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哈佛售后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8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哈佛经典案例

哈佛经典案例赶集卖猪

一男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 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

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

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

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

女:同意。

半夜男与女商量,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

男:给猪两头。

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

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

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

男动了八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

男说猪没了。

女小声说:要不我给你猪……

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30头(含少妇家的10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评论:要发现用户潜在需求,前期必须引导,培养用户需求,因此产生的投入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另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遂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

借宿

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

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

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

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

女:同意。

半夜男商女,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

男:给猪两头。

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

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

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

男动了七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

男说:完事了~~~女:……

天亮后,男低著头赶2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评论:要结合企业自身规模进行谨慎投资,谨防资金链断裂问题

又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制兼吸取教训,遂先用一头猪去换一粒伟哥.事必,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38头(含少妇家的18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评论:企业如果获得金融资本的帮助,自身经营能力将得到倍增。

知道此法男多,伟哥供不应求,逐渐要2头,3头猪换一粒伟哥。

哈佛导师评论:这就是通货膨胀。

篇二:六个哈佛案例分析

学 院:指导老师:班 级:学 号:学 生:

《 管 理 沟 通 案 例 分 析 报

?? ?? ?? ?? ??

二 零 一 三 年 六 月

》告

目 录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 3

一、案例背景 .................................................................................................................................................... 3 二、案例分析 .................................................................................................................................................... 4 三、解决方案 .................................................................................................................................................... 4 案例2《这个绩效考核太温情》 ............................................................................................................................. 5

一、案例背景 .................................................................................................................................................... 5 二、案例分析 .................................................................................................................................................... 5 三、解决方案 .................................................................................................................................................... 5 案例3《该不该处分最牛销售员》 ......................................................................................................................... 6

一、案例背景 .................................................................................................................................................... 6 二、案例分析 .................................................................................................................................................... 6 三、解决方案 .................................................................................................................................................... 6 案例4《360度测评风波》 ...................................................................................................................................... 7

一、案例背景 .................................................................................................................................................... 7 二、案例分析 .................................................................................................................................................... 7 三、解决方案 .................................................................................................................................................... 7 案例5《我和老板冲突了》 ..................................................................................................................................... 8

一、案例背景 .................................................................................................................................................... 8 二、案例分析 .................................................................................................................................................... 8 三、解决方案 .................................................................................................................................................... 8 案例6《财务女魔头》 ........................................................................................................................................... 10

一、案例背景 .................................................................................................................................................. 10 二、案例分析 .................................................................................................................................................. 10 三、解决方案 .................................................................................................................................................. 10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讲述了桑比恩公司的骨干汤姆向总裁海伦申请离职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员工的离职,在现代企业中本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本案中所展示的相关人物的表现和对话,折射出桑比恩公司的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后面,我将结合《管理沟通》的课程所学,对案例进行剖析,并给出建议解决方案。

人物组织关系图

这里我采用项目管理的干系人分析的方法来对案例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很多要点,可能

二、案例分析

1、公司设定的核心文化与“好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已经脱节

桑比恩公司创建公司的初衷是“让年轻人们一进公司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展示锋芒,张扬个性,而不用像在大公司里那样,为腰缠万贯的合伙人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数年没有出头之日”。这种企业文化强调帮助年轻人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来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赢。创业初期无疑极具吸引力的。而今公司已不再是创业的状态,当已经培养出一批骨干后,核心文化理应照顾到不同层面的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事业成就感满足的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求。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况且任何一种需求不会因为高一层次需求的满足而消失,各层次会相互依赖与重叠,而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简单地说,仅强调事业成就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凝聚力是一元的,因而也是脆弱的。案例中的商业设计副总监汤姆,他在桑比恩工作了8年,已成长为一名十分优秀的中层管理者,但是,“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有晋升的机会”,而另一家公司直接就让他做合伙人,满足了他更大的发展要求,跳槽很正常。

2、公司的绩效评估体系有问题

以案例中提到的Marko项目的失利为例,基层员工都能看到是销售领导应对失败负责。然而却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将问题及时反馈到CEO,也就是说,汤姆们为什么会想要离开,CEO根本都无法提前获得真正的原因。试想一下,绩效评估体系有效,将失败的原因早已被查明上报,CEO看到问题所在必然采取动作,汤姆怎么可能还会说出“这鬼地方,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去吧,反正跟我没关系啦!”

