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导游词 > 列表页

荔枝湾涌英文导游词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4  分类: 导游词 手机版

篇一:荔枝湾特色

谈及荔湾区的名称由来,许多人都会吟起耳熟能详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而这样的美景其实便源于荔枝湾涌。

10几年前,荔枝湾涌因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被石板盖上,成为马路下的一条暗涌,风华不再。

10几年后,顶着重压,荔湾区毅然启动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一期建设,“揭盖复涌”是其中的重头戏。如今荔枝湾盖头掀开,清水蜿蜒,曲桥佳木,亭台楼榭,美不胜收。

近日,历时大半年建设的荔枝湾涌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式通水。目睹重见天日的荔枝湾涌,不少街坊坦言“与之前马路场景有天壤之别”,曾经的工程反对者也直呼“想不到,真是太漂亮了”。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还在不断完善节点细化工作,已纳入新广州一日游线路,今后市民游客均可乘游船啖荔枝。

水脉打通旧城肌理,串起各类文化元素,原本河涌周边被一些旧房遮掩的文物景点都一一得以展现并连通。据透露,荔湾区将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把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成为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

溯源

曾有小秦淮之称

历史百转千回。实际上,荔枝湾拥有2000多年历史,其故址可远溯到公元前206年赵佗南越王的时候,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南汉王刘长所经营的“昌华苑”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每年夏季蝉唱荔枝熟时节,南汉王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此后也一直保留着岭南水乡的氛围。

然而,解放后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变成了若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泮塘首约至五约等)。1960年广州调整行政区域时,荔枝湾所在的西区便更名为荔湾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荔枝湾已成为中心城区一部分,除1958年开挖的荔湾湖和保留一段与珠江相接的荔枝湾涌为明涌,其他众多河涌也多已填没、上筑房屋,或成为暗渠、上为道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湾湖公园南缘的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掩盖成暗渠的命运,其上就是后来的荔枝湾路。1997年,相关部门单位沿路两侧建起临时性商铺,成为古玩专业市场。

曾经的美景消失不见,这成了许多老广难言的遗憾。在许多人看来,位处西关腹地的荔枝湾涌一带,不仅是岭南水乡风情的典型代表,更蕴承了千年的西关文化精髓。涓涓的荔枝湾水脉,如玉带打通城市肌理,串联起周边历代名人、名园故所以及千年名胜等文化元素,仁威庙、文塔、小画舫斋、海山仙馆、陈廉伯故居、梁家祠及西关大屋历史街区等“珍宝”也因水而灵。

起因

复活水乡记忆串联文化元素

为了复活荔枝湾涌的水乡文化记忆,同时传承岭南文脉,在2009年中段,荔湾区决定以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契机,贯彻落实广州市“中调”战略,并

根据省市领导关于加快推进西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的要求,对荔湾湖公园及周边西关古玩城、荔湾涌、文塔、西关大屋社区等进行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建设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荔枝湾文化休闲区,其中最大手笔的动作,便是“揭盖复涌”。

据悉,整个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东起泮塘路—龙津西路,西至黄沙大道,北起中山八路,南至多宝路,总用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目前基本完成建设的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荔枝湾河涌景观带、车行桥、景观桥,岭南博物馆组群(十三行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荔湾博物馆、小画舫斋)、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等。在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中,荔枝湾涌复涌属重中之重,对日后休闲区的规划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经历

荔枝湾涌重见天日来之不易

风雨之后方见彩虹。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所说的那般,荔枝湾涌的惊艳重生也经历了一段阵痛。

2009年11月18日,荔湾区正式公布了荔枝湾文化休闲区规划方案,“揭盖复涌”方案随之出炉,沿街临建商铺按规划将拆除。记者了解到,起初工作时可谓困难重重,动工日期一再推迟,直到2010年3月,荔枝湾路“揭盖复涌”才落下第一锤,有关部门开始封路迁树、拆除个别临建商铺。

