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关于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 自卑对中职生的影响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指导教师:

自卑对中职生的影响

[摘 要] 青少年在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出现,包括正面的

如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别人分享后的快乐,获取新鲜事务后的新奇

等也有负面的如在考试过程中会产生焦虑,以及每个人也许都会有的

不同程度的自卑等本文研究困扰中职学生最大的情绪,即自卑,包括

自卑的形成以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 情绪 自卑 中职生 解决办法

一、情绪的构成

情绪是每个人获得感觉后、在经过思考后由行为体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他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惧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二、中职生生活中的自卑情绪

1.自卑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自卑,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从而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而在自卑的同时,经常性的也会伴随一些其他的负面情绪,如忧郁,不安,害羞,失望等等。所以说,要研究情绪对中职生的影响,我们首先得从自卑开始着手。

我们来看看生活中自卑的表现

(1) 自我评价非常低,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对自己外貌,学

习,社交方面的不自信,从而封闭自己,造成抑郁等其他负面情

(2) 经常掩饰自己的缺点,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会过分的觉得自己某些

方面不如别人,而且害怕知道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所以就

会刻意的隐藏这些自己认为不如别人的地方,并且把其他人对自

己的看法看的很重,所以就会更加注重隐藏,继而表现出很强的

虚荣心,这样的人会逐渐的流失朋友,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职学生自卑产生的原因

经过我对一些去实习过的学长学姐的了解,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无兴趣,对自己非常没信心,读书没有任何的目标,在学校里就是混日子。在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没出息,没希望的学生;在老师的心中是学习很差,品行不良的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后进生。中职生普遍表现为,学习上非常厌学,在心理上自卑。

根据调查了解后得知,自卑的成因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考试成绩一直很差,在中国应试教育中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都知道,选择上职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成绩其实都并不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们被淘汰了,成绩不好,厌学情绪严重,在学习中根本找不到乐趣,更加不会有成功的体验,所以他们非常没有自信心,而且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家长正确的关爱,而在学校里,老师普遍关注分数,所以更加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且很多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有失偏颇,经常以比较,冷嘲热讽,打击尊严等方式来教育,所以这一部分的学生就不止厌学,甚至是厌恶老师,厌恶学校,而且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知道中职生的整体素质确实和高中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中职生自己也认知这些差距,所以表现出强烈的自卑。

(2) 学习成绩太差被周围人瞧不起

接着第一点的原因,我们知道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由于中考成绩差,不但上不了好的高中,甚至是连一般的普通中学都上不了,是典型的差生,在学校中大部分都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夷中度过,对学习会越来越没兴趣,对学习没兴趣之后成绩就越来越差,成绩差之后就更没兴趣,造成恶性循环。成绩不好之后,学生就会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和智商不如别人呢?心里有此疑问,长期下去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形成自卑,其后就会自暴自弃,于是行为和品行上就会出现偏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觉得中职生的素质差,或者上了中职之后孩子的性格就完全变了似的的原因了。

(3) 心里发育不健全,心理教育存在缺陷

自卑是心理不健全的反映,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激烈,所以人际交往非常复杂。学生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压力过大就形成了心理障碍,性格偏执,完全听不进别人说的意见。 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之后,学校老

师和父母又不做正确的心理引导,让这种现象自由发展,结果就造成了学生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对学习,对他人的教导产生各种有意的或者是无意的抵制,从而放任自己的不正确的行为,事情过于严重时还可能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有的学生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就是不求上进。明明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就是不努力,觉得反正努力了也学不好,还不如不要浪费时间。

(4) 家庭的错误教育和对职校的错误了解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好,被迫读中职学校,而对于小孩的考试失败,家长大多数只是一味的指责和打骂,并且说一些很严重的话。家长普遍认为上中职是非常没出息的表现,认为中职学生和其他的高中学生相比就是低人一等的,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进入中职仅仅只是为了混得一张文凭,对孩子上中职并不看好,把自己的看法影响给孩子,自然就造成了中职学生更加的不自信了。

(5) 其他的各种原因

有些原因并不是中职生所特有的,正如前文说的那样,有些比如是因为长相不如人,或者是家境不如人等,而后就会和别人攀比之类的,甚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家长只是普通工人,没权没钱,帮不上自己的忙,也有些是在受挫之后的自卑。

三、如何解决中职生的自卑情绪

要让中职生由自卑的情绪转化为自信,我们需要让他们在中职的生活和学习是快乐的,让他们能在中职学习中学到东西,获得东西,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学习是有价值的,让他们觉得,自己即使是一名中职生,但是要相信我行!我快乐!我自信!