员工满意度调查不能反映出真实问题也是因为绩效评估失效,因为员工认为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并不会给他们的工作环境带来多少变化,所以大家都没有真心实意去对待。

3、公司的员工沟通机制有问题

海伦和玛丽均采用了非常正式的沟通方式,其沟通质量极差,信息传递流于表面,基本谈了等于没谈。因为正式的沟通,员工往往带有一定的警惕性和防御性,会回避自己内心中的真实想法。而公司高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频率极低,高层无法获得员工的信任,最终当然是无法获取敏感和重要信息。反倒是几名员工在餐厅中的闲聊透露出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解决方案

员工的家庭成员是获取员工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案中,汤姆的妻子会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对员工家庭动态的了解和关怀远远胜过对员工本人的夸奖。接下来应该考虑:

1、短期:引入第三方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海伦和玛丽在短期内显然对获取员工内心思想已经束手无策。而引入第三方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不仅可以对目前的员工满意度做专业、准确的调查,还可以走访离职员工。专业机构的调查结果一定更为客观和真实。

2、中期:改变沟通机制

公司高层如果希望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一定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创造非正式的交流机会,并与员工进行包括情感在内的多方面沟通,以便逐渐获取员工的信任。这种非正式、重情感、高频率的沟通方式将占用高管层大量时间,成本很高,显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员工。但是,对于某些重要员工,这种沟通方式还是必要的。而对于普通员工,桑比恩公司可以将沟通的任务交给中层管理者,从而全面把握公司内部所有人的思想动态。

3、长期:丰富企业文化

桑比恩公司应当创建一种具有更强凝聚力和多元契约纽带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不仅能为员工构建事业发展的平台,而且能提供和谐温情的情感支持,从而满足员工的多元需求。对于像汤姆这样伴随公司成长的优秀管理人员,公司虽然短时间内不能提供职位的升迁,但是可以通过诸如股权奖励等方式来提升其在公司的地位,而对于阿德里娜这样渴望快速成长和事业指导的员工,则可通过安排导师和提供培训机会,来帮助其个人成长。

案例2《这个绩效考核太温情》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讲述了在斯凯尔公司在经历了两次收购以后,机构臃肿,部门设置重复。公司CEO哈尔向CFO安妮塔提出缩减2000万美元的薪酬支出。而公司HR副总裁埃克达尔也正在着手建立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希望借此作为裁员的重要依据。然而,几次绩效评估的结果全都是无效的结果。很显然,在公司的某些决策和绩效考核的制定与执行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二、案例分析

且不论缩减2000万的薪酬支出的决策是否正确,但是公司的机构臃肿、部门设置重复的问题的确是需要适当的裁员、合并与重组来解决。这是收购所带来的通病,公司管理层在短期内必须面对并采取措施,否则将导收购给公司效益带来的负增长。绩效考核的目标是促使员工自我改善和实现员工的职业发展,最终实现公司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1、不应该用尚未成熟的绩效考核作为公司的短期裁员目标

埃克达尔过于理想化了,确实,有效的绩效考核会为公司的裁员提供很好的数据依据。然而,问题在于公司尚未成熟运作绩效考核,就以其来作为裁员工具,将导致所有的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绩效考核就是为了让他们下岗的武器,从而

哈佛售后案例

不会配合执行。绩效考核的推广初期应该以奖为主,在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接受这种机制以后,再针对典型执行罚的功能才会有警示效果。将裁员和进行绩效考核同时推行,当然没人愿意去当这个坏人。

2、绩效考核应该是每一位员工对自己的考核 人力资源处不是绩效考核的“主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那些基层的经理和员工们。他们了解一线的业务,也了解公司对一线业务的要求是什么。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其实是为了帮助这些一线经理设计评估工具和方法。当他们使用这些工具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后,会很乐于接受工具并推广给员工。绩效考核应该考察的是某个人未来的绩效和当前的绩效的对比,而不是与同事比较。目标是超越自我,而不是超越其他人。

