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考古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1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考古调查报告

永安桥碑考古调查报告

雷万鑫1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关键词:永安石桥 碑刻 清代交通 赵氏家族

摘要: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位于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永安桥建于漫坝河上。2012年11月我们对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碑文进行了抄录。并对碑文反映出的赵氏家族与永安桥修建,永安桥的交通地位和作用,清代洮河流域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此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KEY WORDS: KEY WORDS:Huichuan Town;Bijiaan Villag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tone Bridge; Yongan Bridge Stel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Yongan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cription monumen is located in dingxi city WeiYuanXian BiGuAn sichuan town, yongan bridge built in the circumstances on the river. In November 2012, we built for repairing inscriptional record yongan bridge stele inscriptions transcribed. And the inscription reflects Scott family with yongan bridge built, the yong an bridge traffic status and role, and China's qing dynasty river basin issu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ll now be under examination and searched for a status report on this time. 1 作者简介:雷万鑫

日前,获知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保存一块清代所立的重要石碑,遂

前往寻访和考查。本次考查过程中,得到当地赵欣老师的鼎力协助,为我提供了

有关照片及文稿。在此,深表谢意!

该石碑即《建修永安桥碑记》现介绍如下,并对碑文作初步考释,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石碑

永安桥碑现在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村民赵积壁宅院旁,

图一 石碑位置示意图

南距会川镇约1500米,东距212国道约500米,西距漫坝河约200米(如图一)。

地理坐标

范围:东经

103.99°、

北纬12

35.12°平

均海拔约

为2240

米,地势总

体南高北

低。漫坝河

两岸为河

谷小平原,

宽约8公

里,平坦开

阔。永安桥

碑所处会

川镇,隶属

于甘肃省

渭源县。会

川镇位于

渭源县西

南部,东接

祁家庙乡

和杨

庄乡,西依

田佳河乡,

以牧儿山

梁为界,北 图二 筑在赵积壁宅院东南角围墙永安桥碑

接上湾乡。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212

甘川国道

和316福兰公路交汇贯通,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经济较发达。

会川镇人民政府驻西关行政村,距县城35公里,距省城兰州140公里。会川原

名官堡镇,民国二十三年(1944年)农历三月正式置县,是以境内大小南川汇

集于此而得名。1949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新中国成立了会川县人

1958

年4月

渭、会

两县合

并后,

复称官

堡镇。9

月建立

会川人

民公政。

社。12

月撤销

渭源县

时划归

1961

恢复渭

源县建

制后为

会川区

工委, 图三 永安桥碑残存碑文 洮。

将杨庄、沈家滩两个公社合并于会川公社。1972年会川

与杨庄再次分设。会川公社于1983年改为会川镇。辖东关、西关、新城、南沟、上集、大庄、醋那、本庙、梁家坡、王家嘴、李家崖、常家湾、河里庄、沈家滩、罗家磨15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55个合作社,99个自然村,5470户,265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8人,回族9人,藏族9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秦岭余脉的交汇处。

会川全镇地处甘川公路沿线半山半川二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露骨山)3941米,最低(梁家坡公路桥)海拔2160米。土壤肥沃,植被良好。平均气温5.7摄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12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6.4毫米,无霜期131天。大小南川河流经河谷川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带。会川镇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

考古调查报告

宜洋芋、花卉和各种中药材的生长。在镇南20公里的太白山一峰独耸,海拔3300m,高峻雄险,风景奇丽,素有“小华山”之称,是渭水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之一。

永安石桥架设在会川镇的漫坝河道上,距尖山峡口约五千米(如图四/五)。

图四 会川镇地图局部

1971年5月,在原桥址上改建成现代水泥桥,改名为花桥(原永安桥)。桥长

47.2

篇二:考古调查报告格式

永安桥碑考古调查报告

雷万鑫1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关键词:永安石桥 碑刻 清代交通 赵氏家族 摘要: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位于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永安桥建于漫坝河上。

2012年11月我们对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碑文进行了抄录。并对碑文反映出的赵氏家族与永

