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物联网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4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物联网专业调研报告(2012)

2012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必须紧跟物联网产业发展步伐,做好充分准备。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提出。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这个英文名称,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物联网的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物联网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的延伸,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对于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国内物联网发展状况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已部署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当前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其后温总理多次在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信部也明确表示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我国的物联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成都、福建、浙江、深圳等多个省、市先后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针对美国“智慧地球”,温总理提出了发展自己的“感知中国”,并将“感知中国”的中心定在无锡。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政府、中科院与无锡市政府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并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3.无锡物联网发展状况

无锡市通过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优势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鼓励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培育物联网产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围绕物联网产业的四大核心领域,截至到2011年6月份无锡市已有各类传感器、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软件/中间件、

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企业361家,从业人员7.31万。2012年底,无锡将在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以上,形成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孵化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1.物联网系统架构及其产业链

物联网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包括了各行各业、各个物品。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不同国家都确定了各自发展的重点。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值得特别关注:

物联网的五个重要应用领域

2.物联网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

我们对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的相关企业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中科怡海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软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英臻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大为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无线龙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天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慧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美新微纳传感系统有限公司、中科怡海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上海亿道电子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物联网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每家公司都有高科技人才与技术背景,都有公司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产品,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并已初具产业规模。这些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如表所示。

调研结果显示,物联网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主要需求为: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员、物联网软件程序员、物联网软件测试员、物联网工程项目技术员、网络维护技术员、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设备、软件营销与技术支持人员等。

3.物联网对于人才数量的需求

根据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江苏、浙江、广东、北京、成都等地都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并制订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江苏力拟在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1,500亿元,2015年超4,000亿元,其中无锡要达1000亿元。浙江要在2015年物联网产值达到1000亿元。广东提出2年内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的大力发展造成对物联网人才的大量需求。以无锡为例,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

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

三、物联网相关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然而目前在我国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物联网知识培训。目前来说,国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型企业是物联网研究的重要力量。

2011年6月18日,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与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无锡新区联姻筹建“物联网技术学院”,成为中国高职类院校中首家物联网学校。众多的高校也纷纷申请设置物联网相关专业。2012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设置的140个本科专业中,共有30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2所设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5所设立了传感网技术专业。

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充分发挥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建设优势,紧紧依托全国物联网人才实训基地、省财政支持的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建立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无锡市信电局、无锡物联网产业园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线龙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合作,探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完善以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及省级软件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合作企业、校企信息化交流平台四位于一体的立体化培养平台;完善“师傅带徒弟”式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平台,深化“立体化培养与个性化能力拓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个依次递进的模块,构建“项目主导、模块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对接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专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校企“互兼互聘、互培共育”, 优化“精专业,强实践”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内外结合、功能互补”的专业实训基地,推进深度融合型校外实训基地及“厂中校”建设,充分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推进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社会效益明显、特色优势彰显的江苏省重点专业,对全省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篇二:物联网调研报告0511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内涵是起源于由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对客观物体进行标识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这一概念,并不断扩充、延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码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1.1.1 MIT Auto—ID研究中心的定义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具体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16]

1999年时,Auto-ID研究中心希望能发明一个能让电脑与各种物件连结的网络,但是到了2003年时,该中心研究人员发现真正的目标是要发明一个让任何物件可以彼此互相连结的网络,也就是物联网。Auto-ID研究中心设计的物联网涵盖了几类技术,包括支援的硬件、网络软件和通讯协议、以及一套各种电脑通用的物体描述语言。通过这些技术,Auto-ID研究中心希望现有的网际网络可以增加物品追踪和物品分享资讯的能力。2003年时,最可能实现物联网计划的技术是RFID标识技术。

1.1.2 ITU 2005互联网报告的定义[14]

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早晨出门时,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这是国际电信联盟2 0 0 5年1份报告中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ITU在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 1-12005年ITU报告中对物联网的诠释

ITU提出了一套更大规模的物联网打造方法,整合结合感测元件和智慧型管理技术,包括识别用的标识物件、侦测感觉巡航的感测器和无线感测网络卡、负责思考的嵌入式系统,以及缩小装置体积的纳米技术。ITU这份物联网报告也成为各国发展物联网的重要参考范本。