除了资金压力,期间还有部分西关古玩城商户对改造不理解,不配合搬迁;有的居民也认为改造会影响其生活……。对此,荔湾区有关部门不断耐心做工作,今年4月,“揭盖复涌”工程终于得以全面启动,区建设、水务、环保等部门协同进入荔枝湾路,封路,绿化迁移,揭盖清淤截污,调水补水,搭建桥梁,河堤景观及绿化建设……工序环环相扣,经过施工者日积月累的努力,荔枝湾的原貌被一点一滴打造出来。

据介绍,荔枝湾涌复涌后长743米,为此工程,揭盖6687平方米,清淤1.3万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设1400多米。建设过程中拆除建筑物2.6万多平方米,新种大树727棵,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这连串数据背后凝聚着众多的汗水。“前段时间工程收尾,我每天只睡四个钟,现在看到这里变得这么漂亮,感觉很值得。”负责监工的人员说道。

收获

荔枝湾涌通水惊艳亮相

四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佳木葱茏,一派岭南水乡风光。这里是重见天日后的荔枝湾涌。曾几何时,她因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被石板盖上,成为马路下的一条暗涌。如今,在政府果断“揭盖复涌”后,这里换了天地,惊艳亮相。

上周六(16日)重阳节当天,张广宁于中午时分再度来到牵挂的荔枝湾涌整治工程现场。与此前仍在紧张赶工的景象相比,已于15日晚完成主体工程并成功通水的荔枝湾涌热闹依旧,但这份热闹已由工地上的“热火朝天”化作了大功告成后市民欢呼雀跃的感情。

闻讯赶来观看荔枝湾涌成功调水的市民群众摩肩接踵,800米长的河涌两岸到处是欢乐的人群,争着表达对荔枝湾风情再现的兴奋之情。有街坊坦言,原来的荔枝湾路那么窄,马路底下又是一条臭涌,很担心能不能搞好,没想到弄得这么漂亮。

“现在看来,广州举全市之力治水的付出和艰辛没有白费,治水效果得到了

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迎和认可,这项民生一号工程切切实实办成了民心工程!”张广宁也感慨地说。

特色

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

“十里红云,八桥画舫”——文献中关于历史上荔枝湾风光就有如此迷人的描述。据荔湾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恢复荔枝湾昔日的美景盛况,唤起人们对千年历史的回忆,在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中尽量复现旧日的文化景观元素,除了岸上的历史建筑,较引人瞩目的便是新建的几座古式景观桥梁。

据悉,在涌面上共规划设计了五座桥梁,全都是仿古风格,并参照了包括海山仙馆旧图片等历史资料进行设计,具体样式各不相同。通过向社会征集到的五个桥名,除了龙津与至善两桥名外,其他三桥桥名均来自原“西关八桥”。五条桥的起名和顺序也非常讲究。从文塔数起,龙津、德兴、大观、永宁,再加上“至善”,正好形成一个序列:龙津是起首,以龙喻津,是对整条涌道的概括;德兴蕴含了道德兴盛的意义;道德兴盛然后蔚为大观;然后举世皆善,为“至善”;最后是永远的安泰宁和——“永宁”。

记者近日走访,除永宁桥将在二期修建外,目前已建成的四座桥梁横卧荔枝湾涌的南北两岸,一侧是水畔长廊的湖光树影,一侧是历史建筑的古朴祥和,桥侧或渡口码头或亲水栈岸,将构成荔枝湾的著名景观“碧溪五渡”。

泛舟河上,水质清幽,平均1.5米深的涌底清晰可见。两岸亭台楼阁廊榭错落有致,四座石桥各具风情,不同河段两岸栏杆造型各异,小桥、流水、西关风情建筑一起构成一幅精致典雅的园林图画,可谓“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据设计师介绍,在短短约800米的荔枝湾涌两岸,栏杆造型多达13种,古典的、现代的,北方风格的、岭南特色的,东方神韵的、西方情调的,各显其趣,注重与周边建筑风格和谐搭配。张广宁在视察时对这种设计理念也表示肯定:“荔枝湾涌要成为一个浓缩西关文化的载体,下一步,要结合旅游开发,深入挖掘西关文化,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未来

