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朗读 > 列表页

的决心,的精神,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6  分类: 朗读 手机版

篇一:语文第9册课内阅读(四)答案

语文第九册课内阅读(四)参考答案

《狼牙山五壮士》文段一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

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进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

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心中充满了极大的愤怒。 ( 满腔怒火 )

2)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 横七竖八 )

3)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地瞄准 ( )的怒火 ( )地指挥

( )的山路 ( )地打击 ( )的地形

3、给这一段话加上一个小标题。 诱敌上山,痛击敌人4、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进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 沉着 镇静 )

2)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 满腔怒火)

3)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 奋力杀敌)

4)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弹不虚发)

5、从这些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五战士想拖住敌人,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文段二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

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五壮士怎样选择?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

不畏牺牲的精神。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4、文段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和动作,他们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狼牙山五壮士》文段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敌人的尸体。到

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山谷。

1、“居高临下”的意思:2、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3、用“”标出文中的一个象声词。

4、“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

个比喻句把 石头 比作 雹子 。说明石头多且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也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5、文段中中“五位壮士的决心”是与敌人血战到底 “中国人民的仇恨”是指日本侵略者

发动“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实行了烧、杀、抢“三光”政策。犯下滔天罪行,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对日本

侵略者的深仇大恨。

6、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表现了壮士们的精神。

7、痛击的结果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什么?

《狼牙山五壮士》文段四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

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吧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落叶树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 用小标题写出这段的意思: 英勇跳崖

2、 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3、文段中加点的词突出了五位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的形象。

4、用“△”在文中画出五壮士“跳崖”的动作的词语。砸 走 纵身跳下

5、“这声音”在文中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6、这部分抓住五壮士的语言 神态 动作来描写,表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

勇于牺牲的精神。

7、“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是因为他们的掩护任务完成了 ;班长马宝玉激动的原因是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他们把枪砸碎又

是为了 不让武器落入敌人手中。

《开国大典》文段一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

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

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段一:2、“直奔”表达了人们参加典礼的迫切、激动得心情。

3、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 ,红旗翻动,像 。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 为 而 。

(3)人们有的 着红旗,有的 着红灯。

2、读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直奔”表达了人们参加典礼的迫切、激动得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

3、文中画“ ” 的句子运用了 的

的决心 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

手法,描述了天安门广场人如 、旗如 的热烈场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心情。“人的海洋”指的是 “海上的波浪”指的是 。这样写可以使句意表达得更加 。

4、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毛主席的句子。

5、阅读3、4自然段的内容后填空。

①“这战斗的声音”是指 ,说它是“战斗的声音”,

是因为: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

6、从这部分中,你体会到中国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什么地方?想象一下,在你眼前

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城市, 传到农村 传到学校

传到

《开国大典》文段二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

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阅兵式由 任检阅司令,由 任阅兵总指挥。

(2)接受检阅的兵种有 、 、 。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用了比喻 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军 队的威武雄壮(强大、坚强不屈)。

比喻句,更能形象、生动的写出战士们的样子。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3、文中带点的词语描写了什么?这句话描写了什么?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将帽子、报纸等东西向天空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轰鸣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掠过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4、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夸张手法,表达了 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不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群众“欢乐和激动”的心情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对人民军队这支威武之师的赞美和热爱,以及为人民的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文段三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开国大典》______,这部分主要写的是_____ 群众游行____________。

2、理解词语。(2分)

完毕:____完结,完了。__________ 擎着:_____高高举起。______________

3、面对游行队伍,毛主席是怎样做的?请用“~~~~”画出来。

4

这几句话具有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 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红流”是指什么?如果说“两支队伍分头 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好不好?为什么?

“红流”是指举着灯笼火把的群众游行队伍。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7、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可谈毛主席的诗词,伟人风采,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等。

篇二:朗读训练

于志强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 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 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

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 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 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 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 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

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 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 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 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 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 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 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 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 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 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 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 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 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 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 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 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 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 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 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 ,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 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 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 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 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 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二)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 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 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 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 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 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 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却读

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 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 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 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 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 读技巧的指导。

(三)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 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 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 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 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 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 的形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 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

篇三:二年级课内阅读练习

二年级课内阅读

一、《黄山奇石》2-5自然段阅读练习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下来的一个大桃子,( )

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我发现第一自然段中所填的词语都是( ),从这些词语中我感受到“仙桃石”很( )。

