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关于靖远的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2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

题 目: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

系 别:管理与经济系

专业班级: 09工商管理2班 姓 名: 金满城

时 间:2011.7.11-2011.7.25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区交界,平川区从中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其中旱地占60%。现辖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总人口4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有汉、回、藏、满、蒙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1.1%。年均气温9.9℃,年均降水量 220 mm左右,蒸发量1900m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3亿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40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9元,综合实力位全省后列。农业是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如何使贫困人口尤其是干旱山区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成为靖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靖远县贫困人口情况

我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若笠、石门、兴隆、永新、双龙等5个乡和五合、靖安、东升、北滩、高湾、大芦、乌兰等乡的干旱山区,这些地区生态恶劣,交通不便,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十年九旱,饮水困难,完全靠天吃饭,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乡村集体经济没有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经过历年的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面不断降低,截止2007年剩余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728元/人均年收入),低收入人口3.92万人(728-1015元/人均年收入),合计8.62万人。虽然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沿黄灌区的北湾、平堡、东湾、乌兰等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而干旱地区的若笠、永新、石门、兴隆、双龙等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1700元之间。如果新的扶贫标准(1300元/人均年收入)一旦实施,靖远县贫困人口将增加到15.1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44万人的34.36%)。其中建档立卡剩余贫困人口8.62万人,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6.5万人。

二、造成贫困的原因

贫困是靖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是县域内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连年干旱。通过对100户贫困人口的抽样调查分析,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导致贫困地区群众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县位于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220 mm左右,十年九旱,尤其是近6年来平均降水量仅为131毫米。同时,低温、暴雨、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2007年为例,我县连续遭受低温、强对流天气和持续干旱袭击,农民支出明显增加,农业损失严重,尤其给生活在干旱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2007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088万元,人均财力不足87元。有12个乡镇地处干旱半干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若笠、高湾、石门、双龙、兴隆、永新6乡至今未通油路,大部分村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结构单一,完全靠天吃饭。财政投入的不足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三)是观念落后,缺乏技能。2000年至2007年因技术缺乏返贫达331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5.1%。抽查农户8户48人,其中658-919元之间的2户11人,658元以下的4户23人。主要因为这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农业科学技术和劳动技术技能的能力较低,这其中包含因智力、残疾、观念落后等因素导致返贫。这些人外出打工仅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对科学实用技术掌握甚少,甚至一些贫困户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生活。主要分布在我县若笠、石门、兴隆、永新、双龙等乡干旱山区。

(四)是因疾病而返贫。2000年至2007年因疾病返贫269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4.1%。抽查农户7户41人,其中658-919元的有2户11人,658元以下的有4户30人。若笠乡若笠村张克鹏是一个因病导致返贫的典型例子,张克鹏原来开商店和加工厂,在当地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富裕户,但由于父亲有病多年,张克鹏为给父亲看病,将商店、加工厂变卖,又跟别人借了许多钱,总共花去6万多元,加之他本人又不能干重体力活,家中生活越来越困难。儿子在兰州打工,一年挣4000元,成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五)是因人多地少返贫。在调查户中,因缺地返贫的6户28人,其中658-919元的3户12人, 658元以下的3户16人。靖远县刘川乡赵淌村是一个典型的老移民村,人均耕地仅有1亩,在部分调查户中由于结婚、生孩子,人口增加了,而耕地的面积得不到增加,加之种植结构单一,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短期内很难脱贫。赵淌村崔生福一家共5口人,5亩水浇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就2007年的收入来分析,种植3亩玉米套小麦收入为2000元,2亩洋芋由于地质差,收入仅为500元左右,崔生福外出打工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大女儿上职中每年需要近万元,因而家中几年来经济一直很拮据,生活困难。