打造岭南地标性文化休闲区

荔枝湾涌的复活,除串联起实体的文化遗迹外,也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就在荔枝湾涌通水复涌后第二日,一条长达37.3米的西郊村老龙舟,从珠江口进入泮塘水闸,然后驶入荔枝湾涌,对这条年岁近百的老龙舟而言,上一次畅游在荔枝湾涌上已是18年前。龙舟手奋力挥桨,齐声呼喝,一路上好不热闹。68岁的泮塘附近居民权叔激动地说,18年前荔枝湾涌还可以扒龙舟,后来加盖变成马路后,泮塘的龙舟不得不因此而改道,如今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成功,扒龙舟风俗得以传承,实在是一大幸事。

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复涌以来,每日均有过万市民在现场参观游玩、拍照留念,并有不少热心的市民向建设单位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荔枝湾涌将于近日开展节点细化完善工作。

牵挂工程的周亚伟最近经常要到现场察看。对于荔枝湾涌大半年来建设的情况,周亚伟说,“千言万语说不尽,总之就是很不容易。周边的老百姓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个个都大力支持,加上荔枝湾涌现在变得这么漂亮,这说明我们的坚持与努力都没有白费。接下来荔湾区还会推进恩宁路大地涌的改造,有荔枝湾涌的成功在前,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会更有信心。”

目前,荔枝湾涌已新建旅游驿站1个,旅游服务中心1个,荔枝湾旅游标识

200个,购置荔枝湾游船14条,河涌还已纳入新广州一日游线路,甚至将策划精品半日游、两日游线路。

而根据规划,今后的荔枝湾将恢复成“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大众游乐场所,同时细分吸纳中外小众市场,打造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具体来说,将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将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

■众说这湾清水

“这条涌的整治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揭盖复涌的设想一开始也遭遇了来自周边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与阻力。说实话,我们的压力不小,最后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得以付诸实施。没有超常规的治理手段,没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所有治水工作者的艰苦努力,这项工程难以取得今天的成果。群众能从中受惠、能为此高兴,是我最大的高兴。”——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

“我亲眼目睹了荔枝湾涌从头到尾的变化——从原来的臭涌到把涌盖上,再到揭盖复涌,直到现在出落得跟画儿一样,和以前完全是天壤之别,简直是神奇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伟大的工程、益民惠民的工程。今后肯定是荔湾区乃至广州市的名胜景点。感觉太好了。”——老西关陈伯

“20年前,住涌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涌水的恶臭让人吃不下饭,现在揭盖后涌水变清了,估计房子都会升值。”——住在荔枝湾涌边的广医三院一退休医生

“我就住在逢源路,之前每天晚上都会来这里看看工程进度,现在效果这么好很高兴很自豪。”——曾经的工程反对者、古玩街老板潘姨

■细品景点

此次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后,除了重现“一湾溪水绿”的景象外,原本河涌周边被一些破旧楼房遮掩的文物景点都一一得以展现并连通。

梁家祠

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梁家祠为三进深的大祠堂,规整、对称,天阶宽广,气派不凡,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在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内有荔枝湾历史变迁展览,图文展示荔枝湾的2000多年的历史变化及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情况。广州文津古玩城

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广州市供销社日杂仓改建而成,仿古改造后的古玩城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可容纳400多户商铺。

文塔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为石脚。文塔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州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文塔内供有的文曲星掌握文人雅士功名命运,据传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

荔湾博物馆

荔湾博物馆(陈廉仲公馆),于1996年12月建馆,是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馆址是民国初期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先生的故居。庭园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内有有仿罗马、希腊的柱式及拱门,又有由峰峦、岩洞、亭台等组成的被誉为“岭南石山奇景代

