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草原动态监测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1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雄据金张掖东大门,东靠永昌,西邻张掖、民乐,北与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为界。广阔的天然草原和丰富的秸秆资源是我县发展草畜产业可靠的物质基础。山丹畜牧业历史悠久,是省上确定的18个半农半牧县之一,山丹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县畜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来抓,草畜产业现已成为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一、经济社会及资源情况

(一)经济社会情况

全县辖8个乡(镇),115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0.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88万,占总人口的74.8%。城镇人口6.88万人,牧民人口4.47万人,农村劳动力8.76万人。

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gdp)22.23亿元,全县农业生产总值49978万元,农业增加值

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人均牧业收入98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全县农业增加值4.43 万元,畜牧业产值达到2.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2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

(二)土地资源现状

县地处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南北高山对峙,中间低缓开阔,全县总土地面积5402.43平方公里(约810 .36万亩),其中:天然草原554万亩,占总面积的 68.4%,耕地面积94万亩,占总面积的 11.6%,林地面积29万亩,占总面积的3.6%。湿地面积23万亩,占总面积的2.8%,工业用地面积5.3万亩,占总面积的0.7%,水土流失面积210万亩,占总面积的26%,撂荒在面积11万亩,占总面积的1.4%。

境内土壤成土条件较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多,主要有:灌耕土、粟钙土、灰钙土、森林灰褐土、灰棕漠土、灰漠土系。适宜种植小麦、大麦、玉米、豆

原类型多样,全县草场分为荒漠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高山灌丛草甸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六种类型,其中:荒漠草场136.23 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4.6%;荒漠化草原草场66.24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12%;草原草场200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36%;构成草原植被的牧草种类繁多,有天然植物178种,其中可饲用165种,主要牧草有珍珠、盐爪爪、驴驴蒿和针茅等176种,平均亩产鲜草120公斤左右。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约为25万羊单位。目前,全县实际草场放牧牲畜量达40个羊单位。近年来,牲畜数量增加,草原超载放牧,滥垦乱挖,在草原上取土开矿,破坏严重,加之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建设和保护手段落后,导致草原大面积严重退化,鼠虫害泛滥,生态环境恶化,退化面积42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低下.已经

草原动态监测调研报告

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发挥传统优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有效结合,积极推广定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各种优质牧草,复种青稞、毛苕子,体现了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已建成人工饲草料基地10万亩,草原围栏140万亩,建成草原招鹰墩1200座,生物控制草原鼠害面积60万亩,制定了《县草畜平衡办法》,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到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35.9万头(匹、只),大牲畜饲养量达到8.3万头(匹),其中,牛饲养量2.49万头,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5.6万只、9.5万口和102.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0.42万头、53.2万只、7.54万口和74.6万只,肉、蛋、奶、毛绒产量分别达

到1.43万吨、1742.3吨、1767.5吨和795.4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8吨,畜牧业产值达到

2.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2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

(三)政策扶持现状

1、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上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羊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09-2013年)》和《县养羊大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09-2013年)》、《县2009年养羊大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县羊产业发展实际,县上制定出台了以贴息贷款补助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羊产业。对新增舍饲养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协调10-25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连续贴息两年。对新建养殖小区的用地,简化办理审批手续和出让手续,对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落实新建养殖小区、青贮窖、购置牧草加工机械、疫病防疫“零费用”、良种引进等补贴政策。县上为养羊大县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58.7万元,为养殖户落实贷款贴息160多万元。通过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发展羊产业的积级性。

2、在养羊大县建设项目的带动下,我县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养羊大县建设的投入。以房产抵押、干部担保、多户联保等形式,加大信贷投入,金融部门为养殖户发放小额养殖贷款2100万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动员从事开矿、餐饮、经商等企业老板转产投资兴办养殖场(小区),引导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养羊业,撬动民间资金2500多万元投资兴建养羊小区(场),发展羊产业。这些资金的整合投入,加大了资金投放总量,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建设资金的问题,为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