(六)是因关井压产返贫。2000年至2007年返贫432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6.65%。共抽查7户45人,其中658-919的1户6人,658元以下的5户22人。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东升、靖安等产煤区域,由于这些乡以前采矿业多,大部分劳动力就近到煤矿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但由于近年来国家为整合资源,杜绝事故的发生,整合关闭了一批中小煤矿,从而减少了用工人员,成为这些人口重新返贫的因素之一。

(七)是因子女上学返贫。2000年至2007年因子女上学返贫达到770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11.85%。靖远县作为教育大县,群众对教育和供孩子上学普遍重视。通过对18户96人抽查,收入在658-919元之间的有6户29人, 658元以下的10户71人。刘川乡赵淌村唐庄社李福忠家有4口人, 6亩水地,两个儿子分别在高一、高三上学, 2007年种植洋芋、洋葱、西红柿等农作物4亩,养猪1头,总收入1万元左右,在2001年以前,由于孩子上学开支少,家中较为富裕,而在近两年以来,仅孩子每年的费用开支高达7000多元,加之疾病等因素导致返贫。

(八)是物价上涨因素带来的返贫。主要反映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涨幅过大,而农产品价格除油、肉之外,涨幅较小。农业投入成本明显增加,而收入减少导致部分农户返贫。

三、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抓水移民,兴川济山。靖远县贫困因旱,根源在于缺水。黄河流经县域之长,水资源潜力之大,是劣势中的优势;但能见黄河水,未受黄河益,却是扶贫开发前不应是现实的现实。“三西”建设开始后,靖远县始终把大兴农田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翻身、稳定脱贫、开发致富的根本措施来抓,念水经,走水路,强基础,寻出路。通过扬黄河之利,济干旱之贫,兴川济山,以水治旱,移民开发,解救贫困。大兴骨干水利工程,

兴电、刘川、三场塬三大灌区整体开发,并新、改、扩建280余处小水工程,新增水地31.97万亩;建设集中排水工程33处,解决了20.76万人的饮水问题、22.9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二十多年来虽然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占有水地并未减少,贫困乡、村共有1.78万户、7.85万人迁移到了新灌区,按照通路、通水、通电和有稳定收入来源、有看病就医场所、有学校和基层管理机构的要求,统一规划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成规模移民点130余个,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至五年稳定脱贫”的目标。现在兴电、刘川、靖会三大高扬程工程灌溉地区,已成为靖远重要的粮食、蔬菜、林果基地。“史以明今”、“以史为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靖远二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说明了“抓水移民,兴川济山”的扶贫战略是符合靖远实际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所以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继续要把“抓水移民,兴川济山”作为扶贫开发的第一策略。一是加大对现有水利设施的更新改扩建。二是加快双永生态移民工程的立项实施,该工程总投资3亿元,工程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5万亩,直接供水人口2.83万人,大小牲畜5.64万头(只),解决0.4万户、2万人移民安置问题。

(二)兴修道路,生态立县。“要想富,先修路”,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靖远的道路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现有的公路状况和目前社会的发展已经极不协调,相对而言,靖远县的交通道路严重滞后,进出县城的道路不通不畅,虽然依傍黄河,但黄河两岸道路不畅,至今还有6乡未通油路。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实践证明,交通的发展已成为开放、开发、脱贫致富的中心环节。交通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专家测算为每1元公路投资的社会总产出接近3元,相应创造增加值1元;每亿元公路投资为公路建筑业新增和保留近2000个就业机会,为公路建设直接或间接提供产品的行业的就业机会又是公路建设业的2.43倍。它对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要把兴修道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以黄河为轴心,大力发展交通道路。以建设沿黄经济长廊交通网为重点,积极争取黄河两岸公路建设项目,以修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为目标,积极争取通乡公路建设项目;积极配合促成白宝铁路延伸项目尽快实施,实现与宝中铁路接轨,打通靖远东去的便捷通道;积极争取航运建设项目,打通水上航道,把靖远建设成白银市公路、铁路、水运中心。解决贫困,让人民富裕,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而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找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结合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好生态,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中促进工业化,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靖远县境内山峦起伏,重峰叠嶂,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差。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只有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加大生态林建设,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树立“生态立县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靖远的贫困面貌。我们要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将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连片开发以兴电灌区为主的10万亩枸杞基地,以高湾乡为主的10万亩优质籽瓜基地。在北滩、刘川等地引进新品种,发展苹果产业,四季豆种植及玉米豆类种植。推动特色农业朝着“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工业强县,文化兴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没有龙头企业的农业,仅靠家家户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是无法占领市场,靠卖初级产品,既使能赚到钱,也只是卖原材料的钱。只有通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来带动农村经济。没有这个前提,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就没有销路,农业就不能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全民经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靖远是个文化古县城,历史悠久,景观旖旎,旅游资源丰富,饮食文化深厚。在发展经济上,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着力打造黄河40公里旅游风情线,加大法泉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包装、宣传,招商引资力度,把它打造成品牌。同时大力发展以餐饮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使之和旅游业形成共振效应。

