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范例 > 列表页

幼儿园学习活动,学习支架的设计范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6  分类: 范例 手机版

篇一:“支架”在幼儿园活动区中的运用

“支架”在幼儿园活动区中的运用

“支架”(scaffold)是建筑学中的一个用语,这里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指的是教师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的指导策略及良好的支持,它是推动幼儿最近发展区不断前进的策略之一。笔者借鉴了李妍的CLES设计发展模型中支架的分类,即信息铺垫式支架、概念支架、元认知支架、策略支架和任务支架。[1] 联系幼儿园活动区中的实例,针对老师对幼儿的引导提出一些供分享的建议。

一、信息铺垫式支架及其运用

教师提供开展活动所需而又缺乏的信息以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发展。如大班的佳佳和莉莉在娃娃家中就“小海马是爸爸养的还是妈妈养的?”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议。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必要的知识,建议他们自己去查百科全书,然后相互交流。

教师首先要弄清幼儿所缺乏的知识,显然幼儿争辩的是有关海马的背景知识。其次要引导幼儿自主获得这些背景知识,如引导幼儿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不但“授之以渔”,而且也让幼儿在搜寻数据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快乐。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建议等形式来提供这类支架。

二、概念支架及其运用

教师在正确认识儿童头脑中关于事物的观点、看法及认识的基础上,使其掌握成功地解决问题所需的观点、看法及认识。

1.当幼儿需要时为他们提供明显的提示

在小班的积木区里阿坤正在搭一座高楼,他把一块大的积木放在一块比较小的积木上,试了几次都不行,急得他直挠头。于是老师在他旁边也搭起了积木,她先是把一块大积木放在小积木上,放不稳,她自言自语道:“那我放一个小一点儿的积木试试。”

这里的提示并非包办或是替幼儿完成,只是给幼儿一个明确的方向,要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如老师发现阿坤经过自己的努力但还没成功,才以平行伙伴的身份提供“小的物体放到较大的物体上易于保持平衡”这一概念支架。

2.提供或共同建构结构图

在表演区中,幼儿都扮采花的蜜蜂,挤作一团。这时老师把一幅蜜蜂分工图(除了有老师对蜜蜂的分工外,还有几处供幼儿添加的空缺)贴到了墙上。过了一会儿,幼儿都各忙各的了,有的酿蜜,有的运送和分配蜜糖。

篇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宗旨正如省厅的文件里明确指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是“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南》“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因此,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幼儿园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只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

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纲要》和《指南》里的话,行为的改变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影响人们行为的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潜在的教育理念,我们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左右我们的行为。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作为方向性的引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正确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的改变。通过六个支架的实施,围绕核心理念思考和体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逐步体会如何才能将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尝试调整教育行为。 做“六个支架”并不意味着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全部,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只是给幼儿园提供六个切入点,逐步体会和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

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如何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

(二)为什么要观察三次?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

幼儿园学习活动 学习支架的设计范例

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教师总是按照预设好的方案按部就班执行,并且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

提出每天至少观察一名幼儿、观察三次的要求是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逐渐转移到幼儿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用心理学的解读幼儿。集体氛围的围绕对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三)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当幼儿在教师高控下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教师就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难以发现幼儿的学习。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学习安吉幼儿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的经验,在户外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活动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四)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如果引领者领导者不会观察幼儿,就无法给予教师支持,有效提高教师观察

幼儿的能力。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教研员和园长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高于普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方面更应成为领头羊和专家。

二、通过支架2——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圣经”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一)如何学习《指南》、用好《指南》

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各地都重视《指南》的学习和精神的贯彻。教师们经过的多轮的学习,考试、演讲、现场观摩等等。《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五个领域的典型行为与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学前教育文件中,如何理解幼儿典型性行为,如何依据这些典型行为解读幼儿的行为,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把它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这个支架要求教师们带着问题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幼儿行为,也就是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理解《指南》的典型行为只是代表着幼儿某个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体会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五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跟好地运用《指南》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支架的做法,帮助教师不仅仅死记硬背学习《指南》,而是在观察

篇三:主题活动范例

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四)

——我生活的环境

一、主题的由来:

“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已经开展一个月了,在前几阶段中,我们和孩子共

同开展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少数民族及祖国的优秀文化等各种活动,活动中孩子

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涨。但在活动之余我也收集孩子们一些别的问题与兴趣点,

哪:“老师,蒙古族人住蒙古包、我们的房子为什么跟他们的不一样?”“我们的

家乡是福州,福州在地图的什么地方呢?”“我们幼儿园旁边盖了新楼房了,真

漂亮”、“我们家旁边的超市里面也有买新疆小姑娘的帽子,超市里还有买很多很

多的东西”、“我家旁边的邮局,我可以寄信给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们”??

