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交际礼仪 > 列表页

交际礼仪故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8  分类: 交际礼仪 手机版

篇一:关于礼仪的十个小故事

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一、目光与人品方面

有位企业经理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销售公司经理共进午餐。每当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走到我们桌子旁边,他总是目送她走出餐厅。我对此感到很气愤,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里暗想,在他看来,女服务员的两条腿比我要对他讲的话更重要。他并没有听我讲话,他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

二、老太太与“配偶”的故事

有位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时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回答不上来。旁边有人解释说:“他是问您有老伴吗?”老太太这才恍然大悟。

三、仅仅因为一口痰吗?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这个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不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价格压的很低。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他断定,今后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天色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走着走着,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约瑟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

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1

范厂长觉得头“轰”的一声,像要炸了。

四、老田鸡“退二线”的故事

某局新任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席间端上一盘油炸田鸡,老局长用筷子点点说:“喂,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新局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些老田鸡,已退居二线,不当事了。”老局长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大变,连问:“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想开个玩笑,不料说漏了嘴,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顿觉尴尬万分。席上的友好气氛尽被破坏,幸亏秘书反应快,连忙接着说:“老局长,他说你已退居二线,吃田鸡不当什么事。气氛才有点缓和。

五、这里没师傅,只有大夫的故事

某高校一位大学生,用手捂着自己的左下腹跑到医务室,对坐诊的大夫说:“师傅,我肚子疼。”坐诊的医生说:“这里只有大夫,没有师傅。找师傅请到学生食堂。”学生的脸红到了耳根。

六、电话里的女高音的故事

某杂技团计划于下月赴美国演出,该团团长刘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请示,于是他拨通了文化局局长办公室的电话。

可是电话响了足足有半分多钟时间,不见有人接听。刘明正纳闷着,突然电话那端传来一个不耐烦的女高音:“什么事啊?”刘明一愣,以为自己拨错了电话:“请问是文化局吗?”“废话,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儿打的电话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团的,请问王局长在吗?”“你是谁啊?”对方没好气地盘问。刘明心里直犯嘀咕:“我叫刘明,是杂技团的团长。 “刘明?你跟我们局长什么关系?” “关系?”刘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和王局长没有私人关系,我只想请示一下我们团出国演出的事。”“出国演出?王局长不在,你改天再来电话吧。”没等刘明再说什么,对方就“啪”地挂断了电话。

刘明感觉像是被人戏弄了一番,拿着电话半天没回过神来。

七、参观的故事

南方某市五年前与国外的一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值五周年之际,该市被 2

邀请前去参观。为了此次出国参观能顺利进行,该市指派一位副市长专门负责组织这项参观活动。

这位副市长很有经验。他首先提出参观人员名单,并对全体参观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参观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对全体参观者进行了分工,把领队、接洽、翻译、食宿、安全等工作落实到个人,同时也把提问、记录、录音、拍照等任务分配到人。

最后,他还请礼仪专家给全体团员讲授出国参观的礼仪规范,对团员的着装、交际应酬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

该团出国参观结束后,外国朋友对团员在参观时的表现十分赞赏。(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交际礼仪故事)

八、请向国徽敬礼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一名黑人少校军官和一名白人士兵在路上相遇,士兵见对方是黑人,就没有敬礼。当他掠身而过,忽然听到背后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请等一下。”黑人军官对他说:“士兵,你刚才拒绝向我敬礼,我并不介意。但你必须明白,我是美国总统任命的陆军少校,这顶军帽上的国徽代表着美国的光荣和伟大。你可以看低我,但必须尊敬它。现在我把帽子摘下来,请你向国徽敬礼。”士兵终于向军官行了礼。这位黑人就是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将军的本杰明·戴维斯。

九、如此吃相的故事

在与自己的同事一道外出参加一次宴会时,财政局干事姜克美因为举止有失检点,从而招致了大家的非议。

姜克美当时在宴会上为了吃得畅快,在开始用餐之后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减轻自己身上的“负担”。他先是松开自己的领带,接下来又解开领扣、松开腰带、卷起袖管,到了最后,竟然又悄悄地脱去自己的鞋子。尤其令人感到不快的是,姜克美在吃东西时,总爱有意无意地咂巴其滋味,吃得訇然做响,并且其响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过一浪”。

姜克美在宴会上的此番作为,不仅令他身边的人瞠目结舌,而且也叫他的同事们无地自容。大家就此纷纷指责姜克美:丢了自己的人,丢了单位的人,也丢了大家的人。

3

十、拜访的故事

张林是市外办的一名干事,有一次,领导让他负责与来本市参观访问的某国代表团进行联络。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张林决定专程前去对方下榻的饭店拜访对方。