3、羊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按照县上提出的“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战略,建设规模养殖小区(场),带动群众发展养羊业。致富能人赵世君、张志品、梁有勤等投资2400多万元兴建规模养殖小区(场)8个,建成标准化暖棚羊舍6500平方米,饲草料库房1000平方米,青贮窖6000立方米。钱广多、吴治忠等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不断加大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今年新建养羊小区4个,3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10个,发展养羊专业村2个,专业社8个,新增50只以上养羊大户167户,养羊小区、养羊专业村、专业社、50只以上养殖大户累计分别达到15个、46个、154个、7268户,规模户养羊68.8万只。初步形成了优质肉羊养殖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肉羊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草业及畜牧业基础和潜力分析

(一)近年来草业和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针对全县草原退化现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把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资力度,依托天然草原保护、无鼠害示范区、退牧还草项目建设,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以草原围栏建设为重点,采取补播改良、治虫灭鼠、人工草地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草原改良,恢复草原植被,有效地遏制草原退化趋势。

一是投资1500万元的2007年退牧还草项目。全面完成了禁牧30万亩、休牧30万亩的建设任务,并通过了省级验收。二是投资1900万元的2008年退牧还草项目。开展了项目区基本情况调查、农牧民培训、工程建设及材料采购招投标等工作,完成了项目区作业设计、围栏安装工程招投标工作,县2008退牧还草项目进展顺利。三是投资119.47万元的养羊大县建设项目。位奇镇新开村、大马营乡前山村、东乐乡城东村3个养羊小区完成建设任务,建成标准化暖棚羊舍212间5300平方米;建成清泉红寺湖、大马营花寨、陈户新河3个肉羊改良站(点),建设采精室、人工授精室、消毒室等业务用房180平方米;建成5000立方米青贮

窖1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1个,500立方米青贮窖6个。四是已建成人工饲草料基地10万亩,建成草原招鹰墩1200座,生物控制草原鼠害面积60万亩,使全县草原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二)草原生态建设的成熟技术和成功模式

1、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种殖业和养殖业结合方式有效形成

在地理分布上,全县农区和牧区纵横交错、紧密相接,既相互依懒,又相互促进。

篇二: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终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氮储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是发展牧区畜牧业的基础,是牛羊肉、奶、毛、皮张等特色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我国草原大多位于祖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保持草原牧区繁荣稳定,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是我国草原保护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年,草原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奖机制等强牧惠牧政策深入落实,执法监督全面推进,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资源保护迈出新步伐,科技教育取得新进步,技术推广达到新水平,草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为准确掌握2013年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分析。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3个主要草原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目录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 1

草原资源状况 ............................................ 3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 5

草原生产力 .............................................. 9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 12

草原利用状况 ........................................... 16

草原执法监督 ........................................... 18

草原火灾 ............................................... 19

草原生物灾害 ........................................... 20

草原生态状况 ........................................... 22

专题一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 26

专题二 牧区状况 ........................................ 29

分析与展望 ............................................. 31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突破10.5亿吨

2013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5581.21万吨,较上年增加0.59%;折合干草约32542.92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579.2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0.48%。

工程区草原植被恢复明显

2013年,各重大生态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比非工程区平均高出11个百分点,高度平均高出35.1%,鲜草产量平均高出57.2%,可食鲜草产量平均高出64.3%。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非工程区高出10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高出34.8%、53.5%。 草原利用状况更趋合理

2013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1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6.8%,较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1.3%,较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2.5%,半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7.5%。 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大

2013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发案数量19185起,立案18767起,结案18462起,立案率为97.8%,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279件。被查处的草原违法案件共破坏草原15312.1公顷,买卖或者非法流转草1 全国重点天然草原,指我国北方和西部分布相对集中的天然草原,也是我国传统的放牧型草原集中分布区,涉及草原面积3.37亿公顷。

篇三:乌恰县草地资源动态监测

乌 恰 县 草 地 资 源 动 态 监 测

实施方 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乌恰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在全县实施禁牧、草畜平衡工作的需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促进草原生态的全面恢复,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参照农业部行业标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T1233-2006)、《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计算》(NY/T635-2002)等法规、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利用遥感监测结合地面定位监测手段,根据草原生态状况监测与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方法,开展对禁牧区、草原放牧利用区草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全面、准确掌握草原的植被、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时获取草地动态变化信息,准确预测预报县级或乡(村)级,甚至户级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载畜量,提高草畜平衡测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全县9个乡镇全面开展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覆盖全县所有的草地类型和季节放牧场,尽早获取草原植被信息,及时了解草地的动态变化与致成原因,客观评价实施生态奖补机制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自治州、县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核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和

