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路面以石板铺装,北侧有众多小支弄,宽度均在3米以下,部分支弄不足1米。山塘河南北两侧联系仅依靠新民桥、星桥、万福桥、普济桥、虎阜桥和望山桥,交通不便利。 历史街区古迹众多,有古桥、宅院、牌坊、碑刻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1、古桥

山塘河上有许多古桥梁,据传白公、白姆两桥如夫妇,青山、绿水两桥如姐妹,同善、引善两桥如弟兄,大小普济桥如父子,通贵桥如老儒,星桥如老商,西山庙桥如老僧,斟酌桥如风流才子。

新民桥:跨山塘街河之立交桥,始建于清末民初,1927年和1966年重修。

星桥:单孔石级拱桥,乾隆《府志》:“新桥,一名星桥,明成化二十年重修。”桥栏刻“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资重建”。

白姆桥:一名白马桥,或泰定桥,单孔石板桥,桥栏刻“重建白姆桥”,“光绪癸卯”,今佚。

桐桥:古名胜安桥,北宋治平元年(1064)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曾为山塘最高之单孔石拱桥。1964年拆除,其北通十字洋之支流亦随之填塞,现仅存东、西桐桥圩地名。评弹《玉蜻蜓》有“桐桥得子”精彩片断。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虎丘山塘事,其详,“是书以桐桥为虎阜最著名之处,故名”。

万福桥:跨街河之立交桥,1998年建。

彩云桥:又名半塘桥。因地处半塘彩云里而得名,宋《吴郡志》作“綵云桥”。明《半塘小志》:“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乾隆《府志》:“俗名半塘桥。宋政和元年重建。”明嘉靖及靖康熙二年(1663)修。因紧邻铁路桥,1937年被日机炸损,1955

年重修,1975年桥面改建。今将彩云桥北端头东尾西引桥称为半塘桥。

白公桥:一名白塘桥,明正德《姑苏志》“唐刺史白居易筑,故名。”暗紫色武康石为桥面,桥石平街,下泄水流。1979年毁,遗址在普济桥东侧,山塘街743号门前。

普济桥:为三孔石级拱桥。乾隆《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建(普济)堂,因以名。”。桥栏柱石阴刻“男普济堂董捐修”,“民国乙丑夏重立。”桥联阳刻、东曰:“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曰:“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去车咫尺到梁溪。”桥孔内阴刻:“放生官河。”两侧阴刻“嘉庆五年重修”。

青山桥:曾名白云桥,乾隆《府志》:“白云桥,在白公桥西。”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

绿水桥:在青山桥西,乾隆《府志》:“一名普福桥,明万历二年重建。”桥栏柱刻“虎丘昌局资重建”,而“光绪元年三月”一石已佚。

虎阜桥:跨街河之立交桥,1976年建,1993年扩建。

斟酌桥:因旧时多在此宴饮而得名。乾隆《府志》:“明万历十三年里人张相秦重建。”南侧桥联阳刻:“鹤市人家通一水;花舫聚三汊”。

望山桥:原名便山桥,同治三年(1864)普济堂修,1928年坍,1930年重建,1977年重修为钢筋水泥桥,花岗石栏杆。

同善桥:在普济桥下塘西侧,又名庄前浜桥,俗呼小普济桥,为低栏三孔石级梁桥,颇具野趣。

引善桥:在同善桥西,又名打柴桥,桥型与同善桥相同。

2、古迹

石狸:横跨山塘河七座古桥堍之街北侧,各置石狸一,青石雕刻,面对桥堍,埋入土中,高约一尺半,形态古朴,表面光洁,可供小憩如凳。且各有称谓,山塘桥之金阊狸,通贵桥之通贵狸,星桥之文星狸,彩云桥之半塘狸,普济桥之白公狸,望山桥之望山狸,西山庙桥之海涌狸。最后一只白公狸毁于“文革”。

