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美丽中国调查报告毛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4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美丽中国实践报告

湖南工程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报告题目: 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学院 : 电气信息学院年级专业:

组 号:

组 长:

提交日期: 2014年10月12日

题目: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

目 录

一、 摘要 …………………………….3

二、 关键词 …………………………….3

三、 调查目的 ……………………………. 3

四、 调查内容 ……………………………. 3

五、 调查方法 …………………………….4

六、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本质 ………………….4

七、实现美丽中国的制约因素………………….6

八、实现美丽中国的途径………………….9

九、参考文献………………………………..13

附录

小组自评表……………………………14

【摘要】: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目前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通过

多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环境整治内涵:途径

一:调查目的

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美丽中国建设是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们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所以,为了大学生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更好的探究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我们小组展开关于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的研究。

二:调查内容

调查当前社会环境及其他方面样貌,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美丽中国的宣传方式,生活中的浪费问题与文明习惯。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各个大学学生进行网络调查。

四: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本质

“美丽”一词是非常大众化,通俗化的用语,代表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或基本含义就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即人与自

然和谐的美好中国,也是人与人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状态的中国。 “美丽中国”首先包含环境美。环境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之美的表现,没有美好的环境部可能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社会主义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所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关系:在自然环境改变人类的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改变着自然环境,决定着自然面貌的状况。自然回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而丑陋,也会因为人类有意识的维护和合理改造而美好。“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

“美丽中国”还包含和谐的社会美。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美好的环境维护和创造,没有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无以实现,因此,美丽中国包含着社会主义之美。近年来,我国在加强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社区建设,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组织发展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

“美丽中国”还包涵人与人关系友好的人之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有机体的健康稳定,关系到社会有机体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因此,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形成,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人与自然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拥有和谐生态文化的中国人。 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社会文明建设所有过程,就是说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文明。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更完善更完美的境界。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更好更科学的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人口多,人均土地和资源状况都处于低水平,在走向现代化的现今阶段面I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困境, 已经严重威胁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加快,资源能源状况不断告急: “全国有扔的城市常年处 于供水不足状态”, (s’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缺口达20%。【6]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并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不解决这些资源环境问题,就无法体现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

篇二:毛概文献综述--美丽中国

学院:专业:年级:姓名:

前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任重道远!

主题

“美丽中国”,乍一看,可能有的人以为是CCTV与bbc联合拍摄的,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而本文所要讨论的这个“美丽中国”是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高调提出的论题。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其实,这部纪录片与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契合在一起,纪录片中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中华大地最美丽的画卷,这不正是十八大所展望,全国人民所期盼的美丽中国么!

十八大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身,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结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身体力行的决心,展现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内涵与积淀。

本文不妨就从思想,政策,行动这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个伟大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于环境法治建设,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

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国情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环境民主的理念,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环境法治的要求,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以保障公民合法环境权益,推进依法环境行政,加快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环境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完善环境“善治”机制。上述指导思想的要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来指导我国的环境法治建设,就是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法治为灵魂,以维护环境正义公平为宗旨,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环境民主为手段,以追求环境效益和环境效率为激励机制,以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善治”机制为导向,与时俱进地不断发挥环境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使环境法律成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法律保障。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

(一)强化政策支持

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切实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高度,提高对做好《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确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整合多种资金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性作用,设立生(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美丽中国调查报告毛概)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用于支持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直接、间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三)广泛宣传教育

利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载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专栏、互联网站等媒介,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生态文明,有我参与”活动,在各类公共场所设置主题鲜明的生态文明行动小贴士和指示牌等。规范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及时总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在村规民约中写入生态文明内容。

(四)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编制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加强生态教育能力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生态文明知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广泛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义务植树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开展生态农

业、生态旅游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类保护地的生态教育和生态体验作用。建设生态公园体验区和生态退化警示区,增强感受教育和警示教育。完善各类生态科技示范园、湿地公园、民族文化博物馆、环境保护科技馆等生态教育基地。

(五)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完善就地、迁地、离体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努力在重要物种、关键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可持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展生物安全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入境生物材料的检疫和监测、监管,对已经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落实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

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百度名片.建设美丽中国.

[2].吴剑飞,李耿等.生态文明,启动绿色引擎实现永续发[N]2012-11-14. [3].范俐鑫等.锦绣山河铸大美 绿色发展惠民生.[N]2012-10-18. [4].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N2012.

[5].百度文库,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

篇三:毛概论文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我们要山清水秀却导致贫穷落后,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

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环境。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