安桥修建,永安桥的交通地位和作用,清代洮河流域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

此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key words: key words:huichuan town;bijiaan villag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tone bridge; yongan bridge stel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yongan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cription monumen is

located in dingxi city weiyuanxian biguan sichuan town, yongan bridge built in the

circumstances on the river. in november 2012, we built for repairing inscriptional

record yongan bridge stele inscriptions transcribed. and the inscription reflects

scott family with yongan bridge built, the yong an bridge traffic status and role,

and chinas qing dynasty river basin issu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ll now be under examination and searched for a status report on this

time. 1 作者简介:雷万鑫 日前,获知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保存一块清代所立的重要石碑,遂 前往寻访和考查。本次考查过程中,得到当地赵欣老师的鼎力协助,为我提供了有关照片及文稿。在此,深表谢意! 该石碑即《建修永安桥碑记》现介绍如下,并对碑文作初步考释,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石碑

永安桥碑现在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村民赵积壁宅院旁, 图一 石碑位置示意图 南距会川镇约1500米,东距212国道约500米,西距漫坝河约200米(如图一)。 地理坐标

范围:东经

103.99°、

北纬12

35.12°平

均海拔约

为2240

米,地势总

体南高北

低。漫坝河

两岸为河

谷小平原,

宽约8公

里,平坦开

阔。永安桥

碑所处会

川镇,隶属

于甘肃省

渭源县。会

川镇位于

渭源县西

南部,东接

祁家庙乡

和杨

庄乡,西依

田佳河乡,

以牧儿山

梁为界,北 图二 筑在赵积壁宅院东南角围墙永安桥碑 接上湾乡。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212甘川国道 和316福兰公路交汇贯通,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经济较发达。会川镇人民政府驻西关行政村,距县城35公里,距省城兰州140公里。会川原 名官堡镇,民国二十三年(1944年)农历三月正式置县,是以境内大小南川汇 集于此而得名。1949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新中国成立了会川县人 民

1958

年4月

渭、会

两县合

并后,

复称官

堡镇。9

月建立

会川人

民公政。

社。12

月撤销

渭源县

时划归

1961

恢复渭

源县建

制后为

会川区

工委, 图三 永安桥碑残存碑文 洮。将杨庄、沈家滩两个公社合并于会川公社。1972年会川 与杨庄再次分设。会川公社于1983年改为会川镇。辖东关、西关、新城、南沟、上集、

大庄、醋那、本庙、梁家坡、王家嘴、李家崖、常家湾、河里庄、沈家滩、罗家磨15个行政

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55个合作社,99个自然村,5470户,265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8

人,回族9人,藏族9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秦岭余脉的交汇处。会川全镇地处甘川公路沿线半山半川二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露骨山)3941

米,最低(梁家坡公路桥)海拔2160米。土壤肥沃,植被良好。平均气温5.7摄氏度,最冷

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12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6.4

毫米,无霜期131天。大小南川河流经河谷川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属于典型

的大陆性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带。会川镇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洋芋、花卉和各种中药

材的生长。在镇南20公里的太白山一峰独耸,海拔3300m,高峻雄险,风景奇丽,素有“小

华山”之称,是渭水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之一。永安石桥架设在会川镇的漫坝河道上,距尖山峡口约五千米(如图四/五)。 图四 会川镇地图局部

1971年5月,在原桥址上改建成现代水泥桥,改名为花桥(原永安桥)。桥长47.2篇二: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格式要求如下: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

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

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工程地质作业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人:小组编号+自己的姓名+其他组员(小组长的作业应按组员的贡献大小来排名)调查分工:(注明自己在小组的分工)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

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

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

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

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

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

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 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注:1)有拍照的,最好有小组在现场调查的合影。图片(如照片)应注明摄影作者及日

期,引用的应注明其出处。

2)在结尾部分要求写出自己参加调查活动的心得体会。

3)在调查中注意收集工程地质课程相关的图片,对于经典性很强的原创性图片可用于下

次教学使用,或在新教材中引用,对于新教材中引用的原创性图片将有适当奖励。

4)小组各组员的调查报告内容可基本相同,但前言、结尾应不同,在细节描写也可不同。地质灾害新闻调查报告格式要求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

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

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工程地质作业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

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

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

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

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地质灾害新闻调查报告主要是把所收集到的资料

整理出来,并注明相应资料的出处。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

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在结尾部分要求写出自己对新闻报道的这个地质灾害发生的认识与感想。篇三:

调查报告格式要求(参考) 调查报告格式要求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

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

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根据调查报告的要求,对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1、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

××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2、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安徽

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

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

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

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

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

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

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

析调查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

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

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四、打印要求:

1、纸张:a4纸

2、字号及字体:标题部分用3号黑体字;正文部分一级目录用4号黑体字,其他部分用

小四号宋体字。

3、行间距:行距为多陪行距1.5,字间距为标准值。

4、页边距:上3.0厘米,下3.0厘米,左3.0厘米,右3.0厘米。

五、附一篇格式样文: (纸张为a4纸,页边距上3.0cm,下3.0cm,左3.0cm,右3.0cm;装订线0cm) 关于通州区中仓街道社区校外教育工作调查报告(标题:3号黑体居中)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也提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

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积极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

“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的大格局下,如何更好的深入推进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已

成为摆在所有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制约当前校外教育发展的问题展开

探讨与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校外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助于推动当前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

区的创建进程。(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5)本人于2007年1月22日至2月12日对中仓街道的16社区校外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以

问卷形式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社区校外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一级标题:序号为“一”,黑体4号不加粗,独占行,

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通州区中仓街道地处通州城中心,街道共划分为16个社区,总面积4.7平方公里,总人

口约2.7万户,7.8万人。街道内共有小学5所,中学3所。根据2006年9月在街道范围内

进行的校外教育工作基本情况调查(以下简称为“调查”)显示:街道内共有6-18周岁青少

年6518名,约占街道总人口9%;街道内平均每年组织各种校外教育活动83场次,参与青

少年总人数约1900余人次,街道内每名青少年年平均参与校外教育活动0.3次。

二、制约社区校外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者队伍结构与活动组织形式不合理(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小四号

篇三:考古考察报告

永安桥碑考古调查报告

雷万鑫1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关键词:永安石桥 碑刻 清代交通 赵氏家族 摘要: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位于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永安桥建于漫坝河上。

2012年11月我们对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碑文进行了抄录。并对碑文反映出的赵氏家族与永

安桥修建,永安桥的交通地位和作用,清代洮河流域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

此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key words: key words:huichuan town;bijiaan villag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tone bridge; yongan bridge stel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yongan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cription monumen is

located in dingxi city weiyuanxian biguan sichuan town, yongan bridge built in the

circumstances on the river. in november 2012, we built for repairing inscriptional

record yongan bridge stele inscriptions transcribed. and the inscription reflects

scott family with yongan bridge built, the yong an bridge traffic status and role,

and chinas qing dynasty river basin issu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ll now be under examination and searched for a status report on this

time. 1 作者简介:雷万鑫 日前,获知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保存一块清代所立的重要石碑,遂 前往寻访和考查。本次考查过程中,得到当地赵欣老师的鼎力协助,为我提供了有关照片及文稿。在此,深表谢意! 该石碑即《建修永安桥碑记》现介绍如下,并对碑文作初步考释,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石碑

永安桥碑现在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村民赵积壁宅院旁, 图一 石碑位置示意图 南距会川镇约1500米,东距212国道约500米,西距漫坝河约200米(如图一)。 地理坐标

范围:东经

103.99°、

北纬12

35.12°平

均海拔约

为2240

米,地势总

体南高北

低。漫坝河

两岸为河

谷小平原,

宽约8公

里,平坦开

阔。永安桥

碑所处会

川镇,隶属

于甘肃省

渭源县。会

川镇位于

渭源县西

南部,东接

祁家庙乡

和杨

庄乡,西依

田佳河乡,

以牧儿山

梁为界,北 图二 筑在赵积壁宅院东南角围墙永安桥碑 接上湾乡。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212甘川国道 和316福兰公路交汇贯通,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经济较发达。会川镇人民政府驻西关行政村,距县城35公里,距省城兰州140公里。会川原 名官堡镇,民国二十三年(1944年)农历三月正式置县,是以境内大小南川汇 集于此而得名。1949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新中国成立了会川县人 民

1958

年4月

渭、会

两县合

并后,

复称官

堡镇。9

月建立

会川人

民公政。

社。12

月撤销

渭源县

时划归

1961

恢复渭

源县建

制后为

会川区

工委, 图三 永安桥碑残存碑文 洮。将杨庄、沈家滩两个公社合并于会川公社。1972年会川 与杨庄再次分设。会川公社于1983年改为会川镇。辖东关、西关、新城、南沟、上集、

大庄、醋那、本庙、梁家坡、王家嘴、李家崖、常家湾、河里庄、沈家滩、罗家磨15个行政

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55个合作社,99个自然村,5470户,265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8

人,回族9人,藏族9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秦岭余脉的交汇处。会川全镇地处甘川公路沿线半山半川二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露骨山)3941