为了避免出现得仓促,他先用电话与对方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并且告之自己将停留的时间长度。随后,他对自己的仪容、仪表进行了修饰,并准备了一些本市的风光明信片作为礼物。

届时,张林如约而至,进门后,他主动向对方问好并与对方握手为礼,随后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并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与礼品。简单寒暄后,他便直奔主题,表明自己的来意,详谈完后便握手告辞。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张林上述表现符合拜会的常规礼仪,展示了他训练有素的交际风采。

汽车4S店管理制度之员工礼仪规范细则

让用户满意是公司客户理念的核心,创造一个和谐、相互尊重、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礼仪规范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让用户满意是公司客户理念的核心,创造一个和谐、相互尊重、令人愉快的工作氛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礼仪规范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二条. 每 一个员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客户、同事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遵守礼仪规范,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相互尊重的需要,更是一个人善良道德的体现。作为一个注重服务的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应该通过自己符合礼仪规范的美的行为来让客户、同事和其他相关人员获得愉悦的心情、融洽的同事关系,赢得友谊和别人的信任,使自己被群体接受,成为一个让客户认同、受社会欢迎并被广泛尊重的人。

4

第三条. 为规范员工的言行举止,提升企业和员工自身形象,让客户满意,公司特制定本礼仪规范,希望所有员工严格按本规范手册执行。

第二章 容貌、服饰、体态规范

第四条. 员工在工作场所必须保持仪表端庄整洁、朴素自然,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 员工的头发、眼睛、口腔、指甲等必须保持清洁。指甲必须经常修剪,不得留长指甲;男性员工每日必须修面,不得蓄须;女性员工不得涂抹异色口红、眉毛、睫毛、眼影或指甲。

二. 员工必须保持发型整齐,不得卷、烫、染外形怪异、另类的发型或发色;男性不能剃光头、不得留长发,头发不得遮耳。

三. 员工上班前不能喝酒或吃葱蒜之类有刺激性异味的食品。

四. 面部表情应保持和善真诚,眼睛应明亮有神,亲切柔和,对所有前来公司的客户都必须面带微笑问好。

五. 女性员工上班时间应化工作妆,保持朴素自然的容貌,但不得化浓妆、异妆。

第五条. 员工在工作场所必须着工作服或职业装,并符合以下正规着装规范:

一. 服装应干净、整洁、挺刮,不得有褶皱、有异味;服装表面、领口、袖口等不得有污渍油迹、无破损、不开线、不掉扣。

二. 职业装袖子长度应以达到手腕为宜,衬衣袖子长度应超过西装0.5-0.2cm,衬衣袖口应系紧扣子。衬衣纽扣必须全部扣上,衬衣下摆应放入裤中。

三. 不得敞开西装上装,单排扣西装如是两粒扣,只扣上面一粒,三粒扣只扣上两粒,如是双排扣西装则应将扣子全部扣上。

四. 员工在工作场所必须佩戴工牌,工牌应统一佩戴在左胸工作服或职业装上

五. 员工必须保持皮鞋干净光亮,不得有泥污。

第六条. 在公司内或工作场所,员工应保持优雅的姿势和动作。站姿应符合以下规范:

一. 女性站立,两脚呈T字型,一只脚略前一只脚略后呈45度,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的内侧脚背靠拢。

二. 男性站立,双脚呈V字型,稍微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 5

篇二:社交礼仪小故事(李鸿章)

一位老教授感慨的说:"我看有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能学会文明排队,就算他们没有辜负大学的培养和教育了"。听罢,震惊,怀疑------让我告诉你,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惹的祸。难道你没有看见吗?--

那是公共汽车上,两鬓苍白的老教授无奈地"站立观察着"和他同乘一辆车且安然地坐在他身边的一对"学生情侣"静静地"私语"。这很正常?!

遇见师长不搭不理,径自而去,背后直呼其名已属寻常。

那是教室、自习室吧,一对对男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全然不顾及别人的"视觉污染"。 食堂就餐完毕,琳琅满目、一片狼籍。

图书阅览完毕,该划的画,该撕的拿。

考试作弊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令老师也防不胜防。这也很正常?

!如此素质的学生怎能为社会所接受、在群体中受欢迎呢?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人又怎么期望他去尊重社会、尊重民族呢?难怪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的大学生从学校里带出来的是一股子傲气和散漫的作风,大事作不来,小事不愿作,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令人失望到一定程度了!听罢,震惊,怀疑-----

想想吧!这样的评价是否也有你有我在里面?这样的"形象定位"即使是我们掌握了最高深的知识,对社会对人民又有何价值呢?大学生的形象素质如何定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先学会如何做人实乃教育的当务之急啊!