1.1.3 EPoSS 2008报告的定义[18]

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2008年5月27日发布了《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该报告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认为RFID和相关的识别技术是未来物联网的基石,因此更加侧重于RFID的应用及物体的智能化。报告中给出的物联网定义是: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等信息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进行通信。报告中指出,未来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包括:

? 零售,RFID将取代条形码对商品进行标识,电子行业的进步将会使RFID

标签价格更便宜,对零售商更具吸引力。

? 物流,仓库出入货物将实现全自动化管理,订单会自动提供给供应商,

货物可以不需人为干预就从生产者运输到消费者那里。生产和运输可动态调整,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 制药,除了生产、零售和物流可实现自动化,电子标签的还可以使用药

者更容易熟悉药物的不利影响和最佳剂量。

? 食品,消费者可追踪每种食物的来源,关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

阶段,确保食品安全。

未来的泛在物联网将使我们身边的一切物品交换信息和协同工作,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1.1.4 欧盟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2009报告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报告中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该项目组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欧盟《物联网研究路线图》将物联网研究分为10个层面:

①感知:ID发布机制与识别

②物联网宏观架构

③通讯(OSI物理与链路层)

④组网(OSI网络层)

⑤软件平台、中间件(OSI网络层以上)

⑥硬件

⑦情报提炼

⑧搜索引擎 ⑨能源管理

⑩安全

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7]

1.2 物联网的发展动态

1.2.1 IBM的“智慧地球”[9][17]

提到物联网,不得不提一下IBM的智慧地球,IBM可以说是物联网概念的忠诚的推动者。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智慧地球”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其核心是3I:

? 更透彻的感知(Instrumented)

这里的“更透彻的感知”是超越传统传感器、数码相机和RFID的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

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通过使用这些新设备,从人的血压到公司财务数据或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获取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背后的技术:

? 到2010年,世界上每个人将拥有10亿晶体管,平均每个晶体管成

本只有十万分之一美分。该技术已被嵌入到数十亿的设备中,如车、

器具、道路等。

? 两年内全球共生产了300亿个RFI (无线射频识别)标记。

? 预计未来几年手机用户将会达到50亿。

? 传感器已被利用到整个生态系统 — 供应链、医疗保健网络、城市,

甚至河流等自然系统。

?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

互联互通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的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工具,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背后的技术:

? 预计到2011年网络用户将达到20亿,HSPA(高速分组接入)技术将

促成 “三种屏幕”(电视、电脑和移动手机)的融合,并有可能实现

不中断的网络连接。

? 数以万亿计的事物紧密相连 — 汽车、家用电器、相机、道路、管

道,甚至医药品和家畜。

? 更深入的智能化(Intelligent)

智能化是指通过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和职能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行业,特定的场景,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

背后的技术:

? IBM的Roadrunner超级计算机突破了“petaflop”限制 — 每秒钟

可以进行一千兆次运算,而exaflop计算机将实现下一个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计算速度,即每秒钟将进行一百万兆次运算,计算速度比

Roadrunner快1000 倍。

? 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可被应用于处理、建模、预测和分析流程将产

生的所有数据。

图 1-2IBM的“智慧地球”

IBM在《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中对以下六大领域改革前景作出的预测: ? 智慧的电力

赋予消费者管理其电力使用并选择污染最小的能源的权力,这样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保护环境。同时,它还能确保电力供应商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亦能减少电网内部的浪费。这些确保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需的可持续能源供应。

? 智慧的医疗

解决医疗系统中的主要问题,如医疗费用过于昂贵难以负担(特别是农村地区)、医疗机构职能效率低下以及缺少高质量的病患看护。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只有市民健康才能劳动创造价值。

? 智慧的城市

中国的商用和民用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治理和管理系统效率低下,以及紧急事件响应不到位等问题亟需解决。城市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智慧的城市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

? 智慧的交通

篇三:物联网技术调查报告

物联网技术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作者学号:

完成时间:

摘要: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 Auto-ID 研究中心于 1999 年提出的 ,其最初的含义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IBM 于 2009 年 1 月提出了 “智慧地球” 构想, 物联网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奥巴马对 “智慧地球” 的构想做出了积极回应 ,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 从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物联网被看作是推动信息领域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机遇。 世界先进国家都对物联网技术发展高度重视, 可以说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 目前 ,关于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 ,有关物联网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更莫达成一个共识。 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物联网进行了研究。