雕花厅:在新民桥西北堍,面阔三间,满堂海棠式翻轩、扁作梁,梁坊精雕戏文,山墙以磨细方砖贴面。原有园池、楼宇和临山塘街大门。

许鹤丹(医师)宅:即雕花楼,在250号,建于1918年(戊午)前后。一落四进,有门楼两座,其一砖额刻“祥云瑞日”,左侧砖雕为“玉兔”,右侧略残,推测为“金乌”,其二砖额刻“嗣宗泽远”、“戊午秋八月吴县顾元昌题”,第三、第四进为走马堂楼,雕饰繁销,第三进西南隅耸起卷棚望楼三层,颇为别致,宅后曾有庭院假山,可谓山塘沿街最完整精美

之旧宅。

山塘街252号:为清代旧宅,三进,内有砖雕门楼,额“诗礼传家”、“道光戊子仲春”、“富春周凯”。

山塘街262号:门楼宏丽,砖雕精减,门额已毁,疑题为“竹苞松茂”。内有连厢房之堂楼三楹,似建于清末。

天和药铺:在374号,为清代旧宅,三进,内有砖雕门楼,额“惇行孝悌”、“时维道光五年杏月塑日”。

吉实寺:俗名猛将堂,在440号。建于清代,供奉猛将老爷、观音菩萨。现存建筑一落三进。

谭宅:在454号,清末建,现存堂楼七进,有明式雕花门枕石。原有庭院假山,已残。 汪氏义庄:在480号,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汪士钟创建,门口设有木栅,原屋宇五进,现四进,上世纪九十年代改为“古宅新居”。

郁氏家祠:在502号,郁沈懋萱氏创建于甲子春(1924),并办郁氏尚德小学(现名大德小学),原有黄炎培书“礼堂”匾额,韩国钧撰书楹联。现存门厅、享堂。

陕西会馆:在金家弄口西侧,508号,乾隆六年(1741年)西安商人邓廷试、刘辉扬倡建。曾为山塘最大之会馆,前有隔河照墙、旗杆石、石狮,分拱形三门,门楼砖雕三国人物故事。内有戏台,两侧阅台各十一间,阅台下为庑廊,廊柱盘龙。与戏台遥遥相对者为关帝殿,殿前有石砌露台,四周石柱雕狮,露台前两侧为吹鼓亭,台中央铁香炉,重一万五千斤。会馆两侧为春秋楼、文阊阁、财神殿及附房,其后为荷花池、九曲桥。各类重修记石碑达十块之多。1958年在此建金阊化工厂,毁。现仅存一残破石狮、三尺见方覆盆式青石砫础,还有三间偏殿。金家弄西侧围墙高峻,下部以青石条垒砌,即为陕西会馆遗迹,约略可想见当年规模。

东齐会馆:在552号,又名山东会馆,顺治间胶州、青州、登州等地商人创建,乾隆时重修,门前有青石狮,内有关帝殿,殿宇宏敞,园池清幽。现仅剩大门两侧门墙,高大巍峨,通体水磨细砖贴面,瓦檐下雕饰斗栱,亦颇精致。又,内存古建筑一座,面阔五间,其四立柱为楠木,梁枋雕花。瓦倾椽摧,风雨飘摇。

观音阁:在桐桥西侧,即578号,原东侧临水。建于清,民国二十九(1940年)重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楼阁四合,中央为天井,大门砖额“观音阁”,西侧门额“般若庵”。原桐桥西堍有塔式铁香炉,上镌“道光十九年铸”,毁于“大跃进”。

龙寿山房:遗址在半塘彩云桥下塘14号,乃晋代所建半塘寺(一名寿圣)退居房分院,

曾有藏经楼、万寿台、假山、荷花池,境颇清幽。并藏有元代僧善继血书《华严经》八十卷。吴荫培曾募资筑石龛以藏经,并题一联:“绿字赤文,烂然古色;金匮石室,藏之名山。”1956年在此建新民化工厂,寺宇全毁,石龛和血经被移送到西园寺保护。

