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工业经济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6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22 11:23:00 浏览次数:422 次 来源:铜川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为全面了解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高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质量,根据常委会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岳峰、史敏、任荣、董茂龙带领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及财经委组成人员,通过深入企业实地察看、组织企业和有关经济部门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以及对企业的发展方面还需要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积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质量提升,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1.56亿元,增长15.6%。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5.02亿元,同比增长17.6%,占生产总值的64.02%,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7.26亿元,同比增长35.9%,实现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位居全省第5,创历史最好水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产业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工业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通过技改扩建,做大做

强重点企业,培育支柱产业,使得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煤炭产量1255.4万吨,增长19.53%;水泥产量602.4万吨,增长43%;水泥熟料产量463.9万吨,增长11.35%;电解铝产量11.7万吨,增长0.5%。火力发电34亿千瓦时,增长7%,煤炭、建材、电解铝、电力生产及供应四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54.91亿元,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到83.6%。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增长幅度,带动了全市工业的发展。截止六月底,工业企业税收收入完成12.0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78.34%。

(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工业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一方面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在项目安排、财税政策等方面注重扶持的同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改造提升现有工艺和产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积极对接中省相关产业政策,立足我市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半年,争取中央重点振兴和中小企业技改资金1670万元,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接续产业的产值快速增长,据市统计局统计,上半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

29.84%。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良好,节能减排负重推进。

(三)非公经济平稳增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我市实际,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做大企业服务平台,加快了了行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非公经济企业2366户,个体经营户2.8万户,从业人员15.5万人。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46.25亿元,同比增长34.2 %,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52%,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58亿元,同比增长

43.71%。非公经济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四)工业经济社会贡献明显增强。一是促进了财税收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上交税金12.02亿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促进了城镇就业。为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运输、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促进了全市经济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

支撑力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不均衡,工业经济对财政支撑后续力度不够。一是资源型产业煤、水泥、电解铝等目前仍是工业经济的支柱,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资源型企业在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步伐迟缓。电解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几乎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下游产品。二是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增加上,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虽提出多年,却步履维艰,效果不明显。三是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接续产业规模偏小,上半年仅实现产值3.34亿元。其它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亦没有

形成规模,难以对财政的持续增长形成有力的支撑。

(二)工业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落地不够,在建项目进度滞后。一是从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的341个项目中,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仅12个这一组数据来看,我市储备项目建设规模小、层次低、投资额不高的现象突出,投资完成额主要依靠在建和续建项目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二是部分项目建设投资与计划相差过远,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三是签约项目多与落地率低的矛盾十分突出,今年西洽会上全市招商引资总额达447亿元之多,但上半年资金到位仅6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约30亿元。后续发展几乎没有大项目的支撑。四是项目策划包装主动性不足,部门、区县相互联系沟通不够,各自通过招商引进外来项目,没有形成统一口径,储备的项目与招商引资的项目呈“两张皮”,难以策划生成有市场、有新意、能突破的大项目、好项目。五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3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9.44

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2.5%,工业投资占比偏小。

(三)土地因素的制约滞缓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原因,工业土地资源的存量不足与项目建设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项目引进和落实造成影响,也使当前引进的一些重点项目却因土地问题无法落地开工建设,存在项目等地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工业用地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企业圈占了大量土地,但其生产规模、投资强度与所占用的土地不相匹配,土地利用率低下,造成大量土地闲置,甚至极个别项目,占地不建,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如新区南部工业园目前仍有9个入园企业占地未建,

而部分项目因土地问题无法洽谈。

(四)资金的制约影响了部分重点企业的生产和部分骨干项目的推进。一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市的一些资源性的大项目和骨干企业,融资难度增加,加之货款回收较慢,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项目的推进。二是我市中小企业主要是因抗风险能力弱,自身的财务管理等难以符合银行放贷要求,同时由于银行实施贷款终生负责制,面对少数企业信誉不良,长期欠款不还的问题,各家银行“惜贷”现象明显,致使中小企业资金链十分脆弱。三是部分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府扶持资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市财政设立的项目包装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其他一些扶持工业发展的资金,由于管理部门不一,没有形成合力,对工业经济的

发展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不活,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缺乏

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三、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建议

