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列表页

小学语文教育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教育论文 手机版

篇一: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xx镇xx小学 李 四

法制教育进学校,法制教育进课堂,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教育任务。法制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法制教育任务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法制教育,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做以下几点:

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导入在一节课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适当时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

《美丽的小路》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介绍:“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万年,如今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鲸,保护鲸的情感,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时渗透法制教育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很多课文都配有美丽的插图。透过课文中趣味的图画,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想象以及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渗透法制教育是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年级上册)中,教师在教学本课之前可以向学生观察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维护著作权方面的法制观念。

三、在学习课文内容中的重点词句来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学三年级下册)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重点句:“什么都没有——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让你想到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后师向学生抛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惨痛的教训,我们该怎做?教师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第二十一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第二十九条中的“采伐森林、林木作为商品销售的,必须纳入国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但是,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的内容学习,紧扣“我该怎么做?”这一话题,让学生增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钓鱼的启示》一文中,讲述了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四、在教学拓展延伸训练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

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要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在学生学完《掌声》(三年级上册)后,学生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后,教师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残疾人需要关心与鼓励?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残疾人怎么办?残疾人和其他的公民是否具有平等的权力?”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从而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我们不光是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二: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论文

姓名:陈良美

职务:教

职称: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单位:关岭县顶云乡中心小学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小学语文教育渗透法制教育论文)

手机:

地址:关岭县关索镇倚山花园

邮编:

师15985312062 561300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顶云乡中心小学:陈良美

冯恩红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叫学生用“赡 ”字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在此,老师实时地渗透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

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四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

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懂得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例如:《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并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例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始终立足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士,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 “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

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新闻上连续报道建筑大桥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遗憾的并且都是国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筑公司。由于有关建设部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上的严重不合格,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责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侥幸的心理免于灾难。偷税漏税,结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学生一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避免悲剧重演,一定要务实求真,真抓实干,从而保证国家建设的质量性和技术性。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作为教师,都知道在今天的现代教育中都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尤其是语文教师让学

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能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语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我想每一位上语文的老师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拙见:

1、在文本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直接渗透法制教育。

2、在情境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进行法制教育;

3、依据文本、分析体会、质疑解析、结题点睛巧妙渗透。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文本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直接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

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例如我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播放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让学生看到昔日的黄河与今日黄河的对比,导出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人们所称的“摇篮”是怎样变成祸河的?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使学生明白黄河变化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气候转寒、暴雨集中。

2、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农作物大量减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水土流失。

由于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放牧、农作物大量减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水土流失。同学们都为之叹息惋惜。大家都说黄河两岸的人们呀,你们真的不该这样做,多么美丽的黄河就这样毁于一旦。使学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顺势简介我国防洪、防沙治沙、环保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及黄河治理工程、黄河防护林建设等重大举措。

二、在情境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进行法制教育。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我在教学《自然之道》时,学生了解到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伤害。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解课文内容之后,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水里,船靠岸了,自然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保护动物的好习惯。

三、 依据文本,分析体会、质疑解析、结题点睛巧妙渗透。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文本适当设置疑问。通过解析,升华文章主题的同时、链接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到法律知识后又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主题。如在教学《掌声》时,通过对文章的讨论分析,英子为什么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不愿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当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台时,孩子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当她把故事讲完时,孩子们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包含的是——鼓励、加油、尊重理解、支持······经过这以后,小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忧郁,变得活泼开朗甚至在联欢会上还学习跳舞。这说明了残疾人更需要关心和鼓励,那我们今后遇到了残疾人要怎么做呢?自然就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了。这样,既升华了文章主题,又渗透了法律知识。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小学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如:

1.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班队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周会、班队为依托,积极开展好“法在我身边”、“做一个文明遵纪的孩子”、“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学习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

3.积极开展以“演讲朗诵、征文、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性。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朗诵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课题收集了大量材料,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法律宣传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4.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作用,家庭的配合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一环。我们通过教师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等,充分发挥家长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家校互动,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所以,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