从孩子的话题及问题中,我反思到: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

不同年龄、性别、能力、文化、国籍的人所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社会群体中,

彼此间休戚相关。幼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让幼儿在共同生活中,形成正确认

识自己和他人,关心周围生活;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

的人际交往;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显得更为重

要,这与《纲要》中所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

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精神。因此,根据

孩子的兴趣点及问题点,我准备在下一阶段开展“我生活的环境”这一活动,

二、预定下阶段目标:

1、关心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周围环境。

2、学习与人际交往的方法,乐于与人交往。

3、形成初步的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

4、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扩展已有的经验。

三、阶段活动网络:

四、活动内容

——周围生活中的人

活动一:我快乐

活动目的:

1、能大胆地和别人交谈。

2、体验关心别人自己就会感到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有关故事的挂图及道具。

活动指导:

1、出示小树时,导入情景。

教师利用小树叶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2、分析讨论,引起情感共鸣。

(1)、为什么这些小动物是快乐的?

(2)、你们快乐吗?你知道老师、阿姨快乐吗?

3、现场采访,了解别人的快乐。

(1)、采访问题“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感到快乐吗?

(2)、每位幼儿自己也是被采访的对象。

(3)、幼儿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记录采访结果。

4、幼儿分享采访结果。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进一步引发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情感”

的道理。

观察与推进:

孩子们能较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情,从它转移到

自己身上时,孩子们刚开始表现得比较局限、范围都局限在帮助同伴拿来杯子、

整理衣服等事项上,后来,在引导下孩子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注意力从同伴身

上扩散到了周围人的身上,因此,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孩子们说了许多自己快

乐的过程,如,张昱青“我帮助妈妈分碗筷、我在公共汽车上给老爷爷让座,我

感觉到非常快乐”??,同时,孩子们都用绘画的形式将采访的结果记录了下来。

推进: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对这一活动中的热情,于是,我觉得这一活动中

有继续延伸的必要。因此,我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亲子活动,请

小朋友当小记录,继续扮演小记者,进一步感受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情感。

活动延伸:亲子活动——采访爸爸妈妈

请幼儿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长辈及周围的人,延续帮助别人是快乐

的情感,并将采访的情况记录下来。

观察与推进:

第二天,孩子们把自己的采访记录与同伴分享时,陈时涛说:“昨天我当小

记者采访我妈妈时,我妈妈向我要名片”,林莹说“没错,没错,我妈妈也向我

要名片,说要检查一下是不是真正的小记者”,陈晓薇说“我爸爸有名片,名片

上有我爸爸的名字”??,孩子们围绕着名片交流了起来,从孩子们的谈话当中,

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萌芽出初步的自我意识,有着较强烈表现自我的欲望,而且,

他们对名片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推进:我觉得可以开展关于“我的名片”的活动,让孩子们去了解名片的结

构,设计自己的名片。

活动二:我的名片

活动目的:

1、了解名片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愿意与同伴交流并体验由此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名片。

2、彩笔、卡纸等。

活动指导:

1、浏览收集的各种名片。

(1)、幼儿欣赏,教师引疑:这些名片有什么特点?有意见的可以提出?

(2)、幼儿交流意见,提出疑问。

(3)、师生共同解答疑问。

2、讨论怎么样制作名片。

(1)、问:名片上应该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2)、你的名片上准备写些什么呢?画些什么?

3、幼儿制作名片。

(1)、教师观察幼儿制作,根据实际情况,对完成制作有困难的幼儿给

予适当帮助。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可以一个人做几张名片。

(2)、与好朋友交换名片。

观察与推进:

在幼儿收集名片的过程中,孩子们比较明显得发现名片有的基本内容,如:

发现名片上都有主人的名字、电话号码、单位等等。在讨论关于怎么制作自己名

片时,孩子们显得非常得激动,他们似乎对这个问题已经酝酿很久了,个个都很

积极地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如:陈君雅“我想上名片上画上自己的属象,这样别

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属什么的”、刘晓彤“我想在名片上画上花、书,这样别人一

看就知道我喜欢美丽的花、喜欢看书了”、谢柔佳“我想在我的名片上写上我的

名字、还要写上6岁了,还要画了房子,在里面写上102,表示我住在里面”??,

孩子们很高兴地设计着自己的名片。

但在结果中发现,孩子们对名片的排版、位置的摆放考虑得不够周到,而

且也由于孩子们使用的是水彩笔,线索较粗,致使一些个人信息粘连在一起。

推进:可在区角中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名片的排版,并结合工具的使用,

进一步制作自己名片,使之更加美观。

第二阶段:我生活的环境(二)