米,最低(梁家坡公路桥)海拔2160米。土壤肥沃,植被良好。平均气温5.7摄氏度,最冷

月(1月)平均气温零下12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6.4

毫米,无霜期131天。大小南川河流经河谷川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属于典型

的大陆性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带。会川镇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洋芋、花卉和各种中药

材的生长。在镇南20公里的太白山一峰独耸,海拔3300m,高峻雄险,风景奇丽,素有“小

华山”之称,是渭水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之一。永安石桥架设在会川镇的漫坝河道上,距尖山峡口约五千米(如图四/五)。 图四 会川镇地图局部

1971年5月,在原桥址上改建成现代水泥桥,改名为花桥(原永安桥)。桥长47.2篇二:文物考察报告文物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三楼是近代达州的历史,达州的红色历史在这里得到全面的体现。当代达州部分则主要

由一个制作精美的大型多媒体沙盘来展现,沙盘全面展示了西外新区、老城区、南城、化工园区的新貌。 青铜器的发展和起源

中国青铜器是特指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器物,颜色呈青绿而得名。

它的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食器、烹饪器、酒器、乐器、水器、车马器等。形式多样,纹

饰精美,部分器物上铸有铭文。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

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属甘肃仰韶文化类型。在较晚一

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青铜工

具、兵器、装饰品等。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工具和镜、指环等,

有的是红铜,有的是青铜。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但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不少

地区的先民们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了铜的材质和特性,并且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铸

造技术,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意境。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酒器中的爵,虽然形体比较简单,各部分的

比例还不够和谐,但其造型的样式已基本确立。从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铸铜、烧陶、制骨、

琢玉等各类作坊遗存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内部分工中,青铜器制造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独立

的生产部门了。从中国的历史情况来看,在我国是先发明冶炼青铜,一直到很晚才冶炼红铜,即纯铜。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此时,火早已被发明和应用了,这

时,磨制石器已经盛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分工,陶器已经被广泛烧造,由于各个区域

都需要石器,人们对于石器质地的要求高起来了。采石业就开始发展了。采石需要挖掘石山,

有些石土混合的石块很容易用木棍之类的工具挖掘出来。如果石块比较大,就要架起火来把

它烧裂,这样就逐渐获得了用火来冶炼矿石的技术,古代人还没有选矿知识,他们把一些铜

和铅、锡、锌等共生的矿石混合在一起,经过温度并不太高的柴火然后之后,矿石熔化了,

冷却后就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开始时可能是无意中的发现,但随后就懂得这些青铜饼块是可

以再熔化,再凝结,从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工具,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就由此诞生了。

其实,把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是后代的事情,古代人还不知道铜和锡的区别,一直到春

秋时代,还把这种铜称为“金”。

随着青铜器的发展和冶金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有了区别矿石的知识。矿物中固然也有

自然铜,但并不呈红色。我国古代能够分出金三品,即黄金、白金和赤金,赤金则是由冶炼

而得,显然当时人们已经能冶炼出红色的纯铜了。红铜的熔点在1000℃以上,这是我国冶金

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其时间应在冶炼青铜之后。战国青铜器

战国时期铜带钩,约有十来厘米,微屈长条形,表面的花纹已经消失,它的功用主要用

来钩系腰带,还可用于佩剑,钩挂镜囊、印章、钱币等杂物及珍贵的玉石饰品。 达州渠县城坝战国墓出土有一些青铜器。 铜戈,已断成3段,长约22厘米,与棍子的连接处已丢失,是一种武器,见证了当时渠

县城坝的战争

铜胄,外形如同一顶帽子,又像是稻草堆的外形,底座为圆形,直径大约为铜戈的一半。

用来保护头部。

达州宣汉罗家坝战国墓地遗址也是战国青铜器的主要来源。三次发掘共揭土面积1050

平方米,发现清理战国墓葬65座,出土各类青铜器700余件,其中以青铜兵器居多,在这些

青铜兵器中有许多残缺的兵器以及墓主人残缺的肢体,反映了战争在当时的凸显位置和惨烈

的战争场面。在这些兵器中,很多铸有“巴蜀图语”,特别是虎纹图案,崇虎是巴文化的重要

的特征,同时还有取虎之间的勇猛、彪悍、无而不胜的寓意。 其出土的铜象饰件制作精美小巧,约有拇指大小,造型具象,图案花纹精美,盎然有趣要说这么多的兵器里,哪件最引人入胜,定数铜柳叶剑,约有 60厘米上面的花纹照样清晰可见,推断应是虎纹,剑柄已消失,在剑柄处有三个孔,整