李鸿章外交轶事趣闻【八】

作者 王民伟

按语: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显赫人物。有关李鸿章的历史作用及为人,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称他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刽子手,是中华民族的“大卖国贼;也有人称他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先驱者。

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史料,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所求,得出的结论肯定相差很大,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对这个问题不想武断地去做“是与否”的结论,也不想花费笔墨去分辨“白与黑”的是非。

一正一邪是李鸿章人生的特点,功过皆有是李鸿章所为的写照。把李鸿章放回到他所处的年代中去,用当时的背景与环境讲述他当年的故事,才是真实地看历史。

在历史人物中,属李鸿章的“段子”最多。有真有假,有褒有贬,有正有反。对于这些“段子”的出处和真伪很难考证,试着整理出几则“段子”,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

味道不错

1896年,李鸿章出访英国。到了英国后受到隆重欢迎和热情款待。在酒足饭饱之余,他想起当年在中国认识的朋友——戈登,不禁淆然泪下。

戈登早年到中国混迹江湖,充当清朝雇佣军——“洋枪队”的队长。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与李鸿章的淮军密切配合,成为李鸿章的密友。戈登回英国后飞黄腾达,在出任英国驻苏丹总督的时候,被苏丹农民起义军用长矛刺死。

在百忙之中,李鸿章专程前往戈登陵墓敬献花圈。曾陪丈夫在中国生活过的戈登夫人满怀感激,便送给李鸿章一条活泼可爱的小狗。不料数日后,戈登家人收到李鸿章的一纸文绉绉的谢柬,内称:“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原来李鸿章竟然以为人家是送狗肉给他吃。

李鸿章的举止令戈登家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因为此犬可不是平庸之辈,曾在数次大赛中获奖。如此不明不白地进了李中堂的肚皮,实在可惜。

这件事情被英国报刊炒得沸沸扬扬。

示范效果

一天,李鸿章请了几个国家的外交官一起吃饭。这些外交官们都是刚刚来到中国,对如何吃中餐不得要领,有所顾虑。经过紧急磋商,他们取得一致意见:在宴席上见李鸿章怎么吃饭自己就跟着怎么吃饭。千万不要出乖露丑,不要显得什么也不懂,给自己丢脸,更给自己的国家丢脸。千万要注意!

宴席开始了,酒过三巡之后,侍者端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摆在大家面前。外交官们面

面相觑,从来没有见过饺子这种食物,不知道该怎么个吃法,只好观察李鸿章的吃法后再吃吧。

李鸿章边招呼“请、请”,边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正要吃,不小心饺子滑进了酒杯里。他用筷子从酒杯里将饺子夹了出来,放入口中吃下了。外交官们似有所悟,原来饺子是这么个吃法啊。于是就纷纷照着李鸿章的方法,先把饺子放到酒杯里,然后再用筷子夹出来吃起饺子来。

后来吃面条的时候,李鸿章想起刚才吃饺子的情形:明明是自己的一个失误,而这些外国人纷纷照学,不懂装懂,实在是可笑之极!当此之时,李鸿章一笑、一呛,面条从鼻孔里面喷了出来,吊在鼻子上面晃晃悠悠的摇荡着。

外交官们一看,不禁都傻了眼。外国也有面条,是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放入口中。同样是吃面条,李中堂的吃法实在让人吃惊。

怎么吃面条呢?外交官们个个呆若木鸡地望着李大人发愣……

喝水与吃鸡

大家都知道吃西餐很有讲究,弄不不好会出洋相被人看不起。西餐进入中国的时候,由于不懂得礼仪、不懂得规矩确实闹出过不少笑话。

当年李鸿章出访外国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笑话。

当时他参加德国前总理俾斯麦举办的一个宴会。李鸿章顺手就将放在他面前摆着的,一碗飘着玫瑰花瓣的水仰首一干而尽。俾斯麦着急了,要知道这可是用做洗手用的水啊。于是他怕李鸿章丢面子,也把自己面前的那碗水端起来给喝了。

在英国,绅士们在餐桌上的礼仪更多,譬如吃烤鸡要用刀叉进行分解,在光滑的盘子上,肢解这只滚来蹭去的淋过油的烤鸡,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有时能弄不好就会出洋相。据说有一次英国女皇举办盛大宴会,一位老臣在切鸡时用力过猛将鸡块弹飞,落入一位外国大使的脖中。为了不丢面子,大使忍受煎熬直到宴会结束才解脱。

李鸿章在吃这道菜的时候,毫不客气地就用手抓起来撕着吃,大快朵颐。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他们看见李鸿章狼吞虎咽的吃相,面露愕然之色,不

敢苟同。但是出于礼貌,大家也就仿效李鸿章用手抓着鸡吃了起来。从此开了先例:吃西餐时惟独吃鸡可以用手来操作,至今都是如此。

您在吃“肯德基”的时候,是不是用手拿着鸡吃呢?谢谢李中堂的革新吧!

