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内蒙古煤炭经济论文稿件查询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内蒙古煤炭经济

《内蒙古煤炭经济》 杂志简介

《内蒙古煤炭经济》1983年创刊,是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由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主管、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经济研究会和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155;国内统一刊号:CN15-1115/F;邮发代号:16-296。)。

《内蒙古煤炭经济》 杂志主要栏目

《内蒙古煤炭经济》设有今日内蒙古煤炭工业、工作研究与理论探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煤矿安全与监察、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险、政治与经济、技术与经济、财务与审计、经营与管理、文教与卫生、社会调查等栏目。

《内蒙古煤炭经济》杂志影响力

《内蒙古煤炭经济》自创刊以来,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排版艺术、装帧、采编审校和印刷质量等方面逐年提高。已被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维普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全文收录期刊。

《内蒙古煤炭经济》杂志投稿要求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规范,文责自负。来稿在3000字符以上,每版字符数在2000字以内,2版面4000内(含空格不包含图表)。

2、文稿请注明: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及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出生年、民族、毕业学校、专业、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和现任职务等)。

3、文稿后注明作者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4、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攻关项目,用黑体字加圆括号标注,置于正文后、注释或参考文献前。

5、联合署名文章的作者最多不能超过3人。

6、来稿不退。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无论录用与否都将在3日内给予回复,作者来稿前后可与编辑部联系,以便查收。

7、本刊所发论文将为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内蒙古煤炭经济》杂志联系方式

联系人:童编辑

联系电话:0471-6682755,2353920

投稿邮箱:nmgmtjj@126.com

网址:

联系QQ:56272041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55号《内蒙古煤炭经济》杂志社

篇二:煤炭经济论文

山西煤炭事业的发展

随着山西煤炭经济的飞快发展,“安全生产,科学加工,积极销售”一条龙的煤炭事业已经推动了我国科技能源时代的前进。煤炭事业的不过发展解决了我国大面积发热供电等问题,而且带动相关社会循环体系加速发展。

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要解决我国社会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为什么近年来各大煤矿经济增长速度稳步前进,因为它们都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如汾西矿业集团提高了生产力将在今年实现双三千万吨即每年洗煤三千万,产煤三千万的目标,当然在整个山西“兼并重组”的情况下实现双三千万吨已经不是梦想了。

我国煤矿如何发展了自己的生产力:(1)它们积极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加强工人、干部学历要求,还要求重视一线工人的经验,建立了一支过硬的劳动者队伍使得劳动者德才兼备,敬业,兢业,精业,真正的在煤矿中“用的上”。(2)我国各大煤矿早已不在使用炮采,现在山西省正在努力使自己的煤矿全部实现综采。先进的电牵引采煤机,大型的液压支架,刮板机和皮带机都已经出现在各大煤矿。这一系列的劳动工具都拥有了真正的科技含量,在也不是以往的“煤矿上没技术”了。(3)如今它们还在不过加大对资源的科学开采,劳动对象在以往的基础上不过扩大。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山西省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下,立足于自己的现状总结了三大理论方针: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1)转型中山西省实现了资源整合兼并,解决了小矿多,资源乱,难管理,难分家的局面。大矿兼并重组成为新引擎使得山西原煤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首先,大矿兼并整合可以使小矿有机会学习先进技术,大矿把好技术、好人才调到小矿使得在一起互相提高,综合的掌握各方面煤矿资源信息。增加了煤矿原有的安全性。其次,单井生产能力在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将不再办理扩界、扩层手续,对于矿井布局不合理的煤矿,在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再延续。2015年,山西省30万吨以下的煤矿将全部淘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煤矿生产工作面,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再次,兼并重组使得原有大矿增加了自己的储量,它们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合理规划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山西以煤矿事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主产业安全是重中之重,煤矿安全宗旨一线工人的“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代表了它们整治安全的信心和决心。(3)实现和谐发展,就是要把握好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性,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思想情绪,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谐。促进农村、城镇、矿区的协调发展“以煤帮农”、“以矿帮村” 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煤资源整合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相结合,与保民生、促和谐相结合,与抓安全、保稳定相结合,与抓改革、增活力相结合,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山西省汾西矿业集团在近些年的煤矿经济发展速度有显著提高,它从以前的生产使用炮采到现在实现综采,从以前的一年生产原煤1000万吨到二千万吨到现在要实现的年产双三千万吨。它的生产发展正代表了山西省代表了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它的发展也正是紧紧抓住了发展生产力的三要素。在生产者方面,汾西矿业集团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大矿院高校引进新生力量,同时它又对老工人、干部再次培养,经常让生产者在全国各煤矿学习;在劳动工具方面,汾西矿业集团不在使用炮采,并且大力推行综采,鼓励各个矿使用大型设备、先进的机器;在劳动对象方面,它已经对周围孝义、灵石、吕梁的资源整合而且还对外省新疆、内蒙古不断的进军开采。

如今我国的煤炭事业发展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煤炭事业发展历尽艰难,而且作为第一能源煤炭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增长。关于煤炭供应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表示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耗将到30-32亿吨/年标准煤。如果按目前消耗方式,这个数字有可能是50亿吨/年标准煤,即使采取多种措施,也可能达

到36亿吨/年标准煤。 如此大的消耗量将远远超过中国煤炭安全生产量的上限。周大地表示,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煤炭可能的合理生产上限是22-24亿吨/年,而真正的现代化矿井的安全生产上限只有不到10亿吨/年。煤炭问题只是中国能源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山西资源整合限制了煤炭供给量,使得国内的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导致煤价回落幅度远小于国际市场。产业整合,兼并重组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产量跟不上经济增长。山西还将不断的努力提高煤炭的生产力,在安全生产础上满足现实需要的产量。