3、绩效考核的推行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作为基础

由于绩效考核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并且要兼顾公司长期和短期的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过去目标和未来目标。因此,在设计考核指标的时候一定要有全方位的沟通作为保障。人力资源部应该是建立沟通的桥梁,并帮助所有人理解组织的期望。让员工们明白,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奋斗,而不是为了保住饭碗。 三、解决方案

1、刮骨疗毒——快刀斩乱麻,听取安妮特的意见,先把所谓的完美设计的绩效评估系统放在一边,从缩减开支入手,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选择一套相对合理的裁员方案。“不是他们不优秀,只不过,公司的未来将无法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可能会有一些优秀的员工被流失,但是更重要的是把淤毒排掉。

2、术后康复——裁员目标完成后,就要开始检讨原有的绩效评估系统的不足了。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设定考核标准和目标。必须让大家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让全员参与,开通言路。而此时的绩效考核机制已经不再是让大家下岗的武器了,而是帮助大家形成一种习惯的工具——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比对,实现自己的不断发展并实现职业发展,而裁员也顺势成为一个“警钟”,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思进取可能导致的后果。

3、习惯培养——要使得绩效考核能够长期有效的运作,必须有良好的奖惩手段和监督机制。建立绩效评审委员会以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性。让打分经理明白:他们自己在接受评估的同时,也可能因为强制性的正态分布而被划入绩效不佳的行列,这样才有足够的动力。在执行的过程中,赏罚分明,但以奖为主,领导示范,从上至下执行,起标杆作用。最终实现企业里,人人都有自觉发展的动力源,企业成为员工发展的平台,员工实现自我,企业获得盈利,股东得到利益。

篇三:哈佛案例

〖企业用人的黄金法则〗

我一直在致力发掘那些能充当最高管理者的人。他们是一些渴望工作、勤奋向上的人。这些人总是想干得比别人期望他的更多,也总是帮助他人把各自的工作干好。

——李·艾科卡

在下级洋洋自得时,可以多加批评;当他意气消沉时,万勿过于苛刻。下级有时会对自己的失败心烦意乱,这时如果再去挫伤他的自尊心,那无疑把他改进工作的积极性给打掉了。 ——李·艾科卡

一、经营有术,濒临倒闭的公司靠他起死回生

李·艾科卡,1924年10月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艾伦敦,父亲是意大利移民,早年受父亲影响,认为能通过冒险获得成功的道路就是经商。他在大学是学工科的,刚进人福特公司时,被分配当一名见习工程师,但他迫切希望搞推销,喜欢和人打交道。他认为销售商一贯是汽车业的关键、要害部位,是企业的精华。1953年,艾科卡被提升为费城地区的销售副经理。这一年他大胆提出了“给56年新车付56美元”的销售计划,即客户购买1956年福特公司的新车,可先付80%的款,然后每月付56美元,3年还清。这种销售方式几乎人人都能接受,因而地刺激了市场需求。不到3个月,费城地区销售从全国的末位一跃为首位。后来,这一计划成为福特公司全国性销售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奖赏,艾科卡被提升为华盛顿地区的销售经理。1960年,年轻有为的艾科卡担任了福特汽车公司轿车部经理。接着,他便开始了式样好、性强、价格低的“野马” 轿车的生产和销售。结果这一仗大获全胜。1970年,艾科卡荣升为福特公司的总裁。在他就任总裁的八年里,为福特公司净挣了35亿美元的利润,在该公司的历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业绩。但成功招致嫉妒。1978年7月,福特二世解除了艾斯卡总裁职务,同时答应将36万美元的年薪,变成100万美元的退休金,条件是——不要受聘于其他公司。

艾科卡不为100万美元动心,更不愿向命运屈服。国际造纸公司等多家公司来请他,他都谢绝了;纽约大学商业学院等三四所学校聘请他担任院长,他也谢绝了。而当深陷危机、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董事长来聘请时,他却欣然接受,并立刻走马上任。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向福特公司挑战的机会。并且,他上任后宣称:公司起死回生之前,自己的年薪为一美元。