(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自2001年以来,我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2个,通过整村推进,兴修梯田6.5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28万亩,新打机井、泉水截引等水利工程42处,建设村级文化培训中心29处,改扩建小学36所,种植枸杞4850亩,种植中药材6000亩,兴建枸杞晒棚90座,引进良种羊16280只,培训农民技术员14900(次)。整村推进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了特色产业,提升了农民素质,减少了贫困人口。下一步,我们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精神,紧紧围绕整县稳定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在兴电灌区四乡近年来兴起的枸杞种植产业布局结合行政区划,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以改变基础设施条件和做大做强枸杞、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建设重点,加快脱贫步伐,使该区域贫困面貌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

(五)加强培训,科教扶贫。几年来,靖远县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就业率达到95%,稳定率达到90%,基本实现了“一人培训、终身受益”,“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实践证明,科教扶贫是正确的,可行的。下一步要不断加强贫困乡村“两后生”和劳务技能培训,将农村科技示范户、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工作。加大脱贫致富信心的教育,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变单纯依靠救济生存为自力更生,逐步走向在干中脱贫、干中发展。

(六)贴息贷款,保险支农。近年来,我县扶贫贷款直接扶持贫困农户2846户,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和项目辐射带动贫困农户471户,加快了贫困乡村农户的脱贫致富步伐。实践证明,扶贫贴息贷款是拿小钱办大事,扶贫效果明显。下一步,要积极与金融、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根本目标,以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农户和部分贫困户、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和农村合作协会组织等为重点扶持对象,认真搞好扶贫贴息贷款。同时,我们也看到,局部暴雨、冰暴、风沙等自然灾害又威胁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来化解农民面临的风险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篇二:靖远县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靖远县城市更新运作路径及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016-2021年

中商产业研究院 ASKCI Consulting CO.,LTD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是国内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服务机构,是中国专业的第三方市场研究和企业咨询服务提供商,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公司致

力于为国内外企业、上市公司、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研究报告及高价值的咨询服务。

自2003年以来,中商在发展中已不断成长,迄今为止,中商汇聚了350余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资深顾问,中商依托自主研发的Askci数据库和CISource

中商情报通对各类数据建立月度、季度、年度持续的信息收集监测,覆盖近5000多个细分产业市场数据库,持续更新;中商始终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全的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研究报告等高价值咨询服务。