参考文献《“十二五”基本思路中部和东北地区座谈会召开》 来源《山西日报》 《产量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煤炭业面临四困境》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宝顺:富有成效的推进山西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来源《新华网》

篇三:2015煤炭经济研究优秀论文(人才流失分析)

2015年煤炭经济研究优秀论文

浅析宁煤基建公司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

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 刘鑫

摘 要: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间竞争逐渐加剧,建筑施工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智力技术型为辅的专业资质施工组织。随着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内蒙古煤炭经济论文稿件查询)技术和新材料在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施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经验丰富的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流失问题却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在当前煤炭行业遭遇寒冬期,大多数面临停产亏损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家具有从事煤炭生产系统建设专业化施工企业,煤炭建筑市场在逐渐萎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以前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产值效益的降低,工资待遇的下降也逐渐造成企业大量的人才流失的问题,如何控制人才的流失,如何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焦点。本文结合作者所在企业实际,分析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提出了留住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 人才流失 原因分析 对策

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又名中国煤炭第八建设公司,始建于1957年,是神华集团的骨干施工企业,属全国500家最大建筑业企业、全国煤炭系统十大建筑企业,全国煤炭施工企业土建类第一名。公司具有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机

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管道工程专业承包一级、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工程试验检验一级资质,有矿山工程、市政工程、混凝土制品生产、送变电工程、冶炼工程、公路、铁路承包等多项二、三级施工资质,具有承包国际工程B级资质和外经、外贸经营权。有各类施工技术人员8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20人,中级技术人员260人,初级技术人员380人,有8个专业化公司,3个土建分公司,拥有整套现代化施工设备1200余台(件),年施工能力60亿元。公司成立58年来,足迹遍布宁夏、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新疆、广东、云南、四川、河北、福建、山东等1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承建了各类大中型项目工程千余项,有500多项单位工程获得国家、省部和地市级优良工程称号,捧回了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新中国60年百项经典精品工程、中国经济百家诚信企业、中国优秀企业、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全国AAA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全国煤炭系统最高质量奖项“太阳杯”,宁夏建筑业最高质量奖项“西夏杯”等各类奖项,为祖国能源基地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公司在经营业绩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产业结构单一,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比较简单的土建工程和房屋工程中进行低层次的重复竞争。导致优秀人才看不到企业未来的大的发展前景而离开企业。特别是当前煤炭建筑施工领域出现严峻形势,员工收

入普遍下降,同时工地地点艰苦条件恶劣,员工福利待遇不高,而劳动强度却较大,无论是体力上和精力上的耗费均有体现,所以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士吸引力不大。而且对企业内部有作为的员工难以进行合理分配,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氛围难以营造。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不断加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三资、民营企业层出不穷,而对于外资、民营建筑企业、房地产行业、物业管理等行业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企业,轻装上阵,相对国有建筑企业有相当大的优势,也易于吸引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较为成熟的施工管理人才,导致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员工的流失一方面加重了企业的人力重臵成本(如招聘、培训费用),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带走了企业的商业、技术秘密,而且带走了部分客户,使企业竞争处于劣势,同时还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对企业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危害与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合理发挥人才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将对企业的长足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管理水平,用待遇、感情、事业留住人才,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减少员工特别是高技术及经营管理型员工的流失,这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宁煤基建员工流失的基本现状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人才流失的基本特点

1、公司员工队伍总体较为稳定,员工流失每年流失比例平均为5-8%,其中管理人员占员工流失总比例约为10%,普通人员20%,技术人员约为70%。其中在员工流失中,因客观原因流失的员工占10%,因主观原因流失的员工约为80%。

2、公司下属分公司和专业化公司因各自业务板块的不同,人员流失比例构成不同。有的分公司普通人员流失率高于技术人员;有的分公司技术人员流失率高于普通人员,但从公司整体员工的流失情况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比重较大,特别是拥有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青年技术员工的流失比重大。

3、公司流失员工状况不同。总的看来,下属企业新员工流失比例大于老员工。但业务板块不同的企业,仍有不同的特点,在施工生产一线的部门和单位除部分新员工流失外,3年以上的技术骨干流失率近8%;而有的如公司机关总部工作人员和综合业务管理人员,及部分服务人员,占公司人员流失比重极少。

4、人才流失后,经后期调查了解发现,流失人才中继续从事同行业的比例高达80%,大部分流入工资福利待遇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有一部分流入了自办民营同类实体,由于一部分人员的流失也会发生连锁效应,还可能造成影响和带动走在公司中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这样就直接或间接,给公司造成了在各业务板块管理中的衔接和工作连续性上产生影响,也会给公司经营效益上的带来较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对公司品牌的树立和战略型结构调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特别是

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失,可能会直接造成公司商业机密的泄露。

二、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公司目前人才流失情况虽在合理的范围内,但也可以看出人才流失成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产生员工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员工流失的整体结构中分析,表明员工因的主观因素流失,占到了流失员工总数的比例较大,从流失员工的所在岗位和年龄中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年员工在公司流失人员的比重中又占多数,现结合公司目前发展的实际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程度,初步分析出公司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存在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公司对新招录员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一整套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聘形式单一,忽视了对新招录员工整体素质的考察,对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量化考核不全面,招聘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强,没有认真分析新招录员工能否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这样很容易造成不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员流入,从而成为新招录员工流失率高的不确定因素。

2、公司缺少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方案,没有从制度上保障对公司关键核心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对后备人才的储备制度,公司组织机构设臵和人员配臵的合理性缺少相对专业化的测算,对人员的调动和有计划的流动缺少专业化的指导,同时对人才信息库的建设及综合利用率不高,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人员结构上的不合理,从而直接影响了公司在管理中,对人才使用上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