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调查性报道典型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3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调查性报道案例分析

09广电新闻 钟小萍 200924118

一个调查性报道的典型案例

——以淘宝腐败来看调查的回顾与分析

《IT时代周刊》于2012年4月26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淘宝腐败黑幕调查: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商家行贿小二做大销售额》掀起了轩然大波,引来淘宝公司来势汹汹的危急公关,以及商场上的一些口水战。此时正是网店热火朝天,淘宝春风得意马蹄疾起时,淘宝公司却被一篇报到撕开了神秘的面纱,告诉那些聚拢而来的商家们,呵!淘宝后院正失火呢,谁进去谁遭殃!

一、淘宝腐败丑闻

淘宝是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投资创立。淘宝网拥有几千亿元的年交易额,是目前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肥沃的土地是腐败容易滋生的温床。淘宝小二为中心的地下黑色产业链由此产生并且蔓延开来,在整个淘宝系统疯长,大有不可挡之势。《IT时代周刊》记者经过发现、调查,取证,终于挖掘出了这个黑洞,报道一出,嘘嘘声、嗤笑声、辩解声,声声不断。

二、淘宝黑幕调查体现的调查性报道特征

该报道记者从“腐败探源”入手,通过列举事实讲述了淘宝小二们的囊中取利的“各种生意”,最后探究了淘宝腐败的根本原因。报道洋洋洒洒近一万字,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调查性报道的一般特征和此篇报道的独特性。

(一) 该报道体现的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特征

1、以法治的眼光看待

腐败是从政治学的眼光来看的,是用法律(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调查性报道典型案例)准绳来作为衡量依据的,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也基本上是在政界和商界的腐败上。淘宝腐败黑幕报道,记者通过法治的眼光,通过淘宝小二这个中间杠杆的不正当的牟利的操作,看到了淘宝交易平台上的不平等;通过淘宝内部高管们的被驱逐、被起诉,阎利珉带出的“泥”看到了淘宝的腐败涉水有多深。同时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探究淘宝市场占有率近乎垄断、商家行贿淘宝小二、高层管理不善等腐败的根源。

2、故事性

故事是件好看的外衣,里面包着调查性报道最严肃而深刻的内核。记者借助一些列事实材料,把它编织成意见故事的外衣,首先是刻画兴旺而华丽丽的淘宝形象,接着是一些开着宝马挥金如土的淘宝小二活动着的形象,再接着是商家们在淘宝“受伤”的经历,紧接着是马云在淘宝内部针对腐败的开刀,闪电驱逐管理高层,却又通过逻辑分析,得出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论: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通过故事,记者直逼淘宝腐败的内核,却又引人入胜。

3、数字与案例做事实支撑点

在此报道中,数字就是天枰。通过一些列的数字,读者自己可以看到或推算出基本事实,从淘宝的年交易额、商家数目、刷信誉的价格、被辞退和起诉的淘宝高管的赔偿金额,商家的损失金额等等不一而足的一些列数据,淘宝的腐败就呼之欲出了。

4、引用商家、电子商务专家、消费者等多方观点、

“做了四个月淘宝没有一笔生意。叫我怎么过?没法过!现在我开始痛恨淘宝。”引用商家的观点表明淘宝腐败给商家带来的危害。“吐出300万,那吃下去的是多少呢?肯定多得很。”引用卖家的评论说明腐败之深;引用商家冰儿、小蒙的遭遇和观点,“职业差评师专门欺负我们小卖家,差评师同时拍下七八个产品,给差评,因为这样才有威慑力。”说明淘宝存在刷信誉的事实。这样的例子在报道中随处可见。

5、平衡性

记者不仅采访了受害商家、电子消费专家、消费者等多方的观点,还陷入淘宝的阵营,采访了淘宝公司的内部人员。如记者假扮卖家采访到淘宝公司人员,得到“采用的是全人工刷钻,不会被封店”的等观点。到刷信誉的事实和他们的基本观点。还有阿里前员工莫莫对淘宝“忽悠销售”的披露。并且根据同行天猫对淘宝年几百亿元的年交易额的信息披露,记者提出是否虚假繁荣的质疑。这种体现记者采访两面信息,体现平衡性的例子在该报道中不乏其处。

(二)此篇报道的独特性

1、俯瞰、评论的话语方式

大量信息的搜集和梳理之后,使得记者对淘宝腐败事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于是在叙事话语中,就带着俯瞰的视角和类似于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有不少类似于“当淘宝没有干净的小二、上下级之间互握把柄时,对马云来说,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淘宝小二的腐败便如同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再长一茬,很难有根治之日。”等等的评论,但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有大量事实根据上的,仍然不影响记者的“中立”立场。

2、带宿命意味的语言

如果说从一开始的“对马云来说,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是一种籖语,那么“阎利珉带出来的‘泥’只是淘宝小二腐败中的一种形式和三个人而已,更大的黑洞依然在阿里的公关和马云的狡辩中,如阳光般‘灿烂’。” “其实默许的不仅仅是小二参与行骗,默许的还有是谁都知道的腐败,这才是马云带坏小二的根本原因。”“当轮岗后的领导们面对前任的污点,又能怎样呢?因为他的把柄握在另外一个人手中。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贯穿于报到各处的这样的充满着淘宝与马云宿命气息的句子,共同组合起来,真有一种“永劫回归”的宿命的味道。

《淘宝腐败黑幕调查: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商家行贿小二做大销售额》中,俯瞰、评论的话语方式、带宿命意味的语言在调查性报道中是否合适?