从此,艾科卡开始了“通往顶峰之路” 的艰难跋涉,并由此展示了他扭转乾坤的非凡谋略。

二、搞调查,对症下药

艾科卡受命于危难之际。克莱斯勒公司因管理不善陷于绝境,现金枯竭,亏损巨大。艾科卡大智大勇,开展了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拯救工作。他为收拾这个摊子的第一步工作是选准突破口。经过调查,很快摸清了公司的五个致命弱点:

一是纪律松驰。他到任的第一天,就遇到两件令人恼火的事:一是他发现前总裁卡费罗的办公室竟成为人来人往的过道。职员们穿堂而过,连个招呼都不打,没有一点规矩。二是他看到前任总裁女秘书在工作时间随便办私事打电话。这在福特公司是要丢饭碗的,而这里却毫无顾忌。再往下看看,基层组织像一盘散沙,土气低落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二是管理混乱。公司没有名副其实的管理体制,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设计部门与制造部门没有联系,制造部门与销售部门没有联系。财务管理一蹋糊涂。

三是人浮于事。公司副总裁竟有35个。艾科卡形容说:“每个山头都有王爷,各自占地为王。” 办起事来互相扯皮,踢皮球。

四是库存积压。公司不是按经销商的订单组织生产,结果导致库存货满为患,库存8万余辆,人们把这种存货叫“销售银行”。为了给汽车找销路,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减价销售。结果造成经销商对减价的依赖,该买也不买,等待降价,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五是资金短缺。这一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焦点,1978年克莱斯勒亏损2.04亿美元,1979年初,亏损高达 11亿美元,积欠多种债务达 48亿美元。

三、精兵简政,起用能人

在精兵简政方面艾科卡毫不手软地砍了“三板斧”。第一斧,先砍公司高层领导。对那些身居高位而毫无建树的平庸之辈,一概撤掉,公司35个副总裁先后辞退了33个,高层部门的28名经理撤掉了24个。第二斧,精简机构,压缩企业规模。他大胆采用“关、停、并、转、卖”几项措施,在52个生产工厂中,关闭、变卖16个,合并转产4个,产量、车型和销售而相应减少,企业规模“消瘦” 了1/3。第三斧,削减雇员。他先后解雇9万多人,裁员率超过50%,经纪人由5800人减少到3700人。

艾科卡任用能人也是别具一格。他选人的首要标准是“志同道合”。要求部下必须熟知他的领导作风,对他那套管理办法能够彻头彻尾地贯彻执行。由于克莱斯勒能人匾乏,艾科卡不得不在自己熟悉的老伙计中打主意。连“挖” 带拉先后从福特公司搜罗到数名得力干将。

第一个被他“挖” 过来的是福特公司委内瑞拉子公司的总经理杰拉尔德·格林沃尔德。艾科卡特别欣赏他的机敏头脑和实干精神,亲自赴委内瑞拉做他的工作。经过几番秘密畅谈,格林沃尔德有感于“老上司”的盛情,毅然改换门庭。成为克莱斯勒第二把手。

第二个被他请来的是早已离职退休,65岁的原福特公司副总裁的保罗·伯格莫泽。此人在福特公司副总裁的职位上干了30年,既埋头苦干,又足智多谋。艾科卡意在借重他的丰富经验,力劝他出山挑大梁,经不住艾科卡再三推举,他终于接过公司总经理的重任。

第三个是由格林沃尔德举荐而来的史蒂夫·米勒。米勒过去是格林沃尔德手下主管财务的得力助手,被艾科卡视为“当家理财的一把好手” 破格提拔他为公司主管金融业务的副总经理。

第四个是在艾科卡手下于了24年的哈尔·斯帕利奇。此人其貌不扬,但谋略水平高,预测能力强,能料知三四年以后市场上最需要什么样的汽车,由他主管公司生产计划。

另外,他雇请了福特公司的公关先生加·劳克斯来公司主管销售,聘请原福特公司总工程师,已退休的汉斯·马赛厄斯负责全公司机械制造,提拔能在“鸡蛋里挑骨头” 的福特公司旧部乔治·巴茨负责产品质量。