前 言

由于我国经济远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城市规模膨胀的速度十分惊人,甚至远远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的快速粗放式膨胀,以及建设规划的落后,导致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大量仅仅过了二三十年就需要重新改造的区域,城市拥堵,城市内欠缺区块规划,城市内部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近年来暴露无疑,以旧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成为了各地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城市病”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从传统的城镇化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成为了中国城镇化关注的主题,“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由此而生,并在新一届领导集体中,上升为全国性的发展战略。“城市更新”正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低碳、人本、智慧全方面要求的重要途径,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从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盲目扩张问题的暴露,我国的城市更新运动开始不断加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纷纷制订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规划,一场盛大的城市更新运动在中国展开,大量旧改项目不仅大大改观了城市面貌,市民的生活环境,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城市更新”运动在全国不断蔓延。南京、武汉、昆明、太原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城市更新的规模非常惊人,在对城市进行手术刀式革新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2016-2021年靖远县城市更新运作路径及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从城市发展的创新趋势为切入点,全面的阐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靖远县城市更新项目的运作模式;靖远县城市更新项目案例;靖远县城市更新投资机会;最后对靖远县城市更新项目整体包装及推广策略做了详细的解析。报告根据城市更新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靖远县城市更新未来投资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房地产企业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13800元电子版:13500元纸介+电子:13800元

第一章 城市发展创新趋势分析

第一节 城市开发创新思维分析

一、导入创新视野:重新衡量国际城市

二、城市创新纬度:智慧、协同与包容

三、城市战略创新:生态经济城市

四、城市经济创新:跨越资本驱动时代

五、城市社会创新:幸福定义国际城市新标杆

六、城市文化创新:发挥创意能力的引领作用

七、城市生态创新:如何充分释放低碳发展成果

八、城市治理创新:城市交通的全面解决方案

九、城市空间创新:多重空间的创新响应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工业创新主导型模式

二、服务创新主导型模式

三、文化创新主导型模式

四、科技创新主导型模式

五、机制创新主导型模式

六、多驱联动创新型模式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

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分析

二、中国城市规模增长情况

三、中国重点城市经济指标

四、中国各地区城市建设情况

五、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情况

六、城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分析

一、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界定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中国城镇化质量评定分析

(一)主要城市城镇化质量现状

(二)城镇化质量评分指标情况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产生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建设特征分析

二、中国城镇化建设误区分析

三、中国城镇化模式困境分析

(一)城市区域发展失衡

(二)城市规模质量失衡

(三)城市功能定位缺失

(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五)城市治理能力滞后

第四节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要旨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特点和要求

三、新型城镇化的革新方向

四、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措施

五、新型城镇化改革突破口

(一)土地流转改革分析

(二)户籍制度改革分析

(三)城市群发展战略分析

(四)新型城镇化利益分配革新

第三章 城市更新内涵理念分析

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更新概念的内涵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二)城市功能定位调整

(三)确定城市适宜人口

(四)确定城市开发强度

(五)城市空间形象定位

(六)城市用地布局与结构调整

(七)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更新

篇三:关于靖远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秦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十一五”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于秦州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为迫切,任务更为艰巨。

1 秦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基础

近年来,秦州立足于全县黄河灌区、高扬程灌区、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区域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在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全县自然生态条件各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的实际,在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的沿黄灌区,坚持 “兴产业、强龙头、引技术、打品牌、奔小康”,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做大做强蔬菜、畜禽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特色经济优势明显,土地开发潜力相对较大的高扬程灌区,坚持 “调结构,扩规模,建村镇,拓市场,增收入”,大力发展有效水地面积,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地膜洋芋、枸杞、洋葱、四季豆、养羊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形成区域经济新优势;在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坚持 “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建沼气、输劳务”,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农村道路、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下功夫解决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蔬菜、畜禽和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蔬菜总面积突破30万亩,羊只饲养总量达到105万只,枸杞、籽瓜、大枣等特色林果产业初具规模。建成长河食品、神农米业、白塔淀粉、景丰脱水菜等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9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近年来,秦州紧紧盯住国家的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了曹若人饮、农村人饮解困、刘川易地搬迁、唐庄土地开发、农村电网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县乡公路建设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黄河公路大桥开工建设,腰站至石门、唐庄至董家庙、高湾至共和、杜小通乡公路工程开工建设,水泉至石门通乡等级公路竣工通车,通畅工程建成通林公路100公里。近三年共计整合资金4805万元,硬化乡村道路288公里,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是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建设要求,提出了“移民村示范型、传统村改造型、新建村提高型”三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优先选择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地域特色鲜明、建设条件成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镇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各试点村镇有计划、有重点整合项目,整合资源,引导和动员群众整修道路,兴修水利,建设公益设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建设思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加大了社会事业建设力度。深入开展了五好家庭、文明农户、文明村镇争创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关于靖远的调查报告)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稳步推进和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认真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大救灾救济力度,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继续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扎实开展了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大力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努力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秦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秦州是一个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税源单一,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资金调度十分困难。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是农村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秦州城乡差距比较明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特别是干旱山区县乡公路建设