支剑造型流畅,宛若新出,剑中有棱,看起来就如其名,柳叶。两汉青铜器

达州城坝遗址不仅有战国的文物,还有两汉时期的文物。 西汉铜瓶,通身古朴端正,为赤红色,瓶口较大,大约30厘米。 西汉昭明连弧铜镜,

约有手掌大小。古时称“鉴”或“照子”,分为两面,我们看到的是背面。背面上有各种装饰

图案有序的排列,先是一圈类似于回纹的装饰,过一个内圈凹槽,既是弧形相互交错的内环,

便是连弧之意,铜镜的正中央是一个镜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于镜台上。西汉铜鐎斗,外形类似于罐子加一个手把,用于温热食物,把上有环,与把正对的罐体

另一端也有环,应是系绳的地方,好用来挂着煮。西汉铜钫,高越50厘米,是古代的盛酒器,盖子是无顶方锥形,盖上有两个提的,像是

镂空的逗号,瓶颈有裂口,瓶身两侧有提环,用狮子头衔住,方形底。东汉铜釜,和罐子差不多,不过口径更大,舀取食物更方便,全身深蓝,青铜色,有铁

器的质感,釜身有三条环线。东汉双鱼铜洗,用来盥洗的器皿,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脸盆。圆形,宽口沿,平底,腹

部饰双鱼纹,双鱼寓吉祥之意。篇三:西安历史文物考察报告 西安历史文物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3.4.24——2012.4.26 考察地点:西安、咸阳、临潼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流程:西安——咸阳——临潼 考察报告:

在2013.4.22日,我们全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的师范类学生进行了为期

一个星期的西安文物考察。在这次时间短暂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西安、咸阳、临

潼等地的部分景点,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俗话说:“30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万年看西安。”如果不到西安,我们

似乎只是对于这句话一笑了之,但只有到了西安之后,我们才会明白这句话原来是十分正确

的。

西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古都。进入西安市内,四处弥漫

着的古典文化的气息使人有一种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即使在同为古都的北

京是不能让人感受得到的。我们是在23号的晚上到达西安的。从火车站出来即是西安最具标

志性的建筑——古城墙。坐在旅行社的大巴车上,夜晚的黑暗并不能掩饰住古城西安的风韵,

现代的科技更是展示出西安这座古城不一样的柔情。我们都沉醉了,沉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但我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是第一

展馆。

第一展馆位于第一层。主要是先秦和秦一代的文物,其中西周和秦一代的文物占了很大

一部分。先秦的文物中只要还是以陶器为主,这是当时老祖先生活的一种写照。当然,还有

一些铜器,但是所占的份额并不十分突出。夏商西周的文物中主要是以青铜器皿为主,这也

就能解释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要称夏商西周时期为青铜时代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十分众多,

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样式的钟鼎,造型精美的酒具,保存完好的刀剑武器?? 第一展馆的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各种造型精美的青铜器,还是略显粗糙的陶器,

都让我们这些现代子孙深深的折服于老祖先的聪明才智。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重点看

了看一些重要的文物,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它都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打

磨才熬到今天的。

第二层主要是秦以后的历史文物。它们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具有深刻的研究和观

赏价值。千姿百态的汉代陶俑已经明显反映出与秦代完全不同的风貌,而汉唐时代的陶俑有

大相径庭。还值得一提就是汉、唐金银器和唐墓壁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欣赏了它们的

美,至于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读。以至于我们在离开的时候,依然

十分遗憾。

二、寻觅地下雄风——帝王陵寝25号的我们开始正式踏上前往咸阳的道路。咸阳离西安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的

第一站就是著名的茂陵。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

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因而得名。它历时53年修建而成。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

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

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

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墓前列有著名的‘马踏匈奴’等石刻,颇具有观赏价值。而在霍去病墓的西侧则有众多

是国家级石刻,其价值不言而喻。离开了茂陵,我们下一站就是举世闻名的乾陵。乾陵为什么会闻名海外呢?主要是因为

它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

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上,

因而得名。它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气势雄伟壮观。据

导游说陵区是仿京师长安城建制。从乾陵头道门踏上坡路,高低落差为80多米。一直上去便到了“唐高宗陵墓”碑,这条

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 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在往上即是无头的石雕像,据说这是仿照当时来

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节雕刻的,一共有61尊。但因为后世各种原

因才使得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纵观整个乾陵,最使人熟知的就是那块碑石——无字碑。因为《述圣记碑》是为高宗皇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