(1) 给予他们容易的任务,找回自信

要帮助中职生找回他们的自信,我们就得鼓励他们多找到他们自己的优点,发觉自己的长处,在他们的优势方面给予他们一些任务。一般来说,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我们不妨从他们的动手能力上下功夫,多给学生安排一些动手的实践任务,发挥他们动手的特长,让他们成功的完成实践任务,从而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重拾他们的信心。

(2) 开导学生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有差异是正常的

我们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没用的人,只有不努力的人。因此我们要开导他们不只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同时更应该发现自己的长处,我们应当寻找一些曾经自卑过的名人,以他们的示例去开导那些自卑的中职学生,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鼓励他们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完成。

(3) 外在的欣赏和赞美

我们前文提到过,学生的自卑更多的时候是源自于周围环境所影响的,而作为老师,只要我们不断的欣赏和赞美那些自卑的学生,用心去分享他们的成功,用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失败。这样就可以逐步改善学生的自卑,提高他们的信心了。

(4) 心理学上的辅导

做足以上的事情后,我们还应该从正规的心理学上来下手,我们知道,自卑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的疾病。运用心理学的手段来解决会非常有效果

(6) 提高中职老师自己的心理素质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中职学生的自卑,但是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样也非常的重要。老师因为各种各样的的原因,有心理障碍的老师也不在少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本身心理就自卑的老师如何去教育学生,去爱学生,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又怎么去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所以我觉得作为中职老师的我们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水平,和我们掌握的专业素质应该是同等的重要。我们作为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首先自己就得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绝对不能有自卑的心理出现,正所谓育人必先律己。

参考文献:

[1] 刘颖. 《思想政治教育情绪管理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 2010

[2]皮建明 《中学生隐蔽性自卑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全学术期刊《班主任》2007年3期

[3] 黄学艳《浅谈农村中职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术期刊《科学时代》2013年13期

[4] 李阳荣; 《关于高职生自卑现象的思考》 学术期刊《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12期

[5] 赖晓红 《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 福建师范大学 2005年

[6] 胡晓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2期

[7] 张倩;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疏导对策研究》; 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8] 张淑兰,刘世华,丁元奎,刘光颖;影响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因素调查分析

[J];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21期

篇二: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

更名通知:为了能让大家更直观的检索到心理学论文的相关信息,后期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统一更改为“**心理学论文题目”。请大家关注。

上篇文章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儿童心理学论文题目》,此篇文章为您提供《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 青少年自尊发展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3.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4. 肥胖青少年的羞耻感和应付特点

5.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6. 青少年社会网络心理研究综述

7. 城乡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对比研究

8. (青少年)阅读兴趣调查

9. 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研究

10.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认知研究

11.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了解及支持度

12.家庭功能知觉的亲子差异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3.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14.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调适对策研究

15.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6.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17.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及预防策略

18.青少年信仰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9.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20.青少年烟酒滥用与自尊、焦虑、抑郁的关系

21.青少年颜色偏好发展研究

22.中国青少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分析

2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24.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25.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性问题原因及对策

26.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

27.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育干预和探索

28.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

29.HIV/AIDS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应对能力训练

30.灾后青少年心理精神重建研究

31.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模式的比较

32.浙江省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

33.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34.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35.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刍议

36.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37.丧亲对(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关于青少年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质性研究

38.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

39.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文化冲突

40.亲子关系、思维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41.刚入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

