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工作汇报 > 列表页

对接京津冀工作汇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9  分类: 工作汇报 手机版

篇一:对接京津工作情况汇报

定兴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对接京津工作情况汇报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谋求我县与京津的合作共赢,我局抢抓机遇,立足部门职能,找准与京津对接合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研究探索与京津两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政策互惠、合作双赢的一体化新模式。

一、2010年我局对接京津取得的成效

(一)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成果显著。

1、积极筹备召开招聘会。今年3月份与职教中心联合筹办了对接京津人才招聘会,京津两地的十余家企业莅临招聘现场,参会人员300余人,其中200余人通过对接京津招聘会达成用工意向。

2、参加京、津人力资源洽谈会。今年4月份参加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招聘会,向泰达开发区180家用工企业对我县保安员、保洁员、会议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主打劳务品牌给予了推介,为我县人力资源到天津就业打下了基础。

3、积极为我县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广阔平台。为进一步对接好京津,我局健全完善了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信息库和企业需求人才网络。今年年初,我局组织长城、大迪等企业和我县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在河北农业大学举办的“保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专场招聘会”,既把人才引进来同时又促进了我县高校毕业生外出就业。

(二)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效果良好。

1、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用工缺口。依托我县职教中心、各乡农综学校等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技能培训,有的放矢地为京津用工单位输送各类技能人才。今年以来,共为北京中水物业公司、北京金航苑物业公司、北京航腾物业公司、北京旺顺阁美食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培训、输送技能人才600多人,并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

2、积极打造我县特色靓点服务。针对京津市家政市场的需求,开办了两期育婴员培训班,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对学员实施培训补贴,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日前,两批50多

名学员已到京津就业,我们的做法已被河北经济日报、保定日报、保定晚报予以了报道,承担省厅家政培训任务的4个县也在我县召开了现场会,对我县抢抓机遇,在对接京津工作中找准突破口的做法给予了推介。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根据我县与京

对接京津冀工作汇报

津之间流动就业人员较多的特点,积极协调做好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同时,不断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积极为参保职工报销京津就医医疗费用。

二、目前与京津对接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外流现象突出。虽然我县有着毗邻京津的优势,但由于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京津差距较大,造成京津地区的人才很难走进我县,我县人才却不断流入京津,呈现出中高级人才单向流动趋势。二是政策标准不统一。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各项社保政策存在差异,尤其是京津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标准相对较高,两地之间缺乏政策的统一与衔接机制,造成人才输入困难。三是技能人才数量匮乏。我县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员主要为低学历和体力型的偏多,而大部分京津企业用工缺口多为专业性较强的技能人才,导致出现京津企业在我县“招工难”,求职者去京津“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三、2011年我局对接京津的主要举措

(一)健全完善我县人才开发引进政策。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人才流动引智机制,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身份、户籍、所有制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的良好政策环境,增强吸引高级人才的磁力。同时,对引进的京津高层次人才在人事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职称评聘和工资审批等方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予以最大限度优惠和支持,力争使企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与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县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积极争取与京津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互联,及时发布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承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引导人力资源在两地有序流动。同时不断开发我县

用工岗位,提供劳动力供需对接服务,组织多层次、多类型的招聘洽谈活动,邀请京津用人单位参加我县举办的人力资源交流会;组织我县的用人单位赴京津参加各类人才招聘,扩大社会影响和连锁效应,努力构建联系京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三)完善农村劳动力动态管理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内逐步完成总投资为540万元的17个劳动服务保险站建设,逐渐形成以县就业服务局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为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保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实行“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动态管理,摸清全县劳动力底数,掌握劳动力外出意向,并将京津地区的用工信息,利用多种途径及时广泛宣传,帮助农民确定就业意向,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从而大大增强我县劳动力对接京津市场竞争力。

(四)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服务就业的原则,组织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提前介入、主动联系,了解掌握京津企业用工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期限,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运行,确保用人单位需求得到满足,求职人员就业得到保障。

(五)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异地参保就医范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为参保人员提供便利。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面,积极实行“点对点”办理,各项转续手续由转入地和转出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协调办理,解决流动参保职工的后顾之忧。 最后,希望领导和同志们能对我局今后对接京津工作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会虚心接受。

2010年12月21日

篇二:对接京津冀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议

走出去:

1、发展农业,打造无公害蔬菜、粮食等农产品牌。

2、发展工业,探索更加节能、智能的工业发展模式。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产业,积极对接京津冀发展。

3、培养人才,积极推荐人力资源到高校或大企业参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

引进来:

1、发展旅游。在“点”、“线”中穿插项目,争取打造两日游甚至多日游,使游客能在境内住宿,带动消费。

2、引进资金。搞好银企对接,争取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到京津区贷款融资。

3、引进高校。以高校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4、对接高校、科技园等,引进人才、科技。积极探索和争取更多的企业对接高校,打造实习岗位、招聘录用等多种引才模式。

5、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真正疏解后,积极探索京津发展中的匮乏产业、项目,引入境内,大力发展。

6、对接医疗卫生等,争取与京津大医院的合作,积极探索多种医疗卫生方面的对接方式。这样不但疏解了京津的就医压力,也给本地群众就医带来便利。

篇三:抢抓新机遇 对接京津冀

龙源期刊网 .cn

抢抓新机遇 对接京津冀

作者:周家彪

来源:《求知》2015年第05期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也是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年。2014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京津冀三地调研、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是综合京津冀三地布局的一道意义重大但并不好解的题。为此,京津冀三地发出了各自积极的声音,同时,明确了三地的共同任务: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抓住新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京津冀每一个地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为了解答好这个命题,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错位融合、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理念。做到协同和联动相协调,做好借重首都资源这篇大文章;做到两大国家战略相促进,发挥好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做到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相统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和谐,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做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构建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做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衔接,搞好规划和顶层设计。

为了落实好市委的统一部署,抓住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西青区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大势,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西青区相对于天津市的其他区县而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尤其是对接首都资源方面并不占先机,区位优势并不突出。但经济基础较强、产业结构较好、环境优势明显、基础配套完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吸引和承接优质项目和企业的要素优势。客观地看,这些优势只是我们的积累,要使这些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还需要我们谋划好自己的布局。

一、对接京津冀,西青区要把握好

四个原则

1.明确区域需求是前提。作为天津的工业大区,西青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6%、544%和44%。从总体上看,西青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技术供应及科技储备不足,服务业占比、层次偏低,西青区正处在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西青区来说,主要任务还是充分放大西青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现有基础之上充分吸纳首都的各种优质资源。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