表作”的“风云际会”石山及“石上飞榕”奇景。

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由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氏家族(黄景棠)所建,建成于1902年,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都是精致幽雅的楼房,中间是一片露天的花园。因园内有画舫建筑,建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小画舫斋对面是荔湾湖公园南门,叠石层层而起错落有致,几十颗参天大榕树郁郁葱葱,吸引各种鸟纷纷飞来,不愧为名符其实的“小鸟天堂”。

篇二:广州,导游词

篇一:游广州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今天带大家的导游。我姓姚。上次大家来广州去过白云山、陈

家祠、西关大屋,今天我带大家去游广州塔。她是广州一个新景点,人家说,去北京不去长

城,不算去过北京,那么现在的人说,来广州不上广州塔,那就是白来广州一趟了,大家出

发吧!

广州塔塔身设计的

最终方案为椭圆形的渐变网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

化生成,塔身采用特一级的抗震设计,可抵御烈度

7.8级的地震和12

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等一下我们坐观光

电梯啦,您会如腾云驾雾般地快速上升,不用2分钟,现在电梯就可以稳稳停在84层、433.2

米高的观光层了。

大家可以随便走走

看看,窗外是360度的无敌风景,整个羊城都尽收眼底。请各位游客往北看,这就是广州的

新中轴线,大家再低头往下看,这就是中国第三长河-珠江,它就像一条彩带,碧绿的江水,

从塔底缓缓流过。

胆大的游客可以在

凌空伸出的“玻璃格子”站上去,您会觉得犹如悬浮在云霄,上下左右全部都是空的。带相

机的游客可以去照相,再看着玻璃地板下方的地面马路,车流细小如蚁,珠江在脚底蜿蜒,

可能让您眩晕??

观光功能

发射功能

塔顶设置发射机房

和发射天线,用以发射电视、广播和微波信号。

展示功能

观光塔内将建造城

市规划展览馆,用于陈列大型城市规模型及其它城市建设成果展示,

娱乐功能

塔107、108层观光

层安装了5台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型望远镜,给游客带来实时的互动观景体验。游客可根据喜

好,选择预设模式或实时模式,控制放大及缩小按键,通过望远镜屏幕观看广州城的美景。

动态数据将于手触屏幕瞬间显示该地点相关信息,方便快捷。

来这里是纪念品区,

有兴趣的旅客可以买回去留念。不过大家一定要来这里,寄张明信片回家或者给你的好朋友。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来游广州塔,请大家慢慢观赏,我祝大家玩得开心??

篇二:广州导游词 8

湛江

广之旅自由通

广州导游词

广州的特色,有人

归纳为:“十大”特点,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一都,二城,三特,四

地”。

“一都”指广州是

著名的商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人文因素,广州商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优良的传统。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的古都会。唐代,广州港已经发展到可容纳大小船只

近千艘的港口,并开辟一条长达14000公里的由广州通向西方的航线,这是当时世界最长的

一条航线。清代,中国设立“十三行”,专门从事对外贸易。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大力引进

华侨和外国资本开办商业、洋行、银行。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建国后,

被称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一直在广州举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商都地

位不断提高,商业和综合经济实力移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得以改革开放之风,商贸再

领风骚,广州货一直是时髦的代名词。朋友到了广州,可以尽情享受和体验广州的“购物天

堂”的乐趣和魅力。

广州传说最早的名字。公元226年,为了便于统治,孙权将原交州划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

合浦以南为交州,合浦以北为广州,“广州”名由此得来。公元1368年始称“广州府”、1921

年成立市政厅、1925年设立广州市。

篇三:新广州导游词

新广

州导游词

【荔枝湾】又叫【荔

枝湾涌】 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

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

称。

南至黄沙注入珠江,

“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

盛: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

驻地,且开始经营这一名胜。

荔枝湾的衰败:到

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河溪两面成为菜农、

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

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 荔枝湾的消亡:1958年。建立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