以上信息由心知识集团编辑部为您提供,关注下一章《幼儿园学生心理学论文题目》

篇三: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儿童动作的发展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摘要: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经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儿童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量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手的抓握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能力日益加强;通过爬行和独立行走,儿童可以主动的接近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物体的种种动作,使儿童进一步认识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发展了儿童知觉的完整性和具体思维能力。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使儿童不但可以主动的去接触各种事物,而且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物体,大大扩展了儿童认识的范围,行走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动作 心理发展 手的抓握行走动作

在电影《阳光宝贝》中,记录了四个不同地区宝宝的动作发展经历,观看这部电影以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宝宝动作的发展,很神奇,有很独特。这激发了我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宝宝动作发展的浓厚兴趣。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克罗韦尔曾经说过:“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一个儿童无法学会怎样思维,除非他先学会怎样行动---首先通过具体的身体活动,然后又通过脑力活动。①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发展。

以下从儿童动作的发展及动作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个方面来剖析。

一、儿童动作的发展

儿童心理跟成人心理一样,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应,而是在自己积极的活动中、在跟周围事物积极交往中能动的反应。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经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儿童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量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

(一)首先,儿童动作的发展表现在儿童躯体移动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上。 我们在电影《阳光宝贝》中可以看到,出生的婴儿除了被抱着的时候在空间①

②② 《儿童世界》黛安.E.帕普利 萨莉.W.奥尔兹著 华东师范大学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9月 第19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参考》 沈家鲜 吕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

被动的移动外,自己只能平卧着,几乎不能做任何移动。几个宝宝的动作发展大概都经历了:仰卧、俯卧、翻身、爬行、站立、行走和奔跑7个阶段。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1个月的婴儿,仰卧时头只能稍稍抬起一下。2--3个月时,将婴儿翻身俯卧在床,他的头开始能抬起来。4--5个月开始可以翻身。6个月能独坐。7--8个月时能够爬行,手脚能成对角交叉活动,有时一只腿抬起等等。10个月开始能够扶着东西站立并且行走。到一岁左右,婴儿开始可以独立行走。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在行走动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掌握行走的技巧上,一般来说,一岁半以前,儿童行走需要成人的帮助。在正常情况下,约在将满2岁的时候,儿童可以掌握行走的技巧,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二)其次,儿童动作的发展表现在儿童手的抓握动作和手摆弄物体动作的发展上。

人的手是认识事物某些特性的一种重要的器官,也是使用和制作工具的工具。④电影《阳光宝贝》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宝宝手的动作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紧握到最后可以随意的摆弄物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婴儿在3个月前,手指虽然有时也会伸展,但基本是紧握拳头,只能做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3个月起,开始有一种随意的抚摸动作,这时的抚摸动作就开始是一种认识活动了。4到6个月后,开始又随意的抓握动作,这个动作的出现是手的动作的一个重大的发展。7个月后,婴儿手的动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不但是简单的抓握,而且开始摆弄抓到的物体。这时的婴儿能把小的东西放到大盒子里,也可以把木棍插在物体的洞中,把一只手上的东西传递到另一只手上。例如:电影《阳光宝贝》中日本宝宝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将木棍插在物体的洞中。1岁以后,儿童逐步熟练、灵活、准确的运用物体,并且可以灵活的自己进行活动,可以自己拿着东西喂给自己吃。例如:电影《阳光宝贝》中美国宝宝可以自己独立的吃香蕉。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的条件下,进入婴儿期的儿童,在经常接触的物体的过程中,由于承认的反复示范和儿童的不断模仿,逐渐学会了熟练的玩弄和运用这些物体的能力。

二、动作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动作的本身并不是心理,但它和心理的发展密不可分,③

④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许政援 吕静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 第92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许政援 吕静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 第89页

心理的发展是离不开动作和活动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⑤。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地、主动地反应,我们想知道物体表面的光滑和粗糙就必须亲自用手摸一摸。儿童也是一样的,儿童在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动作来实现的。儿童在感知世界的同时,又通过不断地动作发展促进自己心理的发展和成熟。动作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