(一)尽快编制出台《铜川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要依据国家现行政策和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创新发展思路,尽快制定出《铜川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发展思路、工业转型方式、实施步骤及各个阶段发展的目标重点等,明晰各部门分阶段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制定财政、土地、税收、环境及激励等方

篇二:关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委政研室

(2012年5月)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县委政研室会同政府办经调室、县经科信局、县统计局等部门通过察看现场、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招商引资和引进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先后荣获“湖南省发展非公经济先进县”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等奖”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和“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等殊荣。

1、工业经济总量快速跃升。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加大技改投入、严格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兼并重组等举措,全县工业经济得到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 1

股企业2家、集体企业1家、民营企业37家。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材料工业、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电力能源五大行业为支撑,水泥、食品、彩色印刷、冶金化工、机械、等多种产品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2011年,38家县属规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7.8亿元,同比增长71%;完成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15%。产业增势日趋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30%。材料工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4%。全县企业实现增加值6.7亿元、销售收入1692万元、5244万元、利润75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4.6%、60.37%、53.68%、11.31%。今年一季度,县重点骨干企业运行良好,完成工业总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72.6%;工业增加值5亿元,同比增长41.02%。

2、重点项目建设稳步实施。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抓手,通过围绕资源包装储备项目、围绕政策对外争取项目、围绕招商引进项目、围绕市场打造项目等措施,着力推动项目建设。2011年,全县工业投资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30%。市重点工程项目恒裕实业整体搬迁一期土石方工程已完成,镀锌车间场地已整体移交,已启动汽零配件、电线电缆建设,并完成了土石方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建设;金大地白碳黑技改 2

项目,于去年4月份建成投产,形成产能1万吨;金大地铁路专用线项目,总投资1.1亿元,已完成项目的土石方工程;奇效节能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立项、环评、土地报批已办理完毕,场地平整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厂房建设阶段;宇隆漆包线已完成立项、环评等前期工作,项目用地已通过省国土厅审批,进入挂牌和征拆阶段;金糯咪食品项目正在进行生产厂房施工和基础建设,一期工程去年已实现竣工投产,二期冷冻物流项目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

3、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突出招商重点,发挥园区优势,立足产业特色,实施“大招商、招大商”,主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新、特等重点项目。今年1—5月份,全县共引进项目6个,合同引资7.39亿元,在谈重点项目12个。建园来,县工业园共引进工业项目33个、基础设施项目7个,含5000 万-1亿元项目12个,1亿元以上项目3个,合同引资7.7亿元人民币,目前另有在谈重点项目10个,拟投资额达10.5亿元。湘商文化科技产业园先后引进签约项目12个,其中工业类项目10个,含5000万-1亿元项目5个,1亿元以上项目3个,目前,舞水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和荆坪古村保护开发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4、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两园坚持以构建载体、创设平台为重点,园区道路、供水、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提 3

高。截止目前,县工业园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修建园区干道3条共6公里,标准厂房4栋共16000平米,企业员工公寓204套共10000平米,服务中心大楼5000平米,完成对汇达自来水厂收购扩容,日供水能力从1000立方增加到3000立方,铺设供排水管7㎞,绿化亮化园区干道5公里。创建“百亿园区”和申报省级工业园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获得了省级环评批复。()产业园自2009年5月成立以来,园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7054万元。完成乌溪东路路基工程、污水管网建设和乌溪东路硬化和人行道路建设;紫荆东路完成清表,正在进行路基建设;翠柏路、枫香路正在准备二季度土地报批工作;茅利溪南北两岸绿化、护栏、防渗工程全面启动,怀黔路以东的主干道两旁的风光带建设顺利推进;园区供水、电力、通讯网络全部拉通。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承载能力逐渐增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文化科技产业名册,已经成为众多客商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

5、节能减排工作实效凸显。在经济总量和投资总额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县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加强新上项目和现有企业节能设施改造,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加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将“三高一低”企业列入淘汰计划;不断加强对已建成投产项目的日常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 4

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我县规模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327366.79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14吨标准煤,37家规模工业企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同比下降了16.08%。

二、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说,全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蓄势聚能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业基础薄弱。目前全县工业企业中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且企业税率贡献不足。40家规划企业中,年税收超过1千万的企业仅有3家,年税收不足100万的企业有4家。此外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多为农副产品初加工,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与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形态极不适应。