欠帐大、标准低、基础弱,成为制约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三是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秦州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缓,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

四是干旱灾害持续严重。秦州降雨稀少,灾害频繁。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全县连续遭受严重干旱,致使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的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不同程度的严重困难。

五是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干旱山区群众思想仍然很落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不强,“等、靠、要、守”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三、秦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共同发挥效应进行推动。只有把握机遇,以坚定的决心、积极的态度和更大的魄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谋划,稳步推进,才能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大实效。

一要切实提高认识,凝聚新农村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是主战场,只有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才可能取得成效。为此,要对新农村建设广泛宣传,通过下乡宣讲、进行培训、印发宣传册等方法,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男女老少皆知,让全社会认清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动工作,帮助农民谋划如何搞好自身发展,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解除农民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禁锢,促使老百姓与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思想同心、目标同向、事事同抓、成果同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动作用,鼓励党员先示范,先发展,先建设,帮助扶持带动普通群众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

二要进行科学规划,搞好新农村建设布局。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避免盲从,着力提高新农村品位,基础设施的全面布局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生产生活方便。首先,要搞好新农村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上要结合具体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统筹安排,对什么地方安置民居、什么地方作为产业区、什么地方发展企业、什么地方铺路搭桥、什么地方建设市场、什么地方作为群众休

闲娱乐场所、什么地方发展农村事业等等都要进行全面考虑,着力彰显地方特色。其次,要搞好新农村民居建设规划。要突出特色,积极培育人居、生产文化,形成一户一园一线一景色。对民房建设要按照美观、实用、舒适的原则,进行分类设计,做到房屋的外观形象艺术、庭院布局优美、建筑风格统一。第三,要严格规划管理。坚持用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强化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以维护、落实、实现规划为工作的出发点,坚决杜绝乱搭乱建与规划不统一的建设,坚决杜绝不按照红线要求进行建设的建筑,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布局实施的建设,坚决杜绝违章用地,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三要实行典型示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要按照“先行示范、建成样板、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选好示范村。要按照已试点成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优先选择公路沿线、沿河两岸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地域特色鲜明、建设条件成熟、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群众自愿的村先行示范,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二是要选好示范户。坚持从能人大户入手,选择几户自身条件好、带动作用强、建设积极性高的农户,实行重点突破,建成样板,带动全村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搞好经验推广。充分发挥示范点、示范户的带动辐射作用,总结经验,按照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组、组有示范园的建设格局,通过层层示范,积极带动新农村建设。

四要发展农村经济,奠定新农村建设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提是发展生产,本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果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失去物质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秦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基地、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培育品牌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很低,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较慢,农村二、三产业脱节,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加销分割,产业链条短,没有取得应有效益。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在现有优势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让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

更多的实惠。

五要加快城镇建设,拓展新农村建设空间。要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要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要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培训,提高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要抓好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输转,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形成统

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及时处理劳动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要加强基础设施,解决新农村建设“瓶颈”。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秦州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影响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秦州县新农村建设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农村饮水、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沿黄经济长廊交通网络为重点,积极争取实施农村通畅通达工程,改造通乡等级油路,新建改造农二级公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50%的行政村通油路。同时,要积极争取双永生态工程、兴电二期、刘川工程泵站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实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梯田建设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抓好黄河湿地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的立项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七要发展社会事业,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当务之急是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第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新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