杭宅:在644号,原为典当行,封火墙甚高峻,内有厅堂、走马楼、砖门楼两座,其中一座砖雕山水人物。

永安龙社:俗称水龙公所,即旧时民间消防机构,在670号。创始于清同治间,有厅楼三楹及书房、卧房全部。原大门为月洞门,天井中为棚式走廊。

敕建报恩禅寺:一名怡紧寺,曾名怡贤亲王祠,土人呼为“王宫”,在普济桥东,728号。

将参议祠:在762号,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祀明末天津兵备道参议蒋灿,祠后有荷花池,天井内有古银杏一株,粗数围,门前四角有两相对之八块旗杆夹石。现仅剩祠门建筑。

(从728号之“王宫”至762号之蒋参议祠,其祠后园林相连成片,东西长达二百五十余米,而今荡然无存。)

五人墓:在青山桥东,775号,与葛贤墓同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人者: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之墓”碑,原在大门内,1981年修茸时,移至享堂中楹。天井内双石柱坊表,题额“义风千古”。

葛贤墓:在五人墓区。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公堤石幢:一名方碑,三尺见方,通高九尺许,原在青山绿水桥之间甘露律院遗址(783号),1983年移至五人墓区,并建亭保护。现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天庙:原名普福禅寺,原在青山桥浜内三十余米处,寺前有石板小桥,日“普福桥”。清末因供奉自杭州请来之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朱天菩萨,名“朱大夫君”,金身塑像,高约二尺,直立,右手高擎一环,披发跣足,怒目圆睁,为二十四护法诸天之一。又相传为明末投缳自尽之崇祯皇帝朱由检化身。该庙虽小,香火极盛,四月廿四朱天菩萨诞辰,进香拜佛者摩肩接踵。朱天庙毁于1958年“大跃进”,现仅剩“普福禅寺”阳文条石,被移入浜内虎丘村6级某处井台边。

鲍传德义祠:在绿水桥西侧,787号,1919年鲍宗汉建。祠前有“宗仁主义”双立柱牌坊,由民国总统徐世昌题额。

张公祠:在绿水桥东,800号,祀明应天巡抚张国维。谥“忠敏”。祠前曾有“泽被东南”四立柱石坊,石坊前有石狮一对,祠内有“风情海江”匾额。1909年11白13日,柳

亚子、陈云病等17人雅集于此,成立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南社。

李氏祇遹义庄祠:在虎阜大桥西侧(815号),现存三进清代建筑,后面楼房及祠内石坊已毁。

李公祠:在845号,祀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其旧址为乾隆时蒋氏塔影院。祠内“谕”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埋入土下,近年重新发现,置园中。现存大门、议门、享殿、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假山诸胜。

3、牌坊

吕大绵妻袁氏节孝祠坊:在540号。建于清代。有楹,现被房屋遮掩,另存石望柱三根,曾有石韫宝《吕氏节孝祠记》碑。

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在603号前后祠宇毁于1959年筑双轨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现存一牌坊立于桥侧。浮雕二龙戏珠,枋间隐见“节孝”二字。

唐肇虞孝子坊:在696号,祠门存西侧八字水磨砖墙,上部砖雕极为精致,横枋有石浮雕。

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坊:在701号,祠门两侧存八字水磨砖墙,三横枋分别浮雕风、龙、狮。柱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后有享堂三楹。

萧烈妇节孝坊:在704号东侧。二横枋分别浮雕龙、狮等,柱联:“三吴共仰冰霜操;千载常瞻绰楔荣”。

陈松妻张氏节孝坊:在707号,井泉弄口西侧。祠门存两侧八字水磨砖墙,见一横坊,浮雕凤等。

清俞赐麟妻胡氏节孝坊:在斟酌桥西侧(原840号),柱联:“纶綍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露。”横坊隐见姓氏。

4、古碑刻

山塘街区还存有许多古碑刻,主要有重修白公堤、五人墓碑、葛将军墓碑、元和县严禁滋扰虎丘山塘铺户及进香客船碑(以上四碑在五人墓内)、元和县严禁滋扰桐桥观音阁及行人碑、重修山塘胜安桥记碑(以上二碑在观音阁内)、吕氏节孝坊碑(吕氏节孝坊墙内)、重修张公祠碑(张国维祠南民居墙内)等。