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随着周围的工

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

覆盖;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

新生:1999年,荔

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1992年填埋的最

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

迎来新生,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

梁家祠占地面积

700多平方米,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

篇四:广州概况导游词

广州

导游词

一、综合篇

(一) 广州概况

1. 自然地理

2.人口物产

到2002年3月底,

广州行政区域内人口(含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其中市区人口已经超过了

600万人,市区平均每天流动总人口达300多万人。从这意义上,可以说广州是名副其实的

不设防的城市。

广州自然条件优越,

物产资源丰富,有许多驰名中外的农副土特产品,经专家们鉴定确认的多达100种。广州是

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广州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生长,

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上市。广州的水果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享有

“岭南四大佳果”美誉,早已名闻中外,也是广州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四个品种。其

它如杨桃、龙眼、黄皮、柑、橙等也久负盛名。

3.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在公

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

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4.五羊传说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广州有几个美丽的别名,我现在就考一下你们,看能不能说全。对,大家说得都对,广州又

称花城、羊城、穗城。花城,前面已向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不过大家知道和记住花城,更多

的是通过已故中国四大散文家秦牧的那篇著名散文《花城》,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被收进中学

语文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记住广州是一座以花而得名的城市。那么,广州为

什么又称“羊城”、“穗城”呢?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楚

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有一天,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

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仙羊,仙羊各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

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仙人把稻子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

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

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称。后来广州的百姓还在惠福

西路修建“五仙观”来纪念这五位造福广州的仙人。你们若不信,可到五仙观的东侧看看,

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脚印状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迹”。你们还不信,可再到越

秀山麓,那里存立有一座“古之楚庭 ”的石牌坊,它告诉人们,广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喜欢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可能会想:在这个神话传说中,仙人们为什么骑的是羊而不是别

的什么动物?为什么五位仙人衣是五色,羊亦五色?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神秘?

不错,在这个神话

传说背后,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也就是说,仙人骑着羊而来,仙人五

数、衣五色、羊亦五色都不是偶然的。先说为什么是羊,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基本事实,畜

牧学家已经证明,广东的羊来自北方,这就说明五羊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中原人早在

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就开始南迁并给岭南人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证明了广州很

早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也许有人还会问,移居羊城的先民,也可以把狗、猪呀什么的带来呀,

为什么单单是把羊带来呢?这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猪的行动缓慢、成批驱赶不便,再加上

在古代传说中,猪的形象不好。而狗,在古代是许多民族的图腾和始祖神,很少作为一种具

有经济价值的家畜来饲养。相对于狗和猪来说,羊的繁殖力强,适应力强,还有较高的经济

价值,至今广东仍有“种姜养羊,本少利长”和“羊不离胎”之说。加上它行动快速,便于

驱赶。可见,五羊神话中的仙人骑羊,除象征其从北方而来之外,还有心理、道德和经济上

的考虑。羊成为当日南迁的先民携带的理想家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在今天,五羊已成

为广州的城徽标志。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羊城”这一别称,已渗透到广州生活的各方面:书

有《羊城古钞》,刊有《羊城古今》,报有《羊城晚报》,景有“羊城八景”;乃至许多楼宇商

标、公司社团、名胜古迹均以“羊城”命名;“五仙观”如今尚存,“仙人拇迹”依然可见;

仙湖街、仙邻巷、五仙门等都还粘有一点“仙”气“五羊仙”的神话,可谓影响深远。

5.经济发展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

全国著名的商埠,它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发展焕发出新

的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2年开始,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10大城市

的第3位。尤其是“九五”以来,广州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为显著增强,为国家、为

广东省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年,广州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85 亿元,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