(一)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儿童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儿童用手抓握物体,使手成为一个主要的认识器官。⑥对于物体的许多属性,诸如冷暖、软硬、轻重、质地等,都是只有通过抓握、触摸物体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儿童在众多物体中抓握某一物体并摆弄它时,就使这一物体从当前的背景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感知的对象。这就可能实现从个别刺激的感觉过渡到对一个对象物的整体知觉。在儿童反复做某种动作而达到预期结果的时候,也就使儿童产生自我感觉:感到自己是一个自在的实体,认识到自己是发出动作的主体,并因动作达到预期结果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和满足感,这是以后儿童形成自我认识途径之一。

在电影《阳光宝贝》中,非洲宝宝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手抓石头和骨头来感知这些对他来说陌生的物体,从各形成初步的意识。经过不断的发展,影片的最后非洲宝宝不断的反复将小盒子在头顶上玩弄,并且在自己可以顶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会很开心,盒子掉了他会反复的再放上去,这就表示非洲宝宝已经在这个时期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意识。

因此,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物体的种种动作,使儿童进一步认识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发展了儿童知觉的完整性和具体思维能力。在长期运用物体的过程中,使儿童认识了一类事物的共有特征,因而使知觉更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生的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使儿童不但可以主动的去接触各种事物,而且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物体,这就大大扩展了儿童认识的范围。《阳光宝贝》中蒙古⑤

⑥ 《儿童世界》黛安.E.帕普利 萨莉.W.奥尔兹著 华东师范大学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9月 第208页 《幼儿心理学》 沈德立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宝宝在学会行走之前他的活动仅限于床上,甚至被妈妈绑在床上,此时他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见过的小猫和公鸡,还有他无聊的时候摆弄的卫生纸。在蒙古宝宝学会爬行和站立的时候,他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扩大,认识到了蓝天和奶牛。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为空间知觉和最初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多方面接触物体的过程中,会导致儿童对事物比较复杂的分析,从而导致初步思维活动的产生。《阳光宝贝》中日本宝宝学会独立行走以后,她慢慢的站立慢慢的行走,不断的去感知这个她认为比较复杂的世界,并且在这种感知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她会想为什么那个小姐姐会冲我恶意的吼叫?等等。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同时也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最初游戏活动准备了条件。学会走路还使空间定向的能力发展起来,由于儿童能够自由的行动,并且逐步获得了运用物体的能力,因而儿童独立行动的倾向就日益发展起来,从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在最终学会独立行走之后,就可以渐渐的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这个时候他们可以独立认识更多新事物,并且独立的感知新事物,形成新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独立性又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行走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的重要契机。恩格斯认为:“这就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由此可见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儿童心理的发展,首先是跟儿童的动作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⑦

(三)总之,动作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儿童先天具有一系列的动作反应模式,他们最初的认识活动就是动作和感知觉结合的结果。动作是婴儿期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离开动作,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无从谈起。⑧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通过动作来体现的。心理学家格赛尔把动作的发展作为评估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工具。随着动作的发展,儿童探究环境的能力不断地加强,并且使得儿童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探究环境的主动权。手的抓握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能力日益加强;通过爬行和独立行走,儿童可以主动的接近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儿童这一时期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前言语思维和随意性的萌芽,都是与动作的发展分不开的。

《阳光宝贝》中每个宝宝动作的发展都反映着宝宝们心理的发展。可能由于⑦

⑧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1955年版 第137页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海尔德 商务印书社 1980年5月

种族、地域、父母的教育观念、环境的不同,四个宝宝动作的发展有快有慢。比如:非洲宝宝由于出生时没有紧紧的包裹,并且在她的幼年母亲主要是采用后背的方式,从而使得她最早学会保持头部的平衡,最早学会直立行走。蒙古宝宝由于出生时包裹的太紧,并且从小就一直躺在床上,活动空间狭小,最终导致在影片的最后他才学会独立行走。但是,无论这些影响因素是什么宝宝的动作最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通过这些动作的发展促进了宝宝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宝宝认知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我们研究儿童动作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所在。

本文已影响