小结

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古街之一,山塘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延续了其传统结构肌理,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修缮了山塘街两侧的店铺、住家,建筑鳞次栉比,前门沿街,后门临河,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特

篇二:山塘街现状分析

山塘街现状分析

一、山塘街的历史

山塘街全长3600米,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至今已有1185年历史,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生活的延续性。七里山塘被誉为“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山塘街是吴地文物古迹荟萃之地,其具有典型的江南水巷、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的吴地人文特色,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更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十一次走进山塘。1985年,苏州市政府在尽可能保持原来风貌的原则下,较大规模的整修;2002年~2003年,山塘街一期改造——原有居民迁移,沿街商铺;2003~至今,山塘街二期、三期改造,建筑外立面,市政设施改造;

二、山塘街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本世纪初三次综合整治,现在山塘街全线的市政设施,相较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其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原住民——特别是年青一代大量外流,相对较低的级差地租招来大量外来租户,相继带来的了较为低端的物业和较差的居住环境,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陷入低租金->外来人员->低端业态+环境恶化->低租金的恶性循环; 在影响山塘街交通功能、景观功能、生活功能之外,更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已经衰落的文化功能——原有的老苏州邻里关系慢慢消失,历史文化断层正在形成——原来“红尘中一二等的风流富贵之地”已难觅吴音。

(一)定位问题

由于多头管理,导致了山塘街在发展理念上矛盾突出,定位不十分清晰。有的管理部门认为要以保护性修复为主,有的管理部门认为要以开发利用为主。问卷调查表明:6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以保护性修复为主,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有30%的人认为应该以旅游开发为主,适度进行保护性修复。

(二)交通组织问题

交通组织:交通方式单一,机非互相干扰

山塘街可借助的公交站距普遍大于1.1km。对于希望悠闲步行山塘街的游客,这是难以接受的空间尺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游客客流是两头热中间冷的现状。此外虽然沿线社会机动车泊位规划用地面积超过1.6h,但是现状已实施的极少。外围缺少停车设施,就无法实现P+W(停车换步行),或者P+B(停车换非机动车)。且在广济路、北环路、虎阜路等节点,并不限制社会车辆进入山塘街,因此机非互相感染,机动车随意停车也占用了公共空间资源。

(三)特色问题

山塘街的特色还不十分明显,游客到山塘街还难以找到姑苏吴文化的根源,更无法通过山塘街感知或探寻曾经的姑苏繁华之景。调研发现,新民桥两侧开发力度明显不均,东西两侧各方面差异较大。此外,西侧还有一些民居建筑与粉墙黛瓦的苏派吴文化建筑格格不入,极不协调。问卷调查表明:77%的人认为山塘街特色不明显;50%的人认为山塘街人文气息不浓、品味不高、本土商铺太少、吴文化特色不明显。另有近五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山塘街不是“吴文化的窗口”,没有通过山塘街了解到更多的吴文化内涵。

(四)管理问题

整个山塘街日常管理比较混乱。山塘街保持原有小街的空间尺度及风貌,道路宽2.0~9.5m;中间为2~2.5的米金山条石或金山石板路面,两侧为小方石青砖铺砌路面,但山塘街内石板路面坑坑洼洼;在下穿虎阜路、铁路段道路破损严重。沿线各种强弱电线杂乱,电杆飞线影响景观。山塘河水质太差,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机动车太多,秩序混乱;山塘河内机动船噪声扰民,同时还污染河水、冲击河岸并危及岸边建筑;街内公共厕所开放较晚,不方便游客。

(五)景观问题

景观设计较少,滨水驳岸踏步露台等资源未充分利用,绿化树木缺乏;

城市家具(如果皮箱、公厕、招牌、标示牌、路灯、广告等)缺少地方特色,环境较差;

建筑色彩、风格缺少统一;

(六)公共空间利用问题

公共空间被临时摊位摆放占用,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占用、挪作临时摊位、杂物摆放或机动车停车;环境脏乱;垃圾箱、变电箱与周边环境欠协调;缺少绿化、或绿化带泥土裸露、行人休憩设施;未能充分利用进行沿河景观开发; 未能充分利用进行公共交通系统开发;