——周围生活中的环境

活动一:幼儿园的周围

活动目的:

了解幼儿园周围比较典型的生活设施。

活动准备:

纸和笔。

活动指导:

1、与幼儿共同讨论确定散步时走的不同的路线。

2、在散步的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散步使用的时间。

3、观察幼儿对幼儿园周围的哪些设施比较感兴趣。

4、在散步的过程中对幼儿对不了解的一些设施进行讲解。

观察与推进:

孩子们对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因为以前散步的地点都是在园点,而且都是由教师指定的,因此对这次的权利,孩子们很珍惜,都经过考虑之后提出了许多意见,如:张君城“我们可以去外面的那棵大榕树下散步,那里的空气很好”、黄彦昆“我知道前面市场旁边有一个体育器械,我们去那里散步一会,很好玩的”、刘海鹏“那边还有一石子路,我们去那里散步吧”??从孩子们的意见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体育器械场地、石子小路以及超市这些设施都充满了兴趣,因此就以这些设施连成一条线路,利用饭后散步的时间带幼儿进行了观察。

推进:在散步的后半阶段,可能是有点走累的原因,孩子们就开始针对这些地方谁近、谁远进行了争论,林莹“唉呀,超市太远了”,张昱青“其实超市比体育器械那边还近呢”、刘晓彤“胡说,刚才明明是先走到体育器械那里的,那边是近的”??从孩子们的争议中,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活动,可引导幼儿比比它们谁近、谁远?

活动二:幼儿园的周围环境

活动目的:

1、能在平面图上区分远近。

2、能用多种方法测算距离。

活动准备:

1、绘制幼儿园周围的平面图。

2、测量的工具、笔。

活动指导:

1、回忆散步的经历。

2、学习看平面图。

? 观察教师绘制的平面图,在上面找出曾经去过的地方。

? 找出有几个地方可以有几条路同时到达。

3、估算远近;

? 请幼儿估算从幼儿园到这些地方的距离。(远近)

?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估算?(计算时间、在地图上测

量距离、数在几步等)

? 幼儿自由结伴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估算。

? 集体交流自己的证明。

观察与反思:

孩子们很快地从平面图上找出曾经去过的那些地方:体育器械场、石子小路、超市、邮局等,由于有了平面图的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更加的具体,他们还根据自己平时上幼儿园里走路经验,找出可以从不同的小路到达同一个地方。如就有三种不同的线路到达超市。由于有了平面图的帮助,孩子们能直观地、较正确地估算从幼儿园到这些地方的远近。但在启发幼儿用其它方法来测量这些地方的远近时,孩子们的思维又下子陷入了困难,后来,我启发幼儿想想“平时上幼儿园

用了多少时间”及以前学过测量的方法等,潘若辰第一个反应过来,说“可以用尺子量量它们是多少米,就知道谁近、谁远了”、张昱青也叫了起来“我知道了,近的就很快到、远的就慢一些到”??

孩子们虽然从我的引语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但还是有些抽象,我觉得还有必要再次带幼儿带着这个目的进行散步,从中让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亲子活动——参观社区的公共设施

活动方法:

请家长利用晚上散步或有空的时间与幼儿一起拍摄社区的公共设施。

活动四:我们的社区

活动目的:

1、认识社区的一些机构和设施,懂得尊敬为社区服务的人。

2、积极主动地自由交谈,能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师幼共同收集有关社区的照片及其它资料、纸、笔等。

活动指导:

1、参观社区:

(1)、教师出示照片,引起幼儿参观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交流:

? 社区里面有些什么地方?

? 你们想参观社区的什么地方?

? 教师和幼儿共同拟定参观的路线。

? 教师带领幼儿按照参观社区的主要道路和一些机构、设施。

2、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引导:社区里面有些什么地方?你们参观过社区的什么地方?

3、请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1)、说说你最喜欢社区的哪个地方?为什么?有没有让你不满意的地 方?为什么?

(2)、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小结。

(3)、讨论:我们为社区提的这些修改意见,怎么样让社区的工作人员 知道呢?

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4、写设想书:我们可以写份建议信给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我们的 设想。

? 幼儿把自己的设想画在纸上。

? 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设想,能连贯地进行表达,并能专注倾听同伴

发言

此活动可分二次开展,第一次可引导幼儿制定参观路线图;第二次进行讨论交流。

观察与推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