。元明以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饮食则以青稞、小麦、薯条为主。善喝奶茶,吃酥油炒面。至今依然保持着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招待贵时,桌上摆一个“西买日”(即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土族认为这是对贵宾最尊敬的招待。土族群众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

逢年过节,喜欢吃“包适在”,“盘馓”,“馓子”等油炸馍粗细不等花样各异的油条和手抓大肉或手抓羊肉。土族喜欢吃“沓呼日”(一种灶内闷热的馍),“海流”(油面团)、“吟力海”(草麻叶粉和青稞面搅拌或的面糊,用油剪薄饼卷着吃)、“烧麦”(油炒面包子)。土族逢年过节,大多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酪醇(青稞酒)。

乌孜别克族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人忌食猪、狗、驴、骡等动物的肉。禁酒不严,但晚辈不可在长辈面前饮酒。多吃羊、牛、马肉及其乳制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和奶茶。馕是主食,做法与汉族的烤烧饼相似,用面粉略加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许多人在面内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内软,称为油馕。此外还有肉馕、窝窝馕、片馕等。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将茶水煮沸,加入牛奶烧煮,加适量食盐即可,不仅止渴,还有驱寒、化食、生津的作用。

抓饭是招待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用大米、新鲜羊肉、清油、胡萝卜、洋葱做成。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煎炸,然后放入洋葱和胡萝卜在锅内炒,放盐加水,约20分钟后将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焖约30分钟。这样做出的抓饭油而不腻,极有营养。餐前主人先拿来精工细做的洗手壶和接水盆让客人依次洗手,然后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食。抓饭也有不放肉而放葡萄干等干果的,俗称甜抓饭或素抓饭。“索鲁”类似抓饭,只是肉、油比抓饭少。

“纳仁”是由羊肉、面粉、皮芽孜为原料。做法是先将煮熟的肉切碎,盛在盘中,再加上皮芽孜,洒胡椒和酸奶子,搅拌混合,浇肉汤,用手抓食。据说这是最珍贵的食物,一般只在节日或请客时才做。

米肠子、面肺子是传统小吃。其选料精细,制作费工,故又显其名贵。做法:将羊内脏完整取出,羊肺洗至白净无色,羊肠翻洗净待用。然后将调好的米、肝、心等馅灌入肠内。洗面筋,把面浆灌挤入肺叶,加入调料。然后将米肠子、面肺子、羊肚子及面筋一起放入锅内煮。熟后取出切成片块,食时沾以酱油、醋、辣椒。米肠糯鲜,面肺软嫩,香喷可口。

乌孜别克族常吃的食品还有“库尔达克”(土豆炖肉)、“尼沙拉”(用蛋清和白糖做成的食品)、抓肉、烤肉、烤包子、拉面、大米、绿豆汤等。

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

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许多食物可用手抓食,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现在大都改用筷子和匙子,但仍有些妇女和孩子,尤其是在牧区,仍以手抓食。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不能在人面前擤鼻涕、大声说话,否则会认为不尊重人。乌孜别克的饮食习惯与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都受到宗教信仰的重要影响。

裕固族人的饮食,在牧区以酥油、糌粑和奶制品为主,在农区以粮食、蔬菜为主。以牧业生产为主的裕固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主食是米和面,副食是奶和肉。牛奶和羊肉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吃肉的方法主要有手抓羊肉、“肉肠”和“支果干”。裕固族不吃大雁,也忌吃马、驴、骡、鱼的肉。

奶茶

裕固族人的奶茶是苻茶和砖茶熬的。除了放盐、鲜奶外,还加放草果和姜片。热滚滚的奶茶冲开碗里的炒面、酥油、曲拉(奶制品),香味扑鼻。

肉食

“支果干”

将羊肝脏等内脏切碎拌以熟面、葱、蒜等调料,用肚油卷成若干卷。煮熟后切成薄片,蘸蒜汁和醋吃味美可口。

“肉肠”

是指羊脖肉和里脊肉切碎后拌上调料熟面,装进肥肠煮熟。

拉祜族现在还有烤吃肉类的传统习惯,烤吃肉类的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之类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烘烤,肉不能烤焦,只能烤黄、烤香,鸡和鸟类的翅膀,直烤到肉黄骨酥。用这种方法烤的肉类,吃起来别有风味。