总之,能者上前,庸人靠边,建立起以艾科卡为首的有力的领导系统。

艾科卡的用人方法是:①与属下交谈。他认为,管理就是发动他人去工作。一个企业运转得好,就是那里人发动得好,而发动人的惟一办法是与他们交谈。演说是发动一大群人的最好办法。②实行季度检查制度。每三个月他就同属下坐下来,检查过去的成就与差距,计划下一季度的工作目标。艾科卡认为季度检查制度有五项好处:不断制定自己的目标;使人更有成果,充分发挥积极性;迫使职员经常检查自己完成了什么工作,下一步怎么办,多动脑子;不埋没人才,好的职员不被忽视,不好的职员无法混日子;强制职员与其上司之间的对话,促使他们沟通思想融洽感情,增进了解,改善关系。③激发和保持下属的进取精神。当提升一名工作人员时,正是给他增加任务之时。在他成功的时候,要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他不得意时,千万不要过分严厉,否则会毁灭了他的进取精神。④不能随便变动职员的工作,因为技能是不能互换的,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具有专长,不等于在另一个领域里也有经验和专长。⑤作为一名领导无法做好所有人的工作,只能鼓励下一级的人去于,下一级再鼓励他的下级去于,绝不越位去于本应属下级干的事。

四、开源节流,力渡难关

一是争取政府贷款。作为亏损企业贷款何其困难,艾科卡豁出老本,背水一战,用巨资游说国会内外关键人物,活动政府上下要害部门。他终于得到了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然后又在州级政府和民间四处活动,筹集了相当可观的资金,财政桔据的状况得以缓和。

二是裁人减薪,减少劳务开支。工资支出由21亿美元减少到15亿美元;1700多名高级职员减薪10%,级别较低的职员减薪2%—5%,同时宣布待公司赢利之后,重新补发被削减的工资。公司股东对此肃然起

敬。他们从长计议,同意公司关于暂时冻结红利的意见,表示与公司有难同当。

三是大力改善库存管理,压缩库存费用。艾科卡大胆引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及时进货,及时使用,快速循环” 的管理方式,在压缩企业规模的同时,注意工厂和仓库布局相对集中,就近使用;把费时,价高,大批量的火车运输,改为廉价省时,小批量的汽车运输,每年节省库存费用开支4.5亿美元。与此同时,让设计制造部门大力研究不同种车型使用相同的零部件,将公司生产的零配件从7万多种减少到4000多种,给进货、库存带来很大方便,每年又节省开支3亿美元。公司的年库存价值由21亿美元降至12亿美元。 四是对采购、预算、生产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努力降低成本率。首先改进采购办法。原来公司的原料产、供、销一直在内部循环,后来公司决定,只要自产零件的成本不如购进合算,就不再“肥水外流”,大胆从外部购进。其次是完善工厂预算制度。过去是完全根据自己产品的成本拟定内部预算,这种做法缺乏横向比较,不利于降低成本。后来公司规定,必须通过与外界同类产品的成品费用加以比较之后再作预算,促使工厂自觉向同行业低成本看齐。再次是变进口项目为自己生产。

五、审时度势起死回生

艾科卡通过硬挤细抠,积微成著,总算走出了低谷,手中有了钱,便有了搏斗求生,大展宏图的力量和机会。

第一,加强市场调研预测,果断调整产品方向。克莱斯勒过去失败的惨痛教训,就在于市场信息严重失灵。艾科卡大力加强了市场调研部门。于1982年11月组建了一个60人的市查小组。艾科卡根据8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开始下降,国内汽油供应日趋缓和的新形势和调查小组提供的信息,正确地预测到市场上可容纳全家人的较大型汽车将走俏。于是他果断拍板定案,将本公司保留多年的“纽约人” 牌大、中型车加大产量。同时,又迅速拿出几样新产品,在市场上抢得一席之地。

