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7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摘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第一个层次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下的定义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在我看来作为基础和前提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然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定义中的最本质之处了,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换句话说,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并不是仅靠短时期的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便可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因为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就是在生产的社会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私有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因素。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使私有制的消灭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那就必须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最终彻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

邓小平在1986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人们只能在生产力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现象,各种社会形态的质的更替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非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当然,社会主义对生产力的解放更为彻底一些。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从生产力的发展中引伸出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就是因为它仅仅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来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他们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引伸出社会主义,而是撇开了生产力状况去空谈社会主义,从而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他们所憧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是非科学的。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突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说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功能,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虽然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统一的,但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人们只能在生产力发展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2.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普列汉诺夫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李保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篇二: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1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年 级:

专 业:

层 次:

学 号:12847609009

学生姓名:

学习中心(函授站):

2012

网络12春 安全工程 专升本乔曙耀 年6月13日 太原煤气化教学站

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科学地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以及实现这种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

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创造性,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实践性

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来源于实践,又回归

于实践,既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在实践中指导和实现。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实践使邓小平理论获得勃勃生机,邓小平理论又给实践带来成功和希望。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在总结实践的经验和教

训中形成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需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

是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产生、思考和解决,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这个基本问题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和根据的。若离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发展,就不会有这个基本问题的产生,当然也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的和必要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一代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理论结晶,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着明显区别。建国初期,我国主要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大突破,它除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等方面与苏联模式一致,表明它们所要建设的是同质的社会主义社会外,充分显示了它独具的中国特色。

1、理论基础方面:从对社会所处阶段的判断看,邓小平理论认为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

力。从宏观发展战略看,(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邓小平理论根据中国的国情,

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战略。

2、经济方面:从所有制看,邓小平理论坚持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分配制度看,邓小平理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运行机制上看,邓小平理论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从管理体制上看,邓小平理论坚持充分利用价格、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实行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从经济结构看,邓小平理论提出要农、轻、重协调发展,强调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从民生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政治方面:从领导体制看,邓小平理论主张坚

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施民主的依法治国的管理体制;从国家职能看,邓小平理论坚持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从党政关系上看,邓小平理论坚持党政分开,更多地发挥政府和群众团体的作用;从党的建设看,邓小平理论坚持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进行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加强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从对外政策看,邓

小平理论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4、文化方面:邓小平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

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文艺和学术的繁荣发展,支持和鼓励各行各业共同促进我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资的主体,要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要求文化建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开展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努力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创造性

区别于以往的一些传统理论,邓小平理论是真正

具有现代思维的理论。它并不试图占有超时空的终极真理,也并不企图去完成需要人类的全部历史存在才能完成的事业。它创造性地把人文精神从抽象的原则中解放出来,归还给现实,使理论脱离抽象的思维走向现实的实践。

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往往脱离现实的人及

其实践,研究的对象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实践,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存在的经院式抽象物。于是,在理论探索中每一欣喜的收获,都只是更加背离现实,远离人的生活,理论不但不能指导人的生活与社会实践,相反却总成为束缚人的生活与社会实践的桎梏。

篇三: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论邓小平理论本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在新中国建立后,面对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老一辈建设者们积极探索,努力使落后的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下,学习苏联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经过发展和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苏联模式在中国并不能行的通,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后,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重中之重,经过努力,以时间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邓小平和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后,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

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但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二、邓小平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下的定义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根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价值,这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遵循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定义中的最本质之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换句话说,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并不是仅靠短时期的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便可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因为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就是在生产的社会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私有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因素。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使私有制的消灭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那就必须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最终彻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三、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重塑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体系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立的,人类对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倾注了其对这一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的思想

史和实践过程中,一直遇到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深刻的问题:“搞社会主义究竟为什么”,人们对社会主义比其它社会制度有用性、有益性和合理性的理论认定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都要建立在一个前提的基础上,即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是其他价值目标实现的充分条件。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变异,脱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第一因素,也就是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目标的首要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条件、现状和当时可能,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建构全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要素,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归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上,即抽象的所有制、平均主义、禁欲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来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确定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原则,反复重申社会主义的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92年的南方谈话中,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复归,把过去被颠倒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价值秩序给重新颠倒过来,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有秩序上重新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位置。

四、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体制的创新确立根本原则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塑造未来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

指导原则,而未来的社会主义体制究竟如何,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是没有规定的。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体制应该是沿着这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与过去的那种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过去的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在论述社会主义时不仅是偏重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且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即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而邓小平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仅讲了这种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他没有像前人那样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规定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也为后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带有渐进论的性质。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提出的原则对我们原有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变革和改造、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既吸收了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又吸收了当代世界各国发展和进步的新经验和成果。因而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二、正因为将要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与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有根本的区别,因此,我们就不应该再用原有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及原有社会主义的体制和特征来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解释和理解。如果这样做,那不仅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真正内涵,反而会造成不应有的误解。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