现在拉祜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荞、麦、豆类都属于杂粮。他们做的米饭既松软,又香甜。煮饭的炊具多数是用土锅(一种比较粗糙的陶锅),虽然家家户户都有铝锅,但煮饭做菜仍多用土锅。

拉祜族的食具,过去有用竹子做成的,有的用木头刻制成碗、勺(称为木拉),刻得很精致、美观。木戛区是拉祜族聚居的地方,“木戛”是傣语,意思是“出勺的地方”。现在拉祜族多数都已使用瓷碗,不再自己刻木碗了。

拉祜族自己种的菜很少,多数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因为山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有可供采食的,他们吃饭离不了辣子,每餐必不可少。俗语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

拉祜族喜欢饮茶。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饮,第二罐才是客人饮用。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

在饮料中,拉祜族人民最喜欢的是酒。他们遇酒必痛饮,饮酒又必唱歌。尊敬的客人来到家里,即使没有什么菜,也要招待客人饮酒。

拉祜族男女老少过去都会吸烟,吸的烟是自己种的草烟和“兰烟”,兰烟是一种味道十分浓烈的烟草。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

鄂伦春族传统的饮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切。夏天是猎獐和狍子的季节,人们多吃獐、狍肉,此外还有野猪、鹿、熊肉。人们将猎物肉切成条条晾成肉干,便于保存、携带,备天冷时吃。还有小飞禽走兽也是鄂伦春人的食品。动物肉可烤、煮、薰着吃,野葱、野韭菜、盐就是调料。还有一种特殊的食法:将煮的狍子肉及其肝脑等,切碎拌合,然后加拌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

野菜、野果、蘑菇、木耳等也是猎民的日常食品。猎到的母鹿、母獐的乳房在火上烤着吃是最有特色的佳味。

清末民初,鄂伦春人有了米面,他们主要做面片、面条,也做成面圈放篝火里烤吃。野韭菜、野葱馅的饺子也是他们喜爱的食品。鄂伦春人的米食,主要是“苏木逊”(稀粥)、“老考太”(粘粥)和干饭;而面食多为“高鲁布达”(面片)、“卡布沙嫩”(油饼),有时也吃“谢纳温”(饺子)。

鄂伦春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酒和烧酒,前者是自行蒸溜而制的,后者是购买的。此外,他们在严冬出猎之前,常喝一碗热熊油(熊油含热量特大),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

鄂伦春人不论在家,还是在野外,每当饮酒和吃饭时,都会先敬山神和火神。 他们在饮食上以小麦、玉米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严禁食用猪肉和自死的动物。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为主食。通常做成馒头、面条、油香、散子、散饭和搅团(在开锅内撒下面粉、搅成糊状,稠的是搅团,稀的为散饭)。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和其他凶猛禽兽之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

畲族地区多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有丰富的作物及特产资源,农产品以稻谷、玉米、豆类、烟叶、土豆为主,盛产林木及毛竹。树木以松杉为主,还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栓皮栎、檫树。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树干棱角分明,枝叶茂盛。畲族地区还盛产茶叶、油桐、香菇及名贵药材,著名的景宁“金奖惠明茶”就出产在这里。此外,畲族地区还有丰富的动植物及矿产资源。

高山族的食物比较简单,以稻米、粟米和甘薯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将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好,撒上盐、生姜等调料,然后用木炭烧烤,烤出来的鹿肉香气四溢,是高山族饮食中的上等佳品。酸鹿肉是把新鲜鹿肉切成小块,与凉米饭掺在一起加盐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吃起来特别爽口,食用方便。

鄂温克牧民,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主。他们将奶经过发酵或加工,可制成黄油、奶皮、奶干、奶酒、奶酪等。此外喜吃面条、面片、肉粥。喜喝砖茶煮制的奶茶。

游猎的鄂温克人的饮食以猎获的猎物肉为主,大猎物主要有狍子、獐(驼鹿)、鹿、熊、野猪等。也从江河中捕鱼为食。驯鹿奶是上等的饮料。獐鼻肉、飞龙(一种飞鸟)肉是上等佳肴。

德昂族人好饮茶,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小麦、豆类次之。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德昂族人尊敬老人,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每当水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上等饭菜,每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