关键字:

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虚拟计算,编程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远程网络访问

目录

1. 当前应用情况 .......................................................................................................................... 4

1.1 电子车牌 ........................................................................................................................... 4

1.2 智能电网 ........................................................................................................................... 4

1.3 智能医疗 ............................................................................................................................ 4

1.4 环境保护 ............................................................................................................................ 5

2. 技术组成 .................................................................................................................................. 6

2.1信息采集技术 ..................................................................................................................... 6

2.2 近程通讯技术 .................................................................................................................... 6

2. 3 信息远程传输技术............................................................................................................. 7

2.4 海量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 ........................................................................................... 8

3. 核心技术分析 .......................................................................................................................... 9

3.1 感知层 ............................................................................................................................... 9

3.1.1 传感器技术 ................................................................................................................. 9

3.1.2 射频识别(RFID)技术.............................................................................................. 10

3.1.3 微机电系统(MEMS) .............................................................................................. 12

3.1.4 GPS技术.................................................................................................................... 13

3.2 信息汇聚层...................................................................................................................... 14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 .................................................................................. 14

3.2.2 Wi-Fi .......................................................................................................................... 15

3.3.3 GPRS .......................................................................................................................... 16

3.3 传输层 .............................................................................................................................. 17

3.3.1通信网........................................................................................................................ 17

3.3.2 3G网络 ..................................................................................................................... 17

3.3.3 GPRS网络.................................................................................................................. 19

3.3.4 广电网络 ................................................................................................................... 20

3.3.5 NGB广域网络............................................................................................................ 20

3.4 运营层 ............................................................................................................................. 20

3.4.1企业资源计划(ERP) .............................................................................................. 20

3.4.2 专家系统(Exper System) ........................................................................................... 20

3.4.3 云计算 ....................................................................................................................... 20

3.5应用层 .............................................................................................................................. 21

4. 当前遇到的问题 ..................................................................................................................... 22

4.1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的问题................................................................................................ 22

4.2 阻抗问题 .......................................................................................................................... 22

4.3 辐射问题 .......................................................................................................................... 22

4.4距离问题 .......................................................................................................................... 23

5. 未来发展趋势 ........................................................................................................................ 23

6. 参考文献及资料 ..................................................................................................................... 25

1. 当前应用情况

近来,物联网已成为生活中炙手可热的名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目前, 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 、应用主要集中在美 、欧、 日 、韩等少数国家。 其最初的研发方向主要是条形码 RFID 等技术在商业零售 ,物流领域应用, 而随着 RFID 传感器技术, 近程通信以及计算技术等的发展 近年来其研发 应用开始拓展到环境监测 ,生物,医疗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 。

就目前而言, 物联网的许多相关技术仍在开发测试阶段, 离不同系统之间融合, 物与物之间的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 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中的电子车牌及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ETC 智能电网, 智能医疗的医疗监护, 智慧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

1.1 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它是一种新兴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 具有高速识别 ,防拆 ,防磁, 加密 ,储存等特点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用该技术, 能精确全面地获取交通信息 ,规范车辆使用和驾驶行为 抑制车辆乱占道 ,乱变道, 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 ,并能有效打击肇事逃逸 ,克隆 涉案等违法车辆

1.2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在发电环节上对常规机组 ,水库 ,新能源风电机组等布置传感监测点, 在输电环节上堆雷电 线路气象环境 ,线路覆冰, 线路在线增容 ,导地线微风振动, 导线温度与弧垂, 输电线路风偏 ,输电线路图像与视频 ,杆塔倾斜在线监测与预警等方面充分利用传感技(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物联网调研报告)术, 配电环节上对配电设备状态监测, 配电网现场作业管理 以及智能巡检也充分利用各类传感和识别技术。

1.3 智能医疗

在智能医疗的医疗监护应用中 医疗监护人身上可以安装不同的传感器 ,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 并且实时传送到相关的医疗保健中心 ,如果有异常, 保健中心通过手机 提,醒您去医院检查身体, 达到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在智慧城市的平安城市建设应用中, 利用部署在大街小巷的全球眼监控探头 。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 110 119 112 等交互, 实现探头与探头之间 ,探头与人 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 从而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