其实规矩、习惯是人定的,改变与不能改变并无严格的界限。

响蛋、咸菜闯海关

李鸿章虽然每餐都有山珍海味,但他仍然喜欢吃响蛋(皮蛋的一种,里面是液体,略带臭味)和咸菜。他认为吃上一小碗米粥,再佐以响蛋和咸菜,那就是最可口的美食了。

说来有趣,他这种饮食习惯还带到了外交活动中。李鸿章出访英国的时候,他特地命厨师随船带了两坛子咸菜和30只响蛋。当他乘坐的轮船抵达英国港口朴茨茅斯后,海关人员进行检疫。一位食品检验员敲碎一只响蛋,被一股迎面冲上来的臭味熏得直喊;“臭,臭,有细菌。”接着打开咸菜坛子时,又闻到了一股怪味道。结果这些食物被食品检验当局确定为“不清洁食物”,不准带上岸。

李鸿章知道后发怒道:“我身为大清要臣,连我爱吃的东西也要干涉,这太岂有此理了。”因此迟迟不肯登岸。英国外交大臣不得已只好上船会见李鸿章,向他解释说:“为了健康,英国是不允许任何不清洁食物流入国内的。”李鸿章向其解释:“这两种食物有益无害,酸臭味能刺激食欲,实乃佐餐之食物。本大臣每餐必食,绝不可少。贵国制造的奶酪不也是带些臭味吗?”英国外交大臣听了此番话后,无奈只好再让人进行化验。出人意料的是:化验结果不仅证实这两坛咸菜没有被禁止携带的细菌,相反里面还含有大量的消炎物质青霉素,是消肿、退烧的“良药”。响蛋虽呈黑色,携有恶臭,但是含有多种维生素。英国外交大臣只好向李鸿章表示歉意,让海关放行。

在李鸿章离开英前夕的答谢宴会上,他拿出这两道菜来招待客人。出于礼貌,英外交大臣只好勉强尝了些。但尝后却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吃!鲜得很!开胃!”

第二天,英国许多报纸都刊登了此事,为咸菜和响蛋做了免费广告。在英国的一些华人餐馆也抓住了商机,腌制些咸菜来招揽顾客。然而,由于响蛋的制作只有无锡、常州一带的人精通,一时无法炮制,只好改做皮蛋了。

从此,这两种莱肴便成为华人餐馆的特色之一,颇受食客们的青睐。

食疗

李鸿章在主持清朝的外交事物时,为了更好地保持与外国外交官的友好关系,还经常用食疗方法给外交官治病。

传说当时有位荷兰驻中国公使,由于长期失眠,健忘并且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颇懂食疗的李鸿章就送给他用核桃仁制成的“胡桃仁酪”,劝他服用。说来也奇,仅试用一个月,他的顽疾很快就痊愈了。

荷兰公使很为感激,逢人便夸李鸿章的医术高明。李鸿章的名声,由此鹤然而起。

洁癖

清朝末年总务大臣李鸿章出访欧洲诸国考察时出了不少洋相。

有一次,李鸿章在巴黎一个著名的中餐馆设宴请客。客人还未到,李鸿章顺手拿起餐巾将自己面前的盘子擦了起来。站在一旁的服务生见到后连忙又送了个干净盘子将李鸿章的盘子换走,没想到回头一瞧李鸿章又在那里擦盘子了。当换到第三个盘子时,李鸿章又拿起了餐巾,服务生再也忍不住了,客气地问李鸿章:“先生,您是不是觉得盘子不干净呢?我们使用蒸汽消过毒的。”李鸿章愕然一惊:“没有这个意思呀!”但他又无法解释自己刚才擦盘子的举动。

送客

李鸿章访问法国的时候,有一次在巴黎一家著名的中餐馆请客吃饭。酒足饭饱后,李鸿章送客人到了门口。他一边儿用双手抱拳不住地作揖,一边儿嘴中絮叨着按中国老理客气地寒暄说:“今日饭菜不好,招待不周,请诸位多多包涵。”

这时站在一旁的餐馆经理脸可就挂不住了,脸色一会儿白,一会红,两眼冒出愤怒的目光。等客人走后,经理找到李鸿章抱怨地说:“凭什么说我的饭店菜做得不好啊?以后我这饭店还怎么开呀!”

篇三: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

惯做法.。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道德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尊重,关爱和友谊,这就是讲文明。这点点滴滴的赞美和欣赏,如甘霖似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文明礼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

内现”。

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 ②谈吐文明 ③举止端庄 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

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

才会有幸福、快乐。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

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

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

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