依照调查性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记者是不宜在报道中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发表意见或评论的,但由于记者对淘宝黑幕调查的介入很深,完全不评论不表态这是很难的,假如评论的基础是记者在对事件调查中基于事实推理等而得到的认识,那就不完全妨碍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虽然如此,基于新闻行业的专业精神,调查性报道记者还是少发议论为好。

而宿命意味的语言,则有助于借助“讲故事”,也可以说是记者的评论,时报道更加引人入胜,但这种类似于小说的笔法的渲染性的宿命语言普遍运用于调查性报道,笔者认为是不适合的。

篇二:调查性报道的案例:巴德

巴德·芒恩在加盟《每日都市报》之前,专门报道犯罪、刑事案件。当时,报纸非常重视犯罪报道,几乎在每个警局都派驻了专门的记者。当时最有名望的记者往往都与警务人员私交很深,以便能够拿到重大刑事案件的独家新闻,或能率先披露长时间被通缉的要犯落人法网的消息。

巴德是当时的记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为了能看上去更老道、凶狠,与罪犯打成一片,巴德总是斜斜地叼着雪茄。但是,巴德的工作成绩并不十分理想。随着报纸对犯罪新闻的逐渐冷淡,巴德就更加失意了。

为了同电视新闻分庭抗礼,报纸新闻开始注重揭露社会问题,为读者提供深度分析。体育新闻报道方式也发生了类似的变革。体育新闻记者不苒奔走于每场比赛之间,简单地报道每场比赛的结果,而是发掘与比赛相关的重要事件、趣味故事和重要人物的消息。过去被人们称为“人情味特稿”——如报纸偶尔

刊登的警察找到走失的宠物狗等消息——的报道,也有了新的变化。报纸纷纷开辟了独立的专栏,报道人们生活、文化差异和科学发现等软新闻。巴德所熟悉的追求独家新闻和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的报纸,现在看上去更像是综合性杂志。当时很多杂志破产,报纸正好填补了杂志的空白。

巴德认为自己适合体育新闻或是新闻特写的报道,但他也注意到,调查性报道已开始成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读者购买报纸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相信他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调查性报道记者。于是,他在报道重大犯罪新闻的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小规模的调查性报道。尽管这不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但他很清楚主编欣赏这种创新精神和进取心。不管报道的作者是谁,只要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编辑们都欢迎。

巴德偶然发现郊区的一个区长利用职务之便,把自己的家人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全都弄进了政府,成为政府公务人

员: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警察局局长和消防局局长,他的妻子是政府文员。这些事实并不能构成一个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因为区长并没有隐瞒这些事实。但是,巴德在报道中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区长的行为到底是出于公众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巴德以轻松略带幽默的笔触作为整个报道的基调,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巴德的第一个调查性报道刊出后,很多读者就致电报社,纷纷向他提供其他地方长官的渎职和腐败行为的线索。巴德的处女作为他跟踪报道当地各方面的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久,也就是当地议会选举过后,巴德的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线索开始短缺。于是,巴德给落败的议会候选人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否存在问题。巴德的系列报道再次成功地揭露了当地选举中存在的腐败问题。

巴德的调查性报道在数量、规模和新闻价值上都越做越大。巴德第一个“重

要”的调查性报道披露了当地政府失业救济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他获悉当地市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政府基金,为那些超过失业救济补助金期限的长期失业者设置工作岗位,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然而,这些工作机会不但没有真正落到贫困的失业者身上,反而被政府工作人员占据。他清楚地记得,市长曾经在电视讲话上宣布“失业者再就业工程”启动。市长呼吁所有符合条件、并对工作机会感兴趣的失业者打热线电话,咨询就业信息,索要就业机会申请表。

巴德的消息来源于负责政府支出的市政府职员。她告诉巴德,有好几千个失业者打来电话,索要工作申请表,并将填好的申请表寄回。但是,政府却没有继续安排失业者的工作面试,而是把所有的申请表装进三个大垃圾袋中,扔到了市政大厅后面的一个办公室内。

一直以来,巴德都是当地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的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他的求学生涯也都在这个城市

完成。多年的教育一直教导他尊重当局,他认为市长和他的高级助理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体面人。他也曾读到一些有关城市腐败问题的报道,但他固执地认为,那只是高效运作的政府的支流,不具有代表性。过去他与政府公务人员的交道一直都局限在警察、消防员和教师的小圈子内,他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工作艰辛,并对社会对于他们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示深深的同情。他很难相信市长会在失业者再就业如此重要的问题上故意欺骗公众。于是,他决心找出事情的真相。

晚上,巴德往提供新闻线索者家里打电话,她有些害怕,如果当局获知是她泄漏了消息,她会被立即解雇。知情者向巴德提供了那些从可怜的失业者手中夺得工作机会的人的名字;并且告知巴德,要想获得工作机会,申请者都必须出具一份政府内部高层人士的推荐信。这些信现在被保留在市政大厅的某个办公室内,只有很少人能够看到这些信。

篇三: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电视画面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会使故事的讲述更具表现力,更具趣味性,这有利于反应生活的原始面貌,展现时间发展的过程。整期节目画面看起来真是可信。有历史资料,现场采访画面,展现的空镜头,为我们展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画面看起来并不是多么的美,但深度调查节目要的是内容而非画面。整齐节目充分体现了电视的高度的纪实性。 4,解说上:叙述的真实性,评论客观

在进行电视深度报道时,不仅要有传神的画面,还需要有深刻、优美、契合画面的、能够让画面焕发光辉的解说词。

在解说上,主要是记者带着大家在这个故事中,既为大家报道,也是主要的解说者。他为我们补充了背景材料,分析性材料,记者的观点或深入思考,能够有助于人们对所报道的事实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5,舆论导向上:公正客观

在这期节目里面,不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还是红寺堡党委书记,他们在关上移民的问题上,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直说政府工程多么多好,而是从各个方面对移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所说的:我们现在的移民不能说是成功了,如果要验证他是否成功,需要十年。如果十年后,移民能融入当地的社会,收入和当地的水平一样,这可以说成功了,如果没有融入,就不能算是成功。这期节目在整体上,舆论导向客观公正,没有偏向政府,没有过度浮夸功绩,而是报到出了功绩也发现问题。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

6,切入点:准确、恰当

节目在切入点上,主要是从移民的个人进行切入,通过几个典型性的个人对整个主题进行报道,切入点准确、恰当。让我们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真实的反应而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移民给他们的带来的利于弊。 7,体现人文关怀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精神底蕴。这期节目中,对报道对象的主体性、报道的模式化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移民从人性的角度观照他们普通人的一面。

这期节目属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调查,移民问题现在是普遍受大家关注的,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属于西部偏远地区,我们很少关注这些地区的贫苦人民的贫困生活,选材典型,具有社会意义。报道对于西部移民做出了很好的借鉴

作用,也做出了西部移民的探索——生态移民。对于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回答。为以后做出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纵观《新闻调查》整体的运作流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选题、团队组建、主持人的作用、话语责任等方面独特的魅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及参考。

一、《新闻调查》的选题标准:

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新闻调查在开办初期选题有四种分类方式:主题调查、舆论调查、事件调查和内幕调查。后来栏目几经改版,终于回归到调查性报道的正途。栏目确定选题提出要求:一、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有没有关切度,即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不是关心。二、这个事实有没有价值。三、有没有典型人物。四、它是不是有独家性。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二、《新闻调查》目前实行记者中心制。

在经历了编导中心制,策划人负责制。记者在深度调查中的位置、记者积极性的发挥非常重要,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以三位出镜记者为中心建立三个团队,每一个记者固定搭配三到五个编导,摄像、录音也相对稳定。这样就是赋予记者(主持人)足够的权力,从选题到成片都由记者带领自己的摄制组独立操作。

三、新闻调查性节目就是一个向观众展现调查过程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取证。二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分析是在节目中进行的,这种分析现在多由记者的串场完成。这种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规纳和总结同时使下面即将进行的调查路径相对清晰。 记者面对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归纳而不是评述,形成对辅助性新闻事实的叙述。在《新闻调查》节目中,贯穿节目中的是解说词,这些解说词通过记者的配音体现在节目中,它同时也构成记者视角的一部分。

四、调查性节目的话语责任

最后,难能可贵的是《新闻调查》栏目中一直努力肩负着调查性节目的话语责任。“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历经求索与磨砺,新闻调查掌握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调查性报道电视化的表现手段。

“新闻调查”认为,调查性报道的电视语言有着严格的定义:

1.调查意识、问题意识:对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问题。

2.“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得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3.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在这里记者既是调查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4.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是调查的结束。

对于记者的话语模式,“新闻调查”也做出了严格要求:

1.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2.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4.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深度调查类节目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我们日益发展的社会,我们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一般的新闻报道也愈不能满足我们对事件的了解与认知。我们想要了解更多、知道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因此,在今天我们需要这种深度调查类节目,而且是越来越需要。而这也是媒体发展过程中必要的阶段,为了受众,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希望他们做出更好的深度调查类节目。

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探索和实践只是刚刚开头,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书目:《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调查性节目的话语责任》

从《新闻调查》和《60分钟》比较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之异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