(七)配套设施问题

山塘街已经在旅游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功能不齐全、设施不配套,游客多为“快餐游”,缺少“深度游”、“体验游”。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山塘历史街区目前还缺乏游客可以住下来的家庭旅馆、特色马国胜等宾馆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更缺乏吸引游客住下来体验和深入欣赏吴文化的经典项目。

三、山塘街的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对策

1、明确发展定位,以保护性修复为主,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毋庸置疑,没有对山塘街的保护性修复就谈不上旅游开发利用。但只有保护性修复而没有开发利用,保护性修复也难以为继,甚至已经修复的景点可能会陷入二次破败的尴尬境地。保护性修复和打造“国家4A级景区”对山塘街来说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还可以互相促进,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综合慢行交通体系

(1)机动车交通

游客:禁止游客机动车进入山塘街,在外围停车场实现P+W,P+B;

居民:尽量在外围社会车辆停车场停车;或者发放通行证;

送货:主要集中在南段,可分时段允许其进入;

(2)公共交通

引入公共自行车补充步行与公共交通;

可借鉴乌镇“公交船”,开发沿河水运资源,设置低噪声/人力的“水上巴士”;

公共自行车与“水上巴士”布点根据公共空间梳理结果实施;

3、强化吴文化特色

把山塘街打造成中国吴文化产业街区。具体包括,其一,高起点规划“中国吴文化产业街区”,把山塘街作为中国吴文化创意、传承、展示和保护的重要基地,并作为中国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二,在山塘街建造“中国吴文化交流展示馆”,集中展示中国的吴文化,以提供吴文化交流场所。其三,加快山塘街西段节点工程的修复工作,结合虎丘地区的综合改造,统筹规划新民桥以西的山塘街西段,打通山塘街虎丘段,让山塘街真正成为“七里山塘”。同时,改造明显不符合吴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其四,山塘街上的商业店铺尽可能采用前店后坊式的苏州传统商业模式。其五,在建设山塘街吴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大胆包装山塘传承下来的千年吴文化风俗,让“七里山塘街,千年吴文化”深入人心。

4、强化日常管理,营造宜游、宜居、宜商的历史文化街区

要加强山塘街的日常管理工作,改善山塘老街内石板路面坑坑洼洼的状况,加快山塘河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排污管道,禁止直接排入河道。严格执行机非分流,山塘河内应禁行机动船,可以手摇船代替机动游船,船上可以进行吴歌表演,也可以叫卖日常生活用品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处理山塘老街内垃圾等杂物。

5、景观绿化

(1)植被恢复、步道修缮(2)设置绿化带,做活“消极”空间;(3)增加公共自行车停放点;(4)增加行人休憩设施;(5)路名牌、交通标志(6)沿码头岸线增设护栏(7)增设公共自行车停靠点(8)增设行人等待设施(9)沿河景观带完善行人步道,疏散客流

6、梳理全线公共交通

环境脏乱、临摊占用——环境整治;

绿化破败、泥土裸露、绿量缺乏——绿化改造提升;

城市家俱破败、缺乏地方特色——重新布置,与本地风貌契合,适当增加行人休憩设施;

有用地条件、且间距合适,兼顾景点游览需求,与横向道路沟通便利——增加公共自行车设置或非机动车停车点; 现状驳岸踏步/码头,且间距合适、兼顾游览、与横向道路沟通便利——改造为水上巴士泊位;

现状维护较好的,予以保留;

大部分公共空间需进行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如用地宽裕可增加行人休憩设施;

7、建设配套设施,为山塘中国吴文化体验游和深度游创造有利条件

山塘街既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山塘旅游开发应当紧扣千年吴文化的内涵,突出吴文化品位和苏州特色,坚持多模式并行,既要有“快餐游”,更要有“深度游”和“体验游”

1.《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的价值与修复》.冯政.2009(20)

2.徐刚毅《.七里山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朱永新.《吴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苏州现代化建设:上[》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14(2):2-9.

4.徐文高.《山塘钩沉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5.孙粤文.《建设低碳城市路径研究—基于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59-62.