3.8万元,折合美

元为4586元,人均数居全国10大城市首位。2001年广州地区实现税收总数达876亿元,全

市地方财政收入合计达271.9亿元。广州的人口大

约占全国二百分之一,创造的税收大约占全国的十九分之一。总体上看,广州已经全面实现

小康,目前迈入了初步富裕的阶段。

广州经济发展最突

出的特点是包括商业、旅游业、餐饮业和信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十分

发达。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49%,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州经济发展的另一突出

特点是,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对外经济贸易发达。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外贸出口

年均增长达21%,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已达230.37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16.24亿美元,

出口市场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200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8亿美元,在全国10大

城市中排第2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广州投资,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

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

6.城市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广州明显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从1998年秋开始(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荔枝湾涌英文导游词),

广州开始实施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实现一大变”的战略。“九

五”时期(从1997年至2001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总额达610亿元,相当于前8个五年计

划总和的3倍。现在广州已全面成功实现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城市面

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在短期内发生如此巨大变化,不仅是广州城建史上的

奇迹,就是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建设史上也不多见。

“小变”、“中变”

的成果不仅受到广大市民的由衷赞赏,而且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同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2001年12月3日,广州荣

获“国际花园城市”的光荣称号,捧回了被国际上称为“绿色奥斯卡”的大奖,成为世界上

获此殊荣人口最多

篇五:广州导游词岭南文化篇岭南花木

广州

导游词?岭南文化篇?岭南花木

(七)岭南花木

当你乘车欣赏公路两旁的景色时,当你坐船眺望珠江两岸的美景时,当你驻足在各个旅游景

点时,当你漫步在大街小巷时,不同季节,你会惊喜地看到火红的木棉花和凤凰花,紫色的

紫荆花和杜鹃花,黄色的黄槐花和米仔兰,白色的白玉兰和茉莉花------处处花团锦簇、五

彩缤纷,清香扑鼻、赏心悦目,千姿百态的路树和鲜花,装扮着这日新月异的南国名城、世

界花园城市。

广州位于祖国的南

方,既有热带的温暖,又有季风的滋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花开四季,满城飘香,使广

州有“花城” 的美称。用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著名诗句“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形容广州的花事,是十分恰当的。

广州人爱花、种花、

插花的传统,可以远溯到隋唐。广州芳村的花地,当地居民世代以种花为业,代代相传,终

于连地名也改为“花地”。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就有关于广州芳村花地的记载:“对

江(注:即珠江)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

七”。市区珠江南岸的庄头村,种花也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南汉时就有素馨坡的美誉,这一

带的农民多以种花为业,明《岭南名胜记》说这里“平田弥望尽种素馨花”。花都区(原花县、

花都市)更因花之多之盛而命名为花都 。由此可见广州历史上花事之盛。

广州常见的花卉有

100多种,既有大量本地的传统品种,又有不少从国内外温带和热带地区引进的品种。由于

气候条件适宜,广州的花卉一般能露天栽培,安全过冬。每年春节期间,北方仍是冰天雪地,

广州是“桃红又是一年春”,进入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季节。

[木棉花]

木棉花又称红棉、

攀枝花,古称史后花。而今是广州市的市花。木棉俗称红棉树,其树干高大,可达7丈,树

身带有突刺,花径8-9厘米,丛生在枝梢之旁,每年三、五月间广州春至转暖的时候开花。

木棉花殷红如锦,鲜艳莫名。花朵六瓣向上,花蕊黄色,在那矫健如龙的枝干上,高撑半天,

看起来真如屈大均所说的:“望之如亿万华灯,烧空尽赤。”

木棉的气概和风格,

是广州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的象征。1982年4月,广州市花评选委员会发动全

市人民评选市花,木棉以最高票数(占总票数75?9%)独占鳌头,荣获“市花”称誉。

[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

篇三:新广州导游词

新广州导游词

【荔枝湾】又叫【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称。

南至黄沙注入珠江,“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盛: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且开始经营这一名胜。

荔枝湾的衰败: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 荔枝湾的消亡:1958年。建立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随着周围的工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覆盖;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

新生: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1992年填埋的最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迎来新生,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

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