3.哪些句子写出了“猴子观海”的样子,用“﹏﹏”画出来。

4.用“△”把“猴子”的动作画出来。

5.“仙人指路”是什么样子,用 “” 画出来。

6.用“△”把“仙人”的动作画出来 。

7.文中一词说明 “仙人指路”特别有趣。

8.这巨石为什么叫“金鸡叫天都”呢?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少年聂耳》阅读练习

傍(bàng)晚,天空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聂耳

( )地吹着笛子,似(sì)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chá)到。悠(yōu)扬的笛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 )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哥哥从龙门下来,看见聂耳站在雨中吹笛子,连忙跑过去替他撑(chē

ng)着雨伞,让他尽情吹奏。迎着滇(diān)池上的点点归(guī)帆,聂耳用美妙的笛声,赞(zàn)美家乡的湖光山色。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2.用“﹏﹏”画出表现聂耳专注吹笛子的句子。

3.用“”画出哥哥对聂耳雨中练笛子的态度的句子。

4.第一节朗读时要读得、 ,以表现聂耳练笛子的专心。最 末一句要读出 的语气。

5.这两段话主要写

6.你喜欢聂耳吗?为什么?

7.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知道:我国的国歌《》就是聂耳谱曲的。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 ),画了( )又( ),一画就是好几天。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

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 )吗?这就

错了,在( )个鸡蛋当中,没有哪两个是( )相同的。每个

鸡蛋从不同的()去看,( )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和( ),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1.这篇短文选自课文《 》。

2.请你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3.用“~~~”画出达芬奇的话,用“”画出老师说的话。朗读时,达

芬奇的话,要读出达芬奇 的语气。老师的话要读出的语气。

4.照样子写词语。

又快又像

5.我会写出近义词

简单— 准确——

熟练— 严肃——

5.老师为什么让达芬奇天天画鸡蛋?

四、《小猫咪穿鞋子》第19、20自然段练习

晚上,猫妈妈回来了,看见小猫咪脚上的鞋子,笑着说:“傻(shǎ)孩 子,咱们的脚心好像医生的听诊器,能知道地面上有没有动静。穿上鞋就感觉不出来了,怎么捉老鼠啊?”

小猫咪脱下鞋子试了试,真是这样。从此,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了。

2.你怎么理解下面一句话?在正确的意思后面打“”。

“穿上鞋就感觉不出来了,怎么捉老鼠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穿上鞋子就感觉不出来了,就能捉老鼠了。()

B.穿上鞋子就感觉不出来了,就不能捉老鼠了。( )

4.聪明的你知道猫的胡须、爪子的功能吗?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爪子有什 么作用?

5.我能按要求填空。(6分)

①我能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

咱鼠 脱鞋 器

左右结构 上中下结构 上下结构

②“鼠”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 “鼠”字可以组词为( )、( )。“鼠”字按笔顺写:

五、《躲雨》

有三子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有三只猴子结伴下山,想看一看山下的景致。大概是贪看美景,他们竟没注意天阴下来,要下雨了。等他们想要回山上时,豆大的雨点已劈头盖脸地打了下来。恰巧,路旁有一座木屋,三个猴子喜出望外,决定进去躲雨。

第一个猴子一步跨到门口,却失望地咂咂嘴,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倒霉,门关着的。”

第二个小猴子绕小屋转了一圈,垂头丧气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 第三个猴子嚷道:““我们快来开个会,想想办法吧!”

于是,三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开起了讨论会。它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进屋的方案,又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了。最后一致认为,木屋无法进去了,只好冒雨回山上。

忽然,刮来了一阵大风,把门吹开了。原来门是虚掩着的,根本就没锁。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喜出望外—— 否定——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大概——方案——

3.第2、3、4自然段分别描写3只猴子的表现 。第一只猴子“”表现出兴冲冲的神态,“咂咂嘴”表现出无比 之情。第二只猴子“垂头丧气”已经由失望转为懊丧。第三只猴子“嚷道”形象地描绘出他 的心情。

4.这则寓言主要写讲述的是。告诉我们 。六、《苏红的画》第8、9自然段

苏红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 )上,给画()了不少情趣。苏红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zāo)。只要( ),( )往往能变成(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在文中用“——”画出来)

3.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4.苏红是怎样处理弄脏的画的?

七、聪明的小高斯

1785年,8岁的小高斯在德国的一所小学里念一年级。

有一天,老师给学生出一道数学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加4??一直加到100,看等于多少。”说完,他就坐在一边的椅子上,看着学生演算。不大一会儿,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地说:“错了,重新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