6.徐伟荣.《大城市群中城际关系及场效应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1):85-88

篇三:苏州山塘商业街调查报告

【摘要】有机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综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项现实问题,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中最为紧迫的课题。本报告选取苏州古城阊门地区的传统滨水商业步行街——山塘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考察江南滨水地区的传统商业步行街更新发展的经验与不足。并从空间形态布局、商业业态组合、空间环境品质和滨水空间利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尝试探寻影响传统历史文化街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与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山塘街 历史文化街 可持续发展 商业业态 传统滨水空间

目录

1.绪论 .................................................................................................................................................................................. 3

1.1调查背景 .............................................................................................................................................................. 3

1.2调查目的 .............................................................................................................................................................. 3

1.3调查对象 .............................................................................................................................................................. 3

1.4调查方法 .............................................................................................................................................................. 4

1.4.1实地勘察 .................................................................................................................................................. 4

1.4.2问卷调查 .................................................................................................................................................. 4

1.4.3访谈记录 .................................................................................................................................................. 4

2.调研与分析 ...................................................................................................................................................................... 4

2.1影响山塘街区发展的因素调查 ......................................................................................................................... 4

2.1.1空间形态布局调查 .................................................................................................................................. 4

2.1.2商业业态组合调查 .................................................................................................................................. 5

2.1.3空间环境品质调查 .................................................................................................................................. 7

2.1.4滨水空间利用调查 .................................................................................................................................. 8

2.2发展潜力与发展模式的探讨 ............................................................................................................................. 9

2.2.1山塘街自身发展潜力的探寻 ................................................................................................................. 9

2.2.2山塘街外部相关案例的借鉴 .............................................................................................................. 10

3.总结与建议 ................................................................................................................................................................... 11

3.1总结 ................................................................................................................................................................... 11

3.2建议 ................................................................................................................................................................... 11

4.结语 ............................................................................................................................................................................... 12 附录1-商户调查问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2-游客调查问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

1.1调查背景

江南滨水地区的传统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它随着城市的变迁而不断地演变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和特殊的商业环境,同时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表征。虽然经济在迅速发展,社会在不断变迁,但传统历史文化街在现代背景下依然存在重要的价值,已成为现在人们购物、休闲、旅游最喜爱的地方之一。

然而,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在重视现代历史文化街建设与

发展的同时,却逐渐忽视了对于传统历史文化街的保护与发展。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之下,更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在修复更新过程中,融入现代规划理念的同时,还需严谨的规划实施与管理维护,这样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有机延续发展的地域性传统公共空间。 1.2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山塘街内部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后期分析,尝试找出影响山塘街发展的因素。结合现状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提出调查结论及建议,以期对未来的规划控制提供借鉴作用。同时,也通过调查的过程,锻炼组织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增加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后期总结分析中,巩固所学知识,到达“活学活用”的学习目的。

1.3调查对象

山塘 街

山 塘 河

通贵桥

本次调查对象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角的山塘街南段,山塘街全长3600米,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至今已有1185年历史,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生活的延续性。七里山塘被誉为“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图1.3-1、图1.3-2)

经文献检阅、询问相关部门和实地勘察之后,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山塘街南段部分,从山塘桥到新民桥间的滨水商业步行街(图1.3-3)。它由2002年的山塘街保护性修复试验段工程和一期工程规划实施,长约360m,建筑面积约2.6万m2。这段街区有机延续了山塘街的商业传统与文化,将原来的其他沿街居民住宅全部改造成商铺,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与开发商引进了一批特色的商店。

1.4调查方法

1.4.1实地勘察

本次实地勘察从时间上分为两个区段,即白天与夜晚;从工作步骤上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勘察、正式勘察和补充勘察。

其中,初步勘察阶段,主要以自身感性认识调查为主,分别加以拍照、记录,初步探寻现状问题所在;正式勘察阶段,主要对前期收集现状问题进行整理并分析,确定具体调查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详细调查现状问题;补充勘察阶段,主要对于后期工作中对部分认识不足或有所遗漏的现状问题进行补充调查、拍照等。