第二,摸准时尚变化规律,推陈出新,先声夺人。敞篷轿车从汽车初兴到60年代中期美国经历了“三起三落” 的变迁。1976年4月21日,底特律市长曾煞有介事地为美国最后敞篷车举行了“告别仪式”,于是这种车在大街上便消声匿迹了。艾科卡独具慧眼,看清了汽车造型“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的变化规律,摸到了美国人想重坐敞篷汽车大兜其风,“重温旧梦” 的时尚走向。艾科卡大胆决定重新生产敞篷汽车。1982年“道奇400” 新型敞篷车先声夺人,投放市场后十分畅销,开始估计有3000辆就能满足需要,没想到一气卖了2.3万辆。后通用、福特公司也紧步后尘。克莱斯勒多年来头一次走在他人前面,艾科卡感到无比自豪。

第三,不断变换花色品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经营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汽车新产品中,一般分为市场型和技术型两类。市场新产品主要是在总体设计,车体形状,装璜色彩等方面进行改造,花钱少,周期短,见效快。艾科卡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把开发市场新产品作为重点来抓。于是决定以前轮驱动高速省油的长型车为基本模式,争取基本部件一体化、车型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路线。结果是投资不多,花色品种却不少,使顾客接踵而来,尽情挑选。另一方面,艾科卡始终抓住产品质量不放,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一是投资18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电子计算机和测试仪器中心,由人工设计逐步过渡到全部由计算机承担全部设计工作,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一是花费1亿美元,改造老厂房,把引擎从汽车顶部安装改为从底部安装使装机质量明显提高。据1978年验车报告称,公司所产汽车行驶英里的可能维修费由4年前的358美元下降到157美元。1983年统计,当年客户对克莱斯勒汽车撤销订货数只有7千辆,而同期对通用公司的撤销定货是120万辆,福特公司多达160万

第四,充分利用广告的作用,大力扩大影响。由于前几年克莱斯勒“臭名” 在外,人们对其新产品总是将信将疑。要改变这一形势,必须借助广告舆论。为了给公众留下里外全新的印象,艾科卡毅然辞退聘用多年的原来两家广告代理人的资格,不惜重金改聘广告行里的佼佼者——“凯一埃” 广告公司。该公司不负厚望,广告做得有声有色,连出妙招。克莱斯勒作广告强调“突出个性”,不搞“一锅煮”,避免雷同,力求使每一种牌子的车在广告市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性。

第五,灵活确定售价,重视售后服务。艾科卡为巩固和扩大市场,制订了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市场计划为重点的行政方案,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有升有降,灵活变通的特价战略。同时为刺激销售,巩

固和扩大自己产品市场,精心搞好售后服务。公司从不搞“离店不认帐” 一类自绝后路的买卖,对自己的产品不仅保质量,保使用寿命,而且随时提供热情周到的保修服务。他们把小汽车的保修期定为5年,行程5万英里,这类免费的长期售后服务,在大的汽车制造厂家中,惟此一家。

艾科卡临危受命,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终在几年内使公司绝处逢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80年公司扭亏为盈,1982年盈利 11.7亿美元,还清了13亿美元的短期债务,1983盈利9亿美元,提前7年偿还了15亿政府贷款保证金,发行股票2600万股,仅数小时就被一空;1984年盈利24亿美元。

鉴于此,艾科卡本人一下子成了美国人心中的英雄。1983年的一次美国“最佳企业主管”的民意测验中,艾科卡以绝对多数票领先;1984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刊登了他的肖像,通栏大标题是:“他说一句话,全美国都洗耳恭 听!”1984年12月,美国出版了《艾科卡》传记,该书出版后,瞬时被列为美国畅销书之首,发行量已高达260万册。在日本,《艾科卡》一书一个月就售出20万册。在伦敦,《艾科卡》名列畅销书首位。沙特阿拉伯的政治家把《艾科卡》作为管理者的必读书。对此,密执安州的州长说:“艾科卡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业家”,1985年仅头两个月,艾科卡就被1270个不同组织邀请去讲演。在克莱斯勒,所有蓝领人对艾科卡的尊敬已达到近于忠君的程度,数以万计的美国人给他写信,请他去竞选总统。

面对这种形式艾科卡表示:“要马不停蹄,一路高歌猛进。”

讨论:

1.令艾科卡如何经营有术,使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

2.艾科十用人的精髓是什么?实行季度检查制度有什么好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