技术支撑。为各级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宏观政策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二、监测任务

根据农业部监理中心要求,结合草原补奖机制,自治州草原总站给乌恰县共设臵19个监测样地。选择19个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类型进行全面监测,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各县(市)任务分解表如下:

三、监测点布设原则和要求 1、监测点布设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即对在草原畜牧业中有重要价值、

面积较大、分布广泛、地带性明显、代表性强、生态区域典型的草原类型进行重点监测。

(2)生态敏感性原则:即对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敏感,

已经沙化、退化、盐渍化和易被破坏的草原类型区进行重点监测;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草原类型区进行重点监测。

(3)价值优先原则:对畜牧业生产价值大或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草原类型进行重点监测。对利用价值较低的草原,如地处偏远、环境严酷、无条件利用、国境线附近的草原、无人区的草原少设或暂不设监测点。

(4)均匀布点原则:即监测点尽可能均匀分布,全县各乡镇主要草原分布区均应设点监测。原则上每乡镇每个大类不少于2个监测点。

(5)基础条件优先原则:在交通便利,邻近气象站(台)、水文站、治沙站、草原实验站、生态监测站与各级、各类草原自然保护区和项目建设区,以及历史资料丰富的县,优先设立监测点。

2、监测点布设要求

(1)各乡镇平均每个大类不少于2个的监测点(草地型不得重复),重点草地型不少于1个监测点;对于面积小、类型相同的草地类可少设或不设点。

(2)各乡镇应通盘考虑本辖区内各草地型,乡镇间可跟据草地型互补均匀设点(尤其辖区内乡镇交界处)。

(3)据生态补奖机制中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分布情况,原则上要求有禁牧区的乡镇据所涉及的草地类型均需设

点,集中连片的禁牧区所在乡镇可统筹考虑草地类型设点。

(4)禁牧区所有监测点作为固定监测样地(可不设围栏),对有条件的地域夏牧场、全年利用牧场增设固定监测样地,进行围栏管护,围栏面积不少于400m2。

(5)各乡镇根据2011年的监测点位,对面积小、类型相同、无监测意义的点位可做适当调整,调整后监测点位备案,今后不得更改;禁牧区没有布点的根据草地类型相应增加监测点位。

(6)监测的点位和编号固定,今后不得随意更改;编号统一采用“县名-样地号-样方号”的格式,如乌恰县黑孜苇乡-01(样地号)-02(样方号),监测样地选定后点位永久不变,并与编号绑定。

四、监测内容和指标

根据系统性、易测性、可比性原则,基于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欠、平、丰年关系、季节草场等相关条件,评价草原稳定性及退化草场的恢复程度。

1、天然草地监测指标

禁牧区监测指标:植被高度、植物种类、盖度、密度、频度、地上生物量、天然草地可食牧草产量、枯落物量、干鲜比、裸地比率、地表、土壤状况等;

草畜平衡区指标:植物种类、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干鲜比等。

2、人工草地监测指标 种植品种、面积、总产草量 3、牧户调查监测指标

牧户调查监测指标:人口数量、畜种、畜群结构、牲畜头数、放牧方式、承包草原面积、补饲秸秆等总量、出栏率、补饲总天数、经济收入、放牧总天数等。

五、监测时间和次数 1、天然草地监测

禁牧区(含草畜平衡区的固定监测样地):只在牧草生长高峰期监测1次,大约每年7月15日左右。

草畜平衡区:牧草生长高峰期(7月15日左右)和冷季入场前(9月20日左右)监测2次。有条件的乡镇,结合本地季节利用牧场,在家畜入场前进行监测,每个季节场监测时,只测定分布于该季节场的样地。各季节牧场监测时间大致为:各季节牧场进场前一周内进行监测。(注:冷季放牧场含冬场、冬春场、全年牧场)

每次实施监测时间应在7-10天内完成,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2、入户调查时间

上年度末12月底的年末存栏数(冷季放牧场)和当年6月底(暖季放牧场)进行牲畜数量调查统计。

六、监测方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