2、企业融资困难。县域工业企业大多系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融资实力薄弱,且银行忌惮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收缩,导致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比较困难。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弱化了对人才、资 5

篇三: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县工信局赵 平

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线两园四区”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大企业进园区、小企业在乡镇”的发展布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发挥“四大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围绕“六大产业”(油煤化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轻工制造、现代物流),积极开展“引强入宁”工程,强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上年度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现有非公经济主体9790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35户,从业人数4.5万人,涉及13个国民经济大类,其中个体工商户8932户,中小微企业8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户);基本形成了以煤、电、化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果品及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医药化肥、生物农药、废旧塑料回收、面粉及酒类饮料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到2014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速16.7%;创建小微企业210户,全县中小微企业累计达到858户;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1.35亿元,同比增长

68.8%;开发市级新产品3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非公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3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2%,上缴税金6274.9万元。

二、2015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经济工作会等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把工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攻点,不断加大工业强县力度,认真实行局班子成员联系帮扶重点工业企业制度,靠实责任抓管理,凝心聚力抓落实,有力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年初,制定下发了《关于班子成员联系帮扶重点工业企业的通知》,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的跟踪和协调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服务效率。至5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541万元,同比增长60.6%;实现销售产值54761万元,同比增长62.3%;实现工业增加值14758万元,同比增长16.5%。

2、工业项目建设顺利。全面推行“五个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四定一包”责任制以及班子成员联系项目制度,实行倒排工期,确定完成时限及目标任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确定或备案地方工业投资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86亿元,至6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占年计划任务的34.9%。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缓慢。受全国经济整体下行趋势的影响,大部分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在增加2户规上企业基础上,较去年同期才增长了16.5%。

二是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全年确定的10个重点地方工业项目开工不到一半,部分项目的前期谋划准备不充分,严重影响全县项目建设的进程。

三是工业项目科技含量低。一些工业项目还停留在初加工、低档次、低附加值的水平上,项目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实现资源在县内精深加工的瓶颈还没有真正破解。

四是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我县各类企业普遍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自身积累先天不足。加之民间闲散资金聚集困难,企业中介融资担保机构难以形成,银行贷款难度大,门槛高,大额贷款审批时限长,给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困难。

五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不显著。引进的工业项目少、大项目少、具有龙头带动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少,对相关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项目储备不足,向外推介的条件不充分,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致使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调度。加强预警预测,强化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分析,继续完善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控,加大运行监测力度。按时统计上报省上监测的中小企业运行数据和分析,经常性的企业指导、跟踪、服务工

作,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完成。

二是落实联系帮扶制度。局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企业帮扶指导,全面负责所联系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采取现场办公、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协调解决联系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帮助企业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努力解决因土地、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督促项目达产达标。借助运行服务平台,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抓好对竣工投产企业的指导协调,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生产要素的有效供应,促进10个新建续建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标达产。同时,落实上级和我县出台的各项优惠、奖励政策落,形成政策组合优势,以帮助项目达产达标为基础,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是加大规上企业培育。突出规上规下企业的培育,抓好规模企业的培育和入库工作,争取中威金属制造和恒瑞康药业2户企业进入规上企业序列。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建办规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加快小微企业的备案申请,充分运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相关政策,争取更多项目扶持资金,努力完成小微型企业创办任务,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五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建设的同时,积极完善和落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的配合联动机制,加大项目论证、分类、筛选力度,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主动对接产业转移需求,超前谋划一批对宁县经济发

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避免因项目缺口造成投资被动,保持投资的稳步持续增长。六是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发展,最主要的是加快扩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加大工业投资的保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长庆桥、和盛工园区的投入,完善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发挥最佳投资效应,不断提高两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和集约发展水平,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工业经济调研报告)空间。

七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协调银企对接互助关系,发挥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撑作用,着力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把创建基地建设向产业园延伸,加强指导服务,支持恒大橡塑,恒瑞康公司等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工作,力争县内重点产业项目工作得到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八是加大非公经济创建。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拓展发展领域,鼓励引导各类社会人员放手创业,培育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继续推行项目“三个一”包抓机制和保姆式服务,力促签约项目落地建设,续建项目按进度计划推进;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信息动态更新和银政企农合作对接机制,积极引导更多非公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挂牌交易,切实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题。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