1.4.2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山塘历史文化街人流特点,分别以游客与商户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两者均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其中,发放游客问卷80份,实收问卷80份;发放商户问卷30份,实收问卷30份。且经审查全部问卷有效,问卷有效率100%。

1.4.3访谈记录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实际情况,先期对街头散客与空闲商户进行了少量的无结构式访问;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访谈;并走访与询问相关部门得到一些相关规划信息资料

2.调研与分析

2.1影响山塘街区发展的因素调查

2.1.1空间形态布局调查

2.1.1.1总体形态

山塘历史文化商业街(以下简称山塘街)南起山塘桥,北至新民桥,以

主街中部通贵桥向西延伸出东杨安浜形成“T”型的总体空间形态。两条街道分别依山塘河及其支流而成,形成“一街一河”的传统江南水乡格局。

2.1.1.2空间尺度

山塘街调查段主街全长约360米,东杨安浜长约90米。沿街商业建筑以1~2层的低层建筑为主,街道最宽处为9.6米,最窄处为3.7米,街道宽高比为1:1~1:2之间,符合游客的观赏视线标准,高低不一的店铺立面展示了传统商业街的风貌,给人一种现代商业街所缺少的亲切感。

2.1.1.3街巷格局

依据河、街、房的空间关系,山塘街以山塘河为界可分为两种格局: a.山塘街:房——街——房——河

经调查,山塘街沿街两侧建筑大多为同一进深,滨河一侧的店铺采用上宅下店式布局,也有部分店铺上下皆为商用;靠街一侧的店铺多采用前店后宅式布局,属于最典型的沿街商业空间模式。(图2.1.1-5)

b.通贵桥下塘,东杨安浜:河——街——房

街道形态布局方面,沿街商业部分(前店)街道呈“一”型排开,街后居住部分多以“口”、“L”、“冂”、“=”四种形式围合成“厢”空间。

街道空间形式方面,虽然两段街相加长度不及东街,但街道濒临山塘河,所以比之北街有更多且更亲切的滨水空间。其剖面形式大部分为露天式,局部为骑楼式。街道宽度为3.5~5米,除去沿河护栏等设施占用的空间,供游客行走的街道宽度为2.5~4米。(图2.1.1-1)

2.1.1.4建筑形式

针对店铺面积、层数及其利用率统计(图2.1.1-6),约1/3的商户在1层的店铺中经营,60%的店铺面积集中在40~59m2和100m2以上这两个区间。经统计分析,小空间主营工艺品、服饰等商品,大空间以酒店、旅馆、昆曲评弹等服务型商业为主要经营内容。

建筑形式上保留着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特色,黑与白强烈的地方色彩提升了山塘街的环境构架。伸出的挑檐和外廊,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灰空间”,增强了建筑与街道之间的自然过渡,使商业空间有了一定的连续性, 这些变化丰富了空间层次,形成了传统商业空间独特的氛围。(图2.1.1-7)

2.1.1.5小结

① 外部空间 山塘街小巧紧凑的街道与建筑浓缩了江南水乡商业街的精粹,但在空间的尺度上,狭窄的街道促使游客加快了游览步伐,驻足欣赏的时间大大缩短,而游览山塘古街的初衷——江南传统商业街的历史文化与水乡风貌,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取代,面对近年大量涌入的游客,人流拥挤、交通无序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尖锐。

② 沿街建筑

主街两侧的建筑分布密集,而这些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并不高。对于上宅下店的店铺来说,原本用于商户休息的2层空间由于周围环境的问题成了堆放货物的闲置仓库,不仅造成商户成本的浪费,山塘河这一水元素也被这些建筑隔离开来。

2.1.2商业业态组合调查

2.1.2.1商业概况

对于山塘历史文化街的商业总体概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阐述: ①人流调查分析

山塘历史文化街的顾客群基本是确定的,即主要为游客,虽然如此,也要调查研究游客的细分市场的需求、行为规律、消费特征和心理喜好。

调查结果显示,主要人流来自外省,占总比64%;省内游客占34%,其中,苏州本地游客占19%;加有少量外国游客(图2.1